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的第17课,通过按照事件发展顺序的写作方式,生动描绘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攀登天都峰的经历。途中他们遇到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彼此鼓励,克服了山高路陡的种种困难,最终成功登顶。这篇课文教导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同时也强调了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学习、鼓励,共同进步的重要*。 学习并掌握“级”、“链”等5个生字的认读,以及“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父亲的话,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知识与能力:理解生字词,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感悟,学会体会人物心情和品味人物话语含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汤姆心情的变化,品味父亲的话,受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7课,读题,板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二册第1、2页,进行练习一的第1至3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质,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组成比例。 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学法引导: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和试算,探究比例的意义和*质。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及已积累古文知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品味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几首边塞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边塞诗的主要特征,体会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路,大致了解“边塞诗” 1、出示《从*行》、《塞下曲》,师感情朗读。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懂得学习写字要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会写6个字。 2.懂得学习写字要和生活紧密结合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重庆市兼善中学 王红英 教学目标: 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相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进行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品读欣赏
【设计理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太阳给整个地球带来的美丽和生机,懂得太阳是大家的含义,感受诗歌的快乐氛围。通过朗读、感受、想象、交流、创作诗歌,以诗歌特有的音律美,画面美,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升华对太阳的热爱,并初步感知创作诗歌的方法,受到诗歌的熏陶,激发学习语文和创作诗歌欲望。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重点写“彤”字。正确认写“红彤彤、晚霞、睡梦”等词语。 2、正确
深入文本,以情动人:六年级散文教学设计优化 一、 教学背景再思考 六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都在快速发展。虽然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但对于散文这种文体特点的理解还比较表层,对于如何深入挖掘文章情感、体会作者表达意图,还需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二、 设计理念重塑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以“情”为主线,以“境”为依托
印度:南亚次大陆的明珠 第一部分:认识印度 一、填空 1. 印度东南临 孟加拉湾 ,西南临 阿拉伯 海。 2. 主要的陆上邻国有 *、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 。 3. 隔海相望的国家: 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 。 4. 印度是南亚面积最 大 的国家。 5. 印度人口已超过 14 亿,仅次于 * ,居世界第 二 位。 6. 印度人口特点:人口数量 巨大 ,增长 迅速 。 7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学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蕴。 (二) 能力训练点 整理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辨析事物,启发学生拓展联想。 (三) 德育渗透点 认识旧社会剥削制度的罪恶,明白贫苦民众的梦想难以实现,才华也会被埋没。 (四) 美育渗透点 感受扬科感受到的音乐之美。 二、学法引导 (一) 教师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