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宝洲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希望能帮助大家!

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

篇1: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

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天地就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哲学家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所谓旅行,它不只是旅游。旅游就是观光,是sightseeing。但旅行,是travel。一个旅行者,一个traveller,跟一个观光客是不一样的。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司马迁二十岁“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遗风……”,也是一程具有文化意义的壮游。 苏辙认为司马迁文有奇气,得之于游历,所以他自己也要“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值得注意的是: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是“恣观”。恣,正是尽情的意思。

中国人面对大自然,确乎尽情尽兴,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仍能像柳宗元那样“自肆于山水间”。徐文长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说明游览的尽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连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游兴到了这个地步,也真可以忘忧了。

并不是所有的智者都喜欢旅行。康德曾经畅论地理和人种学,但是终生没有离开过科尼斯堡。每天下午三点半,他都穿着灰衣,曳着手杖,出门去散步,却不能说是旅行。崇拜他的晚辈叔本华,也每天下午散步两小时,风雨无阻,但是走来走去只在菩提树掩映的街上,这么走了二十七年,也没有走出法兰克福。另一位哲人培根,所持的却是传统贵族观点。他说:“旅行补足少年的教育,增长老年的经验。”

旅游的`方式,一种是群游,一大堆人;一种是独游,一个人。一大堆人就是旅行团了,好处是不用费心,什么东西都安排好;坏处就是你跟当地的民俗,跟当地的语言之间,永远隔着几十个同胞,虽然号称去了美国,结果没有碰见美国人,也没有讲英文,没有认识到美国的民主制度,等等。这个群游很热闹,可是不够反省,你想得太少。

我常常跟我妻子一起旅行。我常觉得两个好朋友出门旅行,一个礼拜后回来还没有吵过架,其中一定有一个圣人,了不起。英国有句话叫做:乌鸦去旅行,回到家里,其乌如故。也就是说,你出外旅行没有吸收到什么东西,那等于没有改变。

旅行一定要放远你的目光,才会变化你的气质。比如说我如果没有来香港,来香港没有去听音乐会,前面几排没有坐着印度人,那我就不会知道印度人都有个习惯,他们听到高兴的时候是摇头的。所以旅行时看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惯,你就会心胸宽大点。并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和你的方式在过日子,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方式。

独游有双重好处。第一是绝无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做,只要忍受一点寂寞,便换来莫大的自由。当然一切问题也都要自己去解决,正可训练独立自主的精神。独游最大的考验,还在于一个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侣。在废话连篇假话不休的世界里,能偶然免于对话的负担,也不见得不是件好事。一个能思想的人应该乐于和自己为伍。我在美国长途驾驶的日子,浩荡的景物在窗外变幻,繁富的遐想在心中起伏,如此内外交感,虚实相应,从灰晓一直驰到黄昏,只觉应接之不暇,绝少觉得无聊。

独游的另一种好处,是能够深入异乡。群游的人等于把自己和世界隔开,中间隔着的正是自己的游伴。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围的世界。彼此之间至少要维持最起码的礼貌和间歇发作的对话,已经不很清闲了。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乘火车南下,作联席之演讲,一路上我们维持着马拉松对话,已经舌敝唇焦。演讲既毕,回到旅舍,免不了又效古人连床夜话,几乎通宵。回程的车上总不能相对无语啊,当然是继续交谈啦,不,继续交锋。到台北时已经元气不继,觉得真可以三缄其口,三年不言,保持黄金一般的沉默。

如果你不幸陷入了一个旅行团,那你和异国的风景或人民之间,就永远阻隔着这么几十个游客,就像穿着雨衣淋浴一般。要体会异乡异国的生活,最好是一个人赤裸裸地全面投入,就像跳水那样。把美景和名胜用导游的巧舌包装得停停当当,送到一群武装着摄影机的游客面前,这不算旅行,只能叫做“罐头观光”。布尔斯廷说得好:“以前的旅人采取主动,会努力去找人,去冒险,去阅历。现在的游客却安于被动,只等着趣事落在他的头上,这种人只要观光。”

