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罐的什锦起司”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

篇1:《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

《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

探究背景 皮带传输问题涉及到两体运动,物理情景较复杂,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学生常在解决这类问题时犯错误.

作 者:黎远安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八中学,重庆市,沙坪坝区,400030 刊 名:物理教学探讨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HYSICS TEACHING 年,卷(期): 27(7) 分类号:G63 关键词: 

篇2:课题:植树问题 新教案

课题:植树问题 新教案

课题:植树问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 【基于标准】 1、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3、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4、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基于对教师教学用书、教材的理解】(简) 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把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安排在一课时完成,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除了知识目标外,把对应、数形结合、归纳的思想方法作为探究植树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基于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与思考】(简) 四年级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用一节课只学习“两端都载”的植树问题,对学生来说过于简单,会对后面的知识内容造成挤压,也会对后面需要升华的数学思想方法造成困难(梯度过大)。 【教学目标】 1、借助线段图,通过点与线段的对应,归纳出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建立教师给出的三个不同情境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进一步学习体会对应、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 2、能运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三种植树方式”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基本规律的归纳、总结过程。 【教学难点】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作业纸 【教学思路】 教学时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评价设计】 1、交流式评价: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通过小组讨论表现、学生回答问题情况,适当对学生进行点拨。 3、选择性反应评价:运用选择题检测“两端都栽”、“只栽一端”的掌握情况。 【基本评价题目】 1、(如图)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检测:学生对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栽情形的掌握情况。 2、一纵排总长42米,每相邻两个小朋友之间的距离是2米。从头到尾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检测:学生对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形的掌握情况。 3、(如图)一条绳子总长160厘米,每隔10厘米穿一个千纸鹤。总共有多少个千纸鹤? 检测:学生对植树问题中只栽一端情形的掌握情况。 4、花廊一边共有14根石柱,每相邻两根石柱的距离是2米。这个花廊有多长?(弹性设计) 检测: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概述】 一、课前情景 学生活动――排队等。 教师活动――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建立数学模型 在学校操场边,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每隔4米载一棵,请你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合作,制定出不同植树方案。 教师活动――巡视课堂,给予小组不同建议。 三、动手实践,交流反馈 学生活动――展示不同植树方案。 教师活动――给予不同评价并适时过度到下一环节。 四、总结规律,沟通联系 学生活动――探究出植树问题的规律。 教师活动――适时引导、评价、提炼总结。 五、巩固练习学生活动――应用规律,模仿性练习。 教师活动――引导、评价。 六、综合、拓展练习学生活动――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般实际问题,评价自己掌握情况。 教师活动――提供不同类型的题目,并给予不同评价。 七、全课总结 学生对本课时学习结果评价《皮带传送带问题探究》课题设计

篇3:课题设计之浅见

课题设计之浅见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变了,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教学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为中心的课堂组织者。因而合理科学地设计课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本人就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发表几点浅见。

一、选题要切合实际

初中生知识积累有限,认知思维能力不够,故设计的课题不宜过大、过深、过难,应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苹果”。

如学习《龙宫索宝》一文,在分析了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孙悟空与猪八戒性格的比较》这一课题,让他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到阅览室查看有关《西游记》中重点写猪八戒与孙悟空的章节,认识并分析孙悟空大智大勇、嫉恶如仇的性格与猪八戒好吃懒做、胆小怕事的性格。如果将课题设计成《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看〈西游记〉的艺术特点》,那么即使人手一本《西游记》,人人看几遍《西游记》影视资料,学生照样不知所云,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厌烦恐惧心理。

与此同时,设计课题还要切合客观实际。课题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等必须与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学校内外的资源相适应,选择的课题应尽量立足于初中语文课本知识,在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和提高。

二、选题要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动力。课题一展示就应当像磁铁般吸引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表现自己才能的心理渴望,故课题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实际,尽可能地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在学习古文《愚公移山》后,我设计了《“愚公移山”之我见》这一课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然后根据观点类同,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愚公移山该移”与“愚公移山不该移”为正反两方观点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最后我要求学生围绕自己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整个探索过程由于争强好胜,学生兴趣颇高。这个课题成功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选题要紧扣教学目标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自觉、更主动地学习,从而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是“导演”,但不能随心“导”。因此,课题的设计,除了让学生感兴趣外,更重要的是以落实教学任务为中心,不可游离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之外去刻意追求热热闹闹、形式主义的花架子。

