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feng186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初一语文《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初一语文《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语文《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篇1: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阅读题:

1、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2、将第②段分为两层,并说明划分的理由。(3分)

3、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2分)

4、从文中找出两个用词准确、严密的句子,在有关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2分)

5、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明方法是(2分)

6、全文的结构方式是(2分)

7、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2分)

8、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从“这个实验”前划开,前面介绍实验经过,后面表明结果。

3、时间顺序。

4、①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②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等。

5、举例子。

6、总分总。

7、从“喂养”实验到“换脑”实验再到“分离”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人的实验。

8、这个标题没问题。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记忆强的人总是很有智慧(大致相同即可)。

篇2: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以及答案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阅读题:

1、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2、将第②段分为两层,并说明划分的理由。(3分)

3、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2分)

4、从文中找出两个用词准确、严密的句子,在有关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2分)

5、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2分)

6、全文的结构方式是 (2分)

7、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2分)

8、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引出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从这个实验前划开,前面介绍实验经过,后面表明结果。

3、时间顺序。

4、①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 ②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等。

5、举例子。

6、总分总。

7、从喂养实验到换脑实验再到分离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人的实验。

8、这个标题没问题。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记忆强的人总是很有智慧(大致相同即可)。

篇3:《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①《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段故事:读书人朱尔旦天生愚笨,学习成绩很糟,几次参加科考都未及第。后来,他结识了一位主管人间生死的陆判官,请求帮忙。陆判官施展法术,从死人身上选了一颗“慧心”,调换给了朱尔旦。从此朱尔旦变得非常聪明,读书过目不忘,下笔神思飞扬,不久就考中了举人。这个故事虽说是蒲松龄先生编造的,但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用生物工程方法把知识“拷贝”到大脑里,使一个知识不多的人很快获得很高的常识,而且有可能将人的智慧从一个人的身上搬到另一个人身上,使后者拥有前者的记忆。

②早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麦康纳尔就用涡虫做过记忆移植的实验。他用一束光去照射一群涡虫,同时用电流刺激它们。时间久了,这群涡虫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看到光束,即使没有电流也会马上避开。麦康纳尔把这些涡虫碾成了浆液,用来喂没有训练过的涡虫。奇迹发生了,没有经过训练的涡虫看到光束也马上避开了。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的记忆可能存在于某种物质之中,因而可以从一个个体移植给另一个个体。

③1978年,联邦德国有位生物学家叫马田,他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证实麦康纳尔的结论。马田选择了两只健康的蜜蜂,对其中的一只作专门训练,每天让它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从蜂房里飞到另一个蜂房去寻找一碗糖蜜。时间久了,这只蜜蜂就养成了每天在固定的时间作一次这种飞行的习惯。马田从被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取出某些物质,移植到未训练过的蜜蜂的神经组织里。奇迹出现了,未训练过的蜜蜂的伤口长好后,居然像训练过的蜜蜂一样,每天到了固定时间,就毫不迟疑地飞到放着糖蜜的那个蜂房里去。

④马田的“换脑术”轰动了欧洲,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也不得不相信,记忆是完全可以移植的。

⑤美国的神经化学家瓦加尔,曾从大鼠的脑中分离出了3种记忆物质,它们是黑暗恐惧素、嗓声忍受素、蓝绿色辨别素。把这3种物质中的一种注入大鼠的脑中,大鼠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荷兰化学家戴维德从大鼠脑中分离出另外一种记忆物质,把这种物质注射到大鼠的脑中,大鼠的记忆力就显著提高。

⑥到目前为止,从高等动物中分离出来的记忆物质还不很多。经分析发现,这些记忆物质都是由某种特殊的蛋白质组成,因为构成的形式不一样,性质也就大不一样。

⑦瓦加尔进一步预言:记忆也像动物的遗传那样,是通过一种密码来实现的,一切动物的记忆密码都相同。

⑧既然记忆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那么记忆蛋白能否应用于人类呢?为此比利时科学家进行了大胆的`实验:他们用加压素喷洒一位因车祸昏迷不醒的青年的鼻子,一天后这位青年记起了一些车祸的情况,一星期后恢复了记忆。以后他们发现加压素不仅能恢复病人的记忆,而且能提高记忆力、识别力和注意力。