旅行的前夕,会逐渐预感出发的兴奋,现有的烦恼似乎较易忍受。刚回家的几天,抚弄着带回来的纪念品像抚弄战利品,翻阅着冲洗出来的照片像检阅得意的战迹,血液里似乎还流着旅途的动感。回忆起来,连钱包遭窃或是误掉班机都成了趣事。听人阔谈旅途的趣事,跟听人追述艳遇一样,尽管听的人隔靴搔痒,半信半疑之余,勉力维持礼貌的笑容,可是说的人总是眉飞色舞,再三交代细节,却意犹未尽。所以旅行的前后都受到相当愉快的波动,几乎说得上是精神上的换血,可以解忧。

当然,再长的旅途也会把行人带回家来,靴底黏着远方的尘土。世界上一切的桥,一切的路,无论是多少左转右弯,最后总是回到自己的门口。然则出门旅行,也不过像醉酒一样,解忧的时效终归有限,而宿酲醒来,是同样的惘惘。

余光中:旅行不应只是观光

篇2:余光中: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旅行

余光中: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旅行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就是空间,光阴就是时间,这是我们把握现实的两大坐标。西方人也常常说,所谓人是在生死之间的一个旅客。

关于旅行的动机,第一个是教育。中国以前的读书人赴考是要到京城去,这就是教育的旅行。孔子去拜见老子,司马迁为了他的史学大业,就到名山大川去看,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的目的。《徐霞客游记》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游记,值得一看。徐霞客不仅文笔好,还是地理学家、科学家。他认为长江的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所以他从杭州一路往西旅行,一直到昆明,到金沙江。还有一种是政治旅行,是不得已的,也就是贬官。唐朝把韩愈贬到潮州,宋朝把苏轼贬到最南边的海南岛。宗教的旅行也叫朝圣。你到罗马,到普陀山,到宗教圣地去,都要跋山涉水。

另外一种旅行也是不得已的,就是逃难。我第一次去香港是逃难,因为抗日战争。第二次还是难民,是大学的时候,那是国共战争的关系。第三次是到香港去教书,情况比较好点。中国最伟大的难民应该是杜甫,安史之乱使得他离开陕西去了成都,住在草堂,生活非常清苦。到那边后也不得安宁,就一路顺流东下,到了三峡,最后还去了湖南。

再一种就是纯粹的旅游了,去玩,当然非常自由。旅游的方式,一种是群游,一大堆人;一种是独游,一个人。一大堆人就是旅行团了,好处是不用费心,什么东西都安排好;坏处就是你跟当地的民俗,跟当地的语言之间,永远隔着几十个同胞,虽然号称去了美国,结果没有碰见美国人,也没有讲英文,没有认识到美国的民主制度,等等。这个群游很热闹,可是不够反省,你想得太少,一个人独游考验你的意志,还有你灵活的应变方式,坏处就是太寂寞了,你有感想没有人来听,没有人可以交流。所以打个折中,不要群游,也不要独游,两三个人游。你跟你的女友同游,当然很好。夫妻两人游,也很好。我常常跟我妻子一起旅行。我常觉得两个好朋友出门旅行,一个礼拜后回来还没有吵过架,其中一定有一个圣人,了不起。英国有句话叫做:乌鸦去旅行,回到家里,其乌如故。也就是说,你出外旅行没有吸收到什么东西,那等于没有改变。旅行一定要放远你的目光,才会变化你的气质。比如说我如果没有来香港,来香港没有去听音乐会,前面几排没有坐着印度人,那我就不会知道印度人都有个习惯,他们听到高兴的时候是摇头的。所以旅行时看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习惯,你就会心胸宽大点。并不是世界上每个人都按照你的'生活和你的方式在过日子,你可以参考别人的方式。

旅行如果去外国到底去看什么呢?如果你是外向的,喜欢到户外活动,最好看的自然是名山大川,比如美国尼亚加拉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其实是小瀑布,我有一年到巴西去看伊瓜苏瀑布,有几十个尼亚加拉那么大,连绵不止,有两里多长。好多瀑布垂下来,到半山腰再转一个折,然后再往下。瀑布是一条河,遇到峭壁急转直下,好像一个人到了中年遇到非常大的变化。或者去看一个都市,一个都市的街景、广场、雕像,等等,这也是一种看法。最近有部电影叫《午夜巴黎》,就是讲巴黎半夜发生的很多事情,它们跟历史发生的关系。如果你很喜欢文化,那么你一定会到教堂、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等。有很多朋友不喜欢进教堂,觉得:“我又不信基督,进教堂干吗?”但其实一个大教堂就是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历史。比如说英国的教堂,里面有很多雕刻,有很多名画,可以说是一个很综合的文化陈列馆。你推开门进去,跟外面的世界就隔绝了。你坐在椅子上,看着天使,感觉灵魂出窍,好像升上天国一样。如果你出门是为了去消费,把钱用光之后回家,你到处玩玩但无所用心,那么你只是一个观光客。

