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唱念做打意思及造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唱念做打意思及造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唱念做打意思及造句
唱念做打意思及造句
唱念做打[拼音]:chng nin zu dǎ 1.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不一样的揪心感人。
1、我的大爱,也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功夫,超爱此幅,念指念白,。
2、一样的.唱念做打。
3、唱念做打、生旦净丑,居然唱念做打
4、在老百姓心里早就开不下去鸟!一干戏子,唱念做打精气神儿都有
5、所谓打破京剧程式,说白了就是对京剧两百多年来形成的一套唱念做打的格调进行革新,唱指唱功。
篇2:唱念做打的意思是什么
唱念做打的意思: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习称四功五法的四功,即指唱念做打四种技艺的功夫。
历史
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互为补充,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为搬演故事、塑造人物服务。早在汉代百戏中就有《东海黄公》的节目,通过武术和杂技,表演简单的故事。唐代盛行歌舞,以载歌载舞著称。宋杂剧演出分“艳段”、“正杂剧”、“杂扮”三部分,把歌舞、戏剧、杂耍集于一台,起了相互影响和融合的作用。元杂剧在表演上已有简单的武打。明代弋阳、昆山诸腔勃兴以后,在声乐和舞蹈技艺的结合方面渐趋完善。清乾隆、嘉庆年间,徽调与汉调合流,继承昆、弋的传统,吸收各种地方戏的优点,逐步向京剧演变。大致到了同治、光绪前后,一个以唱念做打多样统一的完整艺术形式才臻成熟。
戏曲剧种为数众多,表演上运用的艺术手段各有侧重。大抵搬演生活小戏的花鼓、采茶等系统的剧种,载歌载舞;由坐唱形式搬上舞台的滩簧、曲子等系统的剧种,侧重说唱;昆曲、高腔、皮簧、梆子系统的剧种,唱念做打四功并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剧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上述差别已逐渐缩小。目前,各剧种大都具备了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
戏曲演员按照传统的规程,从小就从唱念做打几个方面接受严格的基础训练,充分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程式,熟悉了各种音乐语汇和舞蹈语汇,而后才能进行艺术创造。戏曲谚语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领进门”是指口传身授的传艺,“靠个人”则指个人的揣摩、发挥与创造。戏曲演员幼时一面苦练基本功,一面拍曲学戏,学会几出或十几出传统折子戏后,就开始登台演出,在艺术实践中逐渐学会体验角色,熟悉并发挥唱念做打的艺术功能。缺少基本功,就失去创作的手段;仅擅基本功的技法和程式,也是难于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
篇3:戏曲唱念打做的经典谚语
戏曲唱念打做的经典谚语
1、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2、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3、字不清,唱不明。
4、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5、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6、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7、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8、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9、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10、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11、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12、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13、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14、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15、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16、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17、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18、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19、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20、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21、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22、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23、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24、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5、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26、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27、私下练,台上见。
28、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29、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30、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31、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32、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33、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34、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35、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36、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37、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38、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39、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40、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41、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42、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43、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篇4: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
