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ukoumenko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

篇1: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3)

(三)对象选择的方法

1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经验分析法,是指根据价值工程对象选择应考虑的各种因素,凭借分析人员经验集体研究确定选择对象的一种方法.

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依据分析人员经验做出选择,简便易行.特别是在被研究对象彼此相差比较大以及时间紧迫的情况下比较适用.

2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称重点选择法或不均匀分布定律法,是应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来选择对象.

ABC分析法抓住成本比重大的零部件或工序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取得较大效果,同时简便易行,因此广泛为人们所采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成本分配不合理,造成成本比重不大但用户认为功能重要的对象可能被漏选或排序推后,而这种情况应列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的重点,ABC分析法的这一缺点可以通过经验分析法,强制确定法等方法来补充修正.

3强制确定法

强制确定法是以功能重要程度作为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一种分析方法.具体做法:先求出分析对象的成本系数,功能系数,然后得出价值系数,以揭示出分析对象的功能与成本之间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价值低的则被选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这种方法在功能评价和方案评价中也有应用.

强制确定法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比较适用,简便,不仅能明确揭示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所在,而且具有数量概念,但这种方法是人为打分,不能准确地反映出功能差距的大小,只适用于部件间功能差别不太大且比较均匀的对象,而且一次分析的部件数目也不能太多,以不超过10个为宜

4百分比分析法

这是一种通过分析某种费用或资源对企业的某个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的大小(百分比),来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

5价值指数法

这是通过比较各个对象(或零部件)之间的功能水平位次和成本位次,寻找价值较低对象(零部件),并将其作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篇2: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2)

二对象选择及信息资料收集

(一)对象选择

价值工程是就某个具体对象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分析评价和改进,有了对象才有分析的具体内容和目标.

价值工程的对象选择过程就是逐步收缩研究范围,寻找目标,确定主攻方向的过程.

(二)对象选择的一般原则

价值工程的目的在于提高产品价值,研究对象的选择要从市场需要出发,结合本企业实力,系统考虑,一般说来,对象选择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设计方面看,对产品结构复杂?性能和技术指标差距大,体积大,重量大的产品进行价值工程活动,可使产品结构?性能?技术水平得到优化,从而提高产品价值?

(2)从生产方面看,对量多面广,关键部件,工艺复杂,原材料消耗高和废品率高的产品或零部件,特别是对量多,产值比重大的产品,只要成本下降,所取得的经济效果就大.

(3)从市场销售方面看,选择用户意见多,系统配套差,维修能力低,竞争力差,利润率低的;选择生命周期较长的;选择市场上畅销但竞争激烈的;选择新产品,新工艺等.

(4)从成本方面看,选择成本高于同类产品,成本比重大的,如材料费,管理费,人工费等,推行价值工程就是要降低成本,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

根据以上原则,对生产企业,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应优先选择为价值工程的对象:

(1)结构复杂或落后的产品;

(2)制造工序多或制造方法落后及手工劳动较多的产品;

(3)原材料种类繁多和互换材料较多的产品;

(4)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大的产品;

对由各组成部分组成的产品,应优先选择以下部分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

(1)造价高的组成部分;

(2)占产品成本比重大的组成部分;

(3)数量多的组成部分;

(4)体积或重量大的组成部分;

(5)加工工序多的组成部分;

(6)废品率高和关键性的组成部分;

篇3:水资源价值理论及其应用

水资源价值理论及其应用

水资源价值理论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的水资源管理多年来受传统的资源价值观念影响,造成水资源利用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本文通过综述理论界对水资源价值理论的研究,揭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为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增强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扎玛 赵远玢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4) 分类号:F323.213 关键词:水资源   价值理论   水资源核算  价值工程的理论及其应用

篇4: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可能世界理论及其应用价值

可能世界是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概念,它能阐明和解决许多哲学和逻辑学难题。它是深入研究模态逻辑的基础,是研究自然语言逻辑的有力工具。

作 者:刘又知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组织部,江西南昌,330029 刊 名: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年,卷(期): 23(4) 分类号:B81-06 关键词:可能世界   必然   可能   逻辑  

篇5:RPC的工程应用价值分析

RPC的工程应用价值分析

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简称RPC)是近年来广泛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越,具有优良的抗压、抗弯、抗裂和耐久性能.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各个优异技术性能进行阐述,分析RPC的工程应用价值.

