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blubl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

篇1: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

宋高宗赵构(11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迁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在位初期因为**,为了保持江山,起用主战派李纲、岳飞等等。但他中期眼见女真的强势,又为了集权中央、强化皇权,因此采用了求和政策,大部分时间都是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并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着有《翰墨志》。被迫让位后病死,终年81岁,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宝山)。

宋高宗赵构从建炎元年(1127年)到绍兴八年(1138年)的十余年间,高宗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军。他否定了张浚“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市)定都。东京留守宗泽欲渡河北伐,力劝高宗回汴京坐镇,高宗置之不理,沉迷于偏安一隅。在他逃抵临安后,又为形势所逼,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金,后却又任用投降派秦桧为宰相,对金以求和为主,一味地屈膝妥协。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即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汴京仅45里之遥。然而宋高宗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不久,更诬陷、冤杀了岳飞,以割地、纳贡、称臣的屈辱条件,与金朝订立了“绍兴和议”。

高宗对内还全力镇压了洞庭湖地区的钟相、杨么农民起义。绍兴和议后则全力排斥打击抗战派,朝政完全被议和派所把持。至使大批主战派官员被贬谪被迫害。高宗还严禁对议和不满的`呼声,太学生张伯麟在壁上题词:“夫差,你忘记越王杀害你的父亲吗?”结果被打几十大板刺配吉阳充军。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9月,金废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大举南侵。在采石矶(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为虞允文统帅的宋军所击败,使南宋再次转危为安。不过高宗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了军民的强烈反对。而使他的统治难以继续维持,高宗和宰相陈康伯等商议后,以年老厌烦政务和想以“淡泊为心,颐神养志”为借口,在次年6月宣布退位,禅位于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退居德寿宫。

篇2:宋高宗赵构为何要迁都杭州

宋高宗赵构为何要迁都杭州

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领。南宋政权初建,他曾起用抗战派李纲为宰相,但不久即赶走李纲,同宠臣汪伯彦、黄潜善等人放弃中原,从南京应天府逃到扬州,一意享乐。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随后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并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镇海),漂泊海上,逃到温州。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离江南后,他才又回到绍兴府(今浙江绍兴)、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后将临安定为南宋的都城。

据说,当时的迁都是经过三次反复论争后才确定的。在分析宋、金双方军事形势后得出结论:“今日之事,欲战则不足,欲和则不可。”一方面,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另一方面,唐宋以来,杭州迅速崛起,一跃而为万物富庶的“东南第一州”。这种相当规模的城市体制和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恰恰是作为国都所必需的。“西溪且留下”史书云:钱塘之胜,名于“三西”(西湖、西溪、西泠),而西溪之胜又独在于水。自唐代以来,西溪就以赏梅、竹、芦、花而闻名。“西溪探梅”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虽无弱水三千里,不是仙人不到来”……据清光绪《钱塘县志》记载,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行经西溪,欲建都于此,后得凤凰山,遂云:“西溪且留下”。“留下”之名由此而得。据说赵构即位并定都杭州后,为了方便自己和官员们去余杭的洞宵宫祈神,从古荡至留下还专门修筑了数里之长的石板辇道,称之为“西溪辇道”。而千百年来,西溪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耕田捕鱼,过着丰衣足食的平静生活。

南宋迁都杭州的皇宫大内建设,赵构最终升杭州位临安府,皇城选址凤凰山,开始大兴土木造皇宫;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皇宫具体位于现在的凤凰山东麓宋城路一带,东至馒头山东麓,西至凤凰山,北至万松岭路,南至笤帚湾;皇宫依山势而建,殿阁叠进,曾建有殿、堂、楼阁约130余座。

但总体来说,南宋宫殿由于占地面积小,兴建时以节约为本,很多宫殿都是一殿多用,和故宫的一殿专用有很大的区别。而且杭州地处江南,夏季炎热,在宫殿的建筑形式上也多有特殊之处。所有的门窗可以拆卸以便通风,待冬日天寒时,又可加入隔层以作保暖之用。

