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美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

篇1:《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

《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①,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②,交趾太守丘和署③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问,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④远至,内离外蹙⑤,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⑥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杖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遗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旧唐书高士廉传》)

【注释】

①器局:才识,气度。②阻绝:隔绝,断绝。③署:任命。④悬军:孤军。⑤蹙(cù):处境窘迫。⑥擢拜:提拔,提升。⑦下车:官员到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①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

②寻属天下大乱(    )

③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

④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文章是怎样表现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

【参考答案】

八、1.①出嫁②不久③打败④招来2.①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被贬官做朱鸢的主簿。②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3.亲情方面,他照顾妹妹一家人的生活,买住宅给妹妹一家居住,恩情甚重;孝情方面,母亲不便跟随自己到岭南,就留下妻子侍候母亲;教化方面,因势利导,使蜀地风俗大为改变.《高士廉以德处世》“高俭字士廉,渤海人”阅读答案

篇2:《旧唐书高士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旧唐书高士廉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隋军伐辽,时兵部尚书斛斯政亡奔高丽,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事父母以孝闻,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供给不足,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轻装而去。寻属天下大乱,王命阻绝,交趾太守丘和署为司法书佐。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尝昼寝,梦其母与之言,宛如膝下,既觉而涕泗横集。明日果得母讯,议者以为孝感之应。

时钦州宁长真率众攻和,和欲出门迎之,士廉进说曰:“长真兵势虽多,悬军远至,内离外蹙,不能持久。且城中胜兵足以当之,奈何而欲受人所制?”和从之,因命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逆击破之,长真仅以身免,余众尽降。

武德五年,士廉与和上表归国,累迁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擢拜侍中,转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土俗薄,畏鬼而恶疾,父母病有危殆者,多不亲扶侍,枚头挂食,遥以哺之。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又因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廉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蜀人朱桃椎者,淡泊为事,隐居不仕,披裘带索,沉浮人间。窦轨之镇益州也,闻而召见,遣以衣服,逼为乡正。桃椎口竟无言,弃衣于地,逃入山中。士廉下车,以礼致之,及至,降阶与语,桃椎不答,直视而去,士廉每令存问。桃椎见使者,辄入林自匿。近代以来,多轻隐逸,士廉独加褒礼,蜀中以为美谈。

五年,入为吏部尚书。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十六年,表请致仕。二十年,遇疾,太宗幸第问之,因叙说平生,流涕嘘唏而诀。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薨于京师崇仁里私第,时年七十二。

(取材于《旧唐书高士廉传》)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 适:出嫁

B.寻属天下大乱 寻:不久

C.水陆俱进,逆击破之 破:打败

D.士廉下车,以礼致之 致:送给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

A.事父母以孝闻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B. 既觉而涕泗横集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C. 又因暇日汲引辞人

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及至,降阶与语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说明高士廉讲求伦理道德的一组是(B )

①晟卒,士廉迎妹及甥于家,恩情甚重。

②岭南瘴疠,不可同行,留妻鲜于氏侍养。

③又念妹无所庇,乃卖大宅,买小宅以处之,分其余资。

④士廉随方训诱,风俗顿改。

⑤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

⑥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①⑤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高士廉在隋朝时曾被贬官岭南,他精心安排好父母和因丈夫去世而依靠他的妹妹一家的生活才轻装前去

B.钦州的宁长真率兵进攻交趾太守丘和,丘和要匆忙迎战,在高士廉的劝说下运用谋略战胜了宁长真

C.高士廉归附唐朝后调任蜀地为官,他善于教化,改变当地不良民俗,促进文化教育,尊敬而礼待隐居不仕的朱桃椎。

D.高士廉入朝为高官,很受皇帝的信任,他能尽职责,上了很多奏章,但事成之后他就烧了奏章的稿,所以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廉坐与交游,谪为朱鸢主簿。(3分)

译文: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

(2)士廉久在南方,不知母亲,北顾弥切。(3分)

译文: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

(3)士廉既任遇益隆,多所表奏,成辄焚稿,人莫知之。(4分)

译文: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

译文:

