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bab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高二必修备课资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高二必修备课资料),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篇1: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高二必修备课资料)

山藏异宝山含秀,沙有黄金沙放光。

好事若藏人肺腑,言谈语话不寻常。

这四句诗单说着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土泥之中,一旦出世,遇良工巧匠,切磋琢磨,方始成器,故秀才二字不可乱称。秀者江山之秀,才者天下之才。但凡人胸中有秀气,腹内有才识,出言吐语,自不一般,所以谓之不寻常。话说的`,兀的说这才学则甚!因在下今日,要说一桩“风送滕王阁”的故事。那故事出在大唐高宗朝间,有一秀士姓王名勃,字子安,祖贯晋州龙门人氏,幼有大才,通贯九经,诗书满腹。时年一十三岁,常随母舅游于江湖。一日从金陵欲往九江,路经马当山下,此乃九江第一险处。怎见得?有陆鲁望《马当山铭》为证:山之险莫过于太行,水之险莫过于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王勃舟至马当,忽然风涛乱滚,碧波际天,云阴罩野,水响翻空。那船将次倾覆,满船的人尽皆恐惧,虔诚祷告江神,许愿保护。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舟人怪异,问道:“满船之人,死在须臾,今郎君全无惧色,却是为何?”王勃笑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舟人大惊道:“郎君勿出此言!”王勃道:“我当救此数人之命。”道罢,遂取纸笔,吟诗一首,掷于水中。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其诗曰: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

平生仗忠节,今日任**。

此时满船人相贺道:“郎君奇才,能动江神,乃得获安,不然,诸人皆不免水厄。”王勃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

众人深服其言。少顷,船皆泊岸,舟人视时,即马当山也,舟人皆登岸。王勃上岸,独自闲游。正行之间,只见当道路边,青松影里,绿桧阴中,见一古庙。王勃向前看时,上面有朱红漆牌金篆书字,写着:敕赐中源水府行宫。王勃一见,就身边取笔,吟诗一首于壁上。诗曰:马当山下泊孤舟,岸侧芦花簇翠流。

忽睹朱门斜半掩,层层瑞气锁清幽。

诗罢,走入庙中,四下看视,真个好座庙宇。怎见得?有诗为证:碧瓦连云起,朱门映日开。

一团金作栋,千片玉为街。

帝子亲书额,名人手篆碑。

庇民兼护国,风雨应时来。

王勃行至神前,焚香祝告已毕,又赏玩江景多时。正欲归舟,忽于江水之际,见一老叟坐于块石之上,碧眼长眉,须鬓皤然,颜如莹玉,神清气爽,貌若神仙。王勃见面异之,乃整衣向前,与老人作揖。老叟道:“子非王勃乎?”王勃大惊道:“某与老叟素不相识,亦非亲旧,何以知勃名姓?”老叟道:“我知之久矣!”王勃知老叟不是凡人,随拱手立于块石之侧。老叟命勃同坐,王勃不敢,再三相让方坐。老叟道:“吾早来闻尔于船内作诗,义理可观。子有如此清才,何不进取,身达青霄之上;而困于家食,受此旅况之凄凉乎?”王勃答道:“家寒窘追,缺乏盘费,不能特达,以此流落穷途,有失青云之望。”

老叟道:“来日重阳佳节,洪都阎府君欲作《滕王阁记》。子有绝世之才,何不竟往献赋,可获资财数千,且能垂名后世。”王勃道:“此到洪都,有几多路程?”老叟道:“水路共七百余里。”王勃道:“今已晚矣!止有一夕,焉能得达?”老叟道:“子但登舟,我当助清风一帆,使子明日早达洪都。”王勃再拜道:“敢问老丈,仙耶神耶?”老叟道:“吾即中源水君,适来山上之庙,便是我的香火。”王勃大惊,又拜道:“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渎尊神,请勿见罪!”老叟道:“是何言也!但到洪都,若得润笔之金,可以分惠。”王勃道:“果有所赠,岂敢自私?”老叟笑道:“吾戏言耳!”须叟有一舟至,老叟令王勃乘之。勃乃再拜,辞别老叟上船。方才解缆张帆,但见祥风缥缈,瑞气盘旋,红光罩岸,紫雾笼堤。王勃骇然回视江岸,老叟不知所在,已失故地矣。只见:风声飒飒,浪势淙淙。帆开若翅展,舟去似星飞。回头已失千山,眨眼如趋百里。晨鸡未唱,须臾忽过鄱阳;漏鼓犹传,仿佛已临江右。这叫做:运去雷轰荐福碑,时来风送滕王阁。