如上文所述的《孙悟空与猪八戒性格的比较》,既让学生感到有兴趣,又让他们进一步明白了小说通过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手法,较好地落实了教学要求。又如课题《“愚公移山”之我见》,既让学生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同时又让他们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

篇4:课题设计之浅见

课题设计之浅见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或者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为学生走出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变了,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教学的平等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题”为中心的课堂组织者。因而合理科学地设计课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本人就探究性学习课题的设计发表几点浅见。

一、选题要切合实际

初中生知识积累有限,认知思维能力不够,故设计的.课题不宜过大、过深、过难,应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苹果”。

如学习《龙宫索宝》一文,在分析了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孙悟空与猪八戒性格的比较》这一课题,让他们用一周左右的时间,通过到阅览室查看有关《西游记》中重点写猪八戒与孙悟空的章节,认识并分析孙悟空大智大勇、嫉恶如仇的性格与猪八戒好吃懒做、胆小怕事的性格。如果将课题设计成《从孙悟空这一形象看〈西游记〉的艺术特点》,那么即使人手一本《西游记》,人人看几遍《西游记》影视资料,学生照样不知所云,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厌烦恐惧心理。

与此同时,设计课题还要切合客观实际。课题内容的深浅、研究范围的大小等必须与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学校内外的资源相适应,选择的课题应尽量立足于初中语文课本知识,在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和提高。

二、选题要有吸引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与动力。课题一展示就应当像磁铁般吸引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表现自己才能的心理渴望,故课题设计者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实际,尽可能地搜寻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1] [2]

篇5:课题开题报告设计

一、课题提出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交通道路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其形式的不断更新,使其尽可能的发挥其最大承载量,而其中巧妙的设计又是如何?

交通道路设计是研究道路交通的发生、构成和运动规律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是综合探讨人、车、路和环境四者关系的学科,是由道路工程衍生而发展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车、路及其与土地使用、房屋建筑等综合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了解如何设计交通道路,探求使道路交通系统运输能力最大、经济效益最高、交通事故最少和公害程度最低的科学技术措施,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畅通、经济和舒适从而指导道路系统的规划建设和交通系统的运行管理。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交通道路设计的研究,丰富有关知识,增强我们对交通的各方面意识,去分许我们周边交通道路的设计,为何这样设计,其用意何在。

三、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信息。

(二)实地考察法:去各有名桥梁和道路进行实地考察。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6周,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首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把交通道路设计问题进行细化,分为十字路、立交桥、道路宽度的三个问题,然后根据成员的自身情况进行分工,开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二)》。

(二)实施阶段

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任务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17周:

(1)、肖子豪、李杰--在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先对十字路与道路宽度的设计进行初步了解,再查询道路建成对周边居民乃至整个片区带来哪些影响的相关信息,设置采访问题,为实际采访做好充分准备。

(2)、吴一峰、冯昆翔--在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先对立交桥的设计进行初步分析,再收集周边的道路情况并仔细分析周边情况制定日程表,对实地考察做好充分准备。

(3)、肖子豪在小组汇报,冯昆翔记录

18周:

(1)、周浩、张熠翔--在图书馆、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上次汇报结果,先对立交桥、十字路、道路宽度三个问题进一步讨论,收集世界著名的实例,了解其巧妙的设计,分析它对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影响。

(2)、李柯兴、蹇越--在图书馆、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先根据大家的分析,收集给我国、我市、我区带来较大影响的交通道路事例,再总结上次汇报结果,组织小组同学进行实地考和采访。

(3)、蹇越在小组汇报,李柯兴记录。

19周:将实际考察与采访结果以及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初步整理。

20周:可以邀请指导老师参加,全组成员对研究过程作一个小结,每人写下心得体会。然后对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总结,从中分析现交通道路设计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小组成员分析、讨论交通道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如何发挥其最大作用,并制定粗略的设计方法。

