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小*会》片段,向学生介绍该舞剧的剧情,同时突出介绍《花香鼓舞》在整个舞剧中的地位,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六年级花香鼓舞教案

二、欣赏《花香鼓舞》

教学要求:初次聆听歌曲《花香鼓舞》。 老师:请谈谈这首歌曲的情绪、节奏以及速度有何特点? 学生:这首歌曲优美婉转,速度稍慢,具有典型的江南音乐特*。

再次聆听歌曲《花香鼓舞》。 老师:请大家听辨这首歌曲的旋律,你们觉得它与哪首江南民歌的旋律相似? 学生:我觉得有点像《茉莉花》……

在分析《花香鼓舞》与《茉莉花》之间的相似之处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两首歌曲在旋律和音乐风格上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花香鼓舞》的歌曲谱例,学生随录音哼唱歌曲的旋律。 教学要求:学生在划拍子演唱时,要注意连贯*,特别是在演唱十六分音符时,以准确地表达歌曲的婉转艺术风格。

欣赏《小*会》序曲。 教学要求:通过欣赏,再一次熟悉《花香鼓舞》的音乐,感受歌曲所传达的优美抒情情感,以加深对整个作品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在本节课中,我们欣赏了具有江南音乐风格特征的歌曲《花香鼓舞》。同学们在熟悉这首作品之后,还可以探索与其类似的音乐作品,以扩展我们的音乐视野。

《花瓣飘香》教案2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花瓣飘香,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我还没闻到花的香味,请再读一遍。

2、课文中有好多词语来描述花的,你愿意来读一读吗?出示词语。

读词时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如读红艳艳这个词时,我们的脑海中要出现“红”而且是非常鲜艳的那种。再读词。

3、出示一朵月季花。这是一朵月季花,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吗?

二、学习第一段。

过渡:多么美的月季呀!我家门前可不是一朵,而是“一丛”上面开满了——引读第一段。出示第一段。

学习第五段。

过渡:这么美的月季花,你舍得摘吗?文中的小姑娘舍得吗?所以她说:——出示“我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

1、你也来舍不得地读一读。

2、好为什么舍不得呢?

3、从“舍不得”这个词中,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爱花)板书

(懂事)是的,她很懂事,这里的懂事表现在她对花的——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她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于是她摘了花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她摘花瓣的句子。

出示第二段。这句话中有很多描述小女孩摘花瓣的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1、交流。你愿意来读一读吗?要注意这些动词。

2、你能告诉我她为什么要小心在摘呢?

真是个爱花的孩子,那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她都那么小心,生怕碰坏了别的花瓣。

3、那她为什么要双手捧着呢?

是呀,那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她都把它当成宝贝一样,双手捧着。

4、那边有路她不走,为什么要穿过田野,还要跑得这么快呢?

赶着回家给妈妈。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害怕,文中没有写出来的,你都能体会出来,真了不起!

5、让我们带着这几份感受,一起读好这一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这么爱花的孩子,她为什么要摘花瓣呢?我的内心感到不解。于是在小姑娘又一次摘花瓣时,我叫住了她,她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和“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1、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小姑娘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她怕什么呢?

2、虽然一片小小的花瓣不影响整丛花的美观,但小姑娘在我的面前,好像是犯了大错一样。读“她拿着花瓣……”

3、从她的神态,我们会到了她内心的不安。读……

4、就是这么一个爱花的女孩,她摘了一片花瓣,又被人看见了,可以想像当时她的窘迫与尴尬。所以当我问她为什么摘花瓣时,她在回答时是——出示第五段

5、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除了舍不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难为情)你也难为情地读一读。

五、学习第十段。

过渡:真是个爱花的孩子,难怪作者要夸她——出示第十段。

1、你也来夸一夸她。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她。齐读。

六、学习第七段。

过渡:这么爱花的孩子,摘花瓣是为了什么呀?我们仍能从她的语言中找到*。(送给妈妈)

原来是这样啊!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出示第七段。

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就想如果我也有一个这么关心我,爱我的女儿,那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妈妈!于是我把这段话读了一遍又一遍。

你也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生交流。

1、(生病、难受)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

2、你呢,花瓣很舒服,带着这种感受,你也来读一读。

一想到小小的花瓣能让妈妈高兴,她的内心就充满幸福,让我们怀着幸福感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3、为了安慰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来到妈妈的病床前,她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指名说。相机评价。

(谢谢你这花瓣很香。

谢谢你,孩子,这花瓣比整朵花都好看。

真是我的乖女儿,我太喜欢这片花瓣了。

妈妈真高兴,我的病也好多了。)

4、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孝顺

七、学习第九段。

过渡:妈妈生病了,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照顾呢?作者忍不住又问:孩子,你爸爸呢?出示第九段。

不提到爸爸还好,一提到你爸爸,小女孩的眼眶里——

1、此时此刻,她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

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可现在爸爸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沙,想到这里小女孩的眼眶里——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这是思念的泪花。

