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溟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中药学》辅导:攻下药,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中药学》辅导:攻下药,希望大家喜欢。

《中药学》辅导:攻下药

篇1:《中药学》辅导:攻下药

1、大黄、芒硝的性能、功效、应用:

大黄:大黄味苦,性寒,主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本品苦寒沉降,有较强的泻下通便,泻下荡涤胃肠积滞,泻下泻火泄热的作用,为治疗大便秘结,胃肠积滞的常用要药,尤适用于热结便秘。大黄苦寒沉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具有良好的清热泻火、止血作用。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常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证;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证;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证(大黄具有较好的活血祛瘀作用,适用于妇女产后瘀阻腹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瘀血证。);亦治湿热之黄疸、淋证等。

芒硝:芒硝味咸、苦,性寒,主归胃、大肠、经。芒硝其性降泄,有较强的泻热通便,润下软坚,荡涤胃肠的作用,是治疗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常用之品。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多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及痈疮肿痛等。

2、芦荟、番泻叶的功效:

芦荟功能泻下,清肝,杀虫;番泻叶功能泻下导滞。

3、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用量用法:

大黄:大黄煎服,5-10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祛瘀作用较好,用于瘀血证;大黄炭长于止血,用于出血证。入汤剂以泻下通便,宜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芒硝:芒硝内服,10-15g,用法是冲人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用。外用适量。

番泻叶:番泻叶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5-9g,宜后下。

芦荟:芦荟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4、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的使用注意:

大黄:大黄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本品沉降,善于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芒硝: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番泻叶: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妇女月经期忌用。本品剂量过大,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芦荟: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5、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大黄与芒硝,均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大黄与芒硝外用又能清热消肿,用治痈疮肿毒。二药常相须为用。但大黄味苦性寒沉降,又能清热泻火、止血、解毒,并能活血祛瘀、清泄湿热,故常用治温热病高热神昏,热结便秘;血热妄行之出血证;火邪上炎所致的多种病证;瘀血证及湿热黄疸、淋证等。而芒硝味咸、苦性寒,泻热通便之中,又长于润燥软坚,特别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芒硝外用亦可治咽喉肿痛、口疮、目赤等证。

篇2: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泻下药分类

本类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①攻下药:大多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且通便力较强,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或燥屎坚结等。力量较强的药,还可以用于高热神昏的颠狂等。

②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药力最缓,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妇女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便秘者。

③峻下逐水药:味多苦,性寒(或温),部分药有毒。作用特点是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还兼利尿。主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等。部分药物兼治风痰癫痫、疮毒及虫积等。

篇3:中药学辅导:苏合香

【药 名】:苏合香

【拼 音】:suhexiang

【来 源】:为金缕梅科植物苏合香树所分泌的树脂。

【功 效】:通窍,辟秽杀虫,开郁化痰,行气活血,利水消肿。

【主 治】:治卒然昏倒,痰壅气厥,惊癎,痉病,温疟,心腹猝痛,疥癣,疹痱,冻疮,气积血症,胸腹冷痛,气逆脘痛,水胀。

【性味归经】:辛,温。①《别录》:“味甘,温,无毒。”②《本草正》:“味甘辛,性温。”

入肺、肝经。①《玉楸药解》:“入手太阴肺、足厥阴肝经。”②《得配本草》:“入足太阴经。”③《本草再新》:“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浚耗诜喝胪杓痢m庥茫喝苡诰凭糠蟆?/p>

【用药忌宜】:《本经逢原》:“阴虚多火人禁用。”

【药物配伍】:1、配皂荚,开窍通关,对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属于实闭之症,可用两药研末,吹鼻取嚏,以促苏醒。2、配郁金,芳香祛浊,开窍解郁,宣痹止痛,用治邪热入心或邪热痰浊蒙蔽心窍之神昏谵语,惊狂,癫痫诸证有效。3、配白矾,豁痰开窍,则癫痫,惊狂可治。4、配远志,开心窍,散心邪,有强脑醒神作用,用治湿浊蒙蔽清窍,精神恍惚,健忘等症。5、配厚朴,用治脾胃呆滞,湿浊不化,腹胀,食欲不振。

【别 名】:帝膏(侯宁极《药谱》)、苏合油(《太平寰宇记》)、苏合香油(《局方》)、帝油流(《现代实用中药》)