顷刻天明,船头一望,果然已到洪都。王勃心下且惊且喜,分付舟人,“只于此相等。”揽衣登岸,徐步入城。看那洪都果然好景。有诗为证:洪都风景最繁华,仿佛参差十万家。

水绿山蓝花似锦,连城带阁锁烟霞。

是日正是九月九日,王勃直诣帅府,正见本府阎都督果然开宴,遍请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太守开筵命坐,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到名儒,分尊卑而坐。当日所坐之人,与阎公对席者,乃新除澧州牧学士宇文钧,其间亦有赴任官,亦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余人,皆是当世名儒。王勃年幼,坐于座末。

少顷,阎公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

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

遂使左右朱衣吏人,捧笔砚纸至诸儒之前。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满座之人,见勃年幼,却又面生,心各不美,相视私语道:“此小子是何氏之子?敢无礼如是耶!”此时阎公见王勃受纸,心亦怏怏,遂起身更衣,至一小厅之内。阎公口中不言,自思道:“吾有婿乃长沙人也,姓吴名子章,此人有冠世之才。今日邀请诸儒作此记,若诸儒相让,则使吾婿作此文以光显门庭也。是何小子,辄敢欺在堂名儒,无分毫礼让!”分付吏人,观其所作,可来报知。

良久,一吏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一吏又报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道:“此故事也。”又一吏报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阎公不语。又一吏报道。“物华天表,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阎公道:“此子意欲与吾相见也。”又一吏报道:“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接东南之美。”阎公心中微动,想道:“此子之才,信亦可人!”数吏分驰报句,阎公暗暗称奇。又一吏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公听罢,不觉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遂更衣复出至座前。宾主诸儒,尽皆失色。阎公视王勃道:“观子之文,乃天下奇才也!”欲邀勃上座。王勃辞道:“待俚语成篇,然后请教。”须臾文成,呈上阎公。公视之大喜,遂令左右,从上至下,遍示诸儒。一个个面如土色,莫不惊伏,不敢拟议一字。甚全篇刻在古文中,至今为人称诵。阎公乃自携王勃之手,坐于左席道:“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作也。吾当厚报。”

正说之间,忽有一人,离席而起,高声道:“是何三尺童稚,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瞒昧左右?当以盗论,兀自扬扬得意耶!”王勃闻言大惊。太守阎公举目视之,乃其婿吴子章也。子章道:“此乃旧文,吾收之久矣。”阎公道:“何以知之?”子章道:“恐诸儒不信,吾试念一遍。”当下子章遂对众客之前,朗朗而诵,从头至尾,无一字差错。念毕,座间诸儒失色,阎公亦疑,众犹豫不决。王勃听罢,颜色不变,徐徐说道:“观公之记问,不让杨修之学,子建之能,王平之阅市,张松之一览。”吴子章道:“乃是先儒旧文,吾素所背诵耳。”王勃又道:“公言先儒旧文,别有诗乎?”子章道:“无诗。”道罢,王勃遂起身离席,对诸儒问道:“此文果新文旧文乎?后有诗八句,诸公莫有记之者否?”问之再三,人皆不答。王勃乃拂纸如飞,有如宿构。其诗曰:滕王高阁临江渚,~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罢呈上,太守阎公,并座间诸儒、其婿吴子章看毕。王勃道:“此新文旧文乎?”子章见之,大惭惶恐而退。众宾齐起步向阎公道:“王子之作性,令婿之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矣!”阎公曰:“诸公之言诚然也!”于是吴子章与王勃互相钦敬,满座欢然,饮宴至暮方散。众宾去后,阎公独留勃饮。

次日王勃告辞,阎公乃赐五百缣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

勃拜谢辞归,阎公传左右相送下船,舟人解缆而行。勃但闻水声潺上,疾如风雨。诘旦,船复至马当山下,维舟泊岸。王勃将阎公所赠金帛,携至庙中,陈于中源水君之前,叩头称谢。起身,见壁上所题之诗,宛然如新。遂依前韵,复作诗一首:好风一夜送轻舟,倏忽征帆达上流。