但南宋皇城的范围不大,其间所能容纳的建筑也是有限的,毕竟,临安行宫从开始建筑起,是作为临时首都定义的`,在宫殿使用上,也已简捷便宜为度。但实际上南宋没有实现重回东都的理想,而原先行宫规划中的种种临时想法,一直影响了皇城内的建筑修建和用途。如作为朝廷礼仪场所最重要的大殿,在绍兴十二年之前,一直只有一个殿,《宋史·地理志》中记载的“垂拱、大庆、文徳、紫宸、祥曦、集英六殿,随事易名,实一殿。”就是这个时期的情况。

而整座南宋皇城,与建在平陆的西安唐皇城、开封北宋皇城、北京明清皇城不同,不是一个端正平整的矩形,而是一个西高东低的不规则方形。宫墙高约三丈,西边沿山蛇行,高出南、东、北三边。想像那时的凤凰山东麓,应该是极尽豪华,壮丽无比。当时,临安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150万人,而西方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今天的世界各大都会,当时还沉浸在一片蒙昧的幽暗之中,只有杭州的南宋皇城,灯火映彻碧空,映亮了世界的东方。

当年的皇家“大内”,也是隋朝府治、唐代州治的所在地,当年的吴越王钱鏐,也曾在此修建王宫。南宋的皇帝看中这里,似乎是一种历史的因缘。但南宋皇城还是在布局上开创了“南宫北市”的先河。宋以前,中国古代国都布局主要有两种:一是皇宫在北、民居在南,如唐代长安;二是皇宫置于城市中间,周围散布民居,如北宋汴梁。

而南宋的杭州,皇宫在南、民居、市集在北。应该说“这种格局最契合杭州当时的实际,当时西湖与钱塘江之间,可供城市发展的主要用地在吴山以北,把皇宫放在南部,为城市北部发展留出了足够空间。”不过南宋皇宫最终在元代毁于大火,至今地表建筑已基本无存,主要宫殿遗址都被埋在地下二三米左右。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宋高宗赵构

篇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一饭千金

韩信小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却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漂洗纱絮,人称“漂母”。她见韩信挨饿挺可怜,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要报答漂母之恩。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对漂母分食之恩始终没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这就是“一饭千金”成语的来历。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篇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篇5: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篇6: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历史名人故事(一)

“偏食”王安石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故事(二)

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历史名人故事(三)

被康熙杀掉丈夫孩子的建宁公主

建宁公主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处以极刑。似乎就在一瞬间,建宁公主成了“孤家寡人”,可这一瞬间却酝酿了好多年。

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位公主:她虽然出身高贵,是皇家的金枝玉叶,却刁蛮泼辣,还有点施虐兼受虐狂的味道;她本来可以嫁入门户相当的贵族家庭,却为爱嫁给一个娶了七个老婆的无赖混混韦小宝。她就是建宁公主,那个有些疯癫的建宁公主。   历史上的她就是这样的吗?让我们走近她,为你还原那个“杯具”的建宁人生。

还算快乐的童年

在历史模糊的记载中,依稀能找到建宁公主一生中不多的快乐时光。

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的第14个女儿,她最开始的封号其实是和硕公主,13岁嫁给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14岁时晋封为和硕长公主,16岁时被封为和硕建宁长公主,后来又改为和硕恪纯长公主。由此可见,这“建宁”并不是公主的名字,而是她的封号,而且是众多封号之中的一个。但由于“建宁”这个封号实在太出名,所以我们就沿用建宁公主好了。

另外就是建宁公主不是康熙的什么妹妹,而是他的亲姑姑。建宁公主是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她的母亲奇垒氏来自蒙古察哈尔部。当时察哈尔部统治者林丹汗与当时还是后金的大清对峙,后来察哈尔部归入后金,建宁公主的母亲奇垒氏应该就是皇太极在接收林丹汗家眷时来到皇宫的。奇垒氏的出身并不高贵,但应该也年轻貌美,可皇太极的心里只有宸妃海兰珠,所以应该不会太受宠。