作 者:陈慧 张西强 CHEN Hui ZHANG Xi-qiang  作者单位:陈慧,CHEN Hui(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400074)

张西强,ZHANG Xi-qiang(北京中交路桥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018)

刊 名:交通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TECHNOLOGY & 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12(1) 分类号:U414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   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耐久性   技术性能   应用价值  

篇6: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

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价值

本文论述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和任务,认为它作为档案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对档案鉴定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不能作为档案价值鉴定的依据.

作 者:张家正 汪孔德  作者单位:池州师范专科学校,247100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5(3) 分类号:A8 关键词:文件生命周期   方法论   价值鉴定   档案   文体  

篇7:浅谈价值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又称价值分析,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管理科学,设计是工程建设的基础,设计方案上任何环节的不合理或缺陷所留下的隐患都会造成工程项目投资的不良经济后果。应用价值工程理论,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分析,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不仅从技术上,还要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充分论证,在满足工程结构及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依据经济指标和综合效益选择设计方案,显得越来越重要。

笔者根据多年的造价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如何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在工程项目设计中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使价值工程技术在工程设计中得以更广泛的运用,使设计项目真正做到技术先进、功能齐全、造价合理。

一、价值工程与工程设计的关系

价值工程是指重于功能分析,力求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总成本,生产出在功能上能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有组织的活动。一般来说,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有五种:一是提高功能,降低成本;二是功能不变,降低成本;三是成本不变,提高功能;四是功能略有下降,但带来成本大幅度降低;五是成本略有上长;但带来功能大幅度提高。

价值是评价某一产品、服务或工程项目的功能与实现这一功能所消耗费用之比合理程度的尺度,用数学比例式表达如下:

价值(V)=功能(F)/成本(C)

设计不仅是关于工程技术领域的科学,也受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制约。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价值工程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对不合理的设计提出意见,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方案实行科学决策,对工程设计进行优化,使设计项目的产品质量,也就是产品最终价值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由此可见设计质量的优劣是价值工程应用的最好体现。在工程设计中应用价值工程,对资源合理配置,增加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价值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价值工程的核心和方法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它通过对产品的功能分析,研究如何以最低的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去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就是说在项目设计时,对产品进行工艺方案分析的同时,还要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必要功能和实现必要功能的最低成本方案。

价值工程分析的方法有多种,选择对象进行功能分析时,一般采取经验分析法、ABC分析法以及百分比分析法。在价值工程分析中,我们首先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确定工程项目应用价值工程的对象和需要分析的问题,一般考虑设计标准高低的确定,设计内容中有无不必要的功能,在应用价值工程进行有组织活动时,我们把价值工程活动同质量管理活动结合起来,把各专业人员(工艺、设备、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总图运输等)组织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各专业设计人员充分利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寻找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的途径,通常选择价值量大的单项进行重点分析,同时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价值分析时,收集各种基础资料和技术资料,应用功能分析的原理,对项目实体进行系统的功能分析,如分析项目的每个分项工程、甚至每个专业在项目设计中的作用。寻找有无其他方法能实现项目的功能,同时从功能和成本两方面来进行评价,计算改进方案的成本和功能值,根据改进方案的评价,从中优选最佳方案。

三、价值工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价值工程作为一门运用管理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运用实际上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应用价值工程,分析功能与成本的关系,以提高设计项目的价值系数,

在设计中要勇于创新,探索新工艺、新技术的可能性,有效的提高设计技术的价值。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项目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成本,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成本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下面列举应用实例。利用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价值。

在某省重点“十五”技改工程设计中,我们运用价值分析方法进行方案优选,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经济评价,把设计项目寿命周期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具体设计技术措施之中。该厂新建一座近10万平方米的联合工房,集制丝车间、卷接包车间、参观走廊、辅料高架库、配方高架库、办公及辅助用房于气体的综合建筑。工艺方案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为实现某一功能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并使其完善和具体化,我们进行了多种方案的经济比较,通过优化设计,改进了原不合理的工艺布局,减少了一些重复的、不必要的工序,最后确定的设计方案,是国内最先进的工艺流程,降低了工程造价近亿元,有效控制了工程成本,大大提高了企业的价值。

