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阿阁丹霄上的下一句是:“十二楼台白玉京”。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天上谣》,全诗为:“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九重阿阁丹霄上,十二楼台白玉京。”这首诗以瑰丽奇绝的想象描绘了天上仙境的壮丽图景,语言华美,意象繁复,展现了李贺“诗鬼”独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与超现实的审美追求。

九重阿阁丹霄上,十二楼台白玉京。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星河、玉宫、仙妾、青凤等天界意象的进一步升华,又为后文“东指羲和”“海尘新生”的时空流转埋下伏笔。九重,极言其高,象征天界之尊;阿阁,指高耸入云的楼阁,常与仙居相联;丹霄,即赤色云霞,代指天庭。此句以“九重阿阁”立于“丹霄之上”,构建出一种超越凡尘、直抵苍穹的空间感。而“十二楼台白玉京”则进一步拓展了天界的广度与庄严——“十二”为虚指,象征天地之全数,楼台层层叠叠,皆以白玉筑成,晶莹剔透,不染纤尘,仿佛天地间最纯净的秩序与永恒的象征。

这两句诗不仅在意象上极尽铺陈,更在音韵与节奏上形成强烈的审美张力。“九重”对“十二”,“阿阁”对“楼台”,“丹霄上”对“白玉京”,平仄协调,对仗工整,读来如金石相击,铿锵有力。尤其是“白玉京”三字,既实指道教传说中的最高仙都,又暗含诗人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在道教典籍中,“白玉京”是天帝所居之地,位于三清之上,万仙环绕,象征着终极的安宁与永恒。李贺借这一意象,并非单纯描绘仙境,而是借天上之景,反照人间之困。他一生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对现实充满无力感,因而将精神寄托于超然物外的天界。这种“以仙写凡”的手法,正是李贺诗歌最动人的特质之一。

进一步看,这两句诗还蕴含着深刻的时空哲思。九重阿阁立于丹霄,是空间的极致;十二楼台白玉为基,是物质的永恒。后文“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却突然转入时间的流转——太阳神羲和驾车疾驰,沧海桑田,石山之下尘沙新生。这暗示着,即便是白玉京的永恒,也终将被时间侵蚀。天界的壮丽与凡尘的变迁形成鲜明对比,诗人借仙境之华美,反衬出人间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这种“乐景写哀”的笔法,使整首诗在瑰丽之外,更添一层悲凉与沉思。李贺并未沉溺于虚幻的极乐,而是以清醒的笔触揭示:无论天上人间,皆难逃时间之轮。

从文学传统来看,“九重阿阁”与“十二楼台”的意象并非李贺独创,而是继承自汉魏以来的游仙诗传统。自曹植《游仙》、郭璞《游仙诗》以来,文人常以仙山楼阁寄托对自由与超越的渴望。但李贺的突破在于,他不再满足于对仙境的简单摹写,而是将个人命运、生命意识与宇宙哲思熔铸其中。他的“白玉京”不是逃避的港湾,而是映照现实的镜子。在“九重阿阁丹霄上”的辉煌背后,是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切追问。

今日重读这句诗,仍能感受到其穿越千年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幅天界的视觉画卷,更是一曲关于理想、永恒与时间的哲学长歌。在物质丰盈而精神漂泊的当代,人们或许不再相信白玉京的存在,但那种对超越、对纯净、对永恒之美的向往,却从未消失。李贺以他病弱之躯,仰望星空,以笔为剑,劈开现实的迷雾,为我们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九重阿阁”。

“九重阿阁丹霄上,十二楼台白玉京”不仅是一句诗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记忆的延续。它提醒我们:在仰望星空时,也要低头审视内心;在追寻理想时,不忘直面现实。真正的诗意,不在于逃避,而在于在困顿中依然保持对美的信念。李贺的诗,正是这样一种信念的结晶——哪怕身处尘世,心亦可登白玉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