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超延视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生活小统计 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生活小统计 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欢迎阅读与收藏。

生活小统计 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1:生活小统计 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

生活小统计(四)

教学目标

1、积极主动参与上网查找资料,体现信息时代的便捷性,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提高统计的细化度,体现统计更清晰、明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画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谈谈上网查找了哪些有关伦敦奥运会的消息,你了解到什么信息?你最喜欢看什么项目的比赛? 奖牌总数排在前五名的是哪几个国家?                      、

二、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怎样找点?

三、将奥运会前五名国家获奖牌数据填入下表。

英国伦敦奥运会获奖牌总数统计

国家 美国 中国 英国 俄罗斯 韩国

奖牌(块)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金 银 铜

46 29 29 38 27 22 29 17 19 24 25 33 13 8 7

合计 104 87 65 82 28

观察统计表,从奖牌总数来看,为什么英国排在第三位,而俄罗斯排在第四位?因为奥运会排名是从金牌总数来排名次的,而不是从奖牌总数来排位的。

四、学生动手操作,根据统计表中获得前五名国家的奖牌总数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五、学习画复式折线统计图,将前五名国家分金、银、铜三条折线来画。

方法:只要在统计图的右上角画出红、蓝、黄三条直线,分别表示金、银、铜,其余制作方法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一样。

跟着老师一起画。

六、展示作品,进行评比。

篇2:《山川之美》导学案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山川之美》导学案设计(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山川之美》导学案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他是一位博学的文人,精通天文历法,山川地理、艺术本草、琴棋书法乃至阴阳五行。曾担任诸王的侍读(你了解什么是“侍读”吗:                                                         ),后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辞官归隐,远离尘世。

本文节选自《                  》(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

二、从文本中找到下列词语并把它们圈画出来,抄写并解释下列词语:

1、之:          :                   2、共:          :

3、谈:          :                   4、入:          :

5、云:          :                   6、见:          :

7、俱:          :                   8、备:          :

9、晓:          :                   10、歇:          :

11、欲:          :                  12、颓:          :

13、沉鳞:                    :

14、竞:          :                  15、实:          :

16、与:          :                  17、其:          :

18、奇:          :                  19、者:          :

三、初读文本:

1、文章一共68字,却为我们写了                    。

2、本文虽简单68字,却结构清晰。从“              ”到“               ”为第一层;从“              ”到“               ”为第二层;从“              ”到“               ”为第三层。

四、理解作者写作目的

本文的作者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的政局动荡不安,不少文人墨客选择退隐山林,在自然中陶冶性情,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寄情山水,慰藉友人。本文就属此类。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的景物,能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思。你从文中的68字中,体会到作者                                         的情感。

严雪梅

篇3:《石缝间的生命》 导学案(沪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位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断定救不了它了,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井里填土,把驴闷死,帮它早些解除痛苦。开始,驴子吓坏了,但几乎同时,老驴又镇静下来,每次土砸到背上,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升一点,老驴抖一下就爬上来一点点。不管土块打在背上有多痛,老驴子就是不肯放弃。也不知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回到了地上。

原来会埋藏它的泥土最终却拯救了它!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陶罐和铁罐》

柏枝寺小学教师:韩香珠

三年级语文导学案    姓名:       班级小组:

课题:陶罐和铁罐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词语。

2、我要解课文内容。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积累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下来。

学习重点:学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

本篇课文故事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向我们讲述深刻的道理,而这大部分都是通过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的。因此做如下设计:1、在朗读中体会,在想象中感悟。2、在比较中质疑,在交流中解惑。3、从课堂走向生活,由知识转化为实践

文章以两只罐子的对话为线索,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导学流程

一、学生预习

1、我要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我要再读课文,读通顺句子,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二、自主、合作、探究:

1、对子互读,认清生字字形,读通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有

3、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展示提升

1、读词语(书上词语表)

2、汇报上面问题讨论结果。

3、本课让我们明白了什么?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演一演。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去外面旅行,在铁罐和陶罐间只能选择一个和你同行,你会选择谁?

五、达标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或评说。         (              )

(2)、相处融洽友爱,不争吵。        (         )

(3)、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          )

2、读了课文后,我喜欢       ,因为

六、我的收获

课后点评

本课我坚持高效课堂这种学习模式,“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读书,并将自己的见解大胆地说出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交流展示积极。同时,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声情并茂的表演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情”。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及反思

独立学习

认真思考

多学习别人的优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

读熟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篇5:一只小鸟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8个字,写字8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学习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生活小统计 导学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

1、课文读3遍 。

2、画出生字,认识的字用“△”标出,田字格中的生字用“○”圈画出,每个生字口头组词2个以上。

3、认读生字,分析字形。

探: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般: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仰: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翻: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含: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跌:    结构,   偏旁    ,音节      ,   组词        。

4、思考: 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

【合作探究】(课前尝试)

引导想(一):

1、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小鸟。

2、谁当小老师来教教大家写生字?

