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机械制图简明教程(4.2)-物体三视图的,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机械制图简明教程(4.2)-物体三视图的,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机械制图简明教程(4.2)-物体三视图的
第二节平面立体切割体三视图
一、概述
平面立体被截平面切割去某些部分后的形体称为平面立体切割体(简称平面切割体),如图4-4所示的四个形体均为平面立体切割体。
基本体被平面截切后,在它的外形上出现了一些新的表面和交线,这些交线是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的共有线,因为平面立体由平面围成,所以截平面与立体表面相交的交线均为直线。由于截平面、立体表面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不同,因此所得交线的位置和投影特点也不一样,明确平面切割体上表面和交线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和投影特点是画好平面切割体的关键。
图4-4平面立体切割体
二、平面立体切割体三视图的画法
绘制平面立体切割体三视图时,应先作如下分析:分析切割体被切割前的平面体是棱拄还是棱锥。
分析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以及是在立体的哪个部位上切割的,
分析被切割后立体表面上产生了哪些新的表面和交线。
分析所产生的表面和交线相对于投影面的位置和它们的投影特点是怎样的。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画图,其步骤是先画基本体的三视图,再分别按截切顺序依次画出截切后所产生的各表面以及求作被截切后所产生交线的投影(包括两个截平面相交的交线的投影)。举例如下:
如图4-5A所示切割体的基本体是长方体(即四棱柱体),它的左上角被水平面A和侧平面B切去;右前上方被水平面C和正平面D切去一角。各截平面与长方体表面的交线以及截平面之间的交线均为相应的投影面垂直线,交线的投影与截切后平面的投影积聚在一起。具体画图步骤如图3-10b、c、d、e所示。
图4-5平面立体切割体画图示例
a)立体图 b) 画基本体 c)在主视图中画水平面A和侧平面B的V面投影,根据投影关系在俯、左视图中各增加一个线框 d)在左视图中画水平面C和正平面D的W面投影,根据投影关系在主,俯视图中各增加一个线框 e)描深.
篇2:机械制图简明教程(3.1)-物体的三视图
第三章 物体的三视图
绘制机械图样,必须严格遵守机械制图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正确使用绘图工具和仪器,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与步骤,并且要树立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
第一节 投影的基本知识
一、投影法概念
众所周知,物体在太阳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出现物体的影子(图3-1)。这个影子虽然不能显示出物体的确切形状,但却能反映出物体某个方面的的周界轮廓。
图3-1 影子的产生
投影法就是在上述自然现象启示下,经过科学抽象总结出来的。假想用一束光线(投射线)将物体上各表面及其边界轮廓向选定的平面(投影面)进行投射,在投影面上得到图形的方法,称为投影法。所得图形称为物体的投影。投射线、物体、投影面构成投影的三要素(图3-2)。
图3-2 投影的产生
投影法是是研究空间几何关系及绘图的基本方法,
二、投影法分类
工程上常用的投影法分两类: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各类投影法的投影原理及应用见图3-3。图3-3 投影法分类
(a)中心投影 (b)平行投影(斜投影) (c)平行投影(正投影)
1.中心投影法
如图3-3(a)所示,中心投影法是投射线汇交于一点的投影法(投射中心位于有限远处)。用中心投影法得到的物体的投影与物体相对投影面所处的远近有关,投影不能反映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但图形富有立体感。
2.平行投影法如表图3-3(b)(c)所示,平行投影法是投射线相互平行的投影法(投射中心位于无限远处)。按投射线与投影面是否垂直,平行投影又分为正投影法和斜投影法。投射线垂直于投影面时称为正投影法,投射线倾斜线于投影面时称为斜投影法。在正投影法中,如果使平面与投影面平行,则其投影能反映平面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且与平面离投影面的距离无关,故工程图样的表达通常用正投影法。斜投影法只在轴测图的斜二等轴测图中使用。