⑨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一旦获得成功,《聊斋志异》中的神话将变成现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飞跃。假如有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即将离世,只要把他大脑中的记忆物质取出来,移植到一些年轻科学家的头脑里,他的工作就可以有人接替了。

篇4:《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1、开头一段的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2、将第②段分为两层,并说明划分的理由。(3分)

3、文中②—⑥段大致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说明的?(2分)

4、从文中找出两个用词准确、严密的句子,在有关词语下面打上着重号。(2分)

5、文中用得最多的一种说明方法是 (2分)

6、全文的结构方式是 (2分)

7、文中是怎样说明“记忆移植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的?(2分)

8、全文说明的是移植“记忆”,可标题却是移植“智慧”,这个标题有问题吗?为什么?(3分)

篇5:《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1、引出说明内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2、从“这个实验”前划开,前面介绍实验经过,后面表明结果。

3、时间顺序。

4、①现代科学不仅有可能…… ②就能增加对某一方面的感受能力等。

5、举例子。

6、总分总。

7、从“喂养”实验到“换脑”实验再到“分离”实验,从动物实验到人的实验。

8、这个标题没问题。因为人的智慧关键体现在记忆上,记忆强的人总是很有智慧(大致相同即可)。

篇6:学生语文智慧阅读答案

一、填空题。

1.《丛林之书》是20世纪初_____国小说家、诗人_____的代表作,19他曾获_____。

2.《丛林之书》讲述的是“狼孩”_____和棕熊、_____、_____、灰狼等几种不同动物的故事。

3.为维护丛林的自由与和平,也为了争取大家的生存与繁衍,野兽们互相订立了_____的规矩。

4.伯鲁老师说,_____是这座丛林里最无聊、最讨厌的动物。

5.被允许参加狼群大会的异类动物是褐熊_____,他只吃_____、_____和。

6.毛克利虽然在狼群里长大,但在_____和_____的教导下,学会了很多丛林生活的本领,成为一个_____的少年。

7.为了能够在木里长期生活下去,不被可恶的_____杀掉,毛克利决定去人类的屋子里摘取_____。

8.毛克利回到人类社会,跟美修娃的丈夫学________,他还加入了_____的行列。

初一语文《智慧也可以移植》阅读答案

9.每年都有更多的海豹离开卢坎龙,离开其他的哺育营地去到那安静的、隐蔽的_____。

10._____重新获得了尊严,再一次当上了狼族的领袖

11.毛克利采用计谋带领_____战胜了可恶的_____,再一次赢得了丛林居民的尊重。

12.在丛林中,像部活词典的哈蒂嘴里说出要_____的话,动物们都非常相信。

13.大蟒蛇_____,养生有术,已经褪了_____次皮,仍然很健壮。

14.吉斯博恩考虑的结果是:他终于找到理想的看林人和森林警察,那就是_____。

15.毛克利认为自己应该做_____和_____之间的桥梁。

二、选择题。

1.大巴希容易犯疯病“德瓦尼”,这种病我们叫它什么?( )

A.禽流感 B.狂犬病 C.肺结核

2.谢尔汗大王的猎物——个人类的孩子,他的皮肤什么样?( )

A.棕色 B.黄 色 C.黑色

3.狼爸狼妈给莫格里起名为莫格里,是因为他长得像一只什么?( )

A.小猴子 B.小鸭子 C.小青蛙

4.巴希拉为了让狼族接受莫格里,他愿意送狼族什么?( )

A.一只肥鹿 B.一头公牛 C.一只小猪

5.巴希拉口中的“红花”是指什么?( )

A.火 B.红色的花朵 C.红布条

6.岩蟒卡阿的身体有多长?

