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

篇1:《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

①今天,美国之外,全世界只剩下缅甸和利比里亚两国仍在采用旧英制,你看,连英制始作俑者的大英帝国都早在1965年就抛弃它了。

② 差不多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曾有过好长一阵自己搞出来的度量衡,《水浒》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身高八尺一丈旧英制,或英帝制(British Imperial System )则由中世纪和远古那些杂乱的度量衡演化成。独立前的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自然也就采用了这个制度。而此一英制,不论莫明其妙,总还带点人性,或与人体有关。你看,一英尺(foot) 是英国某个年代某个国王的脚长(King’s Foot)。这还不算,一英寸差不多相当于大栂指一个关节,一码(三英尺)又是手臂伸长之后指尖到鼻子的长度,法国尺寸也差不多如此。

③公制(metric system )则科学,可是当那位17世纪法国牧师设计的一公尺是从北极到赤道,经过巴黎子午线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长度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地球是个完美的圆球,而非椾圆。尽管如此,法国在大革命之后还是采用它了。

④现代科学纠正了这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计算。科学上,今天一公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米,更非三英尺左右,而是,你听,光在几乎三亿,即299,792,458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

⑤两百多年前的公制当然不如上面计算的精确,但至少好过英法国王的脚长。比较科学的公制经法国正式采用之后,欧洲各国的政府也都开始接受了。

⑥之后两百年,公制在美国真是寸步难行,但也难说是政府没有尽力而为之Q国会1866年即通过立法采用公制,美国更是1875年《国际公制条约》原始签署国。那为什么今天美国民间仍在使用旧英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联邦政府决定采用公制的同时,没有彻底禁止制。

⑦⑨⑩⑾⑿⒀ 这一拖就是一百多年。政府在国际竞争冲击之下才又大力鼓吹公制。国会通过了 1975年《公制换算法》,并设立了 “公制换算委员会”来推行“自愿”换算。但民间的反 应却是抗拒和嘲笑。因此,当国际公路时速牌改为每小时90公里之后,就立刻引起了公愤,而只好与英制并列。

⑧你可以说这是旧习难改,本来也是,就连首创公制的`法国,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仍然习惯使用旧制,像livre(磅)demi-livre(半磅),中国亦然,“半斤八两”多半不会变成“半公斤五百克”,而在中国台湾,“坪”仍然是主要的面积单位。

⑨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热闹了一阵子的公制运动,不出几年,就在80年代失势,当初为此而设立的“公制委员会”也悄然解散。

⑩ 可是公平地来看,今天美国在打的这场公制之战,与其说是美国在对抗公制,不如说是美国人民,至少相当部分,在对抗自己的政府。联邦当局早已知道这场后卫之战已经接近尾声,也在默默作出准备。上世纪末,政府就规定所有公家投标,都必须以公制表示。其实这也是在顺应世界潮流,前往世界各地(缅甸和利比里亚之外)投标的美商,早就都采用公制了。

⑾然而,就算日后不久的将来,美国也公制化了,也还有民间和科学之间用法上的差异。科学上,一米的长度早已被确定,即光在(差不多)三亿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这不但精确到了极度,而且在计算一米长度的时候已介入了时间因素,好,那一秒又可如何界定?

⑿你以为一秒钟只是一分钟的六十分之一吗?那你听,今天一秒在科学上界定为,从微波激发铯原子,使其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老天!

⒀当然,科学上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用法无关,就我来说,很简单,一米差不多三英尺。

⒁地球越转越快,真让我怀念从前的好日子。记得吗?一箭之遥,一步之路,一分六十秒,一壶茶的功夫……你看,多美!