深感神功知夙契,来生愿得伴清幽。

王勃题诗已毕,步出庙门,欲买牲牢酒礼以献,看岸边船已不见了,其舟人亦不知所在。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于石矶之上,即前日所见中源水君。勃向前再拜,谢道:“前日得蒙上圣,助一帆之风,到于洪都,使勃得获厚利。勃当备牲牢酒礼至于庙下,拜谢尊神,以表吾心。”老人见说,俯首而笑:“子适来言供备牲牢者,何牢也?吾闻少牢者羊,太牢者牛。礼,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吾岂可以一帆风,而受子之厚献乎!吾水府以好生为德,杀生以祀,吾亦不敢享也,更不必费子措置。适来观子庙下留题,有伴我清幽之意,吾亦甚喜。

但子命数未终,凡限未绝,更俟数年,吾当图相会耳。”王勃遂稽首拜谢道:“愿从尊命!然勃之寿算前程,可得闻乎?”老叟道:“寿算者阴府主之,不敢轻泄天机,而招阴祸。吾言子之穷通,无害也。吾观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体羸,况子脑骨亏陷,目睛不全,子虽有子建之才,高士之俊,终不能贵矣。况富贵乃神主之,人之一锺一粟,皆由分定,何况卿相乎?昔孔子大圣,为帝王师范,尚不免陈蔡之厄,所谓秀而不实者也。子但力行善事,自有天曹注福,穷通寿夭,皆不足计矣!子切记之!”于是与勃作别。

叟行数步,复又走回,对王勃道:“吾有少意相托:子若过长芦之祠,当买阴帛,与我焚之。”王勃道:“此何由也?”

老叟道:“吾昔负长芦之神薄债未偿,子可与吾偿之。”王勃道:“非勃不舍,适来观上圣殿上金钱堆积如山,何不以此还之?”老叟道:“汝不知殿上之钱,皆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益己,克众成家,偶一过此,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之,所以求献于庙。此乃枉物,譬如吾之赃矣,焉敢用哉!”王勃再拜受教。老叟即化清风而去。

王勃骇然,仍携金帛之类,离马当出,趁船径往长芦,每思神所说“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终不能贵”,心怀怏怏不乐。

船至长芦,正忘神叟所嘱化财还债之言,忽然寒风大作,雪浪翻空,群鸦绕船,噪声不绝。其鸦或歇桅橹,或落船头,船不能进。满船人莫不惊骇畏惧。王勃亦自骇然,乃问舟人:“此是何处?”舟人道:“此是长芦地方。”王勃听了,方想江神之言,遂焚香默祷江神,候风息上岸,买金钱答还。祝毕,香烟未绝,群鸦皆散,浪息风平,于是一船人莫不欣喜。次日舟人以船泊岸,王勃买金钱十万下船,复至夜来风起之处焚化,船乃前进。后来罗隐先生到此,曾作八句诗道:江神有意怜才子,倏忽威灵助去程。

一夕清风雷电疾,满碑佳句雪冰清。

直教丽藻传千古,不但雄名动两京。

不是明灵v祠客,洪都佳景绝无声。

王勃亲远任海隅,策骑往省,至一驿舍,欲求暂歇。方询问驿吏,忽闻驿堂上一人口呼:“王君,久不拜见,今日何由至此?”王勃闻言大惊,视之略有面善,似曾相识,忘其姓名。只见其人道:“王君何忘乎?昔日洪府相会,学士宇文钧也。”勃大喜,乃整衣而揖。遂邀王勃同坐。叙话间,命驿史献茶。茶罢,学士道:“某想昔日洪府之乐,安知今日有海道之忧,岂不悲哉!”王勃道:“学士因何至此?”学士道:“钧累任教授,后越阙为右司谏官。唐天子欲征高丽,钧直谏,触犯龙颜,将钧迁于海岛。千里独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某有《迁客诗》一首,为君诵之。”诗曰:万里为迁客,孤舟泛渺茫。

湖田多种藕,海岛半收粮。

愿遂归秦计,劳收辟瘴方。

每思缄口者,帝德在君旁。

王勃道:“有犯无隐,事君之礼。学士虽为迁客,直声播于千古矣!”遂答诗一首。诗曰: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