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土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长孙晟去世,土廉把妹妹和外甥接到家,待他们很好,很有感情。隋军攻打辽,当时的兵部尚书书斛斯政逃跑到高丽,士廉因和他交往获罪,贬官做朱鸢的主簿。他侍奉父母因孝敬闻名,岭南多有瘴气引起的瘟病,父母不能一起前去,他留下妻子鲜于氏侍养父母。供应生活的财物不够,他又想到妹妹没有居住的`地方,就卖了大房子,买了小房子来让他们住,把剩下的钱财分给他们,自己轻装离开。不久赶上天下大乱,朝廷的命令阻断了,交趾太守丘和委任高士廉当司法书佐。士廉长久在南方,不知道母亲的音信,对北方顾念更加深切。他曾白天小睡,梦见母亲和自己说话,好像在母亲膝下,梦醒以后涕流了很多。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谈论的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产生了感应。

《高士廉以德处世》阅读答案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兵众进攻丘和,丘和想要出城门迎接他,士廉进言劝说道:“宁长真兵众力量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远道而来,内部离心外部窘迫,不能坚持很久。况且我们城中能战斗的兵众足以抵抗他们,怎么能想要受别人控制呢?”丘和听从了这些话,于是任命士廉为行军司马,从水陆一起进发,迎击打败对方,宁长真仅只身逃脱,其余兵众全部投降。

唐武德五年,高士廉与丘和上奏章归附唐朝,多次提升当了雍州治中。贞观元年,提拔任命为侍中,后调职任命为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不淳厚,怕鬼并厌恶疾病,父母生病到危重时,儿女很多不亲自照顾侍奉,在木杖头挂上食物,远远地喂食。士廉顺应方法教诲引导,风气顿时改变。又趁着闲暇时选拔善作诗文的人,让他们举办文学聚会,同时让儒家学者讲论经史,勉励后辈年轻人学习,蜀地一带的学校明显地又兴盛了。蜀人朱桃椎,做事淡泊名利,隐居不作官,披着毛皮当衣服,以绳子为衣带,在人们中间随波逐流。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把衣服送给他穿,逼迫他做乡正官。朱桃椎始终一句话不说,把衣服扔在地上,逃入山中。高士廉到任后,用礼节招他来,等到他来到,走下台阶跟他说话,朱桃椎不回答,直直地看着他后离开了。高士廉常让人问候他,桃椎见到派去的人,就入林自己藏匿了。近代以来,官员多轻视隐居不做官的人,唯独高士廉对朱桃椎施加赞扬礼节,蜀地的人把此事作为美谈。

贞观五年,入朝任吏部尚书。高士廉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越来越重,上了很多奏章,事成后就烧了奏章文稿,没有人知道这些事。贞观十六年,他上奏章请求退休。贞观二十年,他生病了,唐太宗到他家问候他,于是叙说生平之事,唐太宗流泪叹息着和他诀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这一天,他在京师崇仁里私宅中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篇3:《岩居高士图》阅读答案

《岩居高士图》阅读答案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

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1.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答案:

1.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蒙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比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2.倪瓒抓住王蒙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从本诗歌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诗,此类诗歌应该对画作者给予赞扬。再从注释中对王右军、宗少文的介绍可知二者都是书画名家,结事诗歌后两句即可得出答案。

点评:诗歌鉴赏中考查对比的手法时,往往是考今昔对比、动静对比等,很少考到正面衬托,本题拓展了命题的范围,让考试内容更加丰富。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要结合“力能扛鼎”一词来理解本诗,画作者力气大,用于作画方面即笔力雄健。作者的感情倾向很明显,由“五百年来无此君”可知是极度的赞扬。

点评:本题有点偏,特别指出元画的特点,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这有点勉为其难。命题难度有适中,不能过难过偏。

