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篇1: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
二、互文性与成语典故的翻译
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人理解。谭载喜说:“翻译中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远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着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对译者来说,没有对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互文性是理解一切文本的前提,它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这种互文性的关联因为所属文化圈的不同,往往不为处于另一文化体系中的人们所知晓,成为语际转换中理解与交际的障碍。译者要进入另一文化体系内,追踪互文性,寻找互文性标记(intertextuality signals),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即互文参照,以求准确地解读和传译原作中蕴含的社会文化信息。因此,要准确理解每一个成语典故,就必须熟悉其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它所使用的文化语境,才能理解其内涵意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就成语典故翻译而言,互文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过程中。
(一)互文性与理解
根据互文性理论,在成语典故翻译过程的第一步即理解的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文字表面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深挖其文化内涵,找出暗含其中“前文本”的痕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理解其涵义。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需要了解它们涉及到的互文性知识。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如,as old as Adam,据《圣经》记载,Adam为人类的始祖,即最古老的人物,现意为“非常古老或非常陈旧”;fig leaf,指遮盖隐处、维持体面的无花果叶,此语典出《圣经·创世纪》,亚当和夏娃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裙子;the apple of discord,传说厄里斯女神因未被邀请去参加Thetis和Peleus的婚礼,由此怀恨在心,便把一只金苹果扔在参加婚礼的神与女神中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它给了女神中最漂亮的维纳斯,从而引起了古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用来比喻“**的根源、斗争的原因”;Homer sometimes nods,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罗马诗人兼讽刺文学家贺拉斯在《论诗》中的一句话;Sword of Damocles ,达摩克利斯的宝剑,出自古代希腊历史故事,用来喻指临头的危险或迫在眉睫的危急情况,类似于汉语的“大祸临头”。
如上文所言,微观互文性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性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语篇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有的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相关。翻译时,译者需要熟知或查阅产生互文性的原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对这些互文性知识完全熟知,才能理解透彻,表达时才会得心应手,准确传译成语典故中的文化内涵。
(二)互文性与表达
谈到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翻译中表达过程的影响,大多数互文参照是只属于某种特定的文化,译者如何处理这些特定文化中的表达形式,因人而异,但首先要能识别这些互文参照后面的文化因素。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
1、直译
这是译本中用得较多的方法之一。对于含义比较明确、寓意不太深、英译后不会引起文化冲突的成语或典故,译者一般都采用直译法,保留其原有的形象特征,这有利于保留原语典故的民族特色,有利于英汉文化交流和融合,并能丰富译文语言的表达力。
2、直译加注
有时在译文中采用直译法保留了原文的典故形象,但由于文化差异,典故的涵义即蕴含的互文性知识难以为译语读者所理解,特别是有些典故蕴含着一个历史事件或一个故事,为了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译者要完全体现原文的含义,加注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所谓“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就是将典故性成语按字面直译,同时增译简短的解释性词语,这样不仅有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译文语言的修辞效果。
4、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将原语中具有文化特色的表达方式,替换为译语中意思不尽相同但能对读者产生相似效果的表达方式。如:How she wished she could send that man to the Furies--for the punishment she thought he deserved。“Furies”是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在概念上与汉语的“母夜叉”是不能等同的,但在形象上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指女性,都具有凶恶可怕的外貌。汉语中“复仇”与“惩罚”在语义上并非完全对等,例句中强调的是惩罚,因此翻译时舍弃原典形象,借用汉语“母夜叉”来表达原句的意思,不仅形象鲜明,而且语句简约通俗。
5、套译
汉语典故成语与英语典故成语各有其民族文化渊源,相同之处甚少,即使可以找到一些含义近似的典故,用在译文中往往会因民族文化色彩不协调而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一般说来,翻译中不宜用典故成语套译典故成语,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笔者所提到的套译,是指以英语中相应或同义的习语或谚语,将原文中的成语之类作对等的翻译,反之亦然。如:“That’s done it,”said Manby,tearing up the agreement.“Now we’ve burned our boats behind us and we’ve no option but to go forward with the project.”(B. L. K. Henderson: A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Part 2,1956)孟拜把协议撕了说:“就这样了,我们现在是破釜沉舟,别无选择,必须把计划进行下去。”
三、结语
互文性理论不仅拓宽了成语典故翻译的新视野,而且对具体的翻译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英汉成语典故各自含有丰富的互文文化知识,其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差异,译者不仅应掌握原语的语言系统,还应尽量多的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并在翻译中对语义的文化相关性保持高度的意识。翻译时,译者可灵活地采取各种译法处理文化差异,但应设法尽量保留和传达原语特有的民族色彩。以上几种翻译方法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蒋骁华.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中国翻译,,(2).
[3]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
[4]刘琦.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意义[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5).
[5]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祝朝伟.互文性与翻译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4).