关于旅行与文化,我想讲钱币。一说到钱好像充满铜臭,但其实钞票上大有文化。一个国家为什么会把这个人的头像摆在钞票上,那一定是非常重大的决定。

比如法国钞票挺有意思,总统从来不上钞票,上的一定都是音乐家、画家或者学者。20法郎上是法国浪漫派作曲家德彪西,他的名曲之一是《大海》,所以钞票背后就是海潮起伏。50法郎上面是一个小男孩,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国牺牲了,他就是《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圣埃克苏佩里。100法郎上是法国浪漫派画家德拉克洛瓦,钞票背后是他拿着一支羽毛笔在写日记。他的日记是艺术史重要的参考资料。他没能参加法国大革命,但他后来画了《自由引导人民》,画自由女神率领巴黎市民起来革命。后来新的100法郎上是一位现代画大师,后期印象派,后来的立体派等都受他的影响,他就是塞尚。旧版的200法郎左上角是正义之神,拿着一个天平;右边这个人是一个贵族,孙中山经常提到他,这个人就是孟德斯鸠。500法郎上是一对夫妻,两人一起获得诺贝尔奖,后来丈夫去世了,妻子仍然努力,并且发现了镭,这就是居里夫妇,背面是居里夫人的实验室。

再来看苏格兰钞票。5英镑的正面是苏格兰诗人、浪漫派的先驱罗伯特·彭斯,他是农民出身,可惜37岁就死了。钞票后面是一只老鼠,一般游客可能会以为苏格兰盛产老鼠,其实不是,因为这个老鼠是诗人诗歌中的老鼠。彭斯做农夫的时候,犁田犁到一个老鼠窝,老鼠仓皇而逃。那时候已经是冬天了,非常冷,他觉得很抱歉,就写了一首诗叫《向老鼠道歉》,可以看出他充满人道精神。他也写过很多情诗,其中很有名的一首诗中写道:啊,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在六月里迎风初开。所以老鼠跟玫瑰就出现在这张钞票上。

这就是钞票之中的文化,铜臭之中不能掩盖文化的芬芳。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成功的旅行者,而不只是观光客。

篇3:余光中旅行文学集《古堡与黑塔》简体中文版上市

余光中旅行文学精选集《古堡与黑塔》简体中文版上市

曾自况“右手写诗,左手为文”的著名作家余光中最新旅行文学精选集《古堡与黑塔》于2015年7月上市,简体中文版为首次出版。

该书收录了余光中自1966年至今22篇经典旅游文学作品,其间可以一窥余光中文学轨迹及人生历程。余光中更是在序言中,简述自己与妻子多年来游行的轨迹,并对何为“游记”进行了一番细致入微的讲述——“游记有别于地方志或观光手册,全在文中有‘我’,有一个元气充沛的行者走动在山水或文物之间”。并在最后和读者对话:“亲爱的读者,请让我做你的导游”。

游迹甚广,不限于一国一区

《古堡与黑塔》作为一本旅游文学,其中行走的地区涵盖欧洲、美国、泰国、大陆、台湾等地,共22篇,不限于一区一国。如其中名篇《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记录了自己多年来自四川、台湾、美国、英国、瑞典、德国等地乘坐火车的游历,穿插介绍了很多文学作品——杜米埃的名画《三等车上》、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之歌等。读来文风优美,集才情、学识、哲思于一体。

文学行走,远路与情思

《古堡与黑塔》在香港出版时,被收录在“我的`旅游文学精品库”中,大陆版的丛书名“文学行走”更突出作家们行走中的情思。据了解,与余光中《古堡与黑塔》同期出版的还有著名海派作家陈丹燕的《英特纳雄耐尔》、“漂泊的思想者”刘再复的《四海行吟》、被古龙称为“小说中有游记”的新加坡作家尤今《地球村的故事》、李焯芬的《求索之旅》和绿骑士的《神秘旅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