篇4: 廉以养德作文

廉以养德作文

南宋名将岳飞曾说“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意思是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的官员能做到清廉自律,洁身自好,则这个国家必定昌盛。岳飞出生寒门,幼时就勤奋好学,苦寒的家境,良好的家教,塑造了他节俭清廉的境界。他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身居高位仍不忘根本,这样的人生观支撑他走完了一生。同样,历史上还有很多与他一样,丹心照汗青的.官员,如欧阳修,范仲淹,文天祥,于谦,谭嗣同,周恩来等,他们自动刻苦求学,远大的抱负,严格的自律,让他们的人格魅力熠熠生辉。

范仲淹幼时求学划粥而食,为官后忧民生疾苦,把个人享受抛在脑后,即使受到排挤打击,也能做到以百姓利益为第一位,所以他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文天祥视民族气节高于生命,被俘后宁死不屈,以生命的代价成就了他高洁的人生。谭嗣同为民族复兴,国家改革,慷慨赴死,大义凛然,令我们后人肃然起敬。周恩来总理读中学时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所以,总理的一生总是为民众谋福利,节俭勤劳,鞠躬尽瘁。

古人说:自古英雄多磨难,以来纨绔少伟男。优越的家境是一把双刃剑。当今,就有许多“官二代”“富二代”骄横傲物,目空一切,为所欲为。结果是害了家庭也害了自己。因此,节俭自律是一种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瑰宝。古人提倡的忠孝礼仪无不强调俭廉两字,俭以养德,俭以修身。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那么,怎样才能拥有淡泊宁静之心呢?就是要远离物资享受,以俭和廉来净化我们的心灵,培养我们的美德,从而让我们受益终身,成为一个队社会有用的人。

国是这样,家也如此。一个家庭如果不勤俭,沉迷于物质享受,就会产生矛盾,甚至闹得不可开交。我们附近就有很多人不做正事,只知打麻将,结果家里经常纠纷不断,很不和谐。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家庭的和谐,为了国家的未来,让我们一起用俭和廉养德吧!

篇5:《做人与处世》阅读答案

季羡林

①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关系;第三,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②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但是,人自从变成了“万物之灵”以后,就同大自然闹起独立来,有时竟成了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的衣食住行所有的资料都取自大自然,我们向大自然索取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怎样去索取?索取手段不出两途:一用和平手段,一用强制手段。我个人认为,东西文化之分野,就在这里。西方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或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结果呢,从表面上看上去,西方人是胜利了,大自然真的被他们征服了。自从西方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大至宇宙飞船,小至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③然而,大自然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它是能报复的,它是能惩罚的。报复或惩罚的结果,人皆见之,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口爆炸,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弊端中哪一项不解决都能影响人类生存的前途。

④东方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宋代张载说得最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把大自然看作伙伴。可惜我们的行为没能跟上。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⑤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我的想法是: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唐朝张公艺①的“百忍”是历史上有名的例子。

⑥至于内心思想与外在行为的关系,则是个人修养与选择的问题。当私心杂念占据心灵,人往往身不由己,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表面上得到了利益,内心却矛盾痛苦。解之之方,唯有消灭私心,学习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听从内心的召唤,做本真的人,方能获得内心的平静,俯仰无愧于天地。

(有删改)

【注释】

①张公艺:生于578年,卒于676年。其家自北齐至唐朝九代人未曾分家,家庭和睦,世人誉称“九世同堂”。唐高宗问他治家要诀,他书写了一百个“忍”字。后人为其修建“百忍堂”,以示纪念。

1.作者认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这三个关系应该怎样处理?(3分)

2.作者为何重点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2分)

3.在第⑤段后补写一句话,阐明张公艺的事例与观点之间的联系。(2分)

答案:

(三)共7分

1.①把大自然当作伙伴。 ②与人真诚相待,互相容忍。 ③消灭私心,本真做人。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2.①人与自然如何相处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大问题。②在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上,东西方观念不同,需要在对比中得出结论。

评分:共2分。每个要点1分。

3.他以“忍”治家,使家庭和睦,证明了容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

篇6:岩居高士图诗歌阅读及答案

岩居高士图诗歌阅读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王叔明《岩居高士图》

〔元〕倪瓒①

临池学书王右军②,澄怀观道宗少文③。

王侯笔力能扛鼎④,五百年来无此君。

【注】①倪瓒,元代最有影响的画家,画界的权威。②王右军,东晋书法家王羲之。③宗炳,字少文,南朝宋代画家,平生喜观漫游山水,将所见景物图于壁上,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④扛鼎:《史记?项羽本记》:“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8.诗的`前两句提到王右军和宗少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9.后两句暗含王叔明画作的特点。作为元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有较强的代表性。请结合作者对王叔明画作的感情倾向,分析元画的欣赏趣味。(4分)