在总图的布置上,充分利用地势、地貌的特点,该工程建设场地东北角北面地势较低,与南面高差10米左右,利用地势的高差建设配方高架库,高架库设计为单层,层高10米,这样有机的把库房与厂房连接起立,工艺流程也顺畅,厂区内功能分区明确,人流、物流通畅,减少了填方工程量,节约了工程造价。该项目总图方案我们结合项目现场实际情况、场地现状进行三维空间规划与设计,同时注重设计方案的经济效果,以合理的工程造价,最大限度地满足功能需要,很好地利用了建设场地地形,使项目投资降低,经济效益显著。

在这一设计方案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①要敢于打破框框,不受原设计的束缚,完全根据功能定义来设想实现功能的手段,要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设想;②要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参加这一工作,发挥集体的力量;③把不同想法集中,充分考虑各种设想的利弊,综合确定新的方案,并逐步使其完善。

实例2:利用价值工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某瓷厂技改工程设计中,运用价值分析方法。首先我们进行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根据企业现有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和财务状况,对扩建工程内容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合理调配。彩烤车间4523平方米,建设单位已委托某县设计单位作了土建施工图设计,并按图打下了桩基,±0.000以上未建,按我院工艺设计,原土建设计不能满足工艺要求,需重做土建设计。在确定土建投资时,我们利用价值工程分析原理,寻找建筑、结构在功能满足使用要求、合理的基础上的最优方案,发现利用原设计柱网的布置,并利用原有厂房原料(一)车间、成型(一)车间,进行适当地改造,完全可以满足功能使用的要求,可节约土建投资600多万元。在确定设备投资时,对主要设备、材料的选择我们采用价值工程法进行比选。具体是采用两次价值系数进行评选,以最终价值系数大者为优胜者。通过价值分析,节约投资近500万元,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实例3:利用价值工程,使项目投资略有上升,工程功能大幅提高。

通过价值工程活动,结合设计项目和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对设计成本进行分析,合理设计,有效利用资源,显然会大大提高其价值和功能。在建筑工程中,基础隐蔽工程部分往往发生变更较多,因为基础地质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较多,一旦地质资料质量不高,缺乏科学依据,很容易造成设计不准确。例如:在某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中,由于地基复杂、地质资料提供不准确等问题,基础设计深度与实际不符,需重新修改施工图基础设计,基础深度加深为3.5米,局部加深达到4.2 米。修改设计后基础工程建设成本有所增加,我们利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分析,在这种深基础的情况下,建设地下室增加的建安成本约为单独建地下室的25%,而可以利用地下室做车库、地下商场等功能的提高,远远大于建安成本的价值,地下室的建设增加了建筑面积,可以给房地产开发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篇8: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应用和价值探讨论文

语文分层阅读教学的理论应用和价值探讨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个命题,不少专家和学者已经作出了比较一致的阐释,认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个包孕丰富的复合命题,其中包含有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有师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有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有师生与环境和资源的对话等等”。

①“在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师生读者各自与文本的对话在前,师生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在后,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延伸。”

②可见,阅读教学对话是―个蕴涵丰富的分层级的命题。但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去实践这个命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③本文从阅读教学层次这个角度并以《狼》为例对该命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命题阐释

阅读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阅读教材,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它既要符合学生阅读的基本规律,又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阅读是一步一步提高的过程,“分层次阅读”是从纵向发展方面着眼,力求从不同阶段、不同梯级的阅读实现高水平的阅读。其中,每一层次的阅读都可以作为教学设计过程展开的切入点,可以分别获得不同于另一层次的结论。

二、阅读教学层次分析

1、直觉性阅读

阅读首先是整体感知。虽然文章由许多部分组成,各部分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我们不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应感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感知的整体性决定的。叶圣陶说得好,学习课文第一步应该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所以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快速通览全文,对课文的内容求得一个概括的、全面的了解,获得整体印象。它体现为:(1)能够认识或猜读课文的字词而不求甚解,一口气读完全文。(2)直观地感知课文大概内容,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够复述大意,能够按照课文注释回答问题。这是最初级的阅读水平,也是阅读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这个层次往往被老师们称为“初读感知”或“整体感知”。以课文《狼》为例,可以提出“作者叙述的是怎样一个故事”“到底是谁战胜了谁”这样的问题,并从这个层面切入,构建课文的设计思路:

故事的开端: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故事的发展: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故事的高潮: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故事的结局: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

2、理解性阅读

也叫阐释性、说明性阅读。这一阶段以第一阶段为前提,读者经过细读、精读与作品展开对话,体现为教师指导学生解释词语、分析段落、提示主题、寻求作者的思想风格、了解作者的社会文化背景,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介绍文学知识,等等。理解性阅读是阅读水平的基本标志,是阅读必须达到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这个过程往往被老师们称为“研读入境”,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与文本展开较深层次的对话,努力去还原语境,揣摩作者的意图。仍以《狼》为例,可以提出“主要写的是人还是狼,还是主次难分”“屠户终于消灭了狼靠的是什么”等问题,指明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自然形成理解性阅读。在这个层面上,最容易形成阅读理解的多元化,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可能形成以下教学设计:

3、评价和鉴赏性阅读

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力求表达出个人的见解。评价和鉴赏性的内容有:课文的内容和价值、课文的表达技巧和风格、课文的社会作用和时代意义、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倾向等。这是高级阅读思维技能,应该努力追求。

这个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往往被教师们称为“品读欣赏”。在理解阶段,学生要钻进课文,不管理解如何深透,都是从读者的角度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在评价和鉴赏阶段,学生则要跳出课文,做一个审视者或评价者甚至批评者。比如在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狼真的狡诈到这种程度吗”“变诈如果指所有的禽兽对吗”,这样的问题就能引导学生摆脱纯读者的身份,而以批评者的身份给文本以评价。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应该引导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对后一问,学生往往会揣度蒲松龄在文中不仅是写狼,甚至不一定仅指禽兽,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以下资料:“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聊斋自志》)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4、创造性阅读

也称扩展性、延伸性或发现性阅读。这种阅读的标志是能够在文本之外寻找答案,或者能够进行具有独特感悟的欣赏,或者进行应用性的实际操作。到此,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超越了原文,他们的身份也由读者、批评者转换为作者。

这个阶段,教学设计往往称为“应用拓展”。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该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三:“展开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这种扩展语言应用领域的阅读,就属于创造性阅读。

值得注意的是,欣赏评价和创造扩展均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不可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要求。

三、结语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真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读书如此,教学也如此。分层阅读是实现“入书”和“出书”也即阅读对话的有效途径,但却不是唯一途径,广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熟练掌握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潜心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注释:

①韩雪屏.阅读教学中的多重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9).

②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73.

③本文所用课例由山西省临汾一中特级教师杨东俊老师提供.

篇9:突变理论及其应用-突变理论是什么?

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它指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运动状态,都有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

突变理论及其应用-突变理论是什么?

什么是突变理论

突变论的诞生,系统内部状态的整体性“突跃”称为突变,其特点是过程连续而结果不连续。突变理论可以被用来认识和预测复杂的系统行为。

“突变”

“突变”一词,法文原意是“灾变”,强调变化过程的间断或突然转换的意思。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除了渐变的和连续光滑的变化现象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突然变化和跃迁现象,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崩塌、地震、海啸、细胞的分裂、生物的变异、人的休克、情绪的波动、战争、市场变化、企业倒闭、经济危机等。

理论研究

突变理论研究的是从一种稳定组态跃迁到另一种稳定组态的现象和规律。它指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运动状态,都有稳定态和非稳定态之分。在微小的偶然扰动因素作用下,仍然能够保持原来状态的是稳定态;而一旦受到微扰就迅速离开原来状态的则是非稳定态,稳定态与非稳定态相互交错。非线性系统从某一个稳定态(平衡态)到另一个稳定态的转化,是以突变形式发生的。突变理论作为研究系统序演化的有力数学工具,能较好地解说和预测自然界和社会上的突然现象,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突变理论是用形象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连续性行动突然中断导致质变的过程,这一理论与混沌理论(ChaosTheory)相关,尽管它们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理论,但现在突变理论被普遍视作为混沌理论的一部分。