能言真为国,获罪岂惭人。

海驿程程远,霜髯日日新。

史官如下笔,应也泪沾巾。

当夜二人互相吟咏至半夜,同宿于驿舍。次日学士置酒管待王勃毕,至第三日学士邀勃同行,俄然天色下雨,复留海驿。二人谈论,终日不倦。至第五日,方始天晴,二人同下海船,饮食宿卧,皆于一处。船开数日,至大洋深波之中,忽然狂风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飘飘如一叶,似欲倾覆。舟人皆大恐。学士宇文钧心大惊骇,叹道:“远谪海隅,不想又遭**,此实命也!”王勃面不改容,因述昔年马当山遇风始末,并叙中源水君两次相遇之语,真个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虽有,不足介意!谈论方终,却见波涛暂息,风浪不生,舟人皆喜。

满船之人,忽闻水上仙乐飘然而至,五色祥云从天降下,浮于水面,看看来到王勃船边。众人皆惊。只见祥云影里,幢幡宝盖,绛节旌旗,锦衣对对,绣袄攒攒,花帽双双,朱衣簇簇,两行摆开。前面有数十人,皆仙娥玉女,仙衣灼灼,玉~珊珊。前有一青衣女童,手执碧符,遂呼王勃道:“奉娘娘之命,特来召子。”王勃愕然,问女童道:“娘娘是何人也?”

女童道:“乃掌天下水籍文簿、上仙高贵玉女吴彩鸾便是。今于蓬莱方丈,翠华居止,其内有马当山水君,举子文章贯古今,特来请子同往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篷莱之佳景。可速往。不可违娘娘之命!”王勃道:“与君人神异途,焉有相召之言?我闻生死分定于天,寿算乃阴府所主,岂有玉女召我作文?何召之有?吾实不从。”道罢,女童道:“君如不去,中源水君必自至矣。”

道犹未了,只见一朵乌云,自东南角上而来,看看至近,到于船边,从空坠下;就水面之上,见一神人,头戴黄罗包巾,身穿百花绣袍,手仗除妖七星剑,高声大叫:“王勃!吾奉蓬莱仙女敕,召汝作文词,何不往也?况中源水君亦在蓬莱赴会,今众仙等之久矣。子亦有仙骨之分,昔日你曾庙下题诗,愿伴清幽,岂可忘之!”王勃听言自思:“马当山中源水君曾言日后遇于海岛,岂非前定乎?”遂忻然道:“愿从命矣!”神人见说,遂召鬼卒,牵马来至舟侧。王勃甚喜,亦忘深渊,意为平地,乃回身与学士及满船之人作别,牵衣出舱,望水面攀鞍上马。但见乌云惨惨,黑雾漫漫,云霄隐隐,满船之人及宇文钧学士无不惊骇。回视王勃,不知所在。须臾,雾散云收,风恬浪静,满船之人俱各无事,唯有王勃乃作神仙去矣!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

赋就滕王高阁句,便随仙仗伴中源。

篇2:《滕王阁序》教案备课资料

《滕王阁序》教案(备课资料)

《滕王阁序》教案(备课资料)   《滕王阁序》 王勃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教时 主要内容: 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唐崔 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以封号为名。 三.播放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全文。 …… 1.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 《阿房宫赋》 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2.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该怎么分? 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3―4段:抒写人生感概 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下面我们来熟悉第1、2段的内容。 3.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词语手册》或翻译本,翻译第一段文字。 ……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4.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 (1)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2)描述滕王阁雄伟的地势: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3)描述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俊采星驰。 (4)描述滕王阁正在举行的盛会: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 归纳: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最后一句是谦恭的话,表明自己年纪轻轻就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り qǐjǐ 懿范 yì b帷 chānwéi 笺 jiān 5、具体赏析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DD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DD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DD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6.完成第2段的翻译。 ……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骖W cānfēi 汀渚 Tīngzhǔ 闼  tà 甍  méng 孤鹜 wù 7.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 (1)点出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多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在秋天里的景致。 四.注意下面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襟(带):本义是衣襟(衣带),这里是以……为襟(以……为带)的意思,意动用法。 下:使……下,使动用法。 雾(星):像雾(像星),名词作状语。 枕:以……为枕,意动用法。 夷夏之交,东南之美:南方和中原的交界处,东南地区的才俊。这里的“交”、“美”都是做名词用,翻译为“交界处”“才俊”。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雅望之都督阎公(懿范之宇文新州)。之,这里起提宾作用。 序:季节。 俨骖W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于上路俨骖W,于崇阿访风景。 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骇:使动用法,使……惊骇。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判断句,城市繁华,里巷遍地,都是钟鸣鼎食的人家(大船堵塞渡口,都是青雀黄龙雕饰的豪华船只。) 8、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五.朗读一遍。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 翻译第3、4、5段;掌握文言词句;初步理解王勃所发的人生感慨。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滕王阁序》 王勃 课文第1、2两节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与会人物,深秋时节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气象。 学生朗读一遍。 二.翻译第三、四、五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后面三段文字,看看作者透过前面的铺垫,引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1.先结合课文注解、《词语手册》和翻译本,翻译第三段。 ……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

