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溜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游褒禅山记讲学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游褒禅山记讲学案,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讲学案

篇1:游褒禅山记讲学案

游褒禅山记讲学案

《游褒禅山记》讲学案(教师用)

执笔:刘玉平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 适用年级:高二 授课类型:新课

一、目标导学,明确要求

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

二、课前预习,发现问题

1.介绍游记。

(师生共同回忆。)

“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借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2.介绍王安石。

(师生共同回忆。)字节甫,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问:那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有《临川先生文集》。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3.相关背景。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从中表达了他对自己实行变法的反思、总结。

三、预习思考

1、学生默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字词、句型,借助注释,初知文意。

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和尚)慧褒始舍(shè,名词动用,筑舍定居)于其址(句型?“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而卒(死)葬之;以(因为)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ng,坟墓)也(句型?判断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山之南)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文字)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者,盖(大概)音谬也。

【翻译】: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其(花山洞)下平旷,有泉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o,幽深)然(……样子),入之甚寒,问其(它的)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深度),则其(那些)好游者不能穷(形容词动用,穷尽,走到尽头)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那里)进愈难,而其见(动词活用为名词,见到的景象)愈奇。有怠而欲出者(……的人),曰:“不出,火且(将)尽。”遂(于是,就)与之俱(一起)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然(但)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那么)其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又加少矣。方是(这)时,余之力尚足以(凭借)入,火尚足以明(形容词动用,照明)也(句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既(已经)其出,则或(有人)咎(责怪)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自己)随之而不得极(形容词动用,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

【翻译】: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 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句型?状语后置倒装句,“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往往有得,以(因为)其(他们)求思之深,而(而且)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平地地方,近的地方),则游者众;险以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的地方,远的地方),则至(动词活用为名词,到达的人)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到达)焉(那里),故非有志(志气)者(……的人)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帮助)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那里),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谁)能讥之乎(难道……吗)?此余之所得也(句型?判断句)。

【翻译】: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余于仆碑,又以(因)悲夫古书之不存(句型?省略句,“以”后省略“之”),后世之谬(形容词扇动用法,使……错误)其传而莫(没有人)能名(名词动用,说明白)者,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f,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无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翻译】: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2、在初知文意的基础上,试概括没自然段大意

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

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

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

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

四、圈定问题,有备而来(找出文中不懂翻译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五、课堂互动,合作研讨:

(一)文言现象的落实:

1.一词多义。

(1)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2)道

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3)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4)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5)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

(6)其

①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

篇2:《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西湖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

这类文章有何特点?

明确:叙事写景,抒情感怀 。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今天我们来学习

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区别?(板书课题:《游

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断句读。

2、学生自渎课文,尽量熟练,并借助注解,利用工具书,扫清语言障碍。

提示: (1)学生的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作好记载,教师巡回解答。

(2)指导学生像上一课一样作好文言语言的积累。板书随机。

3、掌握大意(多媒体板书)

讨论、明确:本文先写未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 然后由此引发议

论(3、4段),第五段是游记的结尾。

三、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课后反思:

篇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

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体悟

品味、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

背诵课文第三段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多媒体课件

一、品读课文

1、诵读课文:

老师背诵3、4段,然后学生齐读。

2、探讨文章思想内容

(1)第3段:学生思考、回答: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联系以

前学过的文言文游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如:《醉翁亭记》――太守真正的乐:“与民同乐”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古人游山玩水后确实“往往有得”。为什么会“往往有得”?

【明确】“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本文中作者的“得”又是哪些呢?】

③感悟一:作者认为,通常人们游览山水都会有什么特点?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④感悟二:“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至焉”这句话表面说的是观察事物、观赏风景,(联系我们人生)它实

际上是说明了一个什么客观规律?

【明确】作者以“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而要成功就要到达“险远”,要付出、奋斗。因而这种境界是很少人能够

达到的。

⑤感悟三:那么,要达到那些“人之所罕至”的境界,必须要有哪三个

条件?

