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霸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风景谈》末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风景谈》末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风景谈》末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篇1:《风景谈》末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贴照簿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回味着,我从当前的喇叭声中也听出了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于是我披衣出去,打算看一看。空气非常清冽,朝霞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作者插入一段有关贴照簿上小号兵的描写,其作用是 [ ]

A.贴照簿的小号兵形象是真有其事,这样的内容能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可信度。

B.体现出散文的特点;“形”的散,有利于丰富文章内容,突出“神”的聚--表现小号兵的形象。

C.用不同的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个号兵形象相互对照,为下文主题的揭示作了铺垫。

D.使山岗上小号兵形象更加真切、丰满、清晰。

(2)对划线两句的写作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用红绸子的暖色与刺刀寒光的冷色互相映衬,表现两个战士的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警觉的形象。

B.用红绸子的'动与刺刀的静互相映衬,显示出一种既生机蓬勃又庄重肃穆的气氛。”

C.用吹喇叭的小号兵和荷枪的战士的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显示感人的民族精神。

D.“我看得呆了”一句写人的震惊心理,从侧面描写了风景激动人心,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感人力量。

(3)对结尾一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它”指自然风光和两个战士的活动。

B.“伟大者”指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

C.前一个风景是指民族精神化身的两个战士的形象,用引导表示强调。

D.这节议论,不仅揭示了上节文字的深刻含义,而且和文章中其他议论段一起成为连接六个“画面”的线索。

(4)为这两节文字拟个标题:________。

(5)“形散而神不散

”是散文的特点,以这两节为例,指出它的“神”是什么?它的“形”主要指什么?“形’与“神”的结合点又是什么?

答:

答案:

答案:略

解析:

(1)D

(2)C

(3)C

(4)北国晨号

(5)“神”指延安抗日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形”是两人战士的形象;两者的结合点是“风景”。

篇2:《风景谈》阅读答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篇3:《风景谈》阅读答案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篇4:《风景谈》阅读答案

15.(4分)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风景谈》末段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17.略(4分)

篇5:谈读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读书,一定要读好书,否则不如不读。这个世界每天出书何止万本,一个人的阅读量在它面前真是沧海一粟。我们没有义务用宝贵而有限的生命去陪伴那些平庸、通俗的文字。英国有这么一个读书人,他的读书信条是只读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并反复研读他们的代表作。比如在文学领域,当他用一年时间研读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鲁斯特、乔伊斯等大文豪的代表作品后,他就自豪地说:这个世界的文学高峰我总算都攀登过了!

②读书要忌杂。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③无数事实说明:读书不在多,而在于一个精字,在于有没有合理的系统和计划,你的系统和计划有没有良好的逻辑联系。

④举例说,假如你读诗,在一段时间可以专门读一读唐诗,而在某段时间则可以专门读李白,在你精读了李白的代表作品以后,可以写点读后感,再看一看有关李白的评论文章,强迫自己在高层次上与世界最杰出的人物对话。

⑤读书不可强求,应该去读自己喜欢的、有缘分的书。一流的`好书,如果读上去头疼、脑涨、打瞌睡,硬着头皮也读不下去,感到无法接受,那就暂时放下它,不要糟蹋了书,也不要糟蹋了自己。

⑥你要相信,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你们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⑦很多人,包括一些学者、教授,都习惯于做读书卡片,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就拿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来说,我们应该读他们的精髓和神韵,而不是把他们孤立地分解成一段段警句。

⑧(我们读一本好的书就像在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她应该是生长在泥土中随风摇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应该是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

1、文中是怎样论证读书要忌杂的?

2、分析下列句中括号内词语的比喻义,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世界一流的知识星座漫天闪烁,总有一个星座是与你有缘的,或者说具有某种(同构关系)。

在这个波段上,你们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3、赏析文中带括号的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篇6:谈读书阅读训练及答案

1、文中是这样论证读书要忌杂的:即使是一流的好书,也切忌杂乱无章地读。好书需要形成系统,需要时间间隔,需要慢慢咀嚼、消化和回味。

2、句中的同构关系的比喻义指你的生命信息、审美趣味、接受波段与一些书彼此相容、彼此沟通、彼此呼应并且在某一段彼此之间契合度最高的波段彼此间能产生最大幅度的共鸣。

其表达效果:形象生动的将每个人能够找到与自己相适合的书,并阅读将其中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比喻成星座(即同构关系),让读者能够比较容易理解。

