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的暖洋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教案:天然的肌理,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教案:天然的肌理,欢迎阅读!

教案:天然的肌理

篇1:《天然的肌理》教案

《天然的肌理》教案

《天然的肌理》教案   教学目的: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点:感受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掌握两种基本的肌理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对肌理表现方法的拓展性思考。 教具准备:3张白纸、一张肌理拓印画、树叶、硬币、颜料、油画棒等。 准备:1、将一张白纸贴在黑板上;   2、学生到讲台前把毛笔泡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阶段:(贴近生活,引发美感) 1、同学们,平常我们都是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把小手拿出来,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脸、头发、身上的衣服、桌子和凳子,这些东西给你的感受一样吗?谁愿意说说你的感受?(生:……)   师小结:同学们的这些感受是由于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地、手感、纹理所产生的一种肌理效果。这是大自然创造的一种美,是天然的肌理,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发现这种美,好不好! 板书课题:《天然的肌理》 2、师:“下面,老师想带领大家做一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游戏的规则是:请大家找一找身边能够印出痕迹来的物体,印在这张白纸上,看哪些同学找到的东西多。” 示范(树叶的痕迹) 谁愿意来试试? 点十余名同学上前操作 三、讲授新课 师:“谁能跟大家说说纸上都印了些什么物体呀?” (生:树叶、手掌、棋子、硬币……) 师:“这些物体留下的痕迹,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那么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它们的痕迹不一样呢?” (引导:每一样物体都具有不同的肌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为肌理不同,所以留在纸上的痕迹也就不同。) 师:“请大家欣赏一幅画!(出示范画贴在黑板上)在这幅画里面,有不同物体的肌理,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树叶、棋子) 师:“啊,同学们的眼睛真亮,这么快就把它们找出来了。有人能猜出来,老师是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印到纸上去的吗?” (生自由发言) 小结:对,第一种办法就是同学们刚才已经玩过的,把颜料涂在被印的物体上,然后往纸上一压,就印上去了。第二种办法呢,有的同学可能还没有想到, 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在一张白纸上用油画棒轻轻涂擦,白纸上留下了一些有肌理的画面。请学生猜猜为什么会这样? 揭示谜底:白纸的下面垫着一枚硬币。(出示反面)(边说边画,在同一张纸上再画一个)把纸覆盖在物体上面,用蜡笔、铅笔、油画棒都行,老师用的是油画棒轻轻涂擦,漂亮的肌理就在纸上出现了。这两种方法美术上称为――拓印(板书――拓印) 师:“大家觉得这片叶子的'肌理和这幅作品比起来,好看吗?” (生:不好看) 师:“有没有同学有办法使它变得漂亮一点呢?”(生:添画成金鱼、星星、树……) 示范:将叶子添画成水萝卜(对于自己拓印出的肌理,还可以进行加工,使画面变得更漂亮。) (板书――拓印添画) 四、欣赏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漂亮的作品吧!” (观看大屏幕,反复播放幻灯片) 五、作业 1、我们今天我们就用拓印添画的方法制作一幅作业。 首先请同学们选一片树叶反面朝上放在一张白纸上,取一管颜料挤一些到树叶的背面,然后拿起毛笔将颜料摊开均匀地涂遍整片树叶。打开美术本翻开新的一页,将有颜料的一面放到本子上,再拿一张干净的白纸盖在上面用手按压。打开后就能看到漂亮的肌理。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拓印出很多各种不同的肌理 师:动作快些,看哪一个同学的作品最漂亮。 2、作业展示:评评自己的作业, 评评他人的作业。 六、收拾与整理 七、课后拓展 其实,除了这两种办法以外,还有其它的许多方法,就要靠我们仔细观察、多多思考了。再向同学们介绍一种有趣的方法:;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课后可以尝试一下,下节课把你的作品带来跟大家共同分享。