14、第①段加点的“始作俑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第④段画线句让你对相关的度量衡制度有了怎样的了解?(4分)

16、第?段画线句中的“在科学上”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7、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4分)

A.旧英制比公制多带了点人性。 B.公制比旧英制更加科学。

C.美国用了近两百年才完成公制化。 D.民间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旧制。

18、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进上文,放在哪两段之间比较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那就不难想象,谁能够强迫美国人不说“36-24-36”(英寸)这标准美女三围身材,而改口说“914-610-914”(毫米)?而如果再把美国棒球各垒之间的90英尺距离,硬改成27米,那简直在亵渎国球神明了。

参考答案:

14、创立国(最早形成国)(最先创制国家)(2分)

15、加线句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了解了今天公尺的界定方法,认识到科学上公尺的准确(精确)性。(4分)

16、(4分)不能删去。用“在科学上”,强调这种(用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 的时间来)界定1秒时长的做法限于科学领域,并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这种 虽说精确但过于繁琐且对日常生活无实际意义的做法)加以采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在科学上”,似乎所有领域都是如此界定1秒时长的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17、C (4 分)

18、(6分)放在第⑧⑨段之间。这段文字以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美国人已习惯于传统的人性化生活化的度量衡文化,无法容忍它被科学的但却毫无生气的公制所取代。 (2分)与第⑧段所写的各国人们固守旧制的做法自然相承。(2分)同时,它也是第 ⑨段美国公制运动暂告失败的重要原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2分)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1、《长安何如日远》阅读答案

2、《小心涂改液伤着你》阅读答案

3、《司马光救友》阅读答案

4、《回家》阅读答案

5、《争吵的雅俗》阅读答案

6、《悲哀的玩具》阅读答案

7、我爱乡村的傍晚阅读答案

篇2:一米三英尺阅读题含答案

张北海

今天,美国之外,全世界只剩下缅甸和利比里亚两国仍在采用旧英制,你看,连英制始作俑者的大英帝国都早在1965年就抛弃它了。

差不多每个民族或文明都曾有过好长一阵自己搞出来的度量衡,《水浒》英雄好汉,动不动就身高八尺一丈……旧英制,或英帝制(British Imperial System)则由中世纪和远古那些杂乱的度量衡演化形成。独立前的美国,作为英国殖民地,自然也就采用了这个制度。而此一英制,不论多么莫明其妙,总还带点人性,或与人体有关。你看,一英尺(foot)是英国某个年代某个国王的脚长(King’s Foot)。这还不算,一英寸差不多相当于大拇指一个关节,一码(三英尺)又是手臂伸长之后指尖到鼻子的长度,法国尺寸也差不多如此。

公制(metric system)则科学,可是当那位17世纪法国牧师设计的一公尺是从北极到赤道,经过巴黎子午线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长度的时候,人们都以为地球是个完美的圆球,而非椭圆。尽管如此,法国在大革命之后还是采用它了。

现代科学纠正了这个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计算。科学上,今天一公尺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米,更非三英尺左右,而是,你听,光在几乎三亿,即299,792,458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

两百多年前的公制当然不如上面计算的精确,但至少好过英法国王的脚长。比较科学的公制经法国正式采用之后,欧洲各国的政府也都开始接受了。

之后两百年,公制在美国真是寸步难行,但也难说是政府没有尽力而为之。国会1866年即通过立法采用公制,美国更是1875年《国际公制条约》原始签署国。那为什么今天美国民间仍在使用旧英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在联邦政府决定采用公制的同时,没有彻底禁止使用旧英制。

这一拖就是一百多年。政府在国际竞争冲击之下才又大力鼓吹公制。国会通过了1975年《公制换算法》,并设立了“公制换算委员会”来推行“自愿”换算。但民间的反应却是抗拒和嘲笑。因此,当国际公路时速牌改为每小时90公里之后,就立刻引起了公愤,而只好与英制并列。

你可以说这是旧习难改,本来也是,就连首创公制的法国,在日常生活中至今仍然习惯使用旧制,像livre(磅)demi-livre(半磅),中国亦然,“半斤八两”多半不会变成“半公斤五百克”,而在中国台湾,“坪”仍然是主要的面积单位。

因此,在上世纪70年代热闹了一阵子的公制运动,不出几年,就在80年代失势,当初为此而设立的“公制委员会”也悄然解散。

可是公平地来看,今天美国在打的这场公制之战,与其说是美国在对抗公制,不如说是美国人民,至少相当部分,在对抗自己的政府。联邦当局早已知道这场后卫之战已经接近尾声,也在默默作出准备。上世纪末,政府就规定所有公家投标,都必须以公制表示。其实这也是在顺应世界潮流,前往世界各地(缅甸和利比里亚之外)投标的美商,早就都采用公制了。

然而,就算日后不久的将来,美国也公制化了,也还有民间和科学之间用法上的差异。科学上,一米的长度早已被确定,即光在(差不多)三亿分之一秒所走过的长度,这不但精确到了极度,而且在计算一米长度的时候已介入了时间因素。好,那一秒又如何界定?