3、将我们读一本好的书比作观赏一朵美丽的花,将我们读到的、令人陶醉的比作她整体的风韵或者一种神韵,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读一本书,读的不是它的内容,而是书中所要表达的内涵或精神或一种信仰;后又连用如果将这朵花肢解成一片片花瓣,我们还会那么爱她么?这朵花还有什么观赏价值呢?这两个问句,不仅仅是作者的自问,同时也是问读者,我们读书究竟是否可以把它拆开来读,分开来读?答案明显呼之欲出读书不应该依赖做卡片。所以,读书要记得一定要统领全篇,领会其真正的神韵。

篇7:谈汉字阅读训练及答案

谈汉字阅读训练及答案

谈汉字

①(甲)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字。据研究,它已有60的历史,比古老的拉丁文产生还早。据统计,五大洲用汉字的人达15亿多。研究汉字的学者遍布全世界。从历史看,汉字在世界上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文化和增进友谊的作用,并非到21世纪才开始发挥威力。丝绸之路的时代,不可能跟哑巴做生意,得通过语言文字作媒介。自古以来,周边邻国乃至太平洋此岸彼岸,都靠汉字传递信息,交流文化、科学。日本便是突出的例子。汉字功劳之大,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比。

②对待汉字,有两点特别需要提高认识:有人把汉字说得一无是处,认为文明古国近代变得贫弱,都是因为汉字拉了后腿,恨不得明天就废除它:有人把汉字说得十全十美,好到家了,认为简化不得,改动不得,千秋万代不许变。我看,汉字该死和汉字万岁两种极端的观点都要抛弃。在可见的未来,以至在可以想象到的未来,要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乙) 汉字能否万岁万万岁?不会的,它总要变。变成什么样,我们也想象不出来。看待汉字要用发展的观点。

③天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汉字本身的构造方法、使用方式有它的许多特点、优点,但也并不是那么无疵可指,好上天了。最大的缺点就是,初学500字的阶段认识、理解、记忆、书写都很困难。汉字的笔画太复杂,不像拉丁字母那样简单。汉字的结构也复杂,很多字相似难辨。如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就差那么一点,越简单越易错。汉字初学难,远远不能满足儿童求知启智的需要,相反成为他们发展成长的障碍。不过,学汉字也不是从头到尾都那么难。要是那样的话,中国就没有知识分子了。开始学500个字,非常困难。学到500字以上,稍宽松些,还比较困难。学到1000字以上,汉字所具有的许多优越性中的容易学的特点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④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找到克服汉字初学难的圆满的解决办法。直到现代、当代还在找,没有哪一家敢说我的识字方法是最圆满的。我们不能指望一个人、少数几个人、一个学术团体或科研机构,在很短时间内找到一个万全的办法。只要向前迈进一步,多解决一个问题,就应该鼓励倡导,不能求全责备。因为最后解决问题就靠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主动地多方地寻求解决办法,才可以逐渐达到相对的圆满。

阅读题:

1.用文中词句填空。(2分)

汉字的功劳极大,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比。但就是有人认为 ,同时也有人认为 ,这两种观点都应该抛弃。我们看待汉字要用 的观点。当然,汉字也存在初学难的问题,我们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 ,才可以逐渐达到相对的圆满。

2.请对画横线的(甲)、(乙)两句的语言特点作具体分析。(4分)

3.第③段中,作者说汉字很多字相似难辨,如自己的'己、已经的已,就差那么一点。请举出其他相似难辨的字,说说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3分)

4.结合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汉字的认识。(3分)

材料 进入计算机时代,有人认为汉字输入难,王永民发明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解决了这个难题;有人认为汉字输出(编辑、印刷、出版)难,王选等人研发的汉字精密激光照排系统解决了这个难题。

参考答案:

1.汉字该死 汉字万岁 发展 主动地多方地寻求解决办法(共2分)

2.甲句:(1)现今世界上两词,分别从时间和地域范围上起限制作用,语言准确严密(2)从年岁最大,使用人口最多,使用地域最广三方面概括汉字的独特之处,表达严密、语言简洁(3)连用三个最字,突出强调汉字与其他文字相比的独特之处(4)年岁最大一词,比喻汉字的历史悠久,非常形象,口语化,幽默风趣(5)比较独特,准确,严密(答出一点即可。2分)(共4分)

3.(举出相似难辨汉字的实例,写出自己的经验 2分,语句通顺 1分。共3分)

4.(答出观点1分,结合文章和材料2分。共3分)

篇8:《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风景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风景谈

茅盾

前夜看了《塞上风云》的预告片,便又回忆起猩猩峡外的沙漠来了。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了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充满了你耳管,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里,那些高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歌声还是缭绕不散。