篇2:教案:天然的肌理

教案:天然的肌理

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学科 美术 年级 三 课题 天然的肌理 课时 1 设计人 王海红 教 学 目 标 设 计 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 学 方 法 设 计 教师运用欣赏法、讲解法、讨论法……让学生体验色彩、肌理等造型语言。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A、触摸实物,说说触摸的感觉。 B、导出肌理概念 C、出示课题:天然的肌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C、说说特别的肌理。   D、学生作业。   E、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展示一下。   F、第二次作业 三、教师巡回辅导。 布置作业: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四、收拾与整理         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都包括在肌理之中,学生对“肌理”一词比较陌生。肌理又包括触觉肌理和视觉肌理,要让学生直观在感受肌理,可以采用学生动手触摸和丰富视觉感受的方法来解决。             教学重点: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师通过演示的方法,让学生们掌握拓印、磨印的新技法。解决教学重点。       难点:让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通过添画,创造出新的画面。 师引导学生胆想象,突破教学难点。       保持教室的卫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学生触摸各种肌理(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直接感受不同的肌理。师用课件展示更多的肌理,丰富学生对肌理的视觉感受,自然引出课题:天然的肌理           师生合作探究拓印、磨印肌理的方法。 师示范拓印的方法,学生观摩学习。             学生尝试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全体尝试)   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师板示。             生第二次作业,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篇3: 一年级上册《感觉肌理》美术教案

一年级上册《感觉肌理》美术教案

教学目的:

1、强调眼、手、脑的结合,尝试用拓印、磨印等不同方法把各种凹凸不平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力求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2、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观察、触摸到动手表现,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2、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不同的肌理美,更能创造漂亮的肌理美。

教具准备:

1、搜集各类凹凸不平的、不同质地的材料

2、制作好的磨印、拓印画面

3、用于表现肌理的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A、触摸实物

(有几件东西在没有让它们亮相之前,我想让几位小朋友来用手触摸一下,你有什么感觉呢?)这几件实物分别是:海螺、贝壳、麻袋、树叶、陶瓷等。

B、说说触摸的感觉,导出肌理概念

(这些物体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

(这些凹凸不平的物体中,物体本身就有一种漂亮的纹理,出示海螺,看!上面漂亮的圈圈螺旋纹,这就叫做肌理。)

C、出示课题

3、讲授新课:

A、出示树叶,感受它的肌理。

指导学生观察树叶的纹理,用手触摸它的'叶脉。(树叶上细细密密的叶脉就象张蜘蛛网一样,有意思!)提问学生:漂亮的事物把它表现在画面上才好,怎么表现呢?

B、讨论拓印、磨印的方法。

(可以照着画下来,那就是写生。)再进一步提问:如果要把纹理一模一样地表现出来呢?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结合磨印、拓印的画面,使学生开始对肌理的表现有种认识,让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说说磨印、拓印的方法。(磨印是把纸覆盖于物体表面,用硬质的绘画工具在上面来回磨出来的效果。拓印是把物体的表面涂上颜料,然后盖印在纸上的效果)

C、说说特别的肌理。

(大自然孕育了这么多奇妙的万物供我们欣赏。)观察桌上的实物,再通过触摸,把你觉得好看的描述一番。(小组交流,个别提问。)

D、学生作业。

用颜料拓印,用彩色铅笔、蜡笔磨印或选择自己的方法,选择一些物体把它们的肌理表现出来。(全体尝试)

E、把自己的满意之作展示一下。说说通过什么方法能让你的作品看上去更有意思呢?引导学生对自己表现的肌理进行联想。<比如肌理的象形性和完整性等。>

归纳出用剪、贴、添画的方法完成更有意思的画面。

F、第二次作业

在完成的肌理画面上再做尝试。

4、巡回指导

5、进行小结:

篇4:天然的斑纹教案

天然的斑纹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一些平常不被关注的细节,不光能用眼睛看,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知身边的一些事物,掌握如何表现出不同斑纹的方法、特点,掌握、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经验。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表现自己对不同肌理的感受能力。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不同的斑纹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尝试使用磨拓、绘画、或者浸染等各种方法把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表现出来。

3、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画法完成一件有趣的作品。

教学重点:

从观察、语言表述、触摸及动手表现等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质地、材料的肌理美。

教学难点:

尝试不同的方法表现各种物体的肌理效果,感受天然斑纹的美感。

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到的石块、木块、不同质地的布料、树叶、皮革、羽毛、瓦当等不同纹理的材料,各种图片、资料,教师的范画等。

学生:收集到的树叶、羽毛、贝壳等,水粉用具、油画棒、彩色铅笔、生宣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组织教学,强调学具摆放整齐、有序。

二、课堂教学。

(一)引导阶段:

师生共同问好,启发谈话。

师: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在一起做个小游戏,大家喜欢吗?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今天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感觉一下。老师在这个箱子里准备了几件东西,大家想知道这里面是什么吗?