【明确】“志、力、物”

⑥感悟四: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哪一个条件?

文章中哪句话说明?本段议论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志”;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本段议论的中心:要有志,尽志而为。

(2)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作者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

“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

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请举

例说明。

(3)研读第四段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明确】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4)学生齐读3、4段(第3、4段写了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的人生

道理,通过读去再次领受。)

3、探究写作特点

(1)3、4两段都是由游山中具体的小事悟出了人生哲理。作者是从哪些

具体的小事、游山细节感悟到的呢?请找出前文所一一照应的句子。

(2)总结本文写作特点――从文章事与理的一一照应,我们感受到本文

的写作特点是什么?(因事见理、叙议结合。)(板书)这样写跟直接

陈述道理相比,有什么好处?

【明确】因事见理、叙议结合。让道理有据可依,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教师引导:要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

四、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

两个道理:(1)要有志,尽志而为

(2)深思而慎取

一种方法: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拓展思考:我们除了要学习课文提到的两个道理,以及“因事见理”

的写作方法外,在王安石创作本文的层面上,我们还领悟到作者的什么

精神?

【明确】引导学生思考王安石的“写作精神”――慎取生活,深思人生。

游褒禅山记讲学案(通用9篇)有关资料――“他(王安石)让感觉到的东西走出晦暗,把行为的意义

揭示出来,变成一种精神,解释为规则和思想,从而使一次不完美的未

尽兴的游山活动,在“重温人生”中,也就是在回顾过去的过程中,臻于

完善。”

我们应学习的还有王安石的人生精神:懂得思考,善于总结,从而收获

经验,收获丰盛人生!

3、分享学习活动成果(文言游记创作)

【明确】分享在对每一种游历的回顾和重温得到的经验和启示。学生朗

读自己作品,然后让学生评价作品的事与理。(见附录)

附:(预习)练笔题目――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写一篇游记,不少于300

字,文章思路可参照《游褒禅山记》。

五、教师总结:我们这次文言文创作是一个全新的尝试。我很惊喜地发

现,大家可以写得如此精彩!你们作品中的旅游观光已经成为一种经历,

你们的创作正是重温、回顾它们,做到了“因事见理”,在重温、回顾

中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得”,这种写作手法希望大家今后能熟练运用。

更希望在这次练笔中,我们能“亲近文言文”,并爱上文言文,加强文

言文的语感,提高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质量。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以“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作文。

课后反思

篇4: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极”、“卒”、“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这两者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阅读参考】

1、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西岳华(读huà)山, 在山西,跟文中提到的坐落于安徽的华(huá)山不是一回事。

【学习过程】

一、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阅读并标注文本,并将自学过程中质疑之处总结于下: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 ( 深 ),则其虽好游者不能( 穷 )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 )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 ( 至 ) 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 明 )也。既其出,则 或 咎 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 ( 极 )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 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根据语意,补充3个字: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 ( 谬 )其传而莫能 ( 名 )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 萧 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按要求完成填空。(为加点字注音,为方框内的字词释义或指出用法,为括号中的字词指出活用类型)

2、记下疑难点,准备质疑、交流。

3、在文中划出你所认为的判断句,并说明判断理由。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话很有哲理,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

二、课堂练习

(1)解说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由山以上五六里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6.不出,火且尽

7.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翻译下列句子

1.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内容研讨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2、本文得出了怎样的两个观点,你觉得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三、延伸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篇5:《游褒禅山记》试析

《游褒禅山记》试析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在执政之前的作品。作者所游的是“褒禅山”,而所记的是褒禅山的“华山洞”。作者游华山洞时,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从而认识到一条客观真理:做任何事情,要想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收获,必须树立坚定的志向,具有坚强的毅力,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所以《游褒禅山记》一文,实际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

这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距今虽已九百二十多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其思想精华,以教育和鼓励青年一代在进行新的长征中,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意志,鼓起“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革命勇气,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无穷的“知识之洞”中以坚韧的毅力,不避险远地学习、探索、前进!