A.三十英尺长 B.四五英尺长 C.六英尺长

7.谁帮助莫格里把牛群分成两拨?( )

A.灰狼兄弟 B.阿克拉 C.卡拉

8.谁剥下了谢尔汗的虎皮?( )

A.布尔德奥 B.伯鲁 C.莫格里

9.丛林中比“恐惧”更可怕的有什么?( )

A.谢尔汗 B.旱灾 C水灾

10.丛林的居民们见面后都会说的一句祝福语是什么?( )

A.祝你好运 B.狩猎快乐 C.非常高兴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冷巢是藏在深林深处的一个废弃的古代城市,丛林居民经常来这里。( )

2.巴希拉为了惩罚莫格里和猴民一起玩,在莫格里的背上重重的打了六下。( )

3.莫格里觉得人类的床就像丛林里猎杀动物的陷阱一样。( )

4.多勒的个头没有狼强壮,但他们数目众多,体格强健,动作迅速。( )

5.如今,丛林的居民们不仅怕莫格里的智慧,更畏惧他那可怕的力量。( )

6.塔巴吉诡计多端,喜欢四处搬弄是非,大家都瞧不起他。( )

7.野兽们认为:人类是最软弱、最缺乏自卫能力的物种,捕杀 人类有违反丛林里的公平原则。( )

8.莫格里觉得自己是丛林里最有知识的人。( )

9.根据丛林法则,一旦宣布进入缺水休战状态,动物们也能在饮水的地方捕杀别的动物。( )

10.印度野黑蜜蜂有着既勤快又温顺的脾气。( )

《丛林之书》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英、拉迪亚德.吉卜林、诺贝尔文学奖

2.毛克利、黑豹、蟒蛇

3.绝不随便杀 人

4.猴子

5.巴卢、坚果、植物、块根、蜂蜜

6.伯鲁老师、巴希拉、勇敢而又聪明

7.邪汉、红花

8.耕种、放牛娃

9.海滩

10.阿克拉

11.狼群、红狗

12.闹旱灾

13.卡阿、两百多

14.毛克利

15.人类社会、丛林社会

二、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A 7.B 8.C 9.B 10.B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篇7:学生语文智慧阅读答案

一、填空题。

1.在南方的热带,那里的植物有着较长的茎、叶与的花朵_________;越往北走,树木就变得_________,茎也会越来越短。

2.年轻的山会_________,古老的山会_________,_________是永远不断变化的地方。从高山形成山脉可以看出,这种变化不是的_________,而是_________。

3.煤的种类很多,差异取决于_________。

4.花岗岩有许多种类,但一定是由三样东西所合成的:清晰、透明的_________,黑色或白色的_________,还有粉色、白色或绿色的_________。

5.大陆是由浅色的_________所支撑,而海洋则由深色的_________支撑,这两“兄弟”构成了地球的_________。

6.玄武岩的颜色很深,是因为蕴含了_________,玄武岩还蕴含了另一种金属_________。

7.水的_________与_________造就了山里的碎石。

8.石头越小,就越容易被水带着走,因此上游会有较多的_________,而下游则会有较多的_________。

9.小溪及河流会缓慢地侵蚀着山,将_________磨成_________与泥土,最后变成_________。

10.拉丁文的vapor就是的意思_________,而湿衣服中的水的消失就叫(evapration)_________。

11.极地的气候是_________,赤道的气候则是_________。

12.心脏操控着我们的_________,而_________控制了地球冬天与夏天的复杂节奏。

13.在赤道,太阳依自地平线_________升起;在极地,太阳则与_________平行绕圈。

14.人们的服装、_________、生活环境的动植物等,全都取决于阳光照射的_________。

15.热空气上升,从下方取代热空气的位置,这样的过程也同样会出现在大自然中,这就是的由来。

二、选择题。(将参考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30分)

1.要找到最年长的岩石,必须,它是一种浅色的岩石,叫做花岗岩。( )

A.来到高山B.来到森林C.深入地下D.深入大海

2.最适于种田的泥土来自于。( )

A.石英B.云母C.石灰石D.长石

3.岩浆喷发的洞口成为火山口,在希腊文中是的意思。( )

A.汤水B.搅拌碗C.饭碗D.热锅

4.让我们的血液变成红色,让植物变成了绿色,可以吸收阳光。( )

A.铁镁B.镁铁C.钙铁D.铁钙

5.大自然有四种元素:火、______、______和______,每种元素都扮演着形成世界的重要角色。( )