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
唱念做打传承国粹,让娃娃爱上京剧三年的戏曲浸润,“青幼京剧娃”在保定,甚至全国都已小有名气。孩子们演出的《赵氏孤儿:《白蛇传》《红灯记》等多个选段,都曾在大型晚会上“露脸”。
文 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 张春炬 李芳 张恺
今年5月,当代著名女老生王佩瑜来保定做讲座,席间提出:“在座的哪位票友能够为大家献上一段?”话音刚落,跟随父母前来听讲座的丁浩楠小朋友就大方地走到台前,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段《淮河营》,技惊四座。王佩瑜非常惊喜,讲座结束后,经过沟通,得知丁浩楠对京剧的爱好和基本功得益于河北省保定市青年路幼儿园(以下简称“青幼”)一直在构建的京剧特色教育,她主动提出要担任青幼的京剧指导老师。
青幼的京剧特色,在全国小有名气。
2011年至今,青幼已举办了三届京剧节。三年的戏曲浸润,“青幼京剧娃”史秉鑫演出的《赵氏孤儿》,许倬豪、张钰涵、赵嘉麟、丁浩楠演出的《白蛇传》――游湖借伞》,梁紫怡、李佳奕、邓若萸演出的《红灯记》等都曾在大型文艺晚会中“露脸”。《燕赵都市报》和《保定晚报》多次报道过青幼的京剧活动,有些剧目还在中央电视台第11套戏曲频道《戏曲采风》中播出,京剧名家康静把青幼的孩子称作“活跃在成人舞台上的京剧娃娃”。
建园于1946年的青幼,前身为“冀中保育院”,曾获得过“全国三八红旗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示范园”等荣誉称号。2010年,青幼成立了“教师国韵京剧社”,在教师中普及京剧文化,并通过日常生活渗透、教育活动指导、家园共同融合等方式,逐渐把京剧引入课堂,让京剧旋律伴随幼儿成长。
幼儿学习京剧不仅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在塑造美、感受美的同时,增强肢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青幼在建构京剧特色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多尝试。
园所环境渗透京剧文化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青幼通过打造京剧味儿的环境,精心为幼儿营造出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教师们经过研讨,在幼儿园楼道中布置了京剧脸谱、服饰、行当、乐器等图片,这些图片直观地介绍了京剧的历史等基本知识。
园里设置了专门的京剧活动室,添置不同的行当、角色的服装、帽子、靴子以及相关饰品如花脸、老生使用的髯口,青衣和花旦佩戴的菱花、簪子等,为幼儿提供观赏和表演练习的场所。在浓厚的京剧氛围中,幼儿通过耳濡目染,逐渐认识并熟悉了京剧。
日常活动体验京剧之乐
京剧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是经过200余年的推敲而传承下来的,历史的沉淀给予京剧深厚的文化和审美内涵。青幼教师从最简单的“西皮流水”和“西皮二六”两种声腔板式人手,甄选人们喜闻乐见的简短唱段,如《穆桂英挂帅》中的《我一剑能挡百万兵》,《三家店》中的《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等,提供给幼儿欣赏,在熟识的基础上再开展学习。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比较娇嫩,对各种运动负荷耐受力较差,容易疲劳,教师要求幼儿用自己平时说话的音调来进行演唱,而且每次练习不会超过10分钟,避免造成对声带及身体的损伤。
青幼教师还尝试将京剧教育渗透到各种活动中:王鑫老师在美术活动中引入了解脸谱颜色所代表的人物个性的色彩活动,开展以京剧服装为主题的绘画活动;李林静老师在数学活动中设计了统计脸谱图案数量的活动;陈辉老师在体育游戏中,带领孩子模仿京剧的各种台步,练习走不同的队形等。孩子在动口、动手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了京剧的乐趣,积极性提高了,一些孩子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颇有专业“范儿”。
专业外援提升教育品质
为了保证京剧教学的专业性,青幼多次邀请国家京剧院的杨磊、张浩洋,北京京剧院的康静等走进课堂,与幼儿面对面进行表演和指导。这些专业演员除了给孩子们示范、手把手地教授,还根据孩子年龄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就京剧中青衣、老生、老旦等不同角色的表演程式和唱腔,进行展示和深入浅出的介绍。他们每次到园里来,都会带领幼儿学京剧身段,练习走台步,帮助孩子踏踏实实地提高表演技能。
青幼还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与保定市直隶京剧社、河北大学京剧社合作,聘请全国十大票友之一的赵建玲,保定市京剧院的著名演员李金兰进行长期指导。在青幼第三届京剧节上,由李金兰指导的幼儿折子戏《游湖借伞》入选中央11套《戏曲采风》节目。丁浩楠演唱的《淮河营》、张钰涵演唱的《红娘》,在2013年6月举办的“全国首届幼儿京剧电视大赛”河北赛区顺利晋级,即将赴中央电视台参加决赛。
与专业京剧演员和社团的合作,不仅仅保证了幼儿学习京剧能获得专业性的启蒙和指导,还培养出了青幼自己的京剧指导教师。园内现在主攻程派青衣的郭俊敏、张剑春,主攻老生的王鑫等已经崭露头角,他们拿手的曲目《春秋亭》《一霎时》《武家坡》曾多次参加省市的票友大赛,无论是唱腔还是演技,都受到业界的好评。其中,张剑春还荣获保定市“十佳票友”称号。
家园共育传承民族文化
只要是有京剧活动,青幼教师都会提前邀请有兴趣的家长来园与教师和幼儿一起参加。教师们也常常提醒家长在家多播放京剧录音及视频,和幼儿共同欣赏,并针对有意愿的家庭开设一对一的指导课。每周二下午,还会对全园近20个幼儿及家长进行指导,通过幼儿兴趣带动家长的兴趣,家园联动,促进幼儿学习。如今,丁浩楠全家每天早晨和孩子一起练气息,晚上共同收看戏曲频道节目。
经过几年的探索,青幼教师明显地感受到学习京剧给幼儿带来的变化。比如丁浩楠以前非常腼腆,如今能够自然大方地在大庭广众下演出。青幼的三届京剧节都在中央台戏曲频道播出,该频道编导与青幼达成共识,每届京剧节都会来园采访、报道。京剧节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京剧爱好者,一些人都表示为了让孩子从小受到京剧文化的熏陶,要把孩子送到青幼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