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场面。夕阳在山,干坼的黄土正吐出它在一天内所吸收的热,河水汤汤急流,似乎能把浅浅②河床中的鹅卵石都冲走了似的。这时候,沿河的山坳里有一队人,从“生产”归来,兴奋的谈话中,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方音。忽然间,他们又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来了,他们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看他们的手,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奏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他们在山坡下,被另一群人迎住。这里正燃起熊熊的野火,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已经将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准备齐全。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渲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③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个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满着生命力的人,就织成了美妙的图画。

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浅的河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罢;在这里,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如果不是内心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最后一段回忆是五月的北国。清晨,窗纸微微透白,万籁俱静,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我忽然想起了白天在一本相册上所见的第一张,银白色的背景前一个淡黑的侧影,一个号兵举起了喇叭在吹,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都表现在小号兵的挺直的胸膛和高高的眉棱上边。我赞美这摄影家的艺术。我披衣出去,空气非常清冽,朝霞笼住了左面的山,我看见山峰上的小号兵了。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1940年12月,于重庆枣子岚垭 (有删改)

注释:

①1940年5月26日到10月10日,茅盾在延安生活了近五个月。同年11月下旬到达重庆后不久,就写了这篇“见闻录”式的散文。

②浅浅(jiānjiān):形容流水声。 ③掬(jū):用两手捧

15.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文中划线的.“崇高精神”及“民族的精神”的具体含义。(每小题2分,共4分)

①崇高精神:

②民族的精神:

16.本文共描写了四幅风景,请任选一幅,①分析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②作者使用这些手法意在表现什么思想内容?(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7.下面是在百度图片中列为优秀的黑白摄影作品,选出你最欣赏的一张,①概括说明这张摄影的特点,②结合你对《风景谈》的体会,从画面思想主题角度,谈谈你对这幅摄影的感受。(①题1分,②题3分,共4分)

15.(4分)

①崇高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兴奋、愉悦地用劳动来创造美,以旺盛的生命力为“贫乏”的自然界增加无限神韵,并从中认识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②民族的精神:在当时是指对内反对黑暗势力的统治,对外反对外来民族的侵略和压迫的精神。

16.(4分)

表现手法能结合其中一种解释清楚即可。

示例:第一幅图画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对比衬托,反问修辞,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

思想内容:声音对比:热空气烘烘的火响、大小丁当的铃铛柔声与沙漠的寂静构成对比,动静结合,对比衬托之中更加突出了沙漠的单调寂静。线面对比: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这样的面与昂然高步的驼队构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征服改化作用。

色彩对比:茫茫一片,纯然一色与猩红大旗,更加突出了鲜艳耀眼的旗帜对人视觉的强烈冲激,衬托出人在沙漠中坚定前行的精神风貌。

反问修辞:难道这不是“风景”吗?促人对眼前庄严壮丽景观的思考。

描写与抒情议论结合: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突出表达了作者对风景内涵的理解,表现出作者对人类精神力量的赞美情怀。

17.略(4分)

篇9:材料阅读训练及答案

高分子体态苗条,彼此纠缠在一起,吸引力大,不易分开,即使加热也不会一下子变成液体,所以具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

但是,化学家们还不满足,他们甚至干涉高分子的“内政”:或改变链的结构形式,或在链上加几个特殊的“基团”,结果新的高分子就具备了耐高温、抗低温、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1.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是两个材料主要说明内容的一项。( )(2分)

A.高分子材料具有个头大,结构复杂,有较好的弹性、塑性和强度的特点。

B.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功能特殊。

C.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前景广泛。

D.高分子材料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2.选出涂在卫星表面的“温控材料”是利用了特种高分子的什么功能分析正确的一项( )(2分)

A.耐高温、抗低温

B.耐高温、耐腐蚀

C.弹性、塑性和强度

D.耐腐蚀、抗氧化以及电、磁、光、生理、催化等一系列特殊的新功能。

3.选文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4.选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4分)

5..如果要将两则材料组合成一篇文章,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材料二放在材料一的哪个位置合适?请选择 。(2分)

A.第②段之后 B.第③段之后

C.第④段之后 D.第⑨段之后

问题二:请你在材料二后写一句话,使组合后的文章思路清晰,衔接自然。(2分)

答案

1.C

2.A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的说明了高分子个头大的特点。

4.(1)生动形象。本文多处运用拟人的手法,如“这些‘单体’手拉手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条蜷曲的长链,有的长链之间连着短链,有的还有支链”中将“单体”连接在一起的方式形象的说成是“手拉手”,从而说明了高分子的结构复杂的特点。

(2)准确严密。本文多处运用数字说明。如“当飞行速度高达音速的3倍时,空气的剧烈摩擦可使导弹、飞船表面的温度升高到5000℃以上。”通过列数字准确说明了高分子具有耐高温的功能。

5.问题一C,问题二 这类高分子已被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项尖端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篇10:谈欣赏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谈欣赏的阅读训练及答案总结