你以为一秒钟只是一分钟的六十分之一吗?那你听,今天一秒在科学上界定为,从微波激发铯原子,使其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老天!

当然,科学上的.定义与我们日常用法无关,就我来说,很简单,一米差不多三英尺。

地球越转越快,真让我怀念从前的好日子。记得吗?一箭之遥,一步之路,一分六十秒,一壶茶的功夫……你看,多美!

14.第一段加点的“始作俑者”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15.第四段加线句让你对相关的度量衡制度有了怎样的了解?(4分)

16.第十二段加线句中的“在科学上”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17.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4分)

A.旧英制比公制多带了点人性。 B.公制比旧英制更加科学。

C.美国用了近两百年才完成公制化。 D.民间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旧制。

18.如果把下面这段文字放进上文,放在哪两段之间比较合适?请具体阐明理由。(6分)

那就不难想象,谁能够强迫美国人不说“36-24-36”(英寸)这标准美女三围身材,而改口说“914-610-914”(毫米)?而如果再把美国棒球各垒之间的90英尺距离,硬改成27米,那简直在亵渎国球神明了。

答案:

14.创立国(最早形成国)(最先创制国家)(2分)

15.加线句通过列数字的方法让我们了解了今天公尺的界定方法,认识到科学上公尺的准确(精确)性。 (4分)

16.(4分)不能删去。用“在科学上”,强调这种(用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来)界定1秒时长的做法限于科学领域,并不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对这种虽说精确但过于繁琐且对日常生活无实际意义的做法)加以采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果删去“在科学上”,似乎所有领域都是如此界定1秒时长的了,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17.C(4分)

18.(6分) 放在第⑧⑨段之间。这段文字以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美国人已习惯于传统的人性化生活化的度量衡文化,无法容忍它被科学的但却毫无生气的公制所取代。(2分)与第⑧段所写的各国人们固守旧制的做法自然相承。(2分)同时,它也是第⑨段美国公制运动暂告失败的重要原因,二者具有因果关系。(2分)

篇3:距离一米看孙子阅读答案

16.A、E。A“吝啬”错,主要是城乡文化生活巨大的差异会导致的不理解。E并不是想表达对儿子的不满,而是张叔和张婶认为儿子在新家中生活很难,所以就替他多省点。(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其他任何情况均给0分)

17.①热情。两次很亲热的声音能够体现。(1分)

②生活讲究,近似于苛刻,因而过于自我,不能体谅他人。如衣着讲究,从外面回来要在紫光灯下照一会儿杀菌。如作为亲家母的张婶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孙子,却在第一时间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加以拒绝,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1分)

③亲家母实际上是与张叔、张婶相对的人物代表,他们经济优越,生活讲究,有着自己一贯的生活原则,不会轻易改变。(1分)文章设置此人是为了显现农村与城市生活及习俗的巨大差异。(1分)

18.①叙述的顺序主要是插叙。(1分)

②文章刚开始写张叔、张婶接到儿子的电话,得知他们有了孙子的喜讯;然后插入回忆儿子从毕业到工作到结婚的一系列事情;最后写他们到儿子家去看望孙子而不得,这是典型的插叙。(1分)

③插入回忆儿子从毕业到工作到结婚的一系列事情,对张叔、张婶看孙子的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1分)进而突出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方面有巨大差距的社会环境。(1分)

19.①儿子的生活处境艰难。他们认为儿子在样新婚家中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

②亲家母外表热情,一些做法却让他们感觉受到冷遇。如远道而来想抱孙子,却被亲家母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拒绝;如只是安排在宾馆住宿,而不是住在儿子家里。