引导概括(二)

1、读一读,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从文中找出小鸟可爱、快乐的语句用:“﹋﹋”画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理解。

【当堂检测】

1、我会朗读课文。

2、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弹琴(tán dàn)       尽管(jǐn  jìn)

似(sì shì)的         更(gēng  gèng)加

3、比一比,再组词

探(      )    抖(      )    仰(      )

深(      )    料(      )    迎(      )

4、填空

查带点的字 应查部首 再查几画 字典中的意思

丰满 充满,布满;达到一定的极限。

觅食 找,寻;求人。

仰望 抬头看;敬慕;依靠。

【作业设计】

1、写本课字5字3词。

2、熟练地读课文。

一只小鸟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抓住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应该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学习难点:

懂得爱护鸟类并理解亲情的伟大。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1、熟练地读课文。

2、读一读,写一写下面的这些词语。

灿烂     葱绿    抖动      清脆      倾听     一般

跌倒     一滴    仰望      探头      翻身     含义

【合作探究】(课前尝试)

1、读课文第二段,说发生了什么事?

2、有感情地朗读5-6自然段,思考:小鸟伤的重吗?是从什么地方

感受到的?

3想象,当两只老鸟看到小鸟被人打中受伤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怎样?

4、小鸟受伤了,被老鸟衔回巢里,说说看那只小鸟后来怎么样了?

【当堂检测】(课堂完成)

1、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弹琴(tán dàn)       尽管(jǐn  jìn)

似(sì shì)的        更(gēng  gèng)加

2、填上合适的词,

(      )的阳光     灿烂的(      )     清脆的(      )

(      )的树枝     丰满的(      )     快乐的(      )

(      )的声音     葱绿的(      )     高大的(      )

3、选字填空。

注视      张望     仰望     眺望

(1)风筝挂在树梢上,小明(      )着树梢很着急。

(2)笼子里的小鸟听到响声,连忙向四处(     )。

(3)水兵站在军舰的甲板上,(     )远方的海面。

【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写小鸟后来怎么样了?

[一只小鸟 导学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篇6: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全册教材分析。

1.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精选课文,减少课文类型,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本册共有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8篇选读课文。

2.本册要求认识303个字,会写300个字。

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4.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开始练习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

5.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复述课文。

9.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0.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法。

二、单元分析:

1.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

2.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

3.本册安排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爱护周围环境,爱的奉献。

4.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是机动栏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三、全册教学总目标

㈠.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立志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㈡.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兴趣,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学会240个生字,会认85个生字。

②会使用字典、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能使用硬笔正确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2.阅读

①加强朗读指导,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②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③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

④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动脑筋,多读多想,把课文读通,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⑤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的一般用法。

⑥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⑦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鼓励学生摘抄好词佳句,加强语言的积累。

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⑨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四、教学重难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正确书写;会认85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

2、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句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3、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课外阅读量不少于7万字。

4、步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比较具体的内容。学写想象中的事物,能展开想象和幻想,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学会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学习写日记。

5、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说几句话、一段话,做到语句完整通顺,说话有礼貌。能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能无拘无束地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篇7:《乘火车》导学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乘法教学)

第六单元:乘法  《 乘火车》

学习目标

1、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

难点 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环节 要点 学案(学生活动) 导案(教师活动) 二次复备

学 自主学习目标自学 提取问题,例如:卧铺车厢一共可以坐

多少人?硬座车厢可以坐多少人?

2、列出算式: 72×5=

3、学生试着算一算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

息。

2、在看懂题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

3、请学生试着算一算。

4、讨论算法。

展 展示交流分享提高 口算:

72×5=360

先用70×5=350,

再用2×5=10,

最后用350+10=360

学生独立完成

教学环节 要点 学案(学生活动) 导案(教师活动) 二次复备

点 精讲点拨点评升华 竖式计算:

72×5=360(人)

7 2

×   5

3 6 0

答:5节卧铺车厢可以乘坐360人。。

引导学生思考在书市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末尾“0”问题

练 有效训练落实目标 (4)试一试:7节硬座车厢可以车坐多少人?

118×7=926(人)

118

×    7

9 2 6

答:  7节硬座车厢可以坐 926人  。

练习竖式计算的计算方法,注意计算顺序。

教后反思

学校领导审核 审核时间

篇8: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狗杜克》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小狗杜克》教案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改进方式:1上课加强预习反馈,大力表扬读准字音的学生;2 如遇句子确实很难,在有感情朗读之前,先给与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