谈欣赏

①许多年轻人都喜欢可口可乐。为什么?可口可乐不仅味道独特瓶体更是独特:眼睛看着外观美,手掌握着不滑脱。这个独特的瓶子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当年,有一个叫路透的青年制瓶工人在与女友约会时,非常欣赏女友穿的套裙,由欣赏产生联想,设计出了瓶子的图纸,获得了专利,并且在1923年被可口可乐公司用600万美元买走了。正是欣赏激发了路透的创造力,可见,欣赏十分重要。

②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有了这种心态,即便冬天来了,也会说,春天还会远吗?即便无路可走了,也会说,路不都是人走出来的吗?即便有人犯错了,也会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种阳光心态有一个稳定的基因:积极多于消极、乐观多于悲观、自信多于自卑。这种心态,在欣赏别人中展现了自身人格的魅力。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尚未学会欣赏。这种人,对人、对事、对物,要么以粗求精、以浅揣深,要么以一己之心、一时之情来度社会之腹、时令之变。这样,不仅白白丢掉了欣赏的情趣,而且平添了几分忧愁。这委实不值得、不必要。

③ 。善于欣赏的人,有一种容得下他人才华和长处的胸襟,并将这些才华长处为己所用,从而成就一番事业。萧何欣赏韩信,月下追来的不只是韩信,而是汉朝的江山;诸葛亮欣赏相貌丑陋的妻子,得其所授而造木牛流马;唐太宗欣赏敢于直谏的魏征,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种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胸怀和智慧。周瑜本是一员不可多得之将才,却因为对诸葛亮的'嫉妒而饮恨终身。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成功。

④一个不会欣赏或欣赏力低下的人,胸怀和智慧极其有限。因为,惟有欣赏,才能领略,才能让心头充满阳光,你才会发现人生之旅中更多的美丽和情韵,自身的胸襟和生存的意义将更加博大广泛。用欣赏的心态和胸襟待人行事,我们的人生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2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答:

22. 请你在第③段开头横线处填写一句话,表明本段的观点。(3分)

答:

23.分析文章第②段的论证过程。(4分)

答:

答案:(共9分)

21.(2分)以一个青年因为对女友套裙的欣赏而受到启发,从而设计出巧妙实用的可口可乐瓶子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22.( 3分)欣赏还能够助人成就一番事业。

23.( 4分)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欣赏能够让人的心态充满阳光;接着从正面阐释欣赏心态对人对事的表现和原因,又从反面分析尚未学会欣赏的人的表现和后果进行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拥有阳光心态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欣赏的重要。

篇11:《谈艺录》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谈艺录》阅读训练及答案分析

王渔洋作诗善施人工之法,然一不矜持,任心放笔,则譬如飞蓬乱首,狼藉阔眉,妍姿本乏,风流顿尽。渔 洋 天 赋 不 厚 才 力 颇 薄 乃 遁 而 言 神 韵 妙 悟 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 往 往 并 未 悟 入,已作点头微笑,闭目猛省,出口无从,会心不远之态。故余尝谓渔洋诗病在误解沧浪,而所以误解沧浪,亦正为文饰才薄。

(节选自钱钟书《谈艺录》)

19、用斜线/ 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渔 洋 天 赋 不 厚 才 力 颇 薄 乃 遁 而 言 神 韵 妙 悟 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 往 往 并 未 悟 入

20.材料中飞蓬乱首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哪一部典籍?误解沧浪句中,沧浪指的是宋代哪一位诗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本段中找出三个词,概括钱钟书所认为的'好诗人应该具备的条件。(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9.(2分)渔 洋 天 赋 不 厚/才 力 颇 薄/乃 遁 而 言 神 韵妙 悟/以 自 掩 饰 /一 吞 半 吐/ 撮 摩 虚 空/往 往 并 未 悟 入

20.(2分)《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严羽

21.(2分)天赋、才力、妙悟

【附译文】

王渔洋写诗,善于运用人工技法,然而一不小心,任意下笔的话,作品就好比发如乱草、阔眉狼藉的女子,本来就缺乏美貌,现在更失去了少许流风余韵。渔洋天赋不厚,才华微薄,所以就借助言说诗歌的神韵、诗人的妙悟来逃避这个问题,以便掩饰自己。如此,好比说话吞吞吐吐,用手撮起、摩挲虚无缥缈之物,往往并没有悟出什么,却作出点头微笑、闭目猛然省悟、言语表达不出、心有所悟的神态。所以我说渔洋的诗,毛病在误解了沧浪(严羽《沧浪诗话》论诗有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句),而他之所以误解沧浪,正是因为用文字来掩饰才华薄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