尽管突变理论是一门数学理论,它的核心思想却有助于人们理解系统变化和系统中断。如果系统处于休止状态(也就是说,没有发生变化),它就会趋于获得一种理想的稳定状态,或者说至少处在某种定义的状态范围内。如果系统受到外界变化力量作用,系统起初将试图通过反作用来吸收外界压力。如果可能的话,系统随之将恢复原先的理想状态。如果变化力量过于强大,而不可能被完全吸收的话,突变(CatastrophicChange)就会发生,系统随之进入另一种新的稳定状态,或另一种状态范围。在这一过程中,系统不可能通过连续性的方式回到原来的稳定状态。

试举一例,更为形象地解释这一理论。让人们假想有一只玻璃瓶放在桌面上,它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没有任何变化,此为稳定平衡(StableEquilibrium)。现在假想用你的手指轻推瓶颈,不要太用力。这时变化产生,玻璃瓶晃动起来,它在通过一种连续性的方式来吸收变化,此为不稳定平衡(UnstableEquilibrium)。如果你停止推力,玻璃瓶将恢复到它的理想稳定状态。然而,如果你继续用力推下去,在你的推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玻璃瓶便会倒下,由此又进入了一种新的稳定平衡状态。玻璃瓶的状态在这一瞬间就发生了突变,一个非连续性的变化就这样产生了:在玻璃瓶下跌的过程中,没有任何可能的稳定中间状态,直到它完全倒伏在桌面上为止。

Thorn的突变理论意味着,系统变化是通过连续性的和非连续性的两种变化模式来实现的。这一过程与混沌理论相关之处在于,玻璃瓶只存在两种状态――要么站立,要么躺倒。这两种状态也就是可能的结果池(OutcomeBasins),参见:混沌理论。然而,还有一些状态永远不可能被达到,因为它们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初等突变

七种初等突变:折迭型突变(FoldCatastrophe)、尖点型突变(CuspCatastrophe)、燕尾型突变(SwallowtailCatastrophe)、蝴蝶型突变(ButterflyCatastrophe)、双曲型脐点(HyperbolicUmbilic)、椭圆型脐点(EllipticUmbilic)和抛物型脐点(ParabolicUmbilic)。突变理论的次级应用研究包括:歧变理论(BifurcationTheory)、非平衡热力学(NonequilibriumThermodynamics)、奇点理论(SingularityTheory)、协同论(Synergetics)及拓扑热力学(TopologicalDynamics)等。

理论起源

现在被视为混沌理论(ChaosTheory)一部分的突变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1972年,法国数学家发表著作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独立且系统的阐述。他的这部著作名为:《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StructuralStabilityandMorphogenesis),Thom希望能够籍此预测复杂无序的系统变化行为。

许多年来,自然界许多事物的连续的、渐变的、平滑的运动变化过程,都可以用微积分的方法给以圆满解决。例如,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有规律地周而复始地连续不断进行,使人能及其精确地预测未来的运动状态,这就需要运用经典的微积分来描述。但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还有许多突变和飞跃的过程,飞越造成的不连续性把系统的行为空间变成不可微的,微积分就无法解决。例如,水突然沸腾,冰突然融化,火山爆发,某地突然地震,房屋突然倒塌,病人突然死亡。

这种由渐变、量变发展为突变、质变的过程,就是突变现象,微积分是不能描述的。以前科学家在研究这类突变现象时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困难,其中主要困难就是缺乏恰当的数学工具来提供描述它们的数学模型。那么,有没有可能建立一种关于突变现象的一般性数学理论来描述各种飞跃和不连续过程呢?这迫使数学家进一步研究描述突变理论的飞跃过程,研究不连续性现象的数学理论。1972年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在《结构稳定性和形态发生学》一书中,明确地阐明了突变理论,宣告了突变理论的诞生。