最后,将讨论草案完善归纳、取精去糟,总结并写出最后的研究报告。

(三)总结阶段

21周,最后写出的研究报告经老师指导修改后,交学校。

五、预期成果

完成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条件分析

主观条件:全体组员对课题十分感兴趣,十分积极,团结协作。

客观条件:学校有微机室,家中有电脑,方便查阅资料。

1.课题开题报告

2.课题开题报告格式

3.课题开题报告书

4.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5.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6.课题开题报告格式及写开题报告的技巧

7.德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8.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9.毕业论文课题开题报告

10.课题的开题报告样本模板

篇6:课题三教学设计

课题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感受从平面到立体的变化,提高学生对立体形态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线条表达方法,客观忠实的表达物体。

3、 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视角或真实的感受描绘物体,使其手绘立体图象有个性且极具想象力。

教学内容

(一) 引入

教师提问:我们放眼望去,在我们周围的现实世界中,完全正对一个平面的机会多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我们见到的决大多数形体都不会正面对着你,它的各个部位离观察者都有远近之分。

(二) 新授

1、 教师展示一个正方形卡纸,让它正对大家,提问:这是什么形状?教师再将这张纸的上面望后倾斜,直至它成水平状态。并要求学生通过四幅连续的手绘线条图象将上述过程表达出来。展示部分学生练习,进行以鼓励为主的评价。

2、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一个平面到空间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我们显示生活中各种立体形都可以看成是平面形变化组合而来的。

课件展示各种图形要求学生把它们与构成它们的基本形连线。

3、 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 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较为直观的真实地再现各种立体形体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

透视变化在表达立体图象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近大远小。学生举生活中近大远小的实例1-2个。

展示一组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的图象,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何异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有一组平行线条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我们就把这一组平行线的方向看成是不变的,其它方向上的平行线好象都有指向远处的一点,我们把这种称为平行透视。

空间中的立体形,如果没有一组平行线与我们记录对象的画面平行各个方向上的平行线都指向各自在远处的消点。我们把这种透视称为成角透视。

(2)、结构分析的方法

展示一组工业产品图纸和结构素描照片,教师提问:这种表达立体的方法有什么特点?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展示一组图片(包含儿童画、中国古代绘画和一些现代线描作品)要求学生尝试回答部分作品的作者是出于怎样的思考才这样画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

以上图片中的作者能将自己的理解通过线条的形式表现出来,我相信我门大家面对一个立体形的时候也会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也一定能大胆地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面对的立体形象表达出来。

4、 知识拓展:

翻一翻其他学科的课本,看看有哪些是利用手绘线条来表达立体形象的?这些表达方法有什么不同,学生可以互相讨论 ?

作业选择一种立体图象的表达方法画一件物品

板 书 设 计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象的表达 立体图象表达有三种方法:

(1) 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结构分析的方法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

篇7:《将进酒》课题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A、知识与能力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B、方法和过程

1、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2、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体会全诗思随情转,音以律变。

3、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抒发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到李白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在有感情、得法的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占有资源,聆听名家朗诵全诗,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探究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走近李白,主动搜集占有相关资源。

2、师生共读文本,利用视频、音频和图片等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吟咏诗韵,营造氛围,做到有感情诵读。

3、针对学情,突破难点。充分利用课外名家朗诵资源及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因声求气,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诵读时有激情而得法。

4、合作、探究学习法。学生分组合作,根据兴趣,选择诗中精彩的名句仔细解读,讨论、交流、探究、质疑,整合资源,认识、感受全诗复杂多变的节奏和情感。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 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唐之韵 第七集 一代诗仙(上篇)》(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1、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2、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读过这首诗,你感觉李白是怎样一个人?——豪放,嗜酒,有才。是啊,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李白喝酒,那是多多益善,有十分酒便有十分才情。他嗜酒如命,自言“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将进酒》就是他酒酣之时嚷出来的杰作。明人徐增认为“太白此歌,最为豪放,才气千古无双。”