1643年,皇太极去世,当时女儿建宁公主还不到三岁。虽然皇太极去世了,可作为皇太极最小的女儿,建宁公主还是受到了孝端皇后和孝庄皇后的疼爱。随着满洲人的兵马开进了山海关,建宁公主也跟着自己的家人住进了紫禁城。

对于建宁公主的童年,史书中不曾详细记载,但可以想见,不与其他人有利益冲突的她肯定是快乐的。

被政治左右的婚姻

与政治有关的婚姻,必定被政治左右。

吴三桂和儿子吴应熊在历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想当年,要不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把清军放进山海关,满洲人的铁骑也许不会那么轻松闯进中原。

虽然此后吴三桂帮助大清镇压了风起云涌的反清浪潮,但作为一位掌握大量军队的汉人,满清朝廷还是要防的。所以在顺治五年,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被留在京城,美其名曰入侍,其实就是做人质。

为了表示对汉臣与汉人的友好,并笼络几位朝中汉臣,顺治还安排了一场政治婚姻——他把13岁的建宁公主许配给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建宁公主也成为大清历史上第一个下嫁汉人的公主。之后,顺治还把他的两位养女柔嘉公主与和顺公主分别下嫁给了另外两位藩王的儿子耿聚忠和尚之隆。   另外,为了奖励并稳住手握重兵的吴三桂,顺治皇帝还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精忠为靖南王,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这就是著名的三藩。   对于建宁公主和吴应熊的婚姻生活,史料中没有太多记载。只是可以想象,作为入侍的“人质”,吴应熊小心翼翼地生活还不够呢,更不用说得罪大清的公主了。而作为政治婚姻的主角之一,受过良好教育的建宁公主也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想必与额驸的生活肯定也是相敬如宾的了。   顺治走了,康熙来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自不必说,忍耐力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康熙对于三藩不是没有想法,只是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康熙十年,吴三桂六十大寿,康熙让建宁公主亲自去拜寿。媳妇给老公公拜寿很正常,可别忘了,建宁是公主,而吴三桂只是臣子!康熙的这一举动,足见康熙当时对吴三桂的政策还是施恩忍让。   生在帝王家,他们生活的天地就是那座城,并与城里的那些人做着“心理战斗”。建宁公主生在大清,嫁在吴家,她自然明白这次拜寿的意义。虽然生活得还算幸福,但她的日子也始终在提心吊胆中度过——她害怕哪天公公真反了,那她夹在夫家与娘家之间,该如何自处?   1667年,吴三桂想试探康熙对削藩有什么想法,就借口患有眼疾,要求辞去总管云贵两省的职务。康熙顺水推舟,将云贵两省的事物交于督抚管理。云贵两省的官员,早就是吴三桂的人,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等人上书请命,希望吴三桂仍总管滇黔事务,被康熙皇帝以吴三桂身体不佳拒绝。康熙的意思吴三桂看得很明白,于是开始在背地里扩充军力。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书,请求归老辽东,让他的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可康熙以“藩王现存,子无移袭之例”拒绝了尚可喜以儿子袭爵的奏请。此事后两个月,吴三桂也假惺惺地向朝廷疏请撤藩。康熙很清楚吴三桂是怎么想的,也知道一旦同意吴三桂的撤藩请求,吴三桂很可能举兵造反。但为了实现未来的长治久安,康熙准了吴三桂的请求。   吴三桂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建宁公主的神经,吴三桂主动请求撤藩,还应承朝廷特使的行动让建宁似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然而12月,当吴三桂扣留朝廷派去的特使、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的消息传来,建宁公主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吴三桂反了!