基本内容

突变理论主要以拓扑学为工具,以结构稳定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条新的判别突变、飞跃的原则:在严格控制条件下,如果质变中经历的中间过渡态是稳定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渐变过程。比如拆一堵墙,如果从上面开始一块块地把砖头拆下来,整个过程就是结构稳定的渐变过程。如果从底脚开始拆墙,拆到一定程度,就会破坏墙的结构稳定性,墙就会哗啦一声,倒塌下来。这种结构不稳定性就是突变、飞跃过程。又如社会变革,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大革命采用暴力来实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采用一系列改革,以渐变方式来实现。对于这种结构的稳定与不稳定现象,突变理论用势函数的洼存在表示稳定,用洼取消表示不稳定,并有自己的一套运算方法。例如,一个小球在洼底部时是稳定的,如果把它放在突起顶端时是不稳定的,小球就会从顶端处,不稳定滚下去,往新洼地过渡,事物就发生突变;当小球在新洼地底处,又开始新的稳定,所以势函数的洼存在与消失是判断事物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渐变与突变过程的根据。托姆的突变理论,就是用数学工具描述系统状态的飞跃,给出系统处于稳定态的参数区域,参数变化时,系统状态也随着变化,当参数通过某些特定位置时,状态就会发生突变。

突变理论提出一系列数学模型,用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所发生的不连续的变化过程,描述各种现象为何从形态的一种形式突然地飞跃到根本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如岩石的破裂,桥梁的断裂,细胞的分裂,胚胎的变异,市场的破坏以及社会结构的激变……。按照突变理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的大量的不连续事件,可以由某些特定的几何形状来表示。托姆指出,发生在三维空间和一维空间的四个因子控制下的突变,有七种突变类型:折迭突变、尖顶突变、燕尾突变、蝴蝶突变、双曲脐突变、椭圆脐形突变以及抛物脐形突变。

例如,用大拇指和中指夹持一段有弹性的钢丝,使其向上弯曲,然后再用力压钢丝使其变形,当达到一定程度时,钢丝会突然向下弯曲,并失去弹性。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突变现象,它有两个稳定状态:上弯和下弯,状态由两个参数决定,一个是手指夹持的力(水平方向),一个是钢丝的压力(垂直方向),可用尖顶突变来描述。尖顶突变和蝴蝶突变是几种质态之间能够进行可逆转的模型。自然界还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比如死亡是一种突变,活人可以变成死人,反过来却不行。这一类过程可以用折迭突变、燕尾突变等时函数最高奇次的模型来描述。所以,突变理论是用形象而精确的得数学模型来描述质量互变过程。

英国数学家奇曼教授称突变理论是“数学界的一项智力革命――微积分后最重要的发现”。他还组成一个研究团体,悉心研究,扩展应用。短短几年,论文已有四百多篇,可成为盛极一时,托姆为此成就而荣获当前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菲尔兹奖。

理论步骤

突变理论广泛应用于变革管理和组织发展领域。有一种变化形式是平滑的、持续的和递增的。业务流程改进的一系列创意多遵循这一变化模式,例如改善(Kaizen)、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及六西格玛(SixSigma)。用突变理论术语来说,就是一种基于现有稳定界面的的预设变化。

还有一种变化形式则是灾难性的、突发的、激进的,彻底背离变化前的状态。这种变化结果往往是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这类剧烈的变革行为造成的。这种类型的变化是“非连续的”,用突变理论术语来说,它是全新定义另一个稳定状态的突变。

因此,“真正的”的变化更类似于企业流程重组这样的剧烈变革,此外,当然也还有简单的变革,采用什么样的变革取决于具体问题的需要。变革专家所面对的挑战正在于此,他们必须能够决定何时需要激进变革,而何时又该执行渐进变革。做出正确选择并不容易,因为激进变革必然导致组织经历一段时期的“混乱无序”,在此之后,新的稳定状态才能被发现和定义下来。这就得用到变革管理中的融冻法(Unfreezing/FreezingMethod)。有些情况下,组织会被强加以激进变革。而且,现实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那么一条“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清晰路径,引领组织持续渐进变革。在这种情况下,假设的变革路线也就毫无意义。

理论优势

1、突变理论有助于认识变革管理的真实面貌、理解混沌理论的思想观点。它揭示了为什么真正的变革是一项危险活动。

2、突变理论打断了“组织能够基于多样化的价值频谱表现出各种形态”的念头,大概只存在几个有限的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组织形态。

