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开心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过李陵台》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过李陵台》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过李陵台》阅读题及答案

篇1:《过李陵台》阅读题及答案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试题答案:

1.“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2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2.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

篇2:过李陵台阅读答案

过李陵台①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②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①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②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1)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2)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空”字,徒劳地、白白地,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 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解析:炼字艺术赏析,一般是先解释其本来意思,再结合语境阐释其特殊意义,关键是要扣住表达效果来分析。

(2)参考答案: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

(若答其他手法,如想象、衬托等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一般而言,首先考虑的是修辞手法,其次是描写、抒情手法等,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篇3:过李陵台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8分)

过李陵台

萨都剌

降入天骄愧鬼才,山头空筑望乡台。

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

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角鼓雁声哀。

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

【注】李陵台、望乡台,即李陵墓。苏郎,即苏武,与李陵交往甚深。苏武归汉时,李陵于河梁置酒送行。李陵亡时,苏武尚健在。

8.请赏析首联中“空”字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结合全诗,赏析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4分)

8.“空”字,徒劳地、白白地。(1分)指出李陵生前无法回乡,死后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坟墓。(1分)表达了作者对李陵投降的贬斥与哀怜。(2分)(意思大致符合即可)

9.①对比手法。以李陵的投降与苏武的坚贞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李陵的贬斥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2分)(以苏武的坚贞不屈对比汉主的无恩不救,亦可)

②借景抒情(以哀情写哀情)。以凄凉之景抒发作者对李陵的哀怜之情,流露历史的沧桑之感。(2分)

(每点2分。若答其他手法,如想象、衬托等,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篇4:李陵答苏武阅读答案

李陵答苏武阅读答案

《过李陵台》阅读题及答案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

【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皆扶病,不任干戈 任:堪,胜

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引:率领,引申为撤退

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勤:劳苦

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谢:感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不满百,而皆扶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 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长与足下生死辞矣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

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

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3分)

译文:

②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4分)

译文:

③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67DAA

非选择题答案:

8.①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认为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呢?(捐、妻子、“宁……乎”各一分)

②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可怨恨已经产生了;计划尚未实行,可骨肉亲属却已被杀了。这便是我为什么仰望苍天捶胸而泣血的原因。(图、而、“所以”判断句、表达各一分)

③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尚、嘉、况各一分)

篇5:过马路阅读题答案

《过马路》阅读原文

①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②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

③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④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⑤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的掌心,牵着手走到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⑥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路已经变成柏油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像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⑦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过马路》阅读题目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答:因为___________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答:因为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字)

4、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2分)

《过马路》阅读答案

1、(1)因为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

(2)因为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或:听到儿子“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这句话。或: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或: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意思对即给分)

2、“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意思对即给分)

3、(1)陪母亲买菜(2)听母亲诉说(唠叨)(3)牵母亲过马路

4、手法 对比 作用 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意思对即给分)

5、B

6、(1)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和“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2)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6:过马路阅读题答案

1、第①段中写“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第⑦段中写“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

(1)母亲为什么喜不自禁?

答:因为___________

(2)母亲为什么眼里闪过惊喜?

答:因为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我的心灵震颤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

3、“我”周末回家做了些什么?用简洁的语言分三点概括。(每一点不超过8字)

4、第⑥段叙说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惟独母亲“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这样写采用了什么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下列叙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的重点是写“我”牵着母亲过马路,文中也回忆了小时候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的情景。

B、文中的母亲,不仅仅是“我”的母亲,也是包括读者在内的大家的母亲,同时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

C、这篇文章以叙事为主,精选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将炽烈的感情寓于字里行间,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

D、文章最后一段连用两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露了母亲欣慰、满足和喜悦之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6、这篇散文写得很感人,(1)你认为最使自己感动的内容是什么?(2)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教育?(2分)

篇7:过马路阅读题答案

1、(1)因为看到儿子偕妻儿回家(看望自己)(或:看到儿子一家回来看望自己。)

(2)因为觉得儿子懂得了事理。(或:听到儿子“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这句话。或:看到儿子长大了,成熟了。或: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意思对即给分)

2、“我”看到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或:“我”看到年近花甲的母亲“腾出右手,向我伸来”。)(意思对即给分)

3、(1)陪母亲买菜 (2)听母亲诉说(唠叨)(3)牵母亲过马路

4、手法 对比 作用 突出了母亲爱子的感情之深(意思对即给分)

5、B

6、(1)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过马路和“我”牵着母亲过马路这两次牵手.(2)要孝敬老人、父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篇8:刘禹锡《台城》阅读题及答案

刘禹锡《台城》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①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以奢华著称,就是今天的'南京。

1.这首诗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4分)

2.本诗是一首怀古诗,试结合诗歌最后两句,简要分析:诗人通过 怀古 ,抒发了怎样的情怀?(4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台城今昔之对比。(明确手法1分)曾经 六代竞豪华 , 万户千门 一片繁荣景象, 事最奢 更是道出了其奢华无比;而今,野草丛生,满目疮痍,衰败不堪。形成了强烈而鲜明昔盛今衰之对比。(结合诗句分析2分)给人以无限的历史兴亡之感,发人深思。(效果1分)(4分)(答用典,给2分)

2.通过陈后主因《玉树后庭花》而亡国亡身的历史悲剧,(分析诗句1分)批判了其作为国君却奢侈荒淫,纵情享乐,不理朝政(1分);同时,怀古伤今,希望当政者能吸取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1分)言语之间融入了诗人深深的忧国伤时之情怀。(1分)(4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