师:现在,我想让几个同学闭上眼睛,分别用手触摸一下,然后说一说你摸到的东西给你的感觉?其他的同学根据他的描述来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东西?咱们来听听哪个小组的同学对物体的描述恰当、清析,能让小伙伴们准确的猜出来。(实物分别是:卵石、树皮、皮革、陶瓷、丝绸等。)

师小结: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触摸到的这些物体,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表面是粗糙的,有的摸起来给人温暖的感觉,有的摸上去又硬又凉。出现这些不同的感受是由于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质地、纹理等,我们平时习惯叫它斑纹。它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天然的斑纹,今天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感受大自然创造的美!

板书课题:《天然的斑纹》

(二)、发展阶段。

1、引导学生体会,触觉带给你的不同感受。

请孩子们伸出小手,摸一摸自己身边的物体。例如:你的课桌是不是很硬;你的笑脸,是不是温润、光滑;你的衣服是粗糙的还是柔软的?另外,看看大家还准备了什么材料,都试着摸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感觉呢?

师小结:当我们的手触摸到一个物体的时候,物体表面的.肌理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也不相同,这种通过触摸感受到的肌理就是触觉肌理。

2、欣赏各种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觉地认识和感受视觉肌理。

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一下你的周围,能不能感受到肌理的存在呢?电视屏幕;洁白的墙壁;漂亮的衣服;我们的课桌椅……。刚才的游戏让大家了解了什么是触觉肌理。触觉肌理是用手可以触摸到的斑纹,那现在咱们再试着摸摸卵石,给你什么感觉呢?能触摸到凹凸不平的斑纹吗?是不是很光滑?再仔细看一看卵石的表面,上面有很多的花纹,这是眼睛可以看到、但是用手却触摸不到的。

同样,用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一些肌理效果,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视觉肌理,它能让我们更直觉的感受到美丽的肌理效果。例如:枯叶,给我们干涩的感觉;绒布给我们温暖,柔软的感觉;瓷器给我们光滑、细腻坚硬的感觉……。

3、分小组讨论、交流。

启发孩子们通过观察图片、触摸各种实物等,并思考、讨论、交流。说出自己对斑纹的理解、感受,了解不同物体给人的肌理效果。

师小结:这么美丽的斑纹同学们想不想把它留在咱们的作业纸上?

你想用什么方法把它表现出来?指生说说。(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述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好,现在请你们来看一下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的。有条件的可使用实物台演示1—2种肌理的做法。

(1)教师使用磨拓法快速的表现出实物的肌理效果。

(2)利用生宣纸吸附法表现画面的肌理。

(教师的示范给学生直观的展示了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三、欣赏范作。

1、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老师的范作,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想试一试吗?(不同肌理的作品欣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同时强调肌理的绘画方法、特点。)

2、教师建议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绘画方法表现美丽的斑纹。

3、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

(1)可采用油画棒或彩色铅笔覆纸拓印。

(2)用水粉色涂于物体的表面,将纸覆盖其上用手磨拓出它的纹理。

(3)用水粉色滴洒法等。

4、鼓励学生大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自己喜欢的斑纹。巡视中可将有特点的作品进行及时的展示。以表扬为主,鼓励启发学生,同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示范、讲解。

四、展示学生作品。

展示学生作品,分小组对学生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议等相结合。

以鼓励为主,启发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尝试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天然的斑纹。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不同与课堂的方法继续练习创作。我们不但要用眼睛发现自然界中的一些美丽的细节,还要尝试用触觉感知到大自然更多更美的斑纹。

篇5:《感受肌理》教学反思

精打采,很呆板地坐着,当然交上来的差不多是应付型的。上课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回家做应付型的作业,还有些学生根本不会做这类作业。这种很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严重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我开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好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感受肌理》这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一些肌理的制作方法,在家先制作起来,并向学生表示相信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样上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制作时间(1、自行制作2、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学生自我展评——学生小结、教师总结与布置拓展性作业。其中导入课题与讲授新课只有10分钟时间,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一不到。而省略教师枯燥地——演示不同的肌理制作方法这一环节。