篇3:滕王阁序教师备课资料

滕王阁序教师备课资料

一、通假宇

1.所赖君子见机 (通“几”,预兆)

2.俨骖騑于上路 (通“严”,整治)

3.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通“消”)

二、词类活用

1.一言均赋(名词用作动词,铺陈)

2.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雾;像星)

4.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

5.襟三江而带五湖(名词意动,以……为衣襟;以……为束带);

三、古今异义

1.穷且益坚 古:困厄,处境艰难。 今:穷困;

2.一介书生 古:量词,个 今:介绍,介于

3.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古:以二十岁为弱年 今:无此意

4.盛筵难再 古:第二次。 今:又

5.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古:语气词,用在句尾 今:无意义。

6.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古: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常用来指学位

7.识盈虚之有数 古:定数 今:数量

8.彩彻区明 古:日光 今:彩色

9.序属三秋 古:秋季的第三个月 今:三个秋季

10.路出明区 古:过 今:向外走

四、一词多义

1.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 副词,全、都。

潦人尽而寒潭清 形容词,完了、没有

2.胜 胜友如云 形容词,才华出众的

躬逢胜饯 形容词,盛大的

胜地不常 形容词,美的、美丽的

3.穷 响穷彭蠢之滨 副词,尽

穷睇眄于中天 副词,尽

穷且益坚 名词,因厄、处境艰难

岂效穷途之哭 形容词,走到头的

4.临 临别赠言 副词,将要

临帝子之长洲 动词,面对

5.怀 怀帝阍而不见 动词,想念

有怀投笔 名词,心思

6.序 序属三秋 名词,时序

滕王阁序 名词,序言、序文

五、特殊句式

1.定语后置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等终军之弱冠/慕宗悫之长风

2.宾语前置

童子何知

六、名言警句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篇4:《滕王阁序》教案(高二必修)

《滕王阁序》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10.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高二必修备课资料)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1.高中语文《滕王阁序》公开课优质教案

2.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

3.王勃古诗《滕王阁序》分课时教案(三课时)

4.王勃《滕王阁序》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教案

5.高中必修《滕王阁序》复习教案设计

6.王勃《滕王阁序》教案

7.人教版高二必修三《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及译文

8.高二语文《滕王阁序》教案教学设计

9.《滕王阁序》美读教学设想(高一语文教案)

10.王勃《滕王阁序》中学语文教案

篇5:品读《滕王阁序》(高二必修)

品读《滕王阁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彩霞满天 ;“夕阳西下”。

“彩霞满天”本是美景,却是“夕阳西下”之时。这不能不让人想到,此时的王勃,是一个即将去“天涯”寻父的“断肠人”。

“孤鹜”:一只孤独的野鸭。

明写野鸭,暗寓自己。

作者未满二十,即背井离乡,“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其间虽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词,却也早有“同是宦游人”的悲凉。而今又因高傲,先后得罪了上至皇帝下至同僚的各色人等,不单自己被革职而且老爹也受连累才而被贬为交趾令。自己年轻,浪迹天涯四海为家倒也罢了;老爹垂垂老矣,被贬“天之涯”、“地之角”,为人子者,于心何忍!