③两个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失落。如五万元买的车位,实际上只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如倾其所有拿出的钱买的车位及给孙子与儿媳的红包,亲家母一家因家庭殷实并没怎么看重。

④应该流泪:为儿子的担忧,为自己所受的冷遇。不应该流泪:儿子走出农村不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一些看似的冷遇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环境而带来的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的。(每点2分)

篇4:距离一米看孙子阅读答案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觉。儿媳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在我们农家可是大事。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算是真争气,大学毕业后,在那个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这可是大事,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张叔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张婶就开导张叔,孩子在大城市里结婚,咱不去也行。咱农村人知道啥,弄不好还给咱孩子丢人呢。张叔听了点点头,这老婆子说得有道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了,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抹啊,虽然累点,可是真的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打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

下了车,儿子就在出站口等着。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了。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儿。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儿,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还没说话,大把大把的泪就涌了出来。

(《文苑·经典美文》 第1期 )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4分)

A.张叔和张婶没想到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这表明张叔和张婶很吝啬。

B.儿子多次叫张叔和张婶别来了,或者说不回去了,主要是担心城市与农村在生活及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会让两个家庭产生矛盾。

C.张叔提出不住宾馆,要求在儿子家住一晚,看看孙子就走,儿子的双眼湿湿的,这是因为儿子感到内疚。

D.两个红包,一个万里挑一,一个宝贝蛋蛋,充分体现了张叔和张婶对儿媳和孙子的看重。

E.张叔和张婶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是想以此表达对儿子的不满。

17.文中多次写到了“亲家母”这个人物,请分析其形象特点并说明文章设置此人的意图。(4分)

18.本文在叙述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并说明此种叙述顺序的好处。(4分)

19.文章结尾有三处写到张叔和张婶流泪。结合全文理解,他们流泪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张叔和张婶应该流泪吗?(8分)

《一米三英尺:度量衡之度》阅读答案

篇5:度大庾岭阅读答案

,这首诗感慨了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伤怀之情。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度大庾岭原文:

度大庾岭・雄关直上岭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度大庾岭字词解释:

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

②徂:消逝。

度大庾岭翻译:无

篇6:度大庾岭阅读答案

试题:

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 (2)鹧鸪: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1.(2分)

(1)(1分) 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4分)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度大庾岭创作背景:无

度大庾岭赏析:无

个人资料: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篇7:度大庾岭阅读答案

(清)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2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 (2)鹧鸪:

2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6分)

21.(2分)

(1)(1分) 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2.(4分)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写出表现手法给2分,写出表达的情感给2分。

篇8:距离一米看孙子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安晓斯

接到儿子从那座大城市打来的电话,张叔和张婶就没睡好过觉。

儿媳生了个大胖小子,这在我们农家可是大事。

说啥也得去看看我们那大胖孙子。张叔和张婶没事就唠叨这话题。

儿子张晖算是真争气,大学毕业后,在那个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听说那个城市很大,距离张叔和张婶有五百多公里。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儿子就报喜来了,说在那个城市找了个对象,叫楚雪,家里就她一个女儿,条件很不错。

张叔就说,那我和你妈去看看,替你把把关。张晖就说爸妈你们别来了,这么远的路,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张叔和张婶就一直等啊等,到底没等来。

终于等来消息了,是儿子准备结婚的消息。这可是大事,张叔和张婶就告诉儿子准备去一趟。儿子说,爸妈你们别来了,回头我带她回老家一趟好了。还有,把咱家的旧房子拆了再盖一次,人家是城里的姑娘,回去也得有个干干净净的地方不是?