这样,这堂肌理课就由原来纯粹学习肌理变成亲自动手制作肌理,去“感受肌理”了。故我把课题定为《感受肌理》。

教案:天然的肌理(精选12篇)(二)      重点难点的教前反思

我认为05信息班的学生虽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但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预习理解肌理的多种制作方法,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制作。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自我习得能力很差,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对于只在制作上加以“设计”,他们就丧失信心。

故我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放在组织学生实践制作肌理,并举行一个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展评自己,勇于他评。

(三)      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肌理基础,我主要采用讲解、演示和启发提问、并结合学生当堂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案:

1、  用悬念法导入课题:我准备几件神秘小东西,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觉来说出物体的名称。增加课题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感受肌理》这课题的学习兴趣。

2、  课件制作: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肌理的视觉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3、  开展——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时间):

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的这段时间,虚心向一位同学学习制作一份肌理构成、耐心主动地向另一位同学传授自己的制作方法。这种教学活动的好处:

A:拜师学艺——可使接受力弱的学生再有一次学习机会,减轻在课堂上教师作巡回辅导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

B:拜师学艺——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C:传授技艺——可使接受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第一次的能力转换,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提升他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方法在中职校生中犹为重要。

D:对于象《构成》这样的纯艺术课,本来就枯燥而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这种“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亮点,让学生感到课堂形式的新颖,更加喜欢《构成》这门学科,以及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这也是作为任课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

这种让学生之间互动的金点子,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上计算机课时经常用到它。但它带来新问题,就是上课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不能让学生太兴奋,要增强控班能力。

篇6:《巧用肌理》教学反思

《巧用肌理》教学反思

《巧用肌理》一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是小学美术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在绘画教学中,我们讲过了构图要饱满、主角要突出,色彩要注意主角与背景的颜色对比,整个画面的色调统一,还有在五年级上期学习的色彩的渐变能让画面产生立体感、韵律感等。掌握了这些构图色彩知识,学生的作品算可以了。但如果在绘画中再加入肌理的'元素,这样的绘画作品会更好。

本课的学习主要有三个活动。第一步,寻找并拓印肌理;第二步,利用拓印有肌理的纸材,制作一幅拼贴画。第三部手绘肌理,进一步画一幅画,运用肌理纹样丰富画面。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这是循序渐进的方式认识肌理、运用肌理。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肌理,如何制作肌理、利用肌理的材料来做剪贴画。我在让学生认识了肌理后,就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的肌理,如教室的讲台,标语背景,同学们穿的衣服等,然后欣赏一些利用肌理来制作的剪贴作品,让学生感受肌理在造型表现中的作用,让画面更加生动、真实。然后本课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制作一幅拼贴画。利用废旧的报纸来制作。学生开始在欣赏了课件中的鸵鸟,在拼贴画中显得有些不规矩。但我立即在下一个班中把教材中的鱼、长颈鹿、树等作品进行了讲解和示范。学生的拼贴作品质量有所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要强调的是肌理的选择,不是随便选择肌理来作画。要兼顾色彩。第二个内容,就是绘画中填画肌理。首先,引导学生欣赏有肌理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绘画中的肌理,然后学生会发现自己以前也无意识的画过一些肌理。只是没有意识到。我以一课树为例、以学生画的草坪为例,让学体会到了如何把树画出树皮的感觉,如何草坪肌理的感觉。通过示范、引领,学生再画了一幅有关学校足球比赛的照片,在背景表现中,要求学生利用肌理来丰富画面,学生作品效果良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无论绘画还是手工制作,肌理的运用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学中要随时随地的提醒学生利用肌理来表现。

篇7:感受肌理教学反思

感受肌理教学反思

感受肌理教学反思

通过对《二期课改》精神的学习,我开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好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感受肌理》这堂课之前,我先让学生预习一些肌理的制作方法,在家先制作起来,并向学生表示相信他们的自学能力。这样上课时的教学过程可以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制作时间(1、自行制作2、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学生自我展评——学生小结、教师总结与布置拓展性作业。其中导入课题与讲授新课只有10分钟时间,占整节课的.四分之一不到。而省略教师枯燥地——演示不同的肌理制作方法这一环节。