三、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为正确的绘制空间几何要素的投影,必须掌握正投影法的一些主要性质。如图3-4所列。图3-4 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
篇3:机械制图简明教程(3.2)-物体三视图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物体三视图的基本原理
制图标准规定:机件的图形按正投影绘制,将机件向投影面作正投影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视图,
一、三视图的形成
物体的三视图的形成和点的三面投影形成原理一样,如图3—55所示,将螺钉毛坯分别向三个基本投影面(V、H、W)投射,就得到了三个图形。在机械图样中,V面上的图形称为主视图,H面上的图形称为俯视图,W 面上的图形称为左视图。按前述的三面投影形成原理,三视图在图面上的配置关系是:俯视图画在主视图的下方,与主视图对正,而左视图画在主视图的右边,与主视图平齐,并且不必画投影面的边框线、投影轴和投影连线。
图3-5 螺钉毛坯的三视图
三视图是表达立体形状的,它们之间的关系,要以“主”与“俯”、“主”与“左”的对正关系联系起来,
因此,主、俯、左三视图的配置一般不得随意变动,但三视图之间的距离可适当选取,不必严格限制。
二.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对应关系
图3-5b所示螺钉毛坯的三视图,反映出螺钉毛坯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但每个视图只能反映两个方向的大小,即主视图反映了螺钉毛坯的长和高,俯视图反映了它的长和宽,左视图反映了它的高和宽。按照三视图配置的位置,可归纳以下三条规律:1)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度,长对正。
2)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高平齐。
3)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宽度,宽一致。
上述规律简称“长对正、高平齐、宽一致”。该规律既说明了物体形状的长、宽、高各在哪个视图上表现出来,也反映三视图之间的投影关系。对于整体形状是这样,局部形状也如此。
篇4:机械制图简明教程(5.1)-平面立体三视图
第五章 组合体三视图
第一节平面立体三视图
一般的物体,从形体角度看,都可认为是由一些基本形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和圆环等)组合而成,这种由基本形体组成的物体称为组合体,
一、组合方式
组合体的组合方式一般有叠加和切割两种基本方式。
叠加式组合体一般是由几个简单的立体叠合而成。如图5-1a 所示的支架可以分析为由底板、支承板、圆柱筒和肋板四部分叠加而成。
图5-1 支架
切割式组合体一般是由一个基本形体被挖切去某些部分而形成。如图5-2所示,镶块是一圆柱体挖切去圆柱体I和Ⅱ、Ⅲ、Ⅳ、Ⅴ等块而形成的。
图5-2 镶块
对于形状较为复杂的组合体,它们的组合形式往往是既有“叠加”,又有“切割”。
二、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
两形体在组合时,由于组合方式或结合面的相对位置不同,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有以下四种:1.两形体的表面平齐
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不画线,如图5-3的主视图所示,
图5-3 两表面平齐
2.两形体的表面不平齐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应有线分开,如图5-3左视图和图5-4主、左视图所示。
图5-4 两表面不平齐
3.两形体的表面相切表面相切是指形体的一个面与另一形体的面光滑连接起来,相切处不存在分界线,所以在视图中两表面的投影之间(即相切处)不画线。如图5-5所示。
图5-5平面与圆柱相切
4.两形体的表面相交
当两形体的表面相交时产生交线,此交线为区分两形体表面的分界线。在视图中应该画出交线的投影。如图5-6所示。
图5-6 两表面相交
a)平面与圆柱面相交 b)两圆柱面相交
篇5:机械制图简明教程(4.3)-曲面立体三视图
第三节 曲面立体三视图
一、圆柱
圆柱是由圆柱面和上、下两端面围成,圆柱面是由直母线I-I绕和它平行的轴线OO回转而成,轴线OO称为回转轴,在圆柱面上任意位置的母线称为素线,如图4—6所示,
图4-6 圆柱体的形成
图4-7 圆柱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圆柱三视图的画图步骤如下,如图4—7所示:
1)用细点画线画作图基准线(图4—7a)。其中,主视图和左视图的作图基准线为圆柱的轴线,俯视图的作图基准线为圆柱底面圆的中心线。
2)从投影为圆的视图开始作图。先画俯视图(圆柱面积聚性投影为圆),并确定上、下两端面在V面、W面中的投影位置(图4—7b)。