张叔一咬牙,卖了猪粜了粮食,就拆了旧房盖了新房,还更换了所有的家具。儿子电话来了,说结婚就不回去了,楚雪家把啥东西都准备好了,房子、车子也都买好了,不用咱家花钱。张叔不听,那咋行,咱必须拿点钱。两天后儿子打来电话,楚雪家把在地下停车场买车位的事让给咱了,爸妈你们就寄五万元钱好了。后来,张叔和张婶才知道,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

张婶就开导张叔,孩子在大城市里结婚,咱不去也行。咱农村人知道啥,弄不好还给咱孩子丢人呢。张叔听了点点头,这老婆子说得有道理。

儿子终于打来电话,说结婚日子定下了。楚雪家里人说了,路太远,爸妈你们就别过来了。结过婚,我抽时间带楚雪回去一趟。

张叔和张婶就在家里等。每天,老两口除了干农活儿,回到家就开始收拾房间,扫啊抹啊,虽然累点,可是真的很高兴。

儿子终于又打来电话了。火车票儿子都给买好了。张叔和张婶就按儿子说的,怎么到车站去取票,怎么坐车,怎么出站,在哪等,都一一记下了。坐在火车上,张叔和张婶兴奋得没法说。张婶就提醒张叔,别忘了那俩红包。

下了车,儿子就在出站口等着。到了一家宾馆,张叔说,咱不住这里,我和你妈就在你那住一夜,看看孩子就走了。儿子的双眼就湿湿的。

饭后,张叔和张婶就和儿子一起去看孙子。

进了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衣着讲究、戴着金边眼镜的女人。亲家,都来了。很亲热的声音。楚雪,快来,你爸妈来了。还是那个女人的声音。张叔和张婶就知道一定是亲家母了。换了拖鞋,儿子就拉着张叔和张婶在一个紫光灯下照了一会儿。

有了孩子,我们从外面回来都要照一会儿,杀菌效果很好的。还是那个女人亲热的声音。坐下来喝茶的时候,张叔就拿出那两个红包。张婶就说,楚雪啊,这是给你的,10001元,在咱农村老家叫万里挑一。这是给孩子的,8800元,咱老家叫宝贝蛋蛋。别嫌少,是爸妈的一点心意。

闲聊了一会儿,张叔和张婶就提出想看看孩子。亲家母就说,好不容易哄睡了,脚步轻点儿,咱去看看。轻轻地推开卧室的门,张叔和张婶就看见一个罩着粉红色蚊帐的婴儿车。距离一米远时,张婶想上前抱抱孙子,亲家母就拉住张婶说,咱今天就不抱了呵,就看看。哄孩子睡着不容易。

张叔和张婶就隔着那个粉红色的小蚊帐,在朦朦胧胧中看见了孙子红扑扑的小脸蛋儿。

第二天一大早,哭了一夜的张叔和张婶就来到了火车站。离开宾馆时,张叔没有告诉儿子。他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了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

张叔对张婶说,看出来咱儿子有多难了吧。张婶流着泪点点头。哎,老头子,我眼神儿不好,你到底看清楚咱孙子没有?张叔还没说话,大把大把的泪就涌了出来。

阅读题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4分)

A.张叔和张婶没想到他们花五万元购买的车位,实际上就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这表明张叔和张婶很吝啬。

B.儿子多次叫张叔和张婶别来了,或者说不回去了,主要是担心城市与农村在生活及文化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会让两个家庭产生矛盾。

C.张叔提出不住宾馆,要求在儿子家住一晚,看看孙子就走,儿子的双眼湿湿的,这是因为儿子感到内疚。

D.两个红包,一个万里挑一,一个宝贝蛋蛋,充分体现了张叔和张婶对儿媳和孙子的看重。

E.张叔和张婶把儿子交的押金留在服务台,自己结算了房费,是想以此表达对儿子的`不满。

17.文中多次写到了“亲家母”这个人物,请分析其形象特点并说明文章设置此人的意图。(4分)

18.本文在叙述的顺序上有明显的特点,请作具体分析并说明此种叙述顺序的好处。(4分)

19.文章结尾有三处写到张叔和张婶流泪。结合全文理解,他们流泪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张叔和张婶应该流泪吗?(8分)

答案

16.A、E。A“吝啬”错,主要是城乡文化生活巨大的差异会导致的不理解。E并不是想表达对儿子的不满,而是张叔和张婶认为儿子在新家中生活很难,所以就替他多省点。(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其他任何情况均给0分)