这样,这堂肌理课就由原来纯粹学习肌理变成亲自动手制作肌理,去“感受肌理”了。故我把课题定为《感受肌理》。

(一)重点难点的教前反思

我认为05信息班的学生虽不是美术专业的学生,但完全有能力在课前预习理解肌理的多种制作方法,但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制作。一方面,有些学生的自我习得能力很差,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有些学生缺乏创造力,对于只在制作上加以“设计”,他们就丧失信心。

故我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放在组织学生实践制作肌理,并举行一个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勇于展评自己,勇于他评。

(二)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肌理基础,我主要采用讲解、演示和启发提问、并结合学生当堂实践训练的教学方案:

1、用悬念法导入课题:我准备几件神秘小东西,让学生用手触摸,通过感受每样物体的触觉来说出物体的名称。增加课题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对《感受肌理》这课题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来自不同领域的肌理的视觉美,形成对美的事物的向往。

3、开展——最佳“感受肌理”设计制作比赛(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时间):

学生要充分利用好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的这段时间,虚心向一位同学学习制作一份肌理构成、耐心主动地向另一位同学传授自己的制作方法。这种教学活动的好处:

A:拜师学艺——可使接受力弱的学生再有一次学习机会,减轻在课堂上教师作巡回辅导因学生数量多而无法顾及全面。

B:拜师学艺——可使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C:传授技艺——可使接受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第一次的能力转换,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再次提升他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自信心的培养方法在中职校生中犹为重要。

D:对于象《构成》这样的纯艺术课,本来就枯燥而难以理解,大部分学生难以学好。这种“拜师学艺与传授技艺”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新亮点,让学生感到课堂形式的新颖,更加喜欢《构成》这门学科,以及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这也是作为任课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人格魅力。

这种让学生之间互动的金点子,是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经验,我上计算机课时经常用到它。但它带来新问题,就是上课时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情绪,不能让学生太兴奋,要增强控班能力。

篇8: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

美术教案-天然的斑纹

第5课天然的斑纹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 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重点:

1. 引导学生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2. 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难点:

拓印比较清晰的肌理纹样。

教师准备教具:

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

学生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摸一摸,说一说。(引导学生认识肌理)

1. 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2.教师可以将自己带来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可以这样说: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

3.摸一摸你带来的材料,把你的感觉跟你的同桌说一说,要按照我们刚才的说法。(学生自由说)

(2)看一看,猜一猜。

欣赏拓印的肌理图片,猜一猜:这是什么物体的肌理?

(3)想一想,说一说:怎么来拓印呢?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4)学一学,试一试。

1.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2. 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现美丽的斑纹。

3.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三、作业展示。

(1)          评评自己的作业。

(2)          评评他人的作业。

四 、收拾与整理

学生收拾教室里的物品,清理卫生,保持教室整洁。

五、课后拓展

回去想一想,你还会什么样的方法?

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尘心编

篇9:语文教案-游天然动物园

语文教案-游天然动物园

《游天然动物园》教案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复述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天然动物园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昨天,我们与导游阿里一起走进了米库米动物园,在那里,哪些动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板书:长颈鹿

基马猴

河  马

大  象

狮  子

你最喜欢的哪一种动物,为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创情境,当小导游:

现在,旅行社需要招聘一些小导游来介绍这些动物;你们想去吗?

好,请闭上眼睛(乘坐飞机):各位旅客,我们乘坐的飞机将直接抵达坦桑尼亚首都――达拉斯萨拉姆,我们马上要降落了,请各位旅客做好准备。

好,到了,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米库米动物园……

过渡:作为导游,我们要怎么做,待会我们还是评出最佳导游呢。

篇1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自己感兴趣的反映动物特点的词句。

2、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

3、根据情景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口吻写一段话。

4、针对课题,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游记着重记录见闻感想的写法(游览前、中、后的结构和地点转换顺序,略讲或不讲)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说说去过什么动物园,有什么有趣的见闻或感受。

2、出示课题: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猜一猜:今天学的课文里写的内容,可能和以往我们在动物园的见闻有什么异同?(相同:涉及很多动物;不同:是写在野外的动物。理解:“天然”的意思,天然:在然存在的、自然产生的,和人工、人造相对。)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自学课文

要求:

(1)轻声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象作者游览时的情景,同审题时的猜测(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是不是一样,在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全班交流

