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hh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家庭教育:你的孩子 “心理断奶”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家庭教育:你的孩子 “心理断奶”了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家庭教育:你的孩子 “心理断奶”了吗
中国“直升机父母”是出了名的——每时每刻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父母担心的孩子没办法自立,根本是杞人忧天。关键是自己肯不肯给孩子机会。不是我们的孩子做不到,而是我们“心疼”孩子,从来没给他们机会。
1
面临开学,为了保证新学期学校门口的秩序,学校研究家长接送孩子的问题。因为停车场地有限,决定采取车辆“即停即走”的方式,由老师引领下车的孩子们入校,家长不做过长停留。但这个思路显然面临着难以落实的巨大“风险”:因为,一定会有部分家长,不仅希望亲自领着孩子走到校门口,看着孩子入校,而且要看到孩子走进教学楼、走进班级才肯放心。这几乎是一个不用预判也能知道的局面。因此,门口因停车而造成的拥堵几乎无法避免。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中国父母溺爱孩子是出了名的,被社会学家形容为“直升机父母”——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有需要立即补给,有困难随时出面。
学生住宿了,家长要求孩子每天必须打个电话,一旦没接到就会如坐针毡、坐卧不宁;孩子写作业了,家长必须陪在身边,随时端茶递水,提醒孩子上厕所,仿佛离了自己,孩子根本无法完成学习;无论孩子上学还是有其他什么活动,家长一定亲自接送,即使孩子已经读初中完全可以自理了,仍然一百个不放心。
如此“全方位”的保护下,孩子的独立人格难有机会得到发展,一旦环境改变,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
妈妈们,孩子该“心理断奶”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2
前几年,曾经有一部名为《断奶》的电视剧。剧中的80后小夫妻工作能力强却不懂做家务,就像没有“断奶”的大孩子。双方父母一边抱怨子女缺乏自理能力,一边事无巨细地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引发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情节。
这样的故事就在现实中不断重演着。
去年初中入学后,一位妈妈对学校不允许家长给住宿生的孩子送行李表示不满,理由只有一个:行李箱这么大,我的儿子怎么弄得动?即使孩子说:“妈妈,您放心,我没问题的。”妈妈仍然不放心,看着孩子拉着行李箱走进去,眼泪差点掉下来。
我们在惊诧于这位妈妈的“爱”时,是否也该警醒,自己是不是也在走这条路?我们的大包大揽,换来了什么?
暑假里,一位妈妈跟我讲了自己的故事:她一直全心全意地为女儿“服务”:孩子上补习班,自己接送:孩子去聚会、去游泳,自己也接送;孩子的房间,她给整理;孩子的衣服,她来洗好、叠好、收好……其实,妈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这样事无巨细地照顾女儿,非常疲惫。更关键的是,这样的做法并没有换来女儿对自己的一点“心疼”,反倒处处不懂事。这位妈妈很伤心、很失望。于是,在一次矛盾冲突之后,她终于说了“狠话”:以后,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东西自己收拾,周末的时间,自己去上补习班,别指望妈妈再接送,这是妈妈的休息时间。
狠话说完了,这位妈妈其实很不放心。第二天孩子早起就该去上课了,却躲在房间里迟迟不动,眼看着就要迟到了。妈妈心里开始打鼓,怎么办?是不是提醒孩子?或者干脆自己骑车去送她?好在她忍住了。结果发现孩子不慌不忙地出门,不仅没有迟到,而且是当天班里第一个到达上学地点的。这个妈妈很奇怪,问起女儿,才知道,女儿“被逼无奈”,自己对公交系统做了详细地研究,哪路公交最快,什么时间到站,弄得一清二楚,轻轻松松就搞定了。妈妈这才恍然大悟:其实,自己原来担心的孩子没办法自立,根本是杞人忧天。关键是自己肯不肯给孩子机会。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的爱。
可我们,爱得科学吗?舍得放手吗?
3
我平时跟孩子们交流,喜欢讲故事,包括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孩子们听。
结果,有家长提出异议了:王校长总讲自己上学时如何自立,不用父母操心,这有什么意义?时代变了,现在的孩子还是过去的孩子吗?用过去的思维来引导现在的孩子,有用吗?