【处方名】:苏合香、苏合油、苏合香油等

【商品名】:普通苏合香:初夏将树皮割破深达木质部,使香树脂渗入树皮内。到秋季时剥下树皮,榨取香树脂,残渣加水煮后再压榨,榨出的香树脂即为普通苏合香。

精制苏合香:将普通苏合香溶解于酒精中,过滤去渣,再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

均以色棕黄或暗棕、半透明、无杂质者为佳。

《中药学》辅导:攻下药【动植物资源分布】:原产小亚细亚南部。我国广西有栽培。药材主产土耳其西南部。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通常于初夏将树皮击伤或割破,深达木部,使分泌香脂,浸润皮部。至秋季剥下树皮,榨取香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除去杂质,即为苏合香的初制品。如再将此种初制品溶解于酒精中,过滤,蒸去酒精,则成精制苏合香,宜装于铁筒中,并灌以清水浸之,置阴凉处,以防止走失香气。

【拉丁名】:原植物苏合香树 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

【考 证】:出自《名医别录》①《唐本草》:“苏合香,紫赤色,与紫真檀相似,坚实,极芬香,惟重如石,烧之灰白者好。”②《梦溪笔谈》:“苏合香酒,每一斗酒,以苏含香丸一两同煮。极能调五脏,却腹中诸疾。每冒寒夙兴,则饮一杯。……此方本出《广济方》,谓之白术丸,后人亦编入《千金》、《外台》,治疾有殊效。”“今之苏合香,如坚木,赤色。又有苏合油,如糲胶,今多用此为苏合香。按刘梦得《传信方》用苏合香云:皮薄,子如金色,按之即小,放之即起,良久不定如虫动,气烈者佳也。如此则全非今所用者,更当精考之。”

【生药材鉴定】:苏合香为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黄白色至灰棕色,半透明,质粘稠,挑起则连绵不断。体重,入水则沉。气芳香,味略苦辣而香。以黄白色、半透明、有香味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树脂含齐墩果酮酸(oleanonic acid)和3-表一齐墩果酸(3一epi一oleanolic   acid)。绿色果实含油0.26% 。

篇4:中药学辅导:野菊花

野菊花

(英)indian dendranthema flower

别名 野黄菊花、苦薏 、山菊花、甘菊花。

来源 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 的头状花序。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茎基部常匍匐,上部多分枝。叶互生,卵状三角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9cm,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锯齿,两面有毛,下面较密;叶柄下有明显的假托叶。头状花序直径2~2.5cm,排成聚伞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4层,边缘膜质,外层椭圆形;花小,黄色,边缘舌状,先端3浅裂,雌性;中央为管状花,先端5裂,两性。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

生于路旁、山坡、原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采制 秋、冬季花初开放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

性状 花序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舌状花一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油中含菊醇(chrysol)、菊酮(chrysanthenone)、α-蒎烯、樟脑、龙脑、樟烯等,尚含野菊花内酯(yejunualactone)、野菊花素a(artoglasin-a)、刺槐甙(acaciin)、蒙花甙(linarin)、菊甙、木犀草素。

性味 性微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篇5:《中药学》辅导——中药学总论

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所以中国人民把它你为“中药”。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在先秦时期,已有不少关于药物的文字记载。到了东汉末期 (公元二世纪 ),中国第一部药典 -- 《神农本草经》诞生。本书载药 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书中还简要而完备地记述了药学的基本理论。

南北朝时期,雷[学教]着《炮炙论》叙述各种药物通过适宜的炮炙,可以提高药效, 减轻毒性或烈性, 从而发展了药物加工技术。梁代陶弘景(公元 456 --536 年)着《神农本草经集注》,对魏晋以来三百余年间药学的发展作了总结,载药达七百三十种。又创用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唐代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 李励、苏敬等人主持编写了《新修本草》。全书卷帙浩博,收载中国和外国输入药物达 844 种。开元年间(公元 713 -- 741年),陈藏器编成了《本草拾遗》,书中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十剂”,为中药临床分类最早的设想。

宋代本草学,以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最具代表性。该书收载药物达一千四百多种。

元代,忽思慧所着《饮膳正要》,总结和发展了饮食疗法。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 1518 -- 1593 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 1892 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继李时珍之后,清代的赵学敏(约公元 1719 -- 1805 年)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搜集和整理, 于 1765 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 新增药物达716 种之多。