2、在妈妈生病的日子里,她会对爸爸说些什么话呢?生交流。

3、像她这么大的年龄,还需要别人的照顾,但小女孩却一直记着爸爸的嘱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妈妈的孝心。此时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听话

4、多么听话的孩子呀!怪不得作者要夸她——齐读这句话。

八、体会我上个怎样的人。

1、文中除了小女孩,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那个词看出来?“轻轻”真不错,你已经会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中体会到她的内心。老师送你一个词:“和蔼可亲”齐读这个词。

2、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我一直是在轻轻地问。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她们的对话。分角*朗读。

九、升华主题。

1、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把小姑娘吸引到我家门前,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像绒布一样的花瓣,给小姑娘的妈妈带去了安慰和希望,懂事的小女孩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第二天清晨——出示第十一段。齐读

2、我想在这两盆花下放一张贺卡,贺卡上该写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生交流。

3、身边值得我们关心的人有很多,假如你也有这么一朵月季花,你会送给谁呢?又会对她他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交流交流。愿意说给我听吗?

4、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个懂事的孩子!出示《懂事》

同学们,让我们也去做一做,用你独特的方式向关心过你的人表一份心意,让我们的爱心就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

六年级科学教案3

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反冲现象到火箭升空

第一课时:揭开反冲现象的神秘面纱

一、 引发好奇,开启探索之旅

1. 重温激动人心的时刻: 播放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精彩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火箭升空的震撼场面。

3. 回顾人类飞天梦: 展示一些火箭的图像,回顾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历程,并引出问题:人类是如何克服地球引力,实现飞天梦想的?

二、 提出问题,引导科学探究

火箭的力量之源: 提问:火箭能升空,大家认为它的力量从哪里来?

三、 大胆假设,激发求知热情

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火箭升空的动力来源进行大胆假设,并鼓励他们提出各种可能*。

整理学生的假设: 教师将学生的假设进行归纳整理,并板书在黑板上,为接下来的验证环节做好铺垫。

四、 验证假设,探寻科学真谛

1. 寻找生活中的反冲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火箭飞行时,一部分向前运动,另一部分向反方向运动,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2. 利用实验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关于火箭动力来源的假设?

3. 分组讨论,集思广益: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的想法,并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假设。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演示自动喷水器: 教师演示自动喷水器的运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自动喷水器的工作原理和火箭的动力来源之间有什么联系?

5. 制作自动喷水器: 学生分组制作自动喷水器,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制作自动喷水器需要哪些材料?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哪些现象?

6.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向筒内倒水后有什么现象?水从喷口向哪个方向喷出?筒朝哪个方向转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五、 交流分享,碰撞思维火花

描述观察结果,绘制示意图: 学生上台分享实验观察结果,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呈现,并解释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反冲现象: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解释反冲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尝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反冲现象。

1. 拓展反冲现象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从物体内喷出的不是水而是气,物体会不会运动?运动方向又怎样呢?还可以做哪些实验来验证?

2. 演示反冲小船实验: 教师演示反冲小船实验,进一步验证反冲现象的存在,并加深学生对反冲现象的理解。

4. 联系火箭飞行原理: 引导学生思考:火箭飞离大气层,它的飞行与反冲作用有什么关系?

七、 学以致用,拓展科学视野

寻找生活中的反冲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火箭,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应用了反冲现象的例子?

第二课时:模拟火箭,体验科技魅力

一、 承接上节课,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反冲现象,并引出本节课的任务:制作模拟火箭,进一步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二、 动手实践,探索火箭奥秘

1. 观察火箭结构,明确制作材料: 展示真实的火箭图片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火箭的结构,并思考以下问题:火箭有哪些部分组成?制作模拟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飞的动力从哪里来?

2. 分组设计火箭,制定制作方案: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模拟火箭的制作方案,并用文字、图画等方式记录下来。

记录要求:

文字简练,图文并茂;

预测实验结果;

思考:水量和气压对火箭飞行距离的影响。

3. 交流设计方案,质疑解惑: 各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设计方案,并对彼此的方案提出质疑,教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放飞模拟火箭,观察飞行状态: 学生在安全区域内进行模拟火箭发射实验,并观察火箭的飞行状态,例如:飞行高度、飞行距离、飞行轨迹等。

实验要求:

安全第一,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反复实验,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案;

整理器材,做好交流准备。

6. 交流实验结果,探讨改进方法: 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分享成功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探讨改进火箭设计的方法。

7. 解释火箭飞行原理,深化科学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模拟火箭的飞行原理,并与真实火箭的飞行原理进行对比,深化学生对火箭升空原理的理解。

三、 拓展延伸,展望未来发展

介绍多级火箭: 向学生介绍多级火箭的概念及其优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畅想未来航天技术: 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航天技术的发展方向,例如:可重复使用火箭、新型燃料、深空探测等,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反冲现象和火箭升空的原理,更能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科技创新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热情,树立起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