3、突变理论同样揭示了为什么变革不可以被“管理”,而只能被“影响”。

4、理论应付“形式”形式的思想(Gestalt格式塔理论)和变动。它开创了认识组织的新视角。

局限性

1、从认识组织行为的角度来看,托姆的研究工作的意义目前更多地体现在定性分析上,而非定量分析。

2、即便是预测最简单的系统行为,仍然具有挑战性。

3、考虑到研究的时间限,所以一切都不是“突变”,只是多种因素的积累效应在某一刻凸显时被研究者所捕捉。

4、托姆的研究工作未能涉及具有多个(5个以上)重要变量的复杂系统,也许根本就不可能对复杂系统(或组织)行为进行预测。

篇10:价值工程基本概念

在价值工程中,价值的定义为V=F/C

式中 V——价值(Value);

F——功能评价值(Function Worthy);

C——总成本(Total Cost),

可见,价值工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价值、功能和成本。

一. 什么是价值

价值工程中的价值的含义有别于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别于统计学中的用货币表示的价值。它更接近人们日常生活常用的“合算不合算”、“值得不值得”的意思,是指事物的有益程度。价值工程中关于价值的概念是个科学的概念,它正确反映了功能和成本的关系,为分析与评价产品的价值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标准。树立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就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正确处理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价值,使企业和消费者都获得好处。

二.什么是功能

功能可解释为功用、作用、效能、用途、目的等等。对于一件产品来说,功能就是产品的用途、产品所担负的职能或所起的作用。功能所回答的是“它的作用或用途是什么”。价值工程中,功能含义很广。对产品来说,是有何效用,如电视机是看节目的等。功能本身必须表达它的有用性。没有用的东西就没有什么价值,就谈不到价值分析了。以产品来说,人们在市场上购买商品的目的是购买它的功能,而非产品本身的结构。例如人们买彩电,是因为彩电有“收看彩色电视节目”的功能,而不是买它的集成元件、显像管等元器件。功能是各种事物所共有的属性。价值工程自始至终,都要求围绕用户要求的功能,对事物进行本质的思考。

功能是包含许多属性的,为分清它的性质,价值工程中一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按重要程度标志分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

基本功能是指实现该事物的用途必不可少的功能,即主要功能。例如,钟表的基本功能是显示时间。基本功能改变了,产品的用途也将随之改变。确定基本功能应从用户需要的功能出发。可以从它的作用是否是必须的,主要用途是否真是主要的,其作用改变后是否会使性质全部改变等三方面来考虑。

辅助功能是指基本功能以外附加的功能,也叫二次功能。如石英钟的基本功能是显示时间,但有的附加了音响、日期等辅助功能。辅助功能可以依据用户需要进行改变。

(2)按满足要求性质的标志分 使用功能和美观功能。

使用功能是指提供的使用价值或实际用途。使用功能通过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反映出来,如带音响的石英钟,既要显示时间,又要按时发出声音。

美观功能是指外表装饰功能,如产品的造型、颜色等等。美观功能主要是提供欣赏价值,可起到扩增价值的作用。有些产品纯属欣赏的,如美术工艺品、装饰品等。有些产品不追求美观,如煤、油、地下管道等。有些产品,要讲求美观功能,如衣着等。

(3)按用户用途标志分必要功能和不必要功能

必要功能是指用户要求的需要功能。如钟表的“走时”功能是必要功能。产品若无此功能,也就失去了价值。必要功能包括基本功能和辅助功能,但辅助功能不一定都是必要功能。

不必要功能是指用户可有可无的、不甚需要的功能,包括过剩的多余的功能。

区分上述功能,就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次要的功能成本,从而提高其价值。

三.什么是成本

价值工程中的“成本”,是指实现功能所支付的全部费用。从产品来说,是以功能为对象而进行的成本核算。一个产品往往包含许多零部件的功能,而各功能又不尽相同,就需要把零部件的成本变成功能成本,这与一般财会工作中的成本计算是有较大的差别的。财会计算成本是零部件数量乘以成本单价,得出一个零部件的成本,然后把各种零部件成本额相加,求得总成本。而价值工程中的功能成本,是把每一零部件按不同功能的重要程度分组后计算的。价值分析中的成本的 “大小”,是根据所研究的功能对象确定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