我认为,一定有用。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总是期待着孩子有出息,有本领,给社会做贡献,给家庭争光,如果连他自己的事都不肯做,什么都得仰仗着“妈妈”,张口“妈妈说的”,闭口“爸爸说的”,你还指望他有什么大的发展?湖南神童魏永康,17岁就读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简直是天才,可惜,最终连个硕士毕业证都没拿到就被劝退了。为什么?不是他成绩不优秀,而是他完全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妈妈不在身边,天冷了不知道加衣服,考试了不知道时间,连最重要的论文答辩都因为没人提醒而不能按时出场。这不是一个生活的“废人”吗?类似的事在不少学生身上存在着,我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考了外地的大学,结果无法照顾自己,强烈要求父母允许自己重新复读,目的只有一个,要在家所在的城市读大学,这样就可以回家让父母照顾自己。据统计,每年有5%的大学新生因不适应环境而退学。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摆在面前,是不是给我们一些警示?
初中三年,我几乎没用妈妈做过早饭。尤其是冬天,因为需要很早起床去上学,我总是自己起来,在炉子上做点“熬饽饽”或熥两个窝头之类的简易的早餐,然后独自步行去几里路之外的学校。
我心疼自己的妈妈。
虽然现在的孩子尝不到这么苦的日子了。但心里有没有父母,能不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却是相通的。
不是我们的孩子做不到,而是我们“心疼”孩子,从来没给他们机会。
孩子“有病”,需要“吃药”的却是父母啊!
4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离别中成长和成熟。幼年离开母亲的怀抱,开始探索世界;童年离开家人的呵护,逐渐发展自我;青年离开长辈的指点,构建独立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过度包办代替,孩子过度依赖父母,都可能出现心理不适应,甚至诱发焦虑和抑郁。
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正的成长一定体现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上。
学校组织孩子们到英国参加夏令营,送孩子们走的时候,我问一个男孩子:怎么样?做好准备了吗?孩子说:做好准备了,衣服和吃的塞满了行李箱。我说:这不是你自己准备的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又问:还做了什么准备?孩子有点茫然。我说:我觉得你更应该做的准备是研究你要去的英国这个城市,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文化、交通等相关知识,了解你们要去的那所学校,这样你到了那里,就会迅速找到感觉。
然后,我又跟他交代了一件事:给你一个任务吧,等到了英国,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照顾好你的老师怎么样?在学校老师很照顾你,到了国外,人生地不熟,你是个男孩子,有义务有能力,女老师,需要你的照顾,好不好?
学会示弱,是妈妈让孩子“心理断奶”的重要手段。盼望英国回来,他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
篇2: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心理
如果说,咬指甲、上课开小差、做作业动作慢等被视为孩子的坏习惯,那这种观念现在要改了,这些“坏习惯”已被心理专家归入心理行为问题,不再是依靠父母的能力就能改变的,需要做必要的心理治疗。在市七医院的儿童心理咨询室里,记者就看到了不少这样的孩子,心理医生朱晓华告诉记者,来访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障碍,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其所在的整个家庭都需要接受治疗。
啃手指甲的小男孩
门诊情景重现“医生,你看看他,整天就是剥弄两只手,你看看他两只手!”母亲拉着一个十来岁的男孩走进咨询室,刚落座,便迫不及待地诉说起来,边说边拽着男孩的手,一把放在了医生面前的茶几上。
这是一双十指光秃秃、剪不到指甲的手。甲床周围的皮肤粗糙增生,倒刺翘起,有的还留着撕扯后的伤痕,和眼前白净羞怯的男孩极不相称。
原来,男孩自小由祖父母带大,上小学后不久常把手指弄得咯哒响。母亲担心养成坏习惯影响孩子的学习,便辞职在家,严加管束,经常为这件事打骂他。后来,终于听不到他手指的咯哒声了,但母亲发现他的指甲都被剥掉了,一问才知道是他自己干的。有医生说这是缺锌引起的,于是补锌、排铅的保健品吃了一大摞,还是无济于事。
心理测评
医生发现男孩存在社交恐惧,并伴有自卑、轻度的情绪低落,对母亲过度依赖,生活自理能力差。同时母亲也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情绪,睡眠障碍。几次咨询,父亲均未露面。原来父亲由于忙于生意,很少有时间在家,即使回家,也很少和妻儿交流。家中教育事宜概由母亲负责。很明显,这又是一个“心病”。
医生观点