3、余光中先生有一首诗《寻李白》,其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可以说是留下了千古美名。许多文人,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的“兰陵美酒郁金香”还有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因为他的诗写得独绝千古而获得了“诗仙”的称号,而且也因为他的酒而留下了“酒仙”的美名,说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李白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师生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 太白 ,号 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 浪漫主义 主义诗人,有“ 诗仙 ”之称。与杜甫齐名,并称 “大 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收集与酒有关的诗词名句。

掀开中国文坛的红盖头,酒香随清风徐来。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生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且看——

(课堂展示)

①、诗→“酒”

(1)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2)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3)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4)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6)兰陵美酒郁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7)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8)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9).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

(10)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12)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②、“酒” → 诗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自称“酒中仙”,时人也号之曰“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

公元762年秋,病骨支离的李白什么都不需要了,惟要酒,酒。他一生醉得太多了,但这是最后一次。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他悠悠忽忽扑进水中,抱月而眠。谁像他这样认真又天真一生?连死都是一首诗,一首醉酒的诗。看来,李白天生为诗酒而来,为后人读诗酒篇而来。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劝酒诗。

4、初读解字词知韵律——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掌握字词文意。

①、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②、播放配乐朗诵1(康桥朗诵,视频),初步感知全诗的韵律和气势。

③、分组诵读,画出韵脚。明确:韵脚:来、回、发、雪、月、来、杯、生、停、听、醒(作平声)、名、乐、谑、酌、裘、愁。

5、识记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将进酒(qiāng) 莫使金樽空对月(zūn ) 烹羊宰牛且为乐( pēng )

岑夫子( cén ) 钟鼓馔玉 ( zhuàn ) 斗酒十千恣欢谑( zì xuù )

呼儿将出换美酒( jiāng )千斤散尽还复来( huán )。

三、引领探究

㈠、二读品酒兴,读出酒意。

1、诵读指导:

①、播放配乐朗诵2(濮存昕朗诵,乐队现场伴奏),理解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有感情、得法诵读全诗。

②、因声求气: 诵读时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

指导示例:开篇两句长句,犹如挟天风裹海雨,迎面扑来,第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第二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韵律。接着,又是两个同样的长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五六句,诗人感情由“悲”而“欢”,节奏顿转和缓,句式也变为七言,“须”“莫”“必”“还”“且”将欢畅之情推进、提升、积聚成高亢、嘹亮的“会须一饮三百杯”这样的豪歌壮举,至此,诗人狂放之情渐趋高潮,诗的旋律愈益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忽然加入四个短句,不仅诗的节奏变化,也仿佛听到酒席上频频的劝酒声。更甚者,诗人连声劝酒,诗兴大发,引吭高歌。之后,诗人感情由狂放转为愤懑、激越,发出最后的豪言壮语:千金散尽还复来,一醉方休,同销万古愁呢!诵读至此,我们的身体里、声音里好像也奔涌着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

③、分组诵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加粗字重读

2、分组讨论:

①、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全诗结构。

明确:起兴→饮酒作乐→劝酒→酒后吐真言

②、李白怎样劝友人喝酒?为此找了那些理由?(学生讨论归纳,教师补充)

明确:会须一饮三百杯,人生得意须尽欢,将进酒,杯莫停。

要饮,要狂饮,人生得意要饮,现在不得意要饮,人生短暂,及时行乐。

劝饮,劝豪饮,富贵不足取,饮酒可留名(历史),怀才不遇,借酒浇愁。

㈡、三读赏酒情

1、诵读赏析:

①、播放现场朗诵(濮存昕在晚会现场深情朗诵,无配乐,视频,现场感很强)

②、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兴酒情。

③、吟咏诗韵:在诵读中发现,全诗以七言为主,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综,以散行为主,用短小的对仗点缀,节奏徐疾变化,奔放不随性。这首诗篇幅不长,而五音繁会,气象不凡,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尤其是音韵、节奏随诗情起伏,缓急高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只有思随情转,音以律变,才能读此诗“于雄快之中”,从而“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讨论探究:

①、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明确:起兴——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青春难在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黄河如丝天上来,洪波东流射大海。”“黄河西来绝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写出了黄河的气魄之大,但又有“不复回”之叹。以黄河起兴感叹时光易逝。