3)画出圆柱面对V、W面转向轮廓线的投影。最后描深(图4—7c)。
二、圆锥
圆锥是由圆锥面和底面围成。圆锥面是由直母线SA绕与它相交的轴线SO回转而成,如图4—8所示,圆锥面上通过顶点S的任一直线称为圆锥面的素线。图4-8 圆锥面的形成
圆锥三视图的画图步骤如下(图4—9):。
1)画作图基准线(图4—9a)。主视图与左视图的作图基准线都是圆锥的轴线,俯视图的作图基准线是底面圆的中心线。
2)画作图基准线(图4—9a)。主视图与左视图的作图基准线都是圆锥的轴线,俯视图的作图基准线是底面圆的中心线。
3)从投影为圆的视图开始作图。画出俯视图,并确定圆锥底面及锥顶点在V、W面上的投影位置(图4—9b)。
4)根据投影规律画出锥面对V、W面的转向轮廓线投影。最后描深(图4—9c)。
图4-9 圆锥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三、球
球是由球面围成的。球面是以圆为母线,以该圆上任一直径为回转轴旋转而成(图4—10a)。球体的三面投影圆是球体分别对V、H、W面的三个转向轮廓线圆的投影(图4—10)。图4—10c所示为球的三视图。图4-10 球面的形成及三视图
篇6:机械制图简明教程(4.1)-平面立体三视图
第四章 立体的三视图
立体可分为平面立体和曲面立体两类,如果立体表面全部由平面所围成,则称为平面立体。最基本的平面立体有棱柱和棱锥(图4—1a、b)。如果立体表面全部由曲面或由曲面与平面所围成,则称为曲面立体,最基本的曲面立体有圆柱、圆锥、圆球、圆环及一般回转体等(图4—1c、d、e、f)。
在工程制图中,通常把棱柱、棱锥、圆柱、圆锥、圆球、圆环等立体称为基本几何体。
图4-1 立体的分类
(a)棱柱 (b)棱锥 (c)圆柱 (d)圆锥 (e)圆球 (f)圆环
第一节平面立体三视图
一、棱柱的三视图
棱柱是由棱面和上、下底面围成的平面立体,相邻棱面的交线称为棱线。如图4—2所示为正六棱柱,棱线垂直于H面,顶、底两面平行于H面,前、后两棱面平行于V面。
正六棱柱三视图画图步骤如下(图4-2):
1)用点画线画出作图基准线,
其中主视图与左视图的作图基准线是正六棱柱的轴线,俯视图作图基准线是底面正六边形外接圆的中心线(图4-2a)。
2)画正六棱柱的俯视图(正六边形各边为棱面的积聚性投影),并按棱柱高度在主视图和左视图上确定顶、底两个面的投影(图4-2b)。
3)根据投影关系完成各棱线、棱面的主、左视图(图4-2c)。
4)按图线要求描深各图线(图4-2d)。
图4-2 正六棱柱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二、棱锥的三视图
棱锥是由棱面和底面围成,即棱线汇交于一点(锥顶点)。如图4-3所示四棱锥底面平行于H面,四条汇交的棱线是投影面的倾斜线。四棱锥三视图画图步骤如下(图4-3):
1)画出作图基准线(图4-3a)。
2)确定锥顶的V、W面投影,并画出底面(矩形)的H面投影(图4-3b)。
3)根据投影关系完成各棱线、锥面的主、左视图(图4-3c)。
4)按图线要求描深各图线(图4-3d)。
图4-3 四棱锥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篇7:机械制图简明教程(8.1)-平面立体三视图
第八章 立体的三视图
将立体的表面按其真实形状和大小,依次连续地摊平在同一个平面上,称为表面展开,展开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表面展开图,在造船、化工、冶金及机械等部门,经常用到各种金属板制件。常称钣金件。制造这类零件时,一般都是先根据制件的设计图样(工作图)画出展开图,然后经过放样划线、落料、折弯、卷弯、焊接、铆接等工序,最后得到成品。由此可见,画表面展开图是钣金制件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图8-1表示了几种常见的基本几何体的表面展开。
钣金件的表面按其几何性质的不同,有可展面与不可展面的区别。平面立体的表面都是由平面构成,故是可展的。曲面立体中的圆柱面、圆锥面也是可展面。但曲面立体中的球面、环面、螺旋面等则属不可展曲面。对于不可展曲面,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展开。
图8-1 常见几何形体表面展开直观图
第一节平面立体三视图
平面立体的各个表面都是多边形(图8-2),所以画这类立体表面的展开图,实际上就是将各个表面的实形依次毗连地画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每个表面多边形的实形,又需要划分几个三角形后才能作出,
因此,先把多边形平面划分成若干三角形,然后依次画出这些三角形实形的方法是平面立体表面展开的基本方法。这里应注意,棱锥的表面,展开后其棱线应交于一点,而棱柱的表面展开后,各棱线相互平行,这一展开特点在画展开图时常常用到。
图8-2(b)所示的漏斗,其中间部分为一截头斜四棱锥体。四个棱面都是梯形,但它们在给出的投影图中都不反映实形。为了求出各个棱面的实形并画出展开图,可按下述步骤作图(8-3);
1.作各棱面的对角线ⅠⅡ1(1' 21',121)、ⅡⅢ1(2' 31' ,231 )、Ⅲ Ⅳ1( 3' 41',341)、Ⅰ1Ⅳ (11' 4',114),分别把每个棱面都分成两个三角形(图8-3a)。