在咬指甲、吮手指、剥弄手指的背后,往往反映了孩子和家长的心理需求未能获得及时满足。孩子在情绪焦虑、恐惧、孤独寂寞时,常常会以此行为暂时缓解自己的压力,获得安慰。因此,打骂和斥责只会加重问题的存在而无一益。对待孩子的“手指问题”,必须要全面评估父母和孩子的心理状况,解决存在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6岁孩子竟说“活着没意思”
门诊情景重现
带着王亮(化名)来看医生时,母亲几乎心力交瘁,“孩子最近老是讲‘活着没意思,还不如跳楼死了算了’这样的话,吓得我们全家都快崩溃了”。
王亮今年才6岁半,是小学一年级学生。刚开学,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经常侵犯同学,课堂上也缺乏自制力,搞恶作剧,令人头疼。父亲急了,就以打骂来解决。有一次同学告状,王亮作业没完成,还淘气。回到家里,爸爸边打边说:“天天让别人告状,打死你算了!”王亮当时就回嘴:“你们看我不顺眼,我不要活了!”据母亲说,此后只要父亲不在场,孩子在遭受责备时,这样的话也就脱口而出了。
心理测评
从个案情况来看,在开始时,家长是典型的放任型教育。等到孩子开始自己的学校生活后,发现孩子有这么多缺点,“望子成龙”的心理
又使他们的教育方式演变为“专制型”。特别是父亲,稍有不满,轻则责骂,重则大打出手,并说出一些过激的言语,刺激孩子。这些压力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阴影,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服从父母的管教,所以产生了自杀的心理倾向。
医生观点
孩子出现自杀意念是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及时进行干预,但首先要以家长的改变为突破口,带动孩子的改变。家长先要学会倾听孩子说话,鼓励并让孩子表达他的看法与意愿;父母生气时,稍微做几分钟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缓解一下,不要情绪化;平时家长应利用假日,陪孩子出去散步,一方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使孩子有良好的心境。
一年级女生练琴练出抽动症
门诊情景重现
这个6岁的女孩看上去很聪明,只是手和胳膊常不由自主地乱动。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母亲只能焦急地稳住她的胳膊,眼泪也忍不住掉了下来。
女孩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已有两年小提琴学习经历。她每周都要抽出两天到老师家学琴。孩子母亲说,她一进老师家门就开始哭,一开始练琴就泪流满面,还可怜巴巴地哀求说:“妈呀,我真的不想学。”父亲坚持要她学琴,把特长与升学联系在一起。
平时,父亲对女儿的练琴管得很牢。一旦孩子琴拉得不好,父亲就用手指戳她的头,还推搡她、大声训斥她。孩子就这样承受了两年,终于有一天扛不住了,开始挤眼睛、努嘴巴、耸肩膀,胳膊腿还控制不住地乱动。班主任也向家长反映:“她上课挤眉弄眼,还摆肩膀,经常突然地尖叫。你们还是带她到医院去看看吧。”
心理测评
这女孩子患的是抽动症,此病的病因有专家认为与家族遗传有关,要想全面康复至少需要2年。这个案例是由于家长逼迫孩子学琴,造成孩子精神上极大的压力和内心长时间的压抑,而诱发了此病。医生观点
现在很多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根本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兴趣是什么。建议家长在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时,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最好带孩子到少年宫或者其他小伙伴家里看看,以便进行深入了解。只有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信心学下去,并有可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这些个案时,所有产生问题的孩子的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只是用错了方法,反而给孩子造成了负担。
因此,心理专家建议各位父母,要在家庭当中施行成功的教养,必须要能与孩子有融洽的`沟通。父母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的需要,懂得通过恰当地满足其不同的身心需要来塑造其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下面的小测验可以帮助作为与孩子加强沟通的一个辅助手段,建议爸爸妈妈分别回答以下50个问题。
1.你孩子最要好的朋友(小伙伴或同学)是谁?
2.你孩子最喜爱的老师是谁?
3.你孩子最崇拜什么样的人?
4.你孩子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5.除家里人以外,什么人对你孩子影响最大?
6.你孩子最喜欢哪一位亲戚?
7.你孩子最喜欢哪门课程?最不喜欢哪门课程?
8.你孩子的收藏物中他(她)认为什么东西最珍贵?
9.你孩子最害怕什么?
10.你孩子最烦恼的事是什么?