这篇游记试分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到“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褒禅山的景物和游华山洞的情景。

首先,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禅院,一个山洞,一块仆碑。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既点明了作者所游的地方,又介绍了这座山的另一个名字。接着记叙了“慧空禅院”的由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个介绍有一笔双写之功。其一,不仅使读者了解了“慧空禅院”的由来,而且还使读者了解了褒禅山之名的由来;其二,为引出华山洞作了铺垫,使读者清晰地看到华山洞的座落方位及华山洞之名的由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注:“华山洞”亦作“华阳洞”)作者记叙了禅院、山洞之后,接着又记叙了“仆碑”,是在“距洞百余步”的地方,而且“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因此作者认为“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表面看,似乎在为“华山”正音,实则是为启发后来人在学习时要“深思”“慎取”埋下一条伏线。

紧接着,作者对华山洞作一简介,然后记叙游华山洞的情况。作者先简介了华山洞的“前洞”和“后洞”,继而记叙游华山洞后洞的情景。这时,作者所看到的情景之一是:“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情景之二是:从洞的左右壁可以看出,“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这一情景是作者记叙了“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之后的补叙。这一补叙又为下面发议论提供了论据。

正当作者与同游者从洞内退出时,作者才发现“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并不是“火且尽”。所以当有人责怪首先提议要出洞的人时,作者也感到后悔。而后悔的.是在“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的情况下跟随他们退出去,而不能尽情地、畅快地享受这次游玩的快乐。

这一部份可以让我们看出这样一条线索:由“其见愈奇”而产生“乐”;由“不得极夫游之乐”而产生“悔”,这就为下面发议论提供了条件。

第二部份,从“于是予有叹焉”到“此予之所得也”。发表议论,写游华山洞的心得体会。

第一句,“于是予有叹焉”,紧承上文。因为作者的“叹”,是由“悔”引起的,也是“悔”的继续。

作者所感慨的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也就是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求思之深”的精神,暗含自责。接着,作者针对游华山洞所见所感抒发了自己的看法。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是作者所见作出的判断。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是作者所感而作出的判断,也是由华山洞的“险远”推而广之的看法。这里作者提到了“志”的问题,“志”的提出,是“求思之深”的深化,说明古人如没有“志”,“求思之深”也没有可能。同时又是自责,悔恨自己由于没有“志”,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紧接着,作者以“志”为中心,说明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最后又落脚“志”。可分三层意思:第一句,“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不能至也”为第一层,说明了虽然“有志”,但“力不足”是不能到达的。第二句,“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为第二层,说明了虽然“有志与力”,但“无物以相之”也是不能到达的。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为第三层,着重说明了“有志”的重要,其实质含义就是鼓励人们“尽志”,只要“尽志”就无所不能至。

毛主席指出:“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志”、“力”、“物”三者关系的说理中,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比较深刻地说明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文中的第一、二句说明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志与力”同“物”相比,“志与力”是存在人体之中的内因,而客观存在的“物”则是外因。有了可以到达的内因,而无达到的条件,是不能到达的。“志”与“力”,虽然同存于人体之中,而“志”却是内因,“力”对抽象的“志”来说,它又是外因了。因此,想到达所要到的地方,虽然具备了内因条件,然而力量不足,精力不够,都是不能到达的。

文中第三句,“然力足以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说明尽管具备了“力”与“物”的条件,如果没有“志”,想到达所要到达的地方也不可能。这就正好说明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这一部份即是全文的重点,它说明的道理是:做任何事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且是人们很少到的地方。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毛主席所创导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致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第三部份,从“余于仆碑”到结束。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总结全文。