2.用直角三角形法分别求出各棱线的实长ⅠⅠ1、ⅡⅡ1、ⅢⅢ1、ⅣⅣ1(图8-3b)及各对角线的实长Ⅰ1Ⅳ、ⅢⅣ1、ⅠⅡ1、ⅡⅢ1、(图8-3c)。
3.用所求出的各边实长线依次画出各三角形的实形,即得该截头斜四棱锥的表面展开图(图8-3d)。
为检查展开图正确与否,可延长各棱线看它们是否交于一点。
图4-2 正六棱柱三视图的画图步骤
图8-3 漏斗的表面展开
篇8:机械制图简明教程(3.3)-三视图与物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一、三视图反映物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
物体上各部分之间有上下、左右、前后六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每个视图只能反映四个方向的相对位置关系,从图3-6可以看出,主视图反映了上下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俯视图反映了前后和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左视图则反映了上下和前后的相对位置关系。这些关系可归纳如下:
1)主视图和左视图分上下。
2)主视图和俯视图显左右。
3)俯视图和左视图定前后。
图3-6 相对位置关系的分析
二.视图中图线及线框的含义
依据正投影法画物体的视图,就是把组成物体的每个表面和轮廓用图线画出来(可见轮廓线用粗实线画,不可见轮廓线用虚线画)。因此,物体表面上的线、面与视图中的图线、线框有着一一对应关系,1.图线的含义视图中每一条图线(粗实线或虚线)的含义(图3-7)
1)物体上垂直于投影面的平面或曲面的投影。
2)物体上表面交线的投影。
3)物体上曲面转向轮廓线的投影。
视图中的点画线,一般表示物体的中心线和图形的对称线。
图3-7 图线的含义
图3-8 视图上线框的含义
2.封闭线框的含义一般情况下,视图中每个封闭线框(包括虚线或虚线与粗实线共同构成)都表示物体上的一个平面或曲面的投影。相邻的两个线框则表示物体上相交的两个面或不同位置的两个面的投影。
如图3-8所示,螺钉毛坯主视图中的四个封闭线框,上方一个表示前半个圆柱面的投影;下方三个分别表示六棱柱的前面三个棱面的投影。
篇9:机械制图简明教程(5.2)-组合体三视图画法
第二节 组合体三视图画法
画组合体视图时,首先要进行形体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视图,然后再具体画图,现以图5-7所示支架为例说明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
图5-7 支架的组成分析
图5-8 支架的三视图
一、形体分析
所谓形体分析,就是分析所画的组合体是由哪些基本形体按照怎样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并明确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哪个基本形体是组成该组合体的主体部分,从而认清所画组合体的形体特征,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形体分析法。
如图5-7a所示的支架,可分解成图5-7b所示的底板、竖板和凸台。它们之间的组合形式是叠加。竖板在底板的右上方,凸台在底板的上部。竖板中间的孔可看成是从中切出一个圆柱;底板和凸台结合后切出一个圆头长方体而形成长圆孔;底板下部切出一个长方体(四棱柱)。形体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是:底板与竖板有三个表面共面,凸台与底板不共面。通过以上分析,对支架的组合便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二、选择主视图
在表达物体形状的一组视图中,主视图是最主要的视图。主视图的投射方向确定后,其它视图的投射方向及视图之间配置也就确定了。选择主视图一般应考虑如下三点:1)主视图一般应根据形状特征原则选择,即表示物体信息量最多的那个视图作为主视图,所画的主视图能较多地表达组合体的形状特征及各基本形体的相互位置关系、组合形式等。如图5-7a所示,A向投影比其它方向投影更能反映该形体形状特征,所以选A向投影作为主视图较好。
2)物体主视图的选定,还要考虑使其它视图中呈现的虚线尽量少,
3)为便于度量和易于作图,要将形体摆正放稳。摆正是使形体主要平面或轴线平行或垂直于基本投影面,以便在视图中得到面的实形或积聚性投影;放稳是使形体符合自然安放位置。
三、选比例、定图幅
画图比例应根据所画组合体的大小和制图标准规定的比例来确定,一般尽量选用1:1的比例,必要时可选用适当的放大或缩小比例。按选定的比例,根据组合体的长、宽、高计算出三个视图所占的面积,并考虑注尺寸以及视图之间、视图与图框之间的间距,据此选用合适的标准图幅。四、具体作图
在形体分析和选定主视图的基础上,先根据物体大小选用标准的画图比例和图幅,在图纸上画出边框和标题栏。然后可按图5-9所示步骤,绘制物体的三视图。图5-9 画支架三视图的步骤