11.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撒谎?
12.你孩子最爱看什么电视节目?
13.你孩子爱看什么电影?
14.你孩子最喜欢什么娱乐活动?
15.你孩子爱好哪些体育项目?
16.你孩子爱听哪些音乐、歌曲?
17.你孩子最愿意到哪儿去玩?
18.你孩子最喜欢哪一类课外读物?
19.你孩子最近在看哪一本课外书?
20.你孩子最喜欢什么颜色?
21.你孩子最喜欢什么花朵(植物)?最喜欢什么动物?
22.假如让你孩子任意挑选世界上的东西,他(她)会挑什么?(只能挑一样)
23.就你孩子的年龄来说,他(她)是否感到自己太大或太小?
24.在学校里,你孩子是否感到自己被其他孩子所喜欢?
25.你孩子常在什么时候做家庭作业?
26.你孩子长大后想干什么?
27.你孩子对社会上哪种职业最尊重?
28.你孩子最看不起哪种社会职业?
29.你孩子对家里什么事最不满?
30.什么事情最易使你孩子生气?
31.什么事情最使你孩子感到尴尬?
32.在什么时候你孩子容易和父母对立?
33.在什么情况下你孩子容易听父母的话?
34.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失望?
35.去年一年,你孩子对什么事最感到高兴?
36.你孩子希望星期天怎样度过?
37.假期内,你孩子常爱做些什么?
38.家庭喜庆的日子中,你孩子最喜欢哪一天?
39.你孩子对自己做的什么事最自豪?
40.你孩子最懊丧自己做过的什么事?
41.你孩子最不爱做什么家务?
42.你孩子对什么事情能百做不厌?
43.你孩子在学校里有绰号吗?怎么会有这个绰号?
44.老师认为你孩子的主要优缺点是什么?
45.你认为你孩子性格中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46.什么事情是你孩子最不屑一顾的?
47.你送给他的礼物中,你孩子最珍爱什么?
48.你孩子最爱吃什么菜?最不爱吃什么菜?
49.你给孩子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50.你孩子喜欢你吗?
分析与建议:
回答完每个问题后,请孩子给你打分。在上述50个问题中,若能正确回答8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很了解,请继续保持;若能答对70%以上,说明你对子女比较了解,但需要以后更加留意;若能答对一半,说明你对子女的了解勉强可以,需要在孩子身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和精力;若连一半也答不上,只能说明你对孩子太不了解,极需加强关心,以使他们更好地成长。请你权衡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你手头其他的事务,究竟孰轻孰重?
篇3:单亲家庭教育孩子,你用对方法了吗?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你用对方法了吗?
如今离婚率越来越高,夫妻离婚对孩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孩子从小在单亲家庭成长,往往会因为缺乏父亲或者母亲的爱,渐渐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教育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注重方法,让孩子健康、自信成长。下面,笔者整理了一些单亲家庭教育孩子常见的方法~
1、简单粗暴不可取
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喜欢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整天活在恐惧之中,个性发展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逐渐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性格。因害怕惩罚不敢回家,流浪在外很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所以,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孩子犯错要正确引导。
2、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有的家长离异后,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特别严厉,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期望太大,往往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最终会事与愿违。
3、重视孩子需求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爱,更需要理解,也需要有人在身边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家长应当为孩子营造亲情气氛,比如:多让孩子跟亲戚接触。当孩子生病的时候,让同学或亲戚来探望;当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组织大家聚在一起为孩子庆祝,等等。
4、营造良好氛围
单亲家庭中,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不良的习惯,如说谎、失言及不负责任等。不要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对待孩子,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5、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受到歧视、偏见,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鼓励,教育孩子学会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会主动与人交往,让孩子培养健康、乐观自信的性格。
6、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很多家长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往往会把自己的爱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即使自己再苦再累,都不让孩子受委屈。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变得处处以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没有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会看不起他的父母。