“秋水”:水势很大,“不辩牛马”。

“长天”:辽阔的天空。

此时的作者,寻父途中路过洪都,“躬逢胜饯”。虽见秋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且与“长天”融为一体,却也不无郁闷心情。故借此高朋满座之际,一抒郁闷之情。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资料解释如下: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这个解释不太好。“(在座的各位)”?这种提法似乎把自己排除在外了。难道作者自己就不是浮萍、不是客居异乡的人?况且“萍水相逢”一词,现在依然在用,似可不译。

我的看法是:你我萍水相逢,却都是客居异乡;今朝欢聚之后,明日又各奔西东。

“人有悲欢离合”。“离合”之一,背井离乡至京师;“离合”之二,送别杜君不“沾巾”;“离合”之三,漫游剑南被革职;“离合”之四,今宵一别隔阴阳;……

“关山难越”一语,让学生想到“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木兰是武将,王勃是文人,感觉有点牵强。我倒是想起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两者都不是“失路之人”,却都是“失意之人”。韩愈对侄孙韩湘说,“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王勃正好相反:他倒没想过替老爹“收骨”,反而让老爹“白发人送黑发人”。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资料解释: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里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境遇艰难而意志越发坚定,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老当益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而不改心志,可钦可佩!“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又岂能蹉跎了岁月虚度了如金似玉的好年华!“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穷且益坚”?想起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想到了毛泽东--“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还有那首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还有网上的两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总之,没有人能够打败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打败自己。

篇6:《滕王阁序》导学案(高二必修五)

《滕王阁序》导学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 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 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 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 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学质疑

完成自主空间的学习内容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 ) 瓯越( ) 台隍( ) 綮戟( ) 懿范( ) 襜帷( )

胜饯 ( ) 潦水( ) 俨骖騑 ( ) 崇阿( ) 绣闼( ) 雕甍( )

云销雨霁( ) 孤鹜( ) 遄飞 ( ) 睢园 ( ) 邺水( )

2.成语积累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腾蛟起凤】【钟鸣鼎食】

【云销雨霁】 【响遏行云】 【天高地迥】 【兴尽悲来】 .【萍水相逢】 【冯唐易老】

【老当益壮】【穷且益坚】【涸辙之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一介书生】 【高山流水】【盛筵难再】 【陆海潘江】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第一、二段:

(1) 襟三江而带五湖

(2)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5) 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 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

第四部分(4、5):

三 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 胜饯(jiā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逦迤 伛偻 扶摇 B 参差 窈窕 霹雳

C 舳舻 徘徊 逡巡 D 沆砀 涟漪 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A.鹤汀凫渚 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 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 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 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 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 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 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 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 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拓展阅读】 ?

1、《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新修滕王阁记》)(桑进林)

2、名楼诗作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学习反思

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进一步体味本文的写作特色。

2. 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互动探究: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知识链接】 本文在写作上有很多特色: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一般来说,二字句用于抒情(文中有两处:“嗟乎”“呜呼”),三字句、四字句用于一个话题的开始或转折。六字句或七字句连用,为平实的叙述;四六句或**句连用,为叙述或抒情的展开部分。仅有一个一字句“勃”,是自指兼表提顿。这样,全篇的行文。既起伏跌宕,又自然流转。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下面举几个句式。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对偶句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藻饰是指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来装饰文句。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清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使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用典除了有加强论证的作用外,还能以古比今、借古写怀,可以使文章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简练,风格典雅。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而运用的手法又有所不同,有的是明用,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的是暗用,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有的是正用,如“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有的是反用,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典故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1、阅读第二段完成以下探究: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2)这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阅读第三、四、五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有什么作用?

3 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作业布置】

1背诵 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完成《教程》随堂精炼

参考答案:

二、交流展示

(1)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解释加点字词.

1.襟三江而带五湖 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 胜友如云 高朋满座 高:尊贵

5.宾主尽东南之美 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序:时间。属:是。

7.披绣闼,俯雕甍 披 :推开 俯:俯瞰

8.雁阵惊寒 惊:被……惊扰(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各部分大意(B级)

第一部分(1):扣“洪府”,叙宾主之美——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部分(2):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三部分(3):扣“饯”,谢宴会盛况,书人生感慨—— 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4、5):扣“别”,自述遭际,谢主引宾—— 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怀才不遇,不甘沉沦

三、互动探究: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赏析名句并翻译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四、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徐孺(rǔ)棨(qǐ)戟 襜帷(wéi) 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 胜饯(jiān) 涸(hé)辙 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 请缨(yīng) 猖(chāng)狂 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 雨霁(jì) 邺(yè)水 遥襟甫(fǔ)畅

答案:D(A.轸zhěn;B.饯jiàn;C.浦pǔ。)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 逦迤 伛偻 扶摇 B 参差 窈窕 霹雳