答:

试题答案:

8.提出两位古人,运用烘托、类比的手法,为下文作铺垫,暗喻着王蒙的绘画造诣可以与他们比美,同时也与继承前人的成就分不开。

9.倪瓒抓住王蒙画作笔力雄健(“能扛鼎”)的特点,给予极高的评价(“五百年来无此君”)。倪瓒作为最有影响的画家,其评价具有权威性,着意于“笔力”应该是元代文人画的共同风尚,这也正是我们欣赏的趣味所在。

篇7:《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有关《高士传》阅读理解答案及译文

严君平不仕

严遵字君平,蜀人也。隐居不仕,常卖卜①。于成都市,日得百钱以自给;卜讫,则闭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自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

(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

注释]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文言知识]“无以”及其他。“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又,《鸿门宴》:“项王无以应。”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无以”的'反面是“有以”,即“有办法可用来……”。如“有以活人”,意为有办法使人活下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仕 ②讫 ③肆 ④具 ⑤乃 ⑥谬 ⑦然

2.翻译:①奈何以不足奉有余?

②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

3.“吾病耳,非不足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①我有病,并非感到不满足;②我给人治病,不是不想做官;③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④我有弱点,不是不想做官。

【参考答案】

1.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

2.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

3.③

【参考译文】

遵,字君平,是四川人。隐居不去做官,常在成都市给人算卦,每天可也获得百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算卦结束,关了店铺放下帘子,做写书这件事。蜀有一个叫罗冲的富人,问君平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君平说:“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冲为君平准备好车字马匹衣服粮食,君平说:“我以此为累赘,并非感到不满足。我富余,而子贫乏,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冲说:“我有万两黄金,你没有一石,还说有余,不是荒谬吗?”君平说:“不是这样。我从前夜里住在你家,半夜还没休息,夜以继日的忙碌而不曾有过满足。现在我靠算卦为生,不下床而钱自至,还剩下百余个,尘土有几寸厚,不知到干什么用,这不是我富裕你贫乏吗?”冲很惭愧。君平叹曰:“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毁灭我的身体。所以不做官。”

篇8:《刘沈处世》阅读题和答案

《刘沈处世》阅读题和答案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被。②所著履: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

2.就要毕业了,请你在送给好友的照片后面以《自题小像》为题创作一首小诗,或表达友情,或自我素描,或抒写志向。(4分)

自题小像

答案:

1.6分

(1)2分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错、漏、多l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为止)

(2)4分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2.4分评分要点:(1)要有诗昧(2分:(2)主旨符合题目要求(1分);(3)语言形象精练(1分)

篇9:《侯德榜》阅读答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侯德榜应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共同的爱国热情以及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是他们攻坚克难生产中国纯碱的精神动力。

B.苏尔维法是一种制碱工艺,这种工艺原理简单,但是生产运用却十分复杂,这是侯德榜不能顺利制出纯碱的根本原因。

C.四川当地深井中盐卤质量差,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造成成本过高,这使侯德榜不得不选择采用新法制碱。

D.侯氏制碱法的成功研制,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从此中华民族工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E.本文记述了侯德榜成功掌握“苏尔维法”和成功研制“侯氏制碱法”的过程,展现了一个伟大科学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

(2)侯德榜情不自禁流下泪水时,为什么会感到辛酸、幸福、感激?请分别回答。(6分)

(3)为了研制“侯氏制碱法”,侯德榜都做了哪些工作?请简要概括。(6分)

(4)成就一番事业,需要多方面的素质。结合侯德榜的成功,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8分)

篇10:《侯德榜》阅读答案

1921年10月,获得哥伦亚大学博士学位的侯德榜,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登上海轮,驶向阔别8年的祖国,他是应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的总工程师的。

