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这句出自北宋词人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的词句,以极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清晨荷塘的静谧与生机。露水在朝阳下缓缓蒸发,荷叶上的水珠悄然滑落,水面澄澈如镜,倒映着天光云影,而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被微风吹拂,轻轻摇曳,仿佛在晨光中舒展着生命的姿态。这画面不仅美得令人屏息,更蕴含着一种超越视觉的哲思——自然之景,往往在细微处见真意,在静默中显生机。而“一一风荷举”正是这静动交融的瞬间凝结,是自然律动与生命意志的完美写照。

初读此句,人们往往被其画面感所吸引,仿佛置身于荷塘之畔,感受到晨风拂面的清凉与荷叶摇曳的韵律。若细细品味,“叶上初阳干宿雨”所呈现的,并非只是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更迭。宿雨是昨夜风雨的余痕,是阴晴交替的见证;初阳则是新一天的开启,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露水在阳光中蒸发,不仅是物理上的变化,更是一种“去浊存清”的过程——旧有的阴霾被驱散,新生的气息悄然萌发。荷叶在晨风中挺立,水珠滑落,叶面重归清亮,这何尝不是生命在经历风雨后,重新挺立、焕发光彩的隐喻?而“水面清圆”四字,更是将这种澄澈与圆满具象化:水面如镜,倒映天光,圆融无碍,象征着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外在的和谐。它不张扬,不喧嚣,却在无声中传递出一种深远的秩序感。

而最动人的,是“一一风荷举”这一句。它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动态的呈现。每一个“荷”都独立而挺拔,在风中“举”起,仿佛有意识地在回应自然的召唤。这里的“举”字极为精妙,既写出荷花迎风而立的姿态,又暗含一种向上的力量与不屈的精神。它们不是被动地被风吹动,而是主动地“举起”自己,与风对话,与光共鸣。这种“举”的动作,是生命对环境的回应,是柔弱外表下坚韧内核的体现。荷花生于淤泥,却出淤泥而不染,其茎中空而直,其花清雅而高洁,正是“举”这一动作的象征——在污浊中保持洁净,在逆境中坚持挺立。周邦彦以“一一”修饰,更强调了每一株荷花的个体性与独特性,它们不是群像的模糊背景,而是各自拥有生命意志的独立存在。这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在千年前的词句中便已悄然流露。

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句词所描绘的,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投射。人在世间,亦如荷叶承露,经历风雨,承受压力,而真正的修养,便是在风雨之后,仍能如初阳般澄澈,如水面般清圆,如荷花般“举”起自己。现代社会节奏飞快,人心浮躁,许多人被琐事缠身,被情绪裹挟,渐渐失去了内心的“清圆”与精神的“高举”。而当我们回望这句词,或许能从中汲取一种静定的力量:无论外界如何喧嚣,只要内心如荷叶般承接阳光,如水面般保持澄明,如荷花般在风中挺立,便能在纷繁世界中守住一份本真。

周邦彦写此词时,正寓居汴京,远离故乡,心中难免有羁旅之思。然而他并未沉溺于哀愁,而是将目光投向荷塘,在自然中寻得慰藉与升华。这正说明,真正的文学之美,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以审美之眼观照现实,在平凡中见非凡,在细微处见宏大。一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看似写景,实则写心,写的是人在自然面前的谦卑,是生命在时间中的从容,是精神在困境中的不屈。

千年之后,我们仍能在晨光中看见荷叶上的露珠,在微风中听见荷花的轻响。这句词,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生活不必总是疾风骤雨,也可以有初阳的温柔、水面的澄澈与荷花的挺立。当我们学会在清晨驻足,凝视一片荷叶,倾听一阵风过,或许便能听见那来自宋词深处的低语——那是对生命的礼赞,对清明的向往,对“举”起自己的无声召唤。

自然无言,却以万物为言;诗词无行,却以意象传心。一句“一一风荷举”,道尽了多少人心中未曾说出的坚韧与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