1)画出形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的作图定位基准线,以便于度量尺寸和视图定位。一般应选择形体的对称面、形体上主要部分的大平面或轴线的投影作为定位基准线。如图5-11a画出支架底板的底面在主、左视图上的投影,作为形体高度方向的定位基准线;形体的前后对称面在俯、左视图上的投影,作为形体宽度方向的定位基准线;形体竖板的右侧面在主、俯视图上的投影,作为形体长度方向的定位基准线。
2)逐个画出支架各组成部分的三视图。一般先画形体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的三个视图应按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规律画出,以保证视图间的三等关系,提高画图速度。并先从显示它们的实形视图或投影有积聚性的视图画起,如竖板应先画左视图。如图5-9b所示,依次画出了底板、竖板及凸台的三视图。
3)依次画出支架各组成部分的内部结构及细节形状。如图5-9c所示。
4)检查、清理及描深。检查时应特别注意形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表面连接关系是否准确的表达出来。描探时,要力求做到线型一致,粗细分明,整齐清晰。描深的顺序,一般遵循先曲后直,先粗后细,由上而下,从左至右的规则,如5-9d所示。
篇10:机械制图简明教程(5.4)-读组合体三视图
第四节 读组合体三视图
一、形体分析法
形体分析法看图,主要用于看叠加式组合体的视图,通过画组合体的视图可知,在物体的三视图中,凡有投影联系的三个封闭线框,一般表示构成组合体某一简单部分的三个投影。因此,看图的要领是以特征视图为主,按封闭线框分解成几个部分,再与其他视图对投影,想象各部分的基本体形状、相对位置和组合方式,最后组合为物体整体形状。步骤如下:
1)抓特征,分线框。
抓特征就是以特征视图为主,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对物体的形状有概括的了解。然后将视图分为几个线框,根据叠加式组合体的视图特点,每个线框代表了一个形体的某个方向的投影。如图5-17a所示的支架,主视图较多地反映了支架的形体特征,因此可将主视图分成四个主要线框(图5-17b):下部矩形线框I,上部圆形线框II,线框I、II之间是线框III和IV,其中线框III左边斜线与圆形线框II相切。
图5-17 读支架的三视图
2)对投影,识形体
根据主视图中的线框,及其与其他视图投影的三等对应关系,对应的线框进行形体分析,分别想象出它们的形状。与下部矩形线框I对应的俯视图、左视图投影也是矩形线框,可确定该部分基本形状是长方体;上部圆形线框II,对应左视图投影是矩形线框,对应俯视图投影也是矩形线框,可确定该部分基本形状是圆柱体;中间左边部分线框III是由直线、圆弧构成的四边形线框,对应俯、左视图投影都是矩形线框,可确定是一块带圆弧面的三棱柱支撑板;中间右边部分线框IV是由直线、圆弧构成的四边形线框,对应其俯、左视图投影,可确定是一块四棱柱支撑板。视图中明显表示出彼此的位置关系。
3)看细节,综合想象整体形状
本例底板上有2个安装圆孔,左前角是圆角过渡,上部大圆柱中心有通孔,
综合主体和细节,即可确切地想象出支架的整体形状。
二、线面分析法
线面分析法看图,主要用于看切割式组合体的视图。从线和面的角度去分析物体的形成及构成形体各部分的形状与相对位置的方法,称为线面分析法。看图时,应用线、面的正投影特性;线、面的空间位置关系;视图之间相联系的图线、线框的含义,进而确定由它们所描述的空间物体的表面形状及相对位置,想象出物体的形状。现以图5-18为例,说明用线面分析法看图的步骤。图5-18 读压板的三视图
a)压板三视图 b)主体为长方体 c)切去左上角 d)左边切去前、后两角 e)下部前后切去一小长方体 f)压板的直观图
1)形体分析
一般地,切割式组合体是由某个基本体通过切割而成,因此应先根据视图进行形体分析,分析出切割前的原基本体,再进行线面分析。图5-18a所示压板的三视图,通过图5-25b的处理,其切割前的基本体是一个长方体。
2)线面分析
由俯视图中线框p、主视图中图线p′和左视图中线框p″可知,P为一正垂面,它切去长方体的左上角(见图5-18c)。
从主视图中线框q′、俯视图中图线q和左视图中线框q″可知,Q为铅垂面,将长方体的左前(后)角切去(见图5-18d)。
与主视图中线框r′有投影联系的是俯视图中图线r、左视图中图线r″,所以R为正平面,它与一水平面将长方体前(后)下部切去一块长方体(见图5-18e)。
通过几次切割后,长方体所剩余部分的形状就是压板的形状,如图5-18f所示。从直观图中可看出,由于长方体被不同的平面切割,则在表面上产生了许多交线,如AB为倾斜线(正垂面与铅垂面的交线),AE、CF均为水平线(水平面与铅垂面的交线),CD、EF均为铅垂线(正平面与铅垂面的交线)。
看图时,常把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综合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