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天揽月的下一句是“下五洋捉鳖”。

这句出自毛泽东1965年创作的词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全句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它不仅是一句气势磅礴的诗语,更是一幅人类挑战自然、探索未知的壮丽画卷。在浩瀚的宇宙与深邃的海洋之间,这句诗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天地奥秘的向往,也映射出近现代中国在科技、意志与精神层面的崛起。

九天揽月,是人类对星空最原始的渴望。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到屈原《天问》中对宇宙起源的追问,再到敦煌壁画中飞天仙女的飘逸身姿,中国人对月亮的想象从未停歇。月亮,作为夜空中最明亮的存在,象征着神秘、清冷与永恒。它高悬于天际,仿佛遥不可及,却始终激发着人类征服它的梦想。20世纪以来,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这一梦想逐渐从神话走向现实。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成功登月,阿姆斯特朗踏上月面时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震撼了世界。而中国,作为后起之秀,并未止步于仰望。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杨利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此后,嫦娥探月工程稳步推进:嫦娥一号实现绕月飞行,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并释放“玉兔”月球车,嫦娥四号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了“鹊桥”中继通信。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采集月壤并返回地球,带回1731克月球样本,为人类研究月球演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九天揽月,不再只是诗人的浪漫想象,而是中国航天人用精密仪器、严谨计算与无数日夜的坚守,一步步踏出的坚实足迹。

而“下五洋捉鳖”,则展现了人类对海洋深处的不懈探索。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71%,平均深度超过3600米,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00余米,那里的水压超过1000个大气压,黑暗、高压、低温,是地球上最极端的环境之一。正是这样的极端,激发了人类对深海资源、生命起源与地球演化的强烈兴趣。中国深海探测的起步虽晚,但发展迅猛。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下潜至7062米,创造了当时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2020年,“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实现了对全球海洋最深处的科学探索。与此同时,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勇士”号、“海斗一号”等无人潜水器也相继投入应用,构建起从浅海到深渊的完整探测体系。在深海,科学家们发现了热液喷口生态系统、未知微生物种群,甚至可能为生命起源提供新线索。这些探索不仅拓展了人类的知识边界,也为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关键数据。下五洋捉鳖,不再是神话中的夸张修辞,而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中用勇气与智慧写下的现实篇章。

九天与五洋,看似对立,实则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探索自然的两极: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一个指向星辰,一个深入深渊。而在这两极之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古代工匠建造浑天仪、指南针,到现代科学家设计火箭、潜水器;从文人墨客吟咏“欲上青天揽明月”,到工程师在发射塔前调试参数、在深海母船中监控下潜——这种精神始终未变。它不是盲目的征服,而是带着敬畏的求索;不是孤立的突破,而是集体的协作与时代的积累。九天揽月与下五洋捉鳖,不仅是对自然极限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自身潜能的肯定。它们告诉我们: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团结协作,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峰,没有不可抵达的深渊。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中国空间站“天宫”在轨运行,听到“天问一号”传回火星图像;当我们俯视海洋,看到“奋斗者”号从万米深渊带回样本,听到深海通信网络逐步建成——我们终于可以说,那句豪迈的诗句,正在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书写。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序章。在探索未知的征途上,人类永不止步,中国亦将步履不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