17.①热情。两次很亲热的声音能够体现。(1分)②生活讲究,近似于苛刻,因而过于自我,不能体谅他人。如衣着讲究,从外面回来要在紫光灯下照一会儿杀菌。如作为亲家母的张婶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看孙子,却在第一时间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加以拒绝,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1分)③亲家母实际上是与张叔、张婶相对的人物代表,他们经济优越,生活讲究,有着自己一贯的生活原则,不会轻易改变。(1分)文章设置此人是为了显现农村与城市生活及习俗的巨大差异。(1分)

18.①叙述的顺序主要是插叙。(1分)②文章刚开始写张叔、张婶接到儿子的电话,得知他们有了孙子的喜讯;然后插入回忆儿子从毕业到工作到结婚的一系列事情;最后写他们到儿子家去看望孙子而不得,这是典型的插叙。(1分)③插入回忆儿子从毕业到工作到结婚的一系列事情,对张叔、张婶看孙子的主要情节起了补充说明故事发生的背景的作用,(1分)进而突出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方面有巨大差距的社会环境。(1分)

19.①儿子的生活处境艰难。他们认为儿子在样新婚家中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②亲家母外表热情,一些做法却让他们感觉受到冷遇。如远道而来想抱孙子,却被亲家母以“哄孩子睡着不容易”为由拒绝;如只是安排在宾馆住宿,而不是住在儿子家里。③两个家庭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习俗的巨大差距而带来的失落。如五万元买的车位,实际上只是用白漆画的一个长方形框;如倾其所有拿出的钱买的车位及给孙子与儿媳的红包,亲家母一家因家庭殷实并没怎么看重。④应该流泪:为儿子的担忧,为自己所受的冷遇。不应该流泪:儿子走出农村不容易,他的生活越来越好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一些看似的冷遇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环境而带来的文化生活习俗的不同造成的。(每点2分)

篇9:《生命之网》阅读答案「优选」

《生命之网》阅读答案「优选」

生命之网

茂密的森林,(辽阔 辽远)的草原,都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哪里的植物种丰富多彩,哪里的动物就成群出没。

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切 密切)。植物还为动物提供栖息的场所,掩蔽的地方;动物也会帮植物传授花粉,播撒种子,啄除害虫。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英国乡村曾经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事实:凡是猫养得多的地方,那里的红三叶草就长得特别茂盛。猫和红三叶草,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细心钻研的达尔文终于发现了这个秘密。原来,红三叶草是寺门靠土蜂来传粉的;而土蜂酿的蜜,常常被田鼠偷吃,田鼠还破坏了蜂巢。这样,田鼠多了,土蜂就少了,红三叶草传粉的机会也少了。鼠的'天敌是猫,猫多了,鼠少了,土蜂就多了;红三叶草传粉多了,自然就长得繁茂了。

猫和红三叶草之间,(似乎也许)毫不相干,可是加上土蜂和田鼠两个环节,就连成了一根相互连接的链条——食物链。

自然界存在着数不清的食物链,各个环节纵横交错,复杂多样,苹被羊吃,羊被虎吞;鼠吃禾谷,猫头鹰捕鼠……一种植物往往被多种动物所吃:羊吃草,牛、马也吃草;一种动物往往吃几种植物:麻雀吃禾谷,也吃虫子;一种动物常常被多种动物所吃:狼和豹也像虎那样,吃牛、羊。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藻。”江河湖海里这些更是常见的事儿。

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就这样组成了一条条“食物链”。动植物之间这种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生命之网。

阅读思考

1.用“√”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

2.用“__________”画出文中的一句俗语,这句话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中的“生命之网”指的是( )

A.生命的网。 B.生命像网一样多。 C.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

4.用图示画出猫和红三叶草的关系。

5.想一想,写出一条你在生活中所发现的食物链。

篇10:《水之经典》阅读答案

⑴世上丽水秀水晶莹之水清澈之水恢弘之水浩翰之水,多的是,在我看来,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的是这两处:都江堰和九寨沟。

⑵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鹜不驯的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 ,将浪涛如山变为 ,将凶猛如火变为 ……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常流不懈的生命活动。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⑶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