永利碱业公司由范旭东于1917年在天津塘沽创办。创办目的是生产中国的纯碱,打破洋人的垄断。若要成功,全在技术。但公司无法得到先进的制碱技术,当时的制碱工艺氨碱法(又称苏尔维法),完全被欧美的苏尔维公会垄断,1920年,赴美物色人才的陈调甫先生在纽约遇到了侯德榜,振兴民族工业的强烈愿望让两人一拍即合。

苏尔维法原理简单,但永利用此法制碱,却困难重重,要靠自己摸索。侯德榜深知创业艰难,创业需要实干。回国后,他脱下西装,穿起蓝色工作服和胶鞋,出没在现场和车间。

永利碱厂的试车过程,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轻舟,随时都会遇到风暴和暗礁。各种技术的问题,随时会突然袭来。先是蒸氨塔堵塞,后又燃烧炉结疤。侯德榜领导着工程师们,昼夜奋战,日夜摸索,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辛的创造性劳动。

1924年8月13日,碱厂要正式生产。人们聚集在出碱口,就像盼望三世单传的孩子降生,希望及早见到中国碱的诞生。但出来的碱不是雪白的',而是红、黑相间,跟洋碱无法相比。股东们开始失望、怀疑,甚至心灰意冷,范旭东认为此时更要知难而进,不能功亏一篑,坚持继续维持开车,可是,祸不单行,最后一台燃烧炉烧裂,工厂只好停工。侯德榜前往美国,重新订购了先进的煅烧炉。

1924年8月29日,碱厂第二次开车生产。当工人拉开出碱口的制动翻板时,像白雪般的碱面,吐珠泻玉般从出料口倾泻出来,四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侯德榜也情不自禁地流下了辛酸、幸福、感激的泪水。

中国纯碱的成功制造,打破了洋货在华的垄断,打破了西方对制碱技术的封锁。1926年8月,费城举行万国博览会,永利公司的“红三角”牌纯碱,获得“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的评语,荣膺大会金质奖章。

1938年初,侯德榜决定在四川建设永利川厂。可是当地深井中盐卤浓度低,如用苏尔维法制碱食盐利用率仅70%,成本很是可观。侯德榜想用德国人改造的察安法,该法虽不成熟,但食盐利用率达90%,而废液几近于无。

1938年8月,侯德榜率团到柏林考察,拟买下察安法专利。侯德榜并不知晓德、日两国早已暗中勾结,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谈判时,德方先出高价刁难,后又提出:“将来使用察安法专利的产品,不准在东北三省出售。”德国公然否认东北三省是我国的倾土,因条件有辱国权,谈判立即被终止。购买专利的大门已关闭,侯德榜深沉地说:“难道黄头发,绿眼珠的人能搞出来,我们黑头发、黑眼珠的人就办不到吗?”

侯德样决心要走自己的路,他转赴纽约,改进苏尔维法,创制碱新路,苏尔维法的缺点在于:食盐中的钠和石灰中的碳酸根结合成了需要的碳酸钠,氯和石灰却化合成了没有用途的氯化钙,而且有三成的食盐没有起反应。必须针对这些缺点,加以改进。

要创制碱新路,就必须先设实验室。1939年春,范旭东在香港设立实验室,试验人员由侯德榜在纽约遥控指挥,侯德榜深入地研究了两份关于察安法的专利说明书,规划了新法制碱实验的全部内容,并对具体目标和试验予以明确指示,及时详加指导。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2000多个样品分析,新的工艺流程终于在1940年完成。

侯德榜的新工艺是将氨碱法与合成氨法联合进行生产,此法食盐利用率可达95%;食盐中的氯不再生成无用的氯化钙,而是制成农业用的氮肥氯化铵;而且制碱与合成氨的联合,简化了生产流程,节省了设备,大大减少了投资。

1941年3月,人们决定将新的联合制碱法命名为“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研究虽肇始于察安法,但最终远离了察安法的特点,形成制碱工业与合成氨工业紧密结合的全部流程,把世界的纯碱工业的技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