中草药学自汉代到清代,各个时代都有它的成就和特色,而且历代相承,日渐繁富。到了现代,中草药已达 5000 种左右。今后,中草药学的发展,仍有广阔的前途。

篇6:中药学辅导:雄黄

【药 名】:雄黄

【拼 音】:xionghuang

【英文名】:realgar

【来 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

【功 效】:燥湿,祛风,杀虫,解毒。

【主 治】:治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螫伤;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①《本经》:  “味苦,平。”②《别录》:  “甘,大温,有毒。”  ③ 《药性论》:  “味辛,有大毒。”④《日华子本草》:  “微毒。”

入心、肝、胃经。①《纲目》:  “入肝经气分。”②《本草经疏》:  “入足阳明经。” ③《本草再新》:  “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烧烟熏。内服:入丸、散,1~4分。

【用药忌宜】: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本草通玄》:“血虚大忌用之。”

【别 名】:黄金石(《本经》)、石黄(《唐本草》)、天阳石(《石药尔雅》)、黄石(《品汇精要》)、鸡冠石(《石雅》)

【处方名】:雄黄、飞雄黄、明雄、明雄黄、雄精、腰黄等

【商品名】:雄精:赤如鸡冠,光泽鲜艳,明彻不臭者。品质最优。

腰黄:色黄质轻,略透明,有光泽,品质较优,但次于雄精者。

雄黄:色红胜于腰黄,而透明度及光泽又逊于腰黄者。

明雄黄:又名明雄。习指品质优良的雄黄。包括雄精和腰黄两种。销全国,并出口。

刁雄:为雄黄的提炼加工品。色紫红无光泽,呈块状,质坚硬,砸碎断面呈树脂状,微有臭气。主供出口。

苏维黄:又名苏雄黄。雄黄之呈块状者。

苏尖:又名淘尖。雄黄之呈粉末状者。

水窟雄黄:产于武都地区者。

均以块大、色红、光泽鲜艳、透明不臭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产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坚硬,一般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

【拉丁名】:药材realgar原矿物

【炮制方法】:碾成极细粉,或水飞,晾干。《纲目》:“(雄黄)用米醋入萝卜汁煮干用良。”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名医别录》:“雄黄,生武都山谷,煌山之阳,采无时。” ②陶弘景:“(雄黄)好者作鸡冠色,不臭而坚实。若黯黑及虚软者不好也。”③《唐本草》:“出石门名石黄者亦是雄黄,而通名黄金石。石门者最为劣尔。”④《日华子本草》:“雄黄,通赤亮者为上,验之可以虫死者为真,臭气少,细嚼口中含汤不激辣者通用。”⑤》《本草图经》:“雄黄,今阶州山中有之。形块如丹砂,明澈不夹石,其色如鸡冠者为真。又阶州接西域界,出一种水窟雄黄,生于山岩中,有水泉流处。其石名青烟石、白鲜石,雄黄出其中,其块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窍,其色深红而微紫,体极轻虚,而功用胜于常雄黄。”⑥《本草蒙筌》:“误中(雄黄)毒者,防己解之。”

【生药材鉴定】:雄黄单斜晶系。晶体柱状,晶面上有纵行条纹,大多成致密块状或粒状集合体。颜色为橘红色,少数为暗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具金刚光泽,断面呈树脂光泽。半透明。解理较完全。断口贝壳状。硬度1.5~2.0。比重3.4~3.6。性脆。受光的作用,久则变为谈橘红色粉末。产于低温热液矿脉内,温泉及火山附近也有存在。常与雌黄、浑锑矿等共生。雌黄与雄黄的性状比较相似,但雌黄为黄色,雄黄则呈红色或橘红色,可以区别。显微鉴定:本品于反射偏光镜下:反射色为灰色微带紫色;内反射橙色;偏光性清楚;反射率20%(伏黄)。透射偏光镜下多色性明显,ng=nm,淡金黄色或米红色,np几乎无色至浅橙黄色;干涉色橙红色;斜消光,消光角canp=11°。负光性。折射率ng=2.704,nm= 2.648,np=2.538;双折射率ng-np=0.166。

【中药化学成分】:主为硫化砷ass,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主含四硫化四砷as4s4;尚含少量铝、铁、钙、镁、硅等元素。