⑷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

⑸看九寨沟的水,看的是宁静的恬淡的水,如何凝聚成生命的湖泊。镜海、长海、珍珠滩……每一个湖泊都是那样清澈透明、纤尘不染。孔雀的蓝色,蓝得让人心醉,让人如同看到教堂洗礼用的圣洁露水,如同听到教堂管风琴演奏的圣母颂,而不敢有丝毫杂念俗念,懂得并真正地看到人世间居然有纯洁美好真诚和透澈的净,就在这远避尘嚣而静静地存在。

⑹那水几乎一动不动,任外面的世界如何纷繁变幻,将污染、噪音连同人心泛起的种种污浊的泡沫一起抛向天空和大地。它独自坚持着自己的贞操,不动丝毫涟漪,不染丝毫尘俗,将水底的虬枝沉木、水藻水锦,将天上的薄云丽日、山岚清风,将身旁的雪峰幽谷、古树老藤……一一映在自己的怀中,映得那么明净,如同脱胎换骨一般,玉洁冰清,重新塑造了自己一番。尘世沾惹的市俗庸俗、风骚矫情、浪声虚名、欲火利海……起码不敢在这里抖擞,而被这水洗却大半。

⑺九寨沟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人间流向天上,如何从现实流向神话,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启迪人类、净化心灵的艺术。

⑻九寨沟的水,是一种出世的艺术的水。

⑼日本黑田孝高在《水五则》中的第一则说:“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第四则说:“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前则,可以送给都江堰的水;后则,可以送给九寨沟的水。

1.第⑴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第⑴段画线句按常理应断句,你认为应该加入什么标点符号?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

3.给第⑵段文中空白处依次选择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喃喃细吟 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B.柔情万缕 珍珠四溢 喃喃细吟

C.珍珠四溢 柔情万缕 喃喃细吟

4.为什么说“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

5.与第⑼段中“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情纳浊的宽大度量的,是水”一句相照应的是第 段的内容。

6.你如何理解“水之经典”中“经典”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7.文中所写的都江堰之水和九寨沟之水各有性格,你更喜欢哪一处的水?为什么?

答案:

1.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2.应加入顿号。不加标点,可以一气呵成,突出作者所见水之多,衬托下文两处水(都江堰和九寨沟之水)之经典、耐看。

3.A

4.因为都江堰的水能服务于人类,服务于社会(意对即可)。

5.⑸⑹段,或⑹段

6.最富性格,最值得一看,最典型(有代表性),最有特点。

7.喜欢都江堰之水的,要抓住它服务于人类的精神或柔顺、可塑,长流不息的特点来阐发;喜欢九寨沟之水的,要抓住它启迪人类、净化心灵、包容一切等特点来阐发。

篇11:简单之美阅读答案

1.示例:我们应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意思对即可)

2.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具体论证了“简单可以成事”的观点。

3.运用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具体论证了“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4.简单是一种无尽的智慧,是一种洒脱的德行。但简单不是退步,而是能牵引人们奔涌向前,人应当保持一颗简单的心来得到智慧与洒脱。(意思对即可)

5.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让我们学会简单,并崇尚简单之美,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篇12:大美之美阅读答案

①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②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裸露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③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瑰丽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甲]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乙]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④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决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

⑤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阅读练习

1、阅读第①段,请说说“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的.原因。

2、第②段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逐渐展开的?请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3、第③段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请从语言特点、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

4、结尾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说西藏的山水是“大美之美”?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1、西藏的山远观时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和谐之美,充满阳刚与雄浑;而近看时毫无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缺乏美感。

2、 西藏的山上也应多种些树——上了岗巴拉,觉得这里的山应该是裸露的

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不应为 ——“我”被这雄奇之美击倒。

3、选(甲),赏析:这句话采用了衬托、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在白云、碧水的映衬下,濯濯童山也成了美丽画卷的有机组成部分,显示了西藏山水的神奇。

选(乙)句,赏析:这句话采用了比拟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雪峰在阳光照耀下与蓝天融为一体的美景。

4、总结全文,升华主旨;西藏山水之美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表达了对西藏山水的崇敬热爱之情。

5、西藏的山岑寂、肃穆,阳刚而雄奇;西藏的水端庄、圣洁,凛然不可侵犯。山水相融,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大画面,显得一种和谐崇高的神奇之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