A.水 空气 铁 B.水 温度 土 C.水 空气 石 D.水 空气 土

6.地壳中有着丰富的长石,长石蕴含着。( )

A.镁 B.铁 C.钙 D.铜

7.大理石属于的一种。( )

A.石灰石 B.玄武岩 C.白垩 D.花岗岩

8.质量的煤称为,不但热度较高而且燃烧时较为干净。( )

A.气煤 B.褐煤 C.长焰煤 D.无烟煤

9.是由数百万的甲壳累积而成。( )

A.花岗岩 B.熔岩 C.石灰岩 D.浮石

10.白垩与石灰石都是在诞生的。( )

A.高山 B.海底 C.森林 D.沙漠

11.如果一堆沙子长时间承受往下的压力,就会形成。( )

A.石灰岩 B.砂岩 C.花岗岩 D.石英

12.水从海洋上升变成云,然后变成雨而落下。是造就了河水的流动。( )

A.太阳 B.风 C.空气 D.地球的转动

13.构成了阿尔卑斯山的主要部分。( )

A.石灰岩 B.玄武岩 C.白垩 D.花岗岩

14.在的人会看到太阳在正上方的天顶,在的人则会看到低至地平线的太阳。( )

A.赤道极地 B.极地温带 C.极地赤道 D.赤道温带

15.最软的煤是深棕色的,叫做。( )

A.烟煤 B.无烟煤 C.焦煤 D.褐煤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埃及的金字塔与伦敦的国会大厦都是石灰岩做成的( )

2.石灰岩是属于“植物”的岩石。( )

3.质量的煤炭几乎纯粹是由炭所组成,而炭也曾经是活生生的动物。( )

4.阿尔卑斯山的山峰是由花岗岩组成的。( )

5.水滴从海洋出发,最后回到海洋的路程就好像一个圆圈,总是会回到开始的出发点。这就是水的循环。( )

6.太阳的温度让风在地球上流动。( )

7.长石比石英坚硬,所以不会分解成很小的颗粒。( )

8.维苏威火山在历喷发过数次,最有名的一次喷发大约是在两百年前,淹没了一座富裕的罗马城市——庞贝城。( )

9.每四年为一闰年,一八六八、一九九二、一八OO与二OOO都是闰年。( )

10.飓风的周围是狂风暴雨,而中心却是一片平静,甚至可以看到上方的蓝天与太阳。这个静止的风暴中心被称为飓风眼或台风眼。( )

《科瓦奇讲天文地理》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较大)(越小) 2.(诞生)(磨损)(地球)(偶然)(有规律的)

3.(煤层承受的多少来自上方的压力) 4.(石英)(云母)(长石)

5.(花岗岩)(玄武岩)(地基) 6.(铁)(镁)

7.(结冰)(融化) 8.(鹅卵石)(沙子)

9.(岩石)(沙子)(土壤) 10.(蒸汽)(蒸发)

11.(恒冬)(恒夏) 12.(呼吸)(太阳)

13.(直角)(地平线) 14.(建造的房屋)(角度)

15.(冷空气)(风)

二、选择题。

1.C. 2.D. 3.B. 4.A. 5.D.

6.C. 7.A. 8.D. 9.C. 10.B.

11.B. 12.A. 13.A. 14.A. 15.D.

三、判断题。

1.(√)2.(×)3.(×)4.(√)5.(√)

6.(√)7.(×)8.(×)9.(×)10.(√)

篇8:口技语文初一阅读答案

一、1.(1)邀请偕同 (2)不久 (3)小技(客气说法)(4)清楚地听,没有差错

2.群鸡乱鸣声,父呼其子并谓其子声,子饲其猪声,群猪争食声,吃食声,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猪被缚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剥声,肉上案声,买卖数钱声,买肉声。

点拨:从模拟的声音之多,表现的技艺之高;从模拟的声响之有序,表现的叙事有条理可以看出。

3.父子杀猪卖肉

4.许多鸡乱叫,它们的声音互不相同,各有区别。

5.与课文一样,本文也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一对父子晨起喂猪、杀猪、卖肉的过程。不同的是在写法上课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本文则是正面描写为主。