C 舳舻 徘徊 逡巡 D 沆砀 涟漪 睇眄

答案: C (都是叠韵词)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

答案:B(“骛”应为“鹜”。)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C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答案:C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下面有关作家作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少有才名,被举为神童,不到二十岁就出仕。《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年)重九日,王勃在滕王阁的一次宴会上即席写作的。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不幸英年早逝。

B 诗风旷达,酷似杜甫,与晚唐的另一诗人李商隐齐名,被人称“小李杜”之一的杜牧,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人,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代表诗作有《清明》《赤壁》等,他的赋和古文也很有名。

C 王维,字摩诘,唐代开元九年(721年)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擅长写山水田园诗,散文也很有特色。《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散文是写给友人裴迪的一封信,充满了诗情画意。

D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名句。龚自珍,浙江仁和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散文《病梅馆记》同样抒发了对清朝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才的不满。

答案:B (诗风酷似李白)

7、下面有关文体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序是一种体裁,常常是作者就眼前的人或事抒发感慨或讨论某个问题,此外还要说到作序的缘由。《滕王阁序》就是这样一篇序。

B 词的最初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所以,“曲子”或“辞”都是它的简称。后来成为韵文中的一体。

C 赋的写作,除歌功颂德外,大多带有讽喻的目的。讽喻,就是用委婉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道理,使人醒悟后自动弃旧图新,改恶从善。

D 笔记是一种文体名称,泛指随笔记录、不拘体例的作品。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其铺写故事,以人物为中心而较有结构的,称为笔记小说。

答案: B (“词”与“辞”,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滕王阁序》中的成语:

1、【物华天宝】华:精华。宝:宝贝。原指万物的光华,天上的宝气。形容各种珍贵的物品。

2、【人杰地灵】人杰:杰出的人。灵:特别好。意指人使地增色,地因人而著名。即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便成为名胜之地,或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3、【胜友如云】胜:指才智出众。才智出众的朋友们云集一处。

4、【高朋满座】高:高贵,高尚。座:座位。满座尽是高贵的宾朋。

5、【腾蛟起凤】腾:腾越。起:起舞。象蛟龙腾越,凤凰起舞。比喻文辞奇巧优美,才华横溢。

6、【钟鸣鼎食】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具。鼎食:吃饭时,排列好几个鼎盛食物。吃饭时,奏乐列鼎。形容贵族和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最早见于《史记》。

7、【云销雨霁】云消雨散。指满天的云雨顿时消散,形容已经逝去的一切都不会再回来了。

8、【响遏行云】遏:阻止。声音高入云霄,把浮动着的云彩也阻止了。形容歌声嘹亮有力,悦耳动听。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9、【天高地迥】迥:遥远。形容天地之间广阔无边。

10、【兴尽悲来】高兴的劲儿过去了,使人悲苦的事又来了。

11、【萍水相逢】萍:在水面上浮生的一种蕨类植物,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浮萍在水里偶然相遇。比喻从来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

12、【冯唐易老】比喻仕宦不得志。出处是《史记?冯唐列传》。

13、【老当益壮】当:应当。益:更加。原指年纪老而志气应当更壮。出处是《后汉书?马援传》。

14、【穷且益坚】也作“穷当益坚”。穷:不得志。益:更加。处境困难而意志应当更加坚定。

15、【涸辙之鲋】涸:水干,枯竭。辙:车辙。鲋:鲫鱼。干枯的车辙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援的人。出处是《庄子?外物》。

16、【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上。桑榆:西方;日落时,余光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指晚上。早上有所失,晚上则有所得。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补偿。出处是《后汉书?冯异传》。

17、【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18、【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19、【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20、【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21、【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篇7:高二必修五《滕王阁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要求学生理解和积累掌握“故、尽、即、胜、幸、且、矣”等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骈文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教师诵读指导使学生熟读成诵,通过学生研读和讨论,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文章的感情,初步感受骈体文的文采和音韵之美,理解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失意和不平及不甘沉沦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积累掌握重点文言字词意义和用法,体悟辞采典雅华美的特点并能熟读成诵当为重点,同时理解把握作者失意而不失志的复杂的思想情感、典故的作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认知、情趣导入

在江南,有中国古代的三大名楼,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说说下面三首诗描写的分别是哪座名楼?

