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垂钓碧溪上的下一句是“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全诗以行路之难为引,抒发了诗人在仕途失意中的苦闷与不屈,又在困顿中展现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豪迈气概。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正是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所在,既承接了前文的苦闷,又开启了下文对未来的希望。
李白在《行路难》开篇即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描绘出盛宴的奢华,然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尽反衬之能事,将内心的郁结与彷徨表露无遗。他并非因物质匮乏而忧愁,而是因理想受阻、抱负难展而痛苦。此时,他仿佛被现实的重重障碍围困,前路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自然之景成了人生困境的隐喻。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诗人笔锋一转,引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如同暗夜中的一缕晨光,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闲来垂钓碧溪上”化用姜太公钓鱼的典故。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姜尚在未遇文王之前,曾于渭水之滨垂钓,以直钩无饵之姿,等待明主识才。李白借此表达自己虽处困顿,却仍怀有经世济民之志,所谓“闲来”,并非真的闲散无为,而是一种静待时机、韬光养晦的智慧。他并非甘于平庸,而是在等待一个像周文王那样的明君,一个能识才、用才的时代。这种“垂钓”,是主动的等待,是清醒的坚守,是对自我价值的笃定。而“碧溪”二字,更添几分清雅与超脱,仿佛诗人虽身陷尘世,心却已飞向高远之境。
紧接着,“忽复乘舟梦日边”则转向另一个典故——伊尹辅佐商汤的故事。传说伊尹在受商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日月之旁,后果然被商汤礼聘为相。李白以“梦日边”象征自己渴望被明君赏识、实现政治抱负的强烈愿望。这一句中的“忽复”二字尤为精妙,既表现出梦境的突然降临,也暗示了理想之光在不经意间的闪现。它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内心信念在沉静中的自然流露。从“垂钓”到“梦日”,从现实到梦境,从等待到希冀,诗人的精神世界完成了一次由压抑到舒展的跃迁。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它们超越了简单的典故堆砌,而是将历史人物的精神内化为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李白从不掩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渴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希望“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然而现实却屡屡让他碰壁。正是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中,他选择以诗为舟,以梦为帆,在精神世界中继续前行。他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更高的姿态面对现实——在困顿中保持清醒,在失意中坚守信念。
整首《行路难》的情感脉络,正是由“停杯投箸”的苦闷,到“垂钓”“梦日”的希冀,再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层层递进,最终完成了一次精神的升华。而“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正是这一转折的核心所在。它告诉我们: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但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仰望星空;不是没有迷茫,而是在迷茫中仍能梦见光明。
今天,当我们再次吟诵这句诗,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力量。它不只是李白个人的心声,更是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共同的精神写照。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被琐事缠身,被功利裹挟,容易迷失方向。而“垂钓碧溪”提醒我们,有时需要停下脚步,回归内心,在静默中积蓄力量;“梦日边”则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应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或许遥远,但正因遥远,才值得奔赴。
李白用这两句诗,完成了从现实到理想的跨越,也完成了从个体到永恒的升华。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行路”,不在于脚下的路有多宽,而在于心中的路有多远。只要心中有梦,哪怕前路冰封雪覆,也终将迎来长风破浪的那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