[

篇9:说明文《DNA证据也可以伪造》阅读答案

说明文《DNA证据也可以伪造》阅读答案

(1)在调查刑事犯罪时,DNA证据都被视为如山铁证,被普遍用于证明嫌疑犯是否涉嫌犯罪以及释放被错误定罪的无辜者。可是,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以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

(2)科学家表示,如果犯罪分子进入DNA数据库,他们就可以不通过提取个人身上的任何组织而制造出与数据库内一个人的DNA相符的DNA样本。弗兰肯博士是该研究的领导者,他在《国际法庭科学杂志:遗传学》网络版上发表的论文中写道:通过伪造DNA证据,任何一个生物系大学生都能伪造一个犯罪现场。论文指出,当下DNA分析检测技术已经成了司法的重要一环但是DNA证据被伪造的可能性却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

(3)研究人员指出,伪造DNA检测结果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虽然通过一根头发或附有伪造DNA的饮料杯就可以在犯罪现场嫁祸于人,但是通过这种扩增技术伪造出来的血液或者唾液样本会更为可信。

(4)第二种方法则依赖于DNA分型,通常该分型被安置在一个法定的数据库里。犯罪分子可以通过盗取DN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一般的数据库都是储存DNA中的13个片段来分辨信息来自哪一个人。而科学家通过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就可以另外组成一个庞大的DNA数据库,只需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据悉,只要收集425个不同的DNA的片段,就足以组合成随便一个人的DNA信息。

(5)DNA证据可以伪造,只是弗兰肯众多发现中的一个。美国法律分析家科恩对此表示,对于通过DNA检测来收集信息的警方和军方人员来说,这项研究成果是个可怕的消息。

1.犯罪分子如果想逃避惩罚,有哪些方法来伪造DNA数据?(2分)

2.文章第(1)段以色列科学家发现,包含DNA的血液和唾液样本,都可伪造,DNA证据并不完全可靠中加点词语完全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3.第(4)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对说明有何作用?(2分)

答案:

1.犯罪分子有两种方法来伪造DNA证据:

第一种方法是获取一个微小但真实的DNA样本,然后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将微小的样本放入大量的DNA里(1分)。

第二种方法,犯罪分子通过盗取DNA分型数据来伪造DNA样本(或复制每个片段上的一小段DNA信息,把各段DNA信息加以组合,就可以伪造出任意一人的DNA)(1分)。

2.不能去掉(0.5分)。完全表示全部,毫无例外的意思,用在这里表示DNA证据有不可靠的可能(1分),去掉后,原句变成了DNA证据不可靠,表述绝对,与事实不符(1分)。这个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0.5分)。

3.这里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分)。用在这里,清晰、准确地告诉我们组成任何一个人的DNA信息所需要的DNA的片段的具体数量(1分)。

篇10:《核也可以很温柔》阅读练习及答案

《核也可以很温柔》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提起“核”,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联想到“核弹”。其实,如果作为能源,“核电”是一种十分安全清洁的新兴能源。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来走进压水反应堆核电站,揭开“核能”神秘的面纱,看看“核”温顺的另一面。

②大家应该都了解,核电站就是利用原子核内部蕴藏的能量大规模生产电力的新型发电站。它大体上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用核能产生蒸汽的核岛,包括核反应堆和一回路系统;另一部分是利用蒸汽发电的常规岛,包括汽轮发电机系统。核反应堆是核电站的关键设备,产生能量的链式裂变反应就是在其中进行。反应堆种类很多,现在核电站普遍采用国际上技术最为成熟的压水反应堆。

③1986年4月26日,原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了反应堆问世以来最大的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采用的压力管式沸水冷却石墨慢化反应堆相比,压水反应堆性能更为稳定,且堆内无易燃物,采用压力容器结构,焊缝和密封接头都少很多,结构也更为紧凑,实现堆芯紧急冷却比较简便,这些都使压水反应堆的安全性能要比压力管式沸水冷却石墨慢化反应堆好很多。