(1)读词语,并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坦桑尼亚 达累斯萨拉姆 鲁伏河 米库米

(2)出示第3小节,读正确。如果坦桑尼亚的朋友到上海动物园会怎么说?用下面的句子开头说几句话。

说话:跟我们的天然动物园相比,这里的动物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3)读句子,边读边想象:读正确后,说说想到了什么。

当我们从他们中间穿过时,顽皮的基马猴竟围着车子奔前跑后,周旋了好一阵子。

(从“围”“奔前跑后”“周旋”等词,想象基马猴奔跑的样子,神情,与坐在汽车里的人的关系。)

(4)指名分小节读课文,要有边读边想象的感觉,读后正音。

(5)交流小组讨论后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深究文章的话,学生可能会提出“天然”和“动物园”是不是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矛盾的,但是作者把这一矛盾的词语用在这里,更突出了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如果换成:动物保护区漫游记,感觉就没有这么强烈了。)

三、深究语言、了解特点

1、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见到了哪几种动物?(羚羊、长颈鹿、斑马、基马猴、水牛、大象、犀牛、野狗、黄牛、狮子)

(2)请用不同的词句形容天然动物园中的动物(选择5种以上,可以用文中的词句)。

例如:(泰然自若)的斑马

(3)用一个词概括天然动物园动物的特点。(自由自在等)

2、再读课文,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课文写的是“天然动物园”的,把你感受最深的和同桌交流。

四、总结课文、写话练习

1、课文的题目是“天然动物园漫游记”能不能改成“天然动物园”?

(不行,是游记,而且是“漫游”。前者主要是介绍,强调准确、比较全面【比如:要讲清楚多大】;后者是按游览顺序记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另外课文中地点转换顺序不清楚,而时间顺序相对清晰,原因就是“漫游”――随意游玩,这也是天然动物园的特点。)

2、写话练习

导游阿里在返回的路上,讲了几个趣闻,可惜文章没具体写。请你选一个(也可以自己选材,展开想象,用旅游者的身份写得具体些。)

3、布置作业

积累自己感兴趣的描写动物的词句。

板书设计:

20、天然动物园漫游记

自由自在 乐趣无穷

羚羊 长颈鹿

犀牛 斑马

狗 基马猴

黄牛 大象

狮子

(略写) (详写)

教学效果反馈: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材处理上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重点突出。揭题后先学习第3节,抓住“自由自在”一词,通过读文,理解意思,体会天然动物园的特点。在学习描写动物的句子时,重点抓住描写斑马的句子,除了理解词意、积累词语,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手法,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仿写训练。从写话训练的反馈来看,学生的见识不广,词汇量少,语感教差。

篇11: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

美术《天然的斑纹》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身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示1-3种不同的肌理。

课时1-2课时

教学实施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资料。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2.同学准备学具: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章等。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

1.引导同学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同学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

教师可以将自身带来的和同学收集到的资料都展示出来,让同学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2.发展阶段

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来;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同学自身创意。也可以让同学用绘画的方法来表示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同学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胜利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同学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

3.收拾与整理

由于这节课会用到多种资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课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收拾物品。

三、课后拓展

假如同学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同学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同学尝试: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文的方法来印。

篇12:天然组诗

天然组诗

*愿望*

我想跟你一起去山里,盖小木屋

采野果子,喝山泉水

我想把我的头发染成绿色,指甲也是

蝴蝶来的时候,我会伸出脚丫

露出花瓣一样的小铃铛

我想在天黑的时候,被你咽下

天亮时再像肋骨一样把我拆分出来

篱笆上晒着的金银花

可以泡茶,也可以沐浴

只有周末时,我不会跟你抢

*钓*

提前,把月牙儿石叫醒

戴上青藤斗笠,再编个草戒指

细雨花香的季节

你和我,一起垂钓

露水里游出最妖娆的'蓝尾鱼

你的眼睛清澈,像我遗落的水晶

真想把最饱满的野草莓,喂给你

我们不要篝火,也不要许愿

把快乐射向月亮

幸福便会开成满天的星星

*蛇*

你从山洞带回一条很帅的蛇,无毒

我说不吃,你就将唇印在了我的额头

绕着小木屋旋转三圈,传说中的音乐

便像迷香一样穿透时空袅袅而来

那时的我,有着靓丽的碎花裙,细带凉鞋

还有一颗小小的眉心痣

你说,我的舞姿像极了蛇新娘

而你,竟然当着我的面,褪去了一层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