历史名人故事(四)

李莲英的服务之道

难能可贵的是,李莲英“走红”后,还能够做到宽以待人,爱护下属。对于一般妃嫔宫娥、女官命妇,有了舛错,惹慈禧不高兴,他总是尽量美言遮盖,曲意回护,所以后宫许多人都对他心存感激。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这应该算是李莲英的心得和成功秘诀之一吧。

牢记教训,恪守底线

历史上,包括赵高、魏忠贤在内曾经不可一世的宦官,几乎没有善终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与外官和谐相处,要么结党营私、干预政事,要么仗势欺人、张扬跋扈,触犯了外官为官为人的心理底线。安德海就是李莲英的前车之鉴。

作为李莲英之前最受慈禧宠爱、信任的太监,安德海为人嚣张,招权纳贿,做事不留余地,结果自取其咎。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摇地去南方办置宫中用品,走到山东被巡抚丁宝桢拿获,以“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拘捕上奏,随即处死。生米煮成熟饭,慈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过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对李莲英震动很大,他充分吸取教训,深刻认识到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外官和宦官之间的关系,做到了敛财而不干政,营私而不结党,并且时时谨慎,处处低调。后来的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1886年,北洋海军建设初具规模,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员前来检视阅兵,慈禧拟派醇亲王奕譞。作为光绪的生父,城府很深的奕譞生怕慈禧猜忌他擅权,便主动要求让慈禧身边的红人李莲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没有二心。慈禧也想趁机让李莲英出去见见世面,于是奕譞便作为朝廷正使、李莲英作为副使,前去视察北洋海军。太监作为朝廷钦差大臣外出视察,在清代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了堵住悠悠之口,李莲英出发前特意把慈禧破格赏赐的二品顶戴换成四品顶戴(按理太监最高只能获得四品顶戴)。一路上,李莲英也丝毫不摆钦差大臣的架子,而是每天穿着朴实,拿着一支旱烟袋跟在奕譞的后面,随时装烟、递烟好生伺候,就连晚上洗脚,都亲自给奕譞打热水。李莲英牢记安德海的教训,回到住处则关门闭户不见一个访客,这让想要巴结他的地方官员大失所望。检阅的时候,李莲英也是刻意和奕譞、李鸿章保持距离,他拿着奕譞的大烟袋,低眉敛目,远远的跟着,让人误以为他是给奕譞站班伺候的。这次出差,李莲英给慈禧挣足了面子,慈禧后来喜滋滋地说:“总算没白疼他。”

事实上,处于风口浪尖的李莲英,无论如何做都不可能摆脱汹汹清议。不断有人上奏弹劾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妄自尊大,收受贿赂”,理当查处,等等。不过这些抨击最终都没什么结果,除了慈禧对他爱护有加外,主要还是因为这些攻击都源自一些道听途说,没有真凭实据。清史学家分析得好,想谋官位的人大都走过李莲英的门路,但以慈禧贪权、喜怒无常的性格,就是李莲英也未必轻易敢去疏通。不过事情办成了,人们以为是李总管的作用,事情没办成,就是李总管不给面子,真真假假谁又能说得清呢?

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仪鸾殿。李莲英办理完慈禧的丧事后,于宣统元年离开了生活52年的皇宫。总结来看,李莲英的服务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认可,当时内宫主政的隆裕太后,特准其“原品休致”(带原薪每月六十两白银退休)。李莲英死时,清廷还出1000两白银为他在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一个太监做到这一步,夫复何求?又何必苛求?

历史名人故事(五)

公元1688年,也就是历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弹劾,一代权相纳兰明珠被捕下狱,罪名是“结党营私,负恩乱政”。

对于自己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弹劾处处都落在实处,他无可辩驳;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实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过是个枪手而已,辩驳也没有用。

对于自己的结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个,自己人头落地,但不会牵扯上家人;第二个,康熙皇帝会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会削职为民。

以康熙的宽厚本性来说,第二个结果的可能性更大。对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但是,对于明珠这样的人而言,剥夺他的政治生命,比杀了他还惨,他不甘心。

这时候,明珠想起一个能救他的人。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政敌,时时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他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政治对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险棋。

这步险棋就是:让一个名为索党而实际上是明员上书,弹劾明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图谋造反”。

从表面上看,明珠的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弹劾的罪名,明珠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自己人头落地而已,但按这个官员的罪名定罪的话,不光明珠的人头要落地,连他的家人也要被诛灭九族,他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一,以康熙的聪明,不可能相信明珠会造反。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索党借机攻击明党,这是康熙无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明党的其他官员为了明哲保身,就不会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然而,索党官员弹劾明珠结党谋反。谋反啊,可就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了,就会必然地牵扯到明党的其他官员身上。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必然会全力地保护明珠。这样一来,就不是明珠一个人面对康熙了,而是整个明党在面对康熙。

