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璇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

篇1:《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厘米=()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厘米

9分米=()厘米

()分米=3米

40分米=()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篇2: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4

5

6

7

8

9

10

篇3: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

课程要求与内容分析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单位换算更能体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节课内容,让学生知道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学情分析

单位换算是小学阶段一个学习难点,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可能会忘记有关单位进率以及采用哪种方法,这两点是关键。所以在预习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复习各种计量单位的进率;在小结时,让学生明白单位变化与数的变化正好相反的道理。

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单名数互化的理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进行单名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复名数化单名数用小数表示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出示个小朋友的身高数据,按高矮顺序排排队。

师问:、你有什么感觉?怎样比较方便呢?

师谈:、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改成相同计量单位,这样再比较就很方便了。(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师: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学生先独立练习,然后总结自己的改写方法。

()策划自己的表达方案,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可以直接利用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

()尝试

()交流

米厘米,米已经是用米作单位了,只要将厘米改为米作单位,再将米作整数部分,厘米化成米的小数作小数部分就可以了,厘米=米,因此米厘米=米+米﹦米。

()理解米厘米表达的意义

()小结:低级单位是如何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的?

识记歌谣:

《厘米毫米单位的换算》教案、单名数→单名数

先看单位后看数,单位变大数变小,数要变小用除法,除以进率得结果。列个式子算一算,或者移动小数点。

单位变小数变大,数要变大乘进率,列个式子算一算,或者移动小数点。

例:()(单位变大,数变小,进率是,

÷或把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复名数→单名数

复名数、要变单,中间一分异先变,变化方法还照前,单位变后两数加。

例:()米(“异”代表,,)

三、实践应用

第页第一个“做一做”

()先引导学生判断是由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

()想一想:它们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小数与单位换算

把低级单位的数化成高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教学策略

以学生自学、讨论、归纳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生成情境

师:我们可以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那么也应该可以将高级单位的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先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或者:===

二、学习新知、自主探究

、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如果把情境图中的数据都转化成用为单位的数,需要转化那些数据?

生:、和。

、学习例。

()学生独立阅读.

()=(),你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的意义可以理解为加,合起来就是。也可以用×=也就是把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想一想:=()。

()学生独立思考,策划自己的表现方案。

()全班交流。

()=,你能用几种方法去理解?

、拓展延伸

=()

师:把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你能用前一节课学习的方法独立完成吗?考考你!

、对比总结、识记歌谣:

高级单名数→低级单名数

单位变小数变大,数要变大乘进率,列个式子算一算,或者移动小数点。

例:()(单位变小,数变小,进率是,

×或把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

三、实践应用:第页第二个“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

板书设计

高变低

把高级单位的数化成低级单位的'数乘进率。

篇4: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三年级教案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三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第71页例2、例3,练一练,练习十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长度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间转化的推理过程

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用卡片出示,让学生口算。

2.复习长度单位

a.让学生从大到小说一说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b.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学生口答)

1米=()分米1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口答

(让学生抢答)

5个十是()6个百是()

80里有()个十300里有()个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从尺上你看出这根线段的长是多少了厘米吗?(板书:5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长度又是多少呢?(板书:5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a.1厘米是()毫米?

b.5厘米是()个10毫米?

c.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老师要你们按照刚才想的步骤来说一说4分米=()厘米,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两人讨论,指名说一说。

2.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结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书上的例3谁能告诉我例三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

例3应该怎么想呢?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分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回答。

(齐读一遍)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把你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

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剪法。(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十五”第6、7题

篇5: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 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 10题。

篇6: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简单的单位换算》教案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篇7: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数学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篇8:小学五年级数学《体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用具 投影仪和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如教材第37页的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长方体体积=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③正方体体积= 。

师:你知道每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

二、探索研究

1.小组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1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教具。

提问:①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②当正方体的棱长是10厘米时,它的体积是多少?③而1分米是多少厘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

小组合作填表:

正方体 棱长 1分米 = 10厘米

体积 1立方分米 = 1000立方厘米

小组汇报结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同理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用填空的形式小结:

从上面可以看出,相邻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 。

(2).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加以比较(投影显示第38页的表)

先让学生填后并比较这三类单位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学习体积单位名数的改写。

先思考:

(1)怎样把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2)怎样把低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一级的体积单位的名数?

出示例3,并写成如下形式:

8立方米=( )立方分米 0.54立方米=( )立方分米

出示例4,并写成如下形式:

34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96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自己是怎样想和做的。

出示例5。(投影显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审题并解答,再针对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

解法一:

2.2×1.5×0.01=0.033(立方米)

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三、课堂实践

将练习八的第1、2题填在书上,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后订正。

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作业

练习八的3、4、5题。

篇9:《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三年级教案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三年级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