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从第二部份的说理中,使我们进一步领会到,要想做到“深思”,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到“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这篇文章说明的道理对我们读书、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启发,同时在写作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读了以后,使人感到这篇文章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语言凝炼,语意深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在结构上,作者在介绍褒禅山时,逐一记叙了三个景物,这就使读者对褒禅山有一个概括地了解。接着又记叙了游洞的情况及其感想,最后写因仆碑而产生的联想,因而使人感到层次十分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也非常紧密,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一句,既紧承上段,说明了有“前洞”必有“后洞”,同时也启示了下文。又如“于是予有叹焉……”一句,与上段的衔接更为紧密,因为作者的“叹”,是由“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引起的。一个“叹”字承接了上文,也引出了一段议论。除此之外文章还注意了前后的照应,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照应,使人感到文章有波有澜。仅以前后照应为例,第一段作者虽然提到“仆碑”,但却摆在一边。直到最后,作者突然提起一笔:“余于仆碑”,借“仆碑”发了一番议论并以此作结。这就使人感到“仆碑”有突然立起之感。其议论有画龙点睛之妙。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谨严,而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游褒禅山,对山中景物并不是平列记叙,而是重点写游华山洞的情景。在游华山洞时,作者对洞内所见情景也只作了简略地记叙,而详写了自己游洞的感受。正是由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容易使读者把握中心,并受到一定的教益。

语言凝炼,语意深刻,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作者为了说明洞的深远、难进、奇特,仅仅只用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十三个字。在“夷以近”、“险以远”的议论中,作者也只用了“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十四个字。这一句文字不多,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所以接着又引起了“险远”与“志”的关系的议论。作者在“志”、“力”、“物”三者关系的议论中,不仅寓意深刻,其分析、推理、判断都具有说理的严密逻辑性。

篇6: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课题:游褒禅山记   授课人:高一 刘卫红

目的:1、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2、通过质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4、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的思想教育

重点:翻译课文,理解内容

难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法:质疑提问法    学法: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课型:新授          教具:.课件

板书:     游褒禅山记

游洞经过:前洞――后洞――悔随之

游洞心得:志――力――物――尽吾志

后记: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

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

引列宁的话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

指名读,齐读交互进行

(三)翻译课文

采用质疑的方法进行译文,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盖其有深,则其至有加少也

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找一名学生总体进行翻译,之后,教师将重点的词语圈点出来,作为重点复习的内容。

(四)理解课文

1、按顺序简述第二段的.写作内容。

2、概括第二段的内容要点。

用一个字来概述作者游洞

3、后的心情,原因是什么?

4、看课后练习一,找出第三段与第二段相互呼应的地方。

5、古人求思的精神与第三段的议论是什么关系。

6、分析“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有时间,指导背诵

四、小结

五、作业

作者邮箱: my001@2911.net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

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

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

六、熟读成诵

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作者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

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

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人”。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2.作者怎样生发议论的呢?

[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

篇8:《游褒禅山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作者要游历褒禅山,作者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三、研读第一、二段(一)

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

重点掌握以下词、句:

一词多义:

A.“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

B“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作者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作者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作者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作者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作者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作者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作者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

篇9:《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A.课时安排:三教时。              2001年3月7~8日 No.19 & 20 & 21

B.教学目的:

1.思想教育目标: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基础知识目标: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3.能力培养目标:古文的字词句篇。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背诵全文;

2. 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3.之\以的用法。

D.教学方法:精读课。

E.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室设备――电脑等。

F.教学设想

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G.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三篇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即“教学设想”中提到的那四篇。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教师:根据初读印象说说《游褒禅山记》跟上述四篇有什么不同。(从记游中生发议论。)

教师指出: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像《游褒禅山记》这样由记游中生发出大段议论的不算很多,这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阅读时要注意的是,文章议论的中心是什么,它怎样由记游中生发出来。能把握住这两个问题,才能学好这篇文章。

二、讲解文章的主旨。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

2.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正音”无物以相(xiàng)之    何可胜(shēng)道也哉  长乐王回深父(fǔ)

3.教师指出: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学生可能说出多种答案,可以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答案应作一点分析,例如“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一句是就仆碑而言,不过是信笔拈来,与游洞无关。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是缘此而生。)

讨论后应确定,“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4]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