7、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单亲家庭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一切包办,这样孩子就容易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有的家长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什么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长大后怎么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呢?孩子不可能永远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很重要。
END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爸爸,又要当妈妈,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爱和管教要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篇4:你注意孩子了吗
你注意孩子了吗
幼儿园开学了,我们教师要把一些准备工作做好,比如:新生报到,发新书等,在忙碌的一天中,我们会疏于对孩子的关照,照顾幼儿时考虑了他们的安全,却忘了对他们生活的照顾、习惯的培养。
这也是在家长的暗示中,我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刚开学,还是春暖还寒时,孩子们的`衣服依然是厚厚的棉袄,这对孩子们上厕所是一个问题,对于比较自立的孩子,就能处理好自己的衣裤穿戴的麻烦,而有些幼儿就不能。尤其是有些孩子还不愿意让老师知道他不会,弄的自己常常没把裤子穿好,把小肚脐露在外面。一次,一孩子的妈妈来接他,正好碰到他和其他幼儿在打闹,因动作幅度大,把小肚脐露了出来,他的妈妈看了后,为他一一把衣服塞好。我无意间发现了,即上前巡问了一番,他妈妈说:“这孩子连裤子都穿不好,衣服也没塞到裤子里,每天回家时,都是把小肚脐露在外面,刚巧我看见他和别的小孩玩时,露出......”。一番话,我隐隐约约能听出家长的一些批评,是啊!这不就是我最大的失职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该视每个孩子如自己的亲人一样,时时去关爱他们,留心检查他们的衣服,鞋子是否整齐,并为孩子们准备些纸巾擦鼻涕。我以后在工作中一定要细心,不放过任何小事,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干干净净,舒舒服服,又能让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对幼儿园充满信任和感激之情。
篇5:你吓到孩子了吗
你吓到孩子了吗
竞文妈妈
也许这是做了母亲的人都有的常识:孩子尿尿的时候,不管尿在哪里,哪怕是尿在了你的漂亮裙子上,你的头上,都不能大惊小怪,否则孩子的尿会被吓回去。我们这时只能是以平静地态度和蔼地对着孩子轻声地“嘘嘘”。之后再来洗你该洗的东西,诸如被子、衣服、地板之类的东西,可能还有你的全身。
今天读晓da207那篇《新手上路记》,让我又重新回味了那种感觉,那种处变不惊的感觉,那种看见了急拐弯和大石头也从容应对毫不慌乱的感觉,那种不理会副驾驶座上传来的大惊小怪的感觉。这种感觉在我看来是“沉稳镇定”,在别人看来好象是有点“迟钝愚笨”。这是做了母亲之后的变化。
在成为母亲之前,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常常以我那“悦耳”的女高音发出撒娇式的“警报”,也从来没有人对我回以惊奇的目光。可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我从刚开始时有收敛的“报警”声,到后来的张开O型嘴的“不出声型”,一直到最后修炼成表情只剩下微笑的“贤妻良母型”。遇事我不再大呼小叫,我修成正果了。
从孩子的生理上来讲,我们的大呼小叫会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刺激,以致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生理上的反射,而从孩子的心理上来说,我们的大呼小叫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感,扼杀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摔跤时,孩子试图去触摸瓷器时,孩子奔跑时……
你在后面大呼小叫了吗?你吓到孩子了吗?
我没有。因为这,我还经常要承载路人异样的目光。
就拿今天来说,我们在楼上等电梯,小乐自己按了向下的电梯键,当看到头顶上向下的灯在一闪一闪的时候,小乐兴奋地跑向那架电梯,门开了,里面人很多,根本挤不下了,我们决定等下一架。这时门渐渐收拢,小乐乖乖地在门前等着,已经不再试图进去了,我就跟在她的身后。这时有位老人突然叫了起来:“哎呀!这是谁的孩子?这样太危险了!大人怎么也不管管”!很明显的指责。小乐闻声回头,马上转身抱住了我的腿,显然被吓到了。我不知道应该怎样解释,我只是不想让孩子受到惊吓,而且我就在身后,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况且孩子对电梯已经相当熟悉,功用我们也已经给她解释得非常清楚了。我没有说话。
还有一次,小乐在小区的花园里面跑,我跟在后面,由于跑得太快,小乐一个踉跄摔在了地上,保安马上投来了责备的眼神,意思是我没管好小孩。我没有显得很慌张,当孩子摔倒的时候,她显然会很害怕,用带着问号的眼神从你那儿寻找答案,以确定她是否要哭得更厉害点,这时我们如果显得很紧张,只会让孩子面对未知的事件多一些恐惧而已。我只是走过去检查了一下伤口,膝盖上摔黑了,没有出血,我安慰小乐说:“没关系,你看,没有出血,回去我们洗洗干净就好了”。于是小乐紧张的脸色缓和下来,又高高兴兴地与我一道走路了。但整个过程我们都被保安一直盯着看,让我感觉到浑身不自在。又背上一个“恶名”了!他不知道,正因为这样,小乐跌倒了很少会哭。
当孩子试图去摸电插头、开水、瓷器之类我们认为危险的东西时,我会及时过去制止,但制止的方式也是以轻柔地讲通道理为主。就象亲子课上老师让孩子点蜡烛、压图钉、锤锤子一样,老师在示范的时候就会通过表演告诉孩子火烧到会受伤,图钉扎到会流血,锤子锤到会很痛等等,而不是采取消极的方式把所有的东西都藏起来。
让孩子学会更多的东西,放手让孩子去干一点事情,满足他们认识世界和征服世界的愿望,有什么不好呢?我会在孩子身后看着她端着汤慢慢地走向目的地,而不是为防止打破碗洒了汤自己来代劳;我会让孩子自己穿鞋,而不是怕耽误时间迅速给她套上。我让她尝试她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我在她身边,她是安全的。也许因为放手,我们需要更辛苦地看护孩子,但让孩子早日长出丰满的羽翼不正是我们的希望吗?