以水来比喻时间的流逝,非李白独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诗人在24岁上“辞亲去国,仗剑远游”,是“以当世之务自负”的,欲以布衣取卿相之位。如今,25年过去了,他已满头白发,功业上却毫无成就。回首往事,难免有人生短促之叹,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两组长句表达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请找出分析。

明确:夸张,痛快的筵宴,豪壮的诗句,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知己相逢,倾吐怀抱,实为痛快事,得意事,不仅是品味美酒佳肴,更为了表现豪情。

③、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明确: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㈢、四读话酒话,吐真言。

1、诵读品析:

①、播放央视“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将进酒>)》(高峰朗诵,视频,节奏明快,声音厚实)。

②、学生自主诵读喜欢的诗句,试着背诵全诗。

2、讨论探究:

①、面对时光流逝,作者首先想到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只要人生暂时得意,就可以纵情高歌,要有坚定信念。

②、全诗围绕一个“酒”字,而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何而愁?此“愁”的实质是什么?

一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易老,青春不再;二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三愁: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豪放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③、理解“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中“圣贤”的含义,分析用典的作用。

明确:“圣贤”不仅指孔孟,还包括那些不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贤士。他们被排挤,遭冷落。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行经,不再抱幻想,决心逃于酒乡。

陈王,即曹植。遭其兄曹丕猜忌,监视,一生才学无可施展,遂借酒销愁。其狂放不羁的性格与李白极为相似。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④、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主旨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鼓馔玉”“不足贵” 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 。 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豪门权贵的蔑视、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愤慨。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悲而不伤,悲而能壮。

⑤、如何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请你说几句话安慰安慰他。

明确:李白嗜酒,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

四、训练检测:

1、将这首诗歌背诵下来。

2、课堂检测:

①、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慨。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一落笔就写黄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

②、本诗的主旨句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表达了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蔑视的态度。

③、李白的浪漫气质和狂放的性格充分体现在诗中对夸张的运用,如朝如青丝暮如雪,与尔同销万古愁等。

五、总结升华: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他平生的追求有两个,一是追求精神自由,二是建立丰功伟业。追求精神自由导致他的一系列行为: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理想超出于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等级秩序之外;建立丰功伟业,又使他与传统妥协,求助于权贵,回到王法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之中。但现实中又不可能同时占有以上二者。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将进酒》是灵与肉、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猛烈碰撞的巨响低回,是一曲不羁灵魂的慷慨悲歌。

六、拓展材料:

1、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2、《将进酒》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有关,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 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3、李白对黄河素来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多次以极为豪放热情的诗句歌颂黄河。在《将进酒》诗中,诗人又一次歌颂了黄河,并与自己的身世之感、傲然之志相互映衬,抒发其热爱生活、蔑视权贵的感情。饮酒行乐既是抒愤,又从愤慨中显示豪迈乐观精神,而不流于伤感。 以乐写哀,以豪放衬悲慨,因此,从而构成乐观的豪放的基调,从中显示出诗人可贵的傲骨精神。

4、《唐之韵 第七集一代诗仙(上篇)》: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七、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写“酒”的古诗词。

2、背诵并默写全诗。

八、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自主学习

引领探究 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 悲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千樽空对月 喜(乐)(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狂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愤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狂

全诗的感情变化:悲—→乐—→愤—→狂 感情主基调:愤慨

训练检测

总结升华

九、教学反思: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宋人严羽评点李白这首诗说:“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唐诗别裁》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这次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把《将进酒》编入“诗歌之部”第三单元,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点是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作为赏析示例,在实际教学时,应该以诵读指导为重点,设计课堂,师生互动,充分利用课文的各种音视频资源,结合名家朗诵,具体指导学生的诵读技巧,即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诗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韵脚的疏密转换,做到有感情、得法的诵读诗句,在诵读中,师生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李白跌宕起伏的感情激流,把握诗歌感情基调,讨论探究有关问题,理解诗歌主旨及深厚的底蕴。

切忌面面俱到,全面分析诗歌内容和表现手法,如果这样,就会本末倒置,也不能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编写意图,作为单元的赏析示例也就起不到示例应有的作用。

当然,名家的朗诵很到位,学生诵读很给力,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是突出了,但学生的节奏稍显缓慢,以后要做适当调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