【中药化学鉴定】:(1)取本品粉末10mg,加水湿润后,加氯酸钾饱和的硝酸溶液2ml,溶解后,加氯化钡试液,生成大量白色沉淀。放置后,倾出上层酸液,再加水2ml,振摇,沉淀不溶解。(2)取本品粉末0.2g,置坩埚中内,加热熔融,产生白色或黄白色火焰,伴有白色浓烟。取玻片覆盖后,有白色冷凝物,刮取少量,置试管内加水煮沸使溶解,必要时过滤,溶液加硫化氢试液数滴,即显黄色,加稀盐酸后生成黄色絮状沉淀,再加碳酸胺试液,沉淀复溶解。

篇7:《中药学》辅导:化痰药

要点:

1.化痰止咳平喘药的配伍方法

因咳喘每多夹痰,痰多又易引发咳喘,故应用化痰止咳平喘药时,化痰、止咳、平喘药三者常配伍同用;同时应根据痰、咳、喘的不同病因病机而配伍,以治病求本,标本兼顾:如外感而致者,配解表散邪药;火热所致者,配清热泻火药;属里寒者,配温里散寒药;属虚劳者,配补虚药。此外,若用治癫痫、惊厥、眩晕、昏迷者,又当配平肝息风、开窍、安神药;治痰核瘰疬瘿瘤者,配软坚散结药;治阴疽流注者,配温阳通滞散结之品。

2.化痰止咳平喘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对某些温燥性烈的刺激性化痰药,凡痰中带血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麻疹初起,表邪未解,不宜单投止咳药,当以疏解清宣,以免恋邪而致久咳久喘不已及影响麻疹之透发,对性质收敛及温燥之止咳平喘药尤为所忌。

化痰药

要点:

1.半夏、桔梗、瓜蒌、贝母的性能、功效、应用:

半夏:味辛性温而燥,主归脾、肺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本品味辛性温而燥,故功能燥湿化痰,温化寒痰,为主治湿痰、寒痰之要药;又能降逆止呕,为止呕要药;又因其味辛能散能开,而消痞散结,治心下痞满、结胸、梅核气诸证;外用又能消肿止痛,治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桔梗:味苦、辛,性平,主归肺经。桔梗其性升散,能载药上行,宣肺利气。功能宣肺化痰,利咽,排脓。主治肺气不宣咳嗽痰多胸闷及咽痛失音、肺痈等证。治痰咳,无论属寒属热皆可用之。

瓜蒌:味甘、苦,性寒,主归肺、胃、大肠经。本品与贝母均为清化热痰、润肺化痰的代表药,均能清热散结,用治瘰疬、乳痈等证,常相须而用。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常用治痰热咳喘;痰浊痹阻,胸阳不通之胸痹;肺痈、肠痈、乳痈及肠燥便秘之证。

贝母:贝母有川贝母与浙贝母两种,两药均性寒而润,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为治热痰、燥痰之要药,又能治瘰疬疮痈。但川贝性润味甘较著,适宜于久咳、痨嗽之内伤咳嗽;浙贝母苦味较著,偏于苦泄,多用于风热暴咳,痰火咳嗽,以及瘰疬、痈肿等外感、热毒证。

2.天南星、旋覆花、竹茹的功效、主治病证:

天南星:功能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主治湿痰、寒痰,功似半夏而温燥之性更甚;还治风痰证,如眩晕,中风,癫痫,口眼歪斜及破伤风等;外用治痈疽肿毒,毒蛇咬伤。

旋覆花:功能降气化痰,降逆之呕,主治咳喘痰多,嗳气、呕吐;本品既能降肺气,又善降胃气;又性味苦辛咸温,能化痰消痞利水而治痰饮蓄结胸膈痞满。

竹茹:能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主治痰热所致的咳嗽或心烦不眠,并善治胃热呕吐,能清胃止呕。

3.白芥子、白附子、竹沥、天竺黄、白前、前胡、海蛤壳、海藻、昆布、黄药子的功效:

白芥子:功能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白附子:功能祛风痰,燥湿痰,止痉止痛,解毒散结。

竹沥:功能清热豁痰,定惊利窍。

天竺黄:功能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白前:功能降气化痰。

前胡:功能降气化痰,宣散风热。

海蛤壳:功能清肺化痰,软坚散结。

海藻:功能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昆布:功能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黄药子:功能消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