出示诗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

今天,我们就来一睹王勃笔下的滕王阁的风采

二、指导诵读,初步感受

朗读是学习感悟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培养语感教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出节奏

教师提示:

1、疑难字音

轸zhěn 瓯ōu 隍huáng qǐ 戟jǐ 懿yì bchān 潦lǎo 俨yán 骖 cān Wfēi 凫fú 闼tà 甍méng 舸gě 舳zhú 鹜wù 蠡lǐ 遄chuán 睢suī 睇dì 眄 miǎn 阍hūn 舛chuǎn 赊shē 悫què 簪zān 笏hù 叨tāo

2、节奏划分示例: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如,豫章/古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 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 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 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 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 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 都督/阎公/之雅望

三、自主探究,积累理解

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研读探讨归纳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现象教师边巡视边解答疑难字句

1、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带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使动用法,使……放下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涌起,像流星一样飞驰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飞阁翔丹,下临无地:下,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往下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腾、起,使动用法,使……腾空、使……飞起

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动用法,使……吃惊

四美具,二难并:美、难,形容词作名词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屈、窜,使动用法,使……委屈、使……逃匿

2、通假字

俨骖W于上路:俨通严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通消

所赖君子见机:机通几

3、多义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故、尽、即、胜、数、幸、且、矣等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第一段: 写地理风貌,引宴会人物

第二、三段:摹万千气象,状周围景观

第四、五段:绘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第六、七段:述身世际遇,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课后让学生翻译全文并写在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明确目标

在前一节课疏通文意、初步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这节课,我们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写作特色

二、重点研读、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一个词语(兴尽悲来)

2、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写“兴”事写了哪些方面?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示例:兴

州城形胜

宾主之美

山川之美

登楼之喜

主要手法:记叙(铺陈)、描写

教师小结:文章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又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这一切处处扣住一个“兴”字,洋溢着作者愉悦的心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正是在兴致高昂,情绪激动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由喜悦渐生悲慨,作者用了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生之“悲”?用了什么手法?

示例: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体悟天地之大,宇宙无穷,感叹人生无常,盛衰有时)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玄想宇宙广袤,衬托人生渺小,引发感慨)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沟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主要手法:抒情、议论

小结:作者纵笔驰骋,抒写个人怀才不遇、仕途失意之悲,让人心有戚戚焉

4、就文章来看,作者的情感就此悲伤消沉,一蹶不振了吗?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句,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古已有之,今又何伤?)

老当益壮四句,勉励自己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表现了崇高的人生观

贪泉、涸辙句,表明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表现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北海、东隅、桑榆句,表现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孟尝、阮籍句,反衬自己坚定的意志

班超、宗悫句,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这里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化用典故)

小结:作者以古比今,借古写怀,以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用典于一炉,表现了自己仕途失意的困顿与悲伤,却又不失远大的抱负,崇高的志向,乐观的情怀,具有人生的使命感

三、整体归纳、把握特色

示例: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小结:全文以四六句为主,交错运用多种字句的句式,起伏跌宕,节奏分明,自然流畅同时运用色彩浓艳、华丽典雅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子,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辞采华美,赏心悦目作者更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用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正体现了骈赋文“铺采の模体物写志”(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の,体物写志也”)的特点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课后阅读:同是为集会诗所作的序文《兰亭集序》,思考《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抒发的感慨有什么异同?

【板书设计】

《滕王阁人生无常,

宾主之美 盛衰有时,

兴 记叙(铺陈)、描写 悲 抒情、议论、用典

山川之美 怀才不遇

登楼之喜 济世无门

铺采の,体物写志

教学说明:

一、《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语言华丽典雅,辞采华美,句式整齐而不失灵活,对仗典故的运用显得简练而又含蓄内容上,作者借登高览胜之会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失意,同时含蓄表达了渴望进仕济世,积极有所为的抱负情怀学习此文,当引导学生领会把握

二、学习过程当以整体--部分--整体为宜,本教学设计在整体诵读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深入积累文言字句,理解内容、把握情感,而后归纳总结写作特色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文第一课时,充分让学生诵读,培养语感,整体认知;同时,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掌握文言字句、文言现象从而感知文章思想内容

四、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叙事、写景、抒情,尤其是用典的学习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复杂情怀

五、课后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习得的能力得到迁延与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