第三,在索党与明党相争的关键之时,如果再处罚明珠,那就证明索党获胜,从而会造成索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身为上者的康熙无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须保住明珠,保住明党和索党的力量平衡。这样,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发展的结果正如明珠所料。这个官员上书弹劾后,索党一见这是个彻底去除明党的机会,纷纷上书弹劾明党。明党官员为了保住自己,也纷纷上书为明珠辩护。结果,原本只是弹劾明珠的经济案件,变成了索党与明党大结算的政治事件。无论谁胜谁负,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伤害。

康熙为了维护大局,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对明珠重重拿起,又轻轻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学士之职,不久之后,又让他担任内大臣,依旧留在自己的身边。在这个职位上,明珠一做就是,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这招棋,不仅他用过,其他许多人都用过。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有这样一个理论:一个稳固的政治集团,只能有一个一号人物,众多的三号人物,不能在中间再有一个二号人物,对于上位者而言,维护权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让一个党派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对于下位者而言,敌对势力的存在同样也是重要的。有了敌对势力,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否则,自己就成为上位者的威胁,等于是引火烧身。

篇7: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西汉大才子东方朔,当年也是个没人赏识的可怜虫,凭着一篇长达三千多片奏牍的自荐信,倒是攀上了皇帝,可汉武帝身边人才济济,哪能轮得着他?所以他只得了个“待诏公车”的小官,整天见不到皇帝一面。眼看满肚子才华真要烂在肚子里了,东方朔心里很着急,怎么才能让皇帝发现自己呢?这天,东方朔闲逛中碰到几个侏儒,顿时来了主意。

这些侏儒是给汉武帝养马的,官儿不大,可是能跟皇帝照面――只要见了皇帝,就有机会――东方朔略想一下,故作惊讶地喊:“你们怎么还在这儿?皇上要杀你们呢!”侏儒们一听,懵了,平白无故地,怎么回事啊?东方朔解释说:“你们要种田不会,要打仗不行,要当官更不可能,留着有什么作用?还不如杀掉,替国家节约粮食!”侏儒们大概智商不高,一听就信以为真了,号啕大哭起来――他们也不想想,杀了他们,谁为皇帝养马去?

不过,侏儒们这么一哭,倒又给东方朔提供了机会。他急忙跟进一步,说:“别急别急,一会儿皇帝来了,你们赶紧磕头求饶,说不定还有希望呢。”

不久,皇上果然来了,见侏儒们跪哭成一片,也懵了,一问才知道是一个叫东方朔的搞的鬼。盛怒之下,汉武帝要把东方朔绑来治罪。不过,治罪不治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东方朔初步目的达到了――搞到了面见皇帝的机会。

机不可失,冒着欺君杀头的风险,东方朔一口气说出了自创的“理论”:“陛下,这些侏儒才三尺高,每月就领一袋米,240钱;我东方朔九尺高,比他们魁梧多了,可也领一袋米,240钱。您要是觉得我有才,就给我多加米加钱,要是觉得我没才,那干脆让我走,别在这儿浪费您的粮食!”东方朔这番“身高俸禄论”,听起来挺好笑,但又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汉武帝被逗乐了,眼前的这个东方朔,真不是一般人。这么一个有胆有识有才的人,皇帝怎么舍得治他的罪呢?不久,东方朔就被升为“待诏金马门”,得到皇帝亲近,后来又被升成侍郎,终于成了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作为一匹“千里马”,如何才能快速推销自己,赢得稀缺“伯乐”的注意?东方朔为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第一,曲径通幽。“伯乐”看不到自己,就借别人的手,搭别人的车,让“伯乐”来发现自己。第二,打幽默牌。自我推销有风险,搞不好就适得其反,但打幽默牌就不一样了,推销好了,“伯乐”高兴,推销不好,“伯乐”一笑了之。由此看来,东方朔这一成功的推销术,着实值得今天的人们认真学习。

[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