④为了保护电站工作人员和电站周围居民的健康,防止放射性物质外泄也是核电站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核电站在设计中采用了纵深防御的保护,从设备和措施上提供采用保守设计、进行监视活动、启用安全系统和保护系统等多个层次的重迭保护。

⑤其次,核电站在放射性物质(裂变产物)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屏障:第一道屏障是燃料芯块和包壳,第二道屏障为压力容器和一回路压力边界,第三道屏障即为“安全壳”,就是反应堆厂房。这是一个高大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构筑物,壁厚近1米,内表面加6毫米厚的钢板,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只要其中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事故就不可能发生。

⑥此外,核电站对废物处理也相当妥善严格。对于“三废”(废气、废物、废水)的排放,核电站的原则是尽量回收,把排放量减至最少。有了这些层层严密的保护在起作用,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几乎不可能产生外泄。

9.阅读第③段,说一说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相比,压水反应堆有哪些优点。(4分)

答:10.阅读第⑤段中的划线句,简要分析列举数据的作用。(4分)

答:

11.文中从哪三方面说明“放射性物质几乎不可能产生外泄”?请简要说明。(6分)

答:

参考答案:

9.压水反应堆性能更为稳定,且堆内无易燃物,采用压力容器结构,焊缝和密封接头都少很多,结构也更为紧凑,实现堆芯紧急冷却比较简便,

10.列举数据,具体形象地说明反应堆厂房的坚固结实,可以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

11.在设计中采用了纵深防御的保护;在放射性物质(裂变产物)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屏障;核电站尽量回收废物,把“三废”的排放量减至最少。

篇11: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①小学时,读唐朝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虎,就开弓猛力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只只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②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火加热,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里漂游,等到水热得不能承受时,却再也跳不出来了。相反,将一只青蛙猛掷入滚开的沸水中,它却能倏忽跃起而逃生。

③可是,为什么平日里我们没有发现自身的.这种潜能,而非要等到危险时刻来临才发出惊奇或无奈的慨叹?要是我们把这种潜能发挥出来,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会产生多么大的成效和功用啊!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④美国戏剧家桑顿·怀尔德在《我们的城镇》中写了个叫艾米丽的姑娘死了,不过她发现她可以再到人世活一天,于是选择了十二岁生日那天。那天开始的时候,她就有一种强烈的想品尝每一寸光阴的欲望。但她伤心地发现,人们都在漠然地生活,都没有像她那样怀着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在绝望中她慨叹道:“啊!人们在活着的时候几平没有认识生活,大多数人都在虚度年华。”

⑤答案不言自明:是懈怠!是对时光流逝的【甲】,对享乐安逸的沉溺和【乙】!因为懈怠,让我们失去了拼搏的【丙】;因为贪图享乐,让我们再也觉不出潜存的危机,从而像温水中的青蛙,慢慢地被社会淘汰了。

⑥这真是让人痛心不已的事。一个人采取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不难,可是你不去做,一味地消极避世、得过且过,却是连鬼神也奈何不了的。扪心自问,你是否每天都在一种忧患和危机之中度过,是否真诚地拥抱了每一缕阳光和晨曦?又是否真切地体味了生命的意义与内涵——“认识了生活”呢?

⑦所以,再不要抱怨日子的平淡和生活的庸常无奇了,回头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你都是怎样跨过你的每一天、每一分钟?如果你仍旧放任你的步子在大街上闲逛,那就赶紧停住,去试着做一点有用的事吧。

⑧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开发需要你自己。当你把自己置于悬崖的边缘而无时不有一种切肤的危机感的时候,你就拿到了开启宝藏的金钥匙。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3分)

【甲】处应填(漠然 默然)

【乙】处应填(追求 追逐)

【丙】处应填(勇气 志气)

22.请你简要分析第①②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答案:

20.答案:我们要珍惜时间,挖掘自身的能量,将其用到工作和事业中去。(2分)

21.答案:【甲】漠然 【乙】追逐 【丙】勇气

22.这三段的论证过程是:第①段列举李广射虎的事例,第②段举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通过这两个事例来引出第③段中心论点(3分,共三个要点,每一点1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