我记得前不久邻居家一个漂亮的十二岁女孩自己在家开煤气洗澡时因煤气泄露中毒身亡了。而出事的时候,家里没有其他任何人。孩子,这么宝贵的生命,这么生机勃勃的青春,这么如花的季节,说没就没了。父母要面对的又何止是能不能生第二胎的问题呀!如果女孩能够了解煤气的知识,如果女孩能够知道在闻到异味时开门窗透气,如果女孩知道打求助电话,如果她的家人不是独自把尚未完全教会的孩子留在家中……太多的如果,这件事情就不会发生。
我想,我依然会迎着旁人的目光,继续当那“迟钝愚笨”的“恶母”了。
姐妹们,你们会如何选择呢?
篇6:你尊重孩子了吗?
你尊重孩子了吗?
作为家长,怎样才算是新生孩子了呢?美国密苏里大学一位专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的教授列举了33种尊重孩子,28种不尊重孩子的表现和行为,供您参考
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为
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与孩子一同玩乐。
和孩子一起画画着色。
赏识孩子的才能。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他们间的争吵。
喜欢听孩子最爱唱的歌。
对孩子做的事情表现出兴趣。
与孩子进行目光交流。
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允许孩子作出自己的选择。
尽量为孩子安排一个能与父母或某一方相协调的时间表。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通过语言或行动对孩子与众不同的出色表现作出反应。
称呼孩子的名字。
知道该如何去表达“不”。
鼓励孩子有独立性。
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
让孩子把话说完而不将其打断。
尊重孩子选择朋友和活动的权利。
允许孩子犯错误。
意识到孩子有其个性。
与孩子打交道有灵活性。
允许孩子有不同甚至反对的意见。
爱惜孩子的东西。
给孩子转变过渡的时间。
倾听孩子的问题,并认识到该问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怎样的压力。
与孩子平等交谈。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
征求孩子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办法。
尊重孩子的观点和看法。
没有忘记玩耍娱乐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浪费孩子的时间。
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与行动
不重视孩子的看法和观点。
不理会孩子认为急需要引起自己注意的问题。
过多占用孩子的时间。
把孩子单独撇下来不管。
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去专门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
用不耐烦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
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幼儿交谈。
自己心里有事,借骂孩子来出气。
打断孩子间的交谈。
为赶时间而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忘了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代替孩子回答客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虽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玩,但却没有投入感情。
举止显得很不耐烦。
挖苦嘲笑孩子。
对孩子大声嚷嚷。
采用体罚方式使孩子陷于一种难受的处境。
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期望。
常催促孩子。
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感情问题,没有爱惜自己的身体。
辱骂孩子是“笨蛋”。
当孩子的需要与自己的时间安排产生了冲突时,显得很恼火。
老是看到孩子的缺点。
忽略了孩子的情感。
偷偷地走近一个正在做着错事的孩子身旁。
冷落孩子。
不给孩子机会解释他的朋友为什么受伤,是怎样受伤的,或者事故发生的经过。
阻止孩子做他们真心喜欢做的事情。
(译自美国《教育心理学》,原载《早期教育》1987年第七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