[7]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8]高嘉正,高菁.成语典故的英译[J].上海翻译,,(1).
篇2:浅析从互文性看英汉成语典故的翻译
论文关键词:互文性 成语典故 翻译方法
论文摘 要: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是一种涉及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交际过程。翻译不仅要跨越语言的障碍,而且要跨越文化的鸿沟,成语典故的翻译更是如此。成语典故是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不同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沉积了浓厚的文化色彩。然而,从英汉翻译的视角着眼,成语典故是最难翻译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要将孕育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成语典故译成不同的语言而又不产生文化冲突,确实并非易事。国内外众多翻译学者钻研于这方面的研究,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研究存在众多契合之处,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对互文性的认识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术语是由法国著名文论家、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于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探讨语言、文化的关联性。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每个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文本不是孤立地存在,它总是处于和其他文本关系的网络中,而文本的意义也产生于和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但互文本(intertext)决不是由摘抄、剪贴和仿效等编辑而成的产物,从文本之网中抽出的语义成分总是超越此文本而指向其他前文本(pretext),这些前文本把现在的话语置于与它们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更大的社会历史文本之中。(蒋骁华,1998)
所谓“互文”,概括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语言现象。较有代表性的有广狭义互文性和宏观、微观互文性。狭义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引用、典故和原型、拼贴、模仿等;广义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程锡麟,1996)即互文性延伸到了社会文化语境中,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也被融入到了文本间的相互关系中;宏观互文性指互性涉及到文本与文本间的体裁,文本与文本间的风格关系;微观互文性指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与其他文本中的词、词组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秦文华,2006)广义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对成语典故的理解与翻译有着积极的作用。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语言层面上的互文和文化层面上的互文。语言层面的互文往往比较直白和显见,它可以是直接的话语引用,也可以是标示清楚的文献参考;它可以是文本之间的相互指涉,也可以是同一文本、甚至是同一文段内部的互文见义。与语言层面上的互文相比,文化层面上的互文显得间接和隐晦,这种互文一般会超出局部的文本,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传统、政治体制、历史渊源、价值取向、知识结构等联系起来,而成语典故的翻译正是属于这一层面的翻译。
篇3: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从互文性角度看跨文化翻译
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互文性角度来看,翻译可以说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众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在跨文化翻译活动中,译者必须将互文性纳入考虑范围,仔细揣摩隐藏在语言结构背后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从文本的体裁、话语和语篇出发,采用移植、补偿或省略等翻译手法,处理跨文化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
作 者:李珍 LI Zhen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福建福州,350016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H059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 互文性 互文指涉
篇4: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
从互文性角度看广告的翻译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互文性这一概念引入广告翻译中,通过分析广告语中的`互文性现象以及研究一系列中文广告和其译文,探讨了互文性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并指出互文性概念开拓了广告翻译的新思路,为广告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 者:王琨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 “”(35)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互文性 广告 翻译篇5: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从互文性视角看商务广告翻译
互文性理论为诸多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商务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商务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作 者:张玲 ZHANG Ling 作者单位: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安庆,246003 刊 名: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6)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互文性 文本 商务广告 翻译篇6:互文性分类与翻译
互文性分类与翻译
通过对互文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流派和整体面貌作个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在翻译中有重大运用的理论和各家学派对互文性的`分类.结合互文性的分类在翻译中的应用,我们提出在翻译中应如何对出现互文性进行分类,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作 者:李妙晴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英文刊名:SUN YATSEN UNIVERSITY FORUM 年,卷(期): 27(12) 分类号:H059 关键词:互文性 分类篇7: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
互文性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外语教学的`意义观,并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章综合语言学界关于“互文性”的论述,提出“互文性”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大学英语>教材的语篇为例,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
作 者:戴宁熙 DAI Nin-xi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04 刊 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QIANNAN NORM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年,卷(期): 28(1)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打破传统观念 互文性 外语教学篇8:互文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互文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
本文探讨了互文性理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诗歌翻译的关系,探讨了互文性在诗歌音韵和意象传递中的作用.互文性理论对诗歌的翻译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使对诗歌的理解从单一走向多元.
作 者:李金红 LI Jin-hong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7(2) 分类号:H159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诗歌翻译 音韵 意象篇9:从目的论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从目的论看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文章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认为英汉文化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英汉习语表达上的`不同.
作 者:黎青 LI Qing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8 刊 名: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INSTITUTE(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2)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英语 汉语 文化差异 翻译 目的论篇10: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从互文视角看译者的主体性介入
互文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译文与原文被看作互文关系.译者作为读者和作者,在互文性空间对互文符号的价值作出评估,决定其在互文阅读与表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译语文化空间构建类似的互文网络,这一过程与译者的.主体性密切相关,因而译文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译者的主体介入痕迹.
作 者:周政权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常州工学院翻译研究所,江苏常州,213002 刊 名: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26(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互文性 译者 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