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思子之情,这是我这个长期与父母待在一起的人所不能感受的。读傅雷的信就好像听一个父亲在唠叨,这个父亲把一切都安排得很详细,告诉自己的孩子你该这样,你不该这样。
傅雷是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出*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但从他的涓涓话语中,我只知道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还有那么一点像唠叨的妇女。但他的唠叨却不同于一般人的水平,涉及到了许许多多方面。
这些点点滴滴的唠叨汇成了如潺潺清溪般的《傅雷家书》,也培养出了出*的钢琴诗人傅聪。父亲在我们的眼中或许就是一个严肃而又高大的形象,但在傅聪的眼中一定不是这样,傅雷既像傅聪的朋友,又像傅聪的老师,有时傅雷还会向傅聪倾诉自己的烦恼。他们的关系早已超出了父子而已。傅雷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道:“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写信的,总觉得落了写些什么,收信的也总盼着信早点到。写信的这种感觉真的很好,而我们早已抛弃了这种文艺的办法。浓浓的亲情也被日益发达的网络给冲淡了。
孩子永远是父母的牵挂,而父母永远是孩子的避风港。爱,将我们串联。
读《傅雷家书》有感2
我对书中这段话感到深有共鸣:“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曾经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许多片,其中一片渴望找到其他碎片,以重组原有的镜子面貌。一路上,由于自身的棱角,它滚动缓慢,但也因此领略了一路的美景。经过千辛万苦,它终于找到了所有碎片,实现了“破镜重圆”。然而,成为完整的圆后,它滚动得飞快,错过了路上的美景。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恰恰是我们的不完整推动着我们追求完美,促成了另一方面的相对完整。当完美降临时,我们却有可能失去很多。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以严厉而著称,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父子关系不太好。然而,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此有了极大改观。傅聪出国留学后,与父亲的联系主要依赖书信,于是父子之情在一封封家书中流露无遗。他们通过书信共同探讨艺术,研究音乐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间那种常见的关怀,但他们之间的默契无可替代。
回想起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傅雷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他对艺术,尤其是音乐的领悟,令人钦佩。这使我不禁想到,大多数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较高的造诣。也许这是因为文学和艺术相通吧。不同的优秀文学作品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效果;同样,不同风格的音乐也会产生相似的结果。精美的散文给人的感受如同欣赏了欢快的交响乐一般愉悦;沉重的小说则像悲伤的交响曲般震撼;幽默的随笔则带来歌剧般的优雅和无尽的思考。阅读完《傅雷家书》,仿佛置身于戏曲之中,给人不俗的氛围和回味。
整本《傅雷家书》充满了父爱的呵护和教导,读来很贴近。其中不仅充满了对儿子深沉的爱意,也展现了父亲特有的威严。有时我不禁想象,如果我能收到父亲写给我的这样一封家书,那将是何等美好的体验!
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3
每一封家书都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傅雷家书》更是其中的瑰宝。重新翻阅这部经典,我深感傅雷对于子女教育的独特理念和方法令人敬佩。这次的阅读让我领悟到不同寻常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时,并非长篇大论、空洞的道理,而是通过书信中的日常琐事,与儿子心灵相通。他不因时空的距离而疏离,毫不拘泥,真实地表达内心想法,使得《傅雷家书》中父子之间的爱显得深沉、纯真,毫无虚伪。这是父母对子女深切的内心爱意所产生的真挚情感。
每一封家书都充满了傅雷对儿子的培养和关爱,但与此同时,他也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以及健康等各个方面给予全面的教育。这种方法不仅让儿子了解家庭状况,还激发了他对学习的兴趣。傅雷的家书不仅蕴含人生哲理,还让儿子了解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傅雷对子女从不苛刻,这让我们深感触动。如果每位父母都能像傅雷一样对待子女,相信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然而,这样的父母并非多数,每位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我们不应责备父母,因为他们在培养我们的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傅雷只是父母中的杰出代表,而并非要求所有父母都如此,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理解父母的付出。
《傅雷家书》记录了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之间的精神交流,是他们家庭背景的真实写照。傅雷在信中告知傅聪,他的家庭背景在*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傅雷的胞弟傅敏选编了这部实录,使其更加真实,体现了家庭的独特氛围。
每一封家书都体现了父母对在外游子的思念和关心,令人感动。这不仅表达了父母对国外子女的思念,更承载了*知识分子的民族大义,是特殊一代共同记忆的时代反思。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挚爱和关怀,还传递了对文化的传承和对艺术的追求。这是一种超越民族的艺术,同时也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展现了永恒的力量。
《傅雷家书》将百年前翻译家的人品传达给我们,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如果没有这些文字的记录,傅雷与傅聪、傅敏父子之间的交流将变得残缺不全。愿这部家书永远传承下去。
在书信中,傅雷告诉傅聪,写长信并非空谈,而是有多重作用。首先,他将儿子视为讨论艺术、为父亲提供新鲜灵感的对象;其次,他希望激发儿子对音乐的思考和讨论;第三,通过通信培养儿子的文笔和思想;第四,他希望时刻警示儿子,不论是在为人处世还是其他方面。这些信件中不仅充满了对儿子的教导,也透露出傅雷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的深厚造诣。
在家书中,傅雷不仅关注儿子在音乐艺术道路上的成长,还向他谈论音乐作品、表现技巧和艺术修养。傅雷并非只期望儿子一味地训练,而是强调技巧和从事物中领悟情感,以免成为艺术的奴隶,鼓励他用心书写创作。傅雷的教导中也包括了如何面对压力、正确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了对儿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困境的关切。整个《傅雷家书》中透露出傅雷对儿子无尽的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