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结合课文内容,认识赵普的勤奋学习、学以致用、为国荐才的精神。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决古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能读通课文。
2.搜集几个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或名言,
3.上网或图书馆查找赵普的资料,了解赵普生平事迹:赵匡胤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师:“人生不可无书”。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那么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后,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从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身上来对照一下吧!
2.学生交流展示收集的有关赵普资料,较多的了解赵普其人其事,激发学习的兴趣。
3.学生展示预习卡积累的字词情况,对文章理解进行质疑。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组织学生用范读、学读、比读等多种方式朗读。
2.学生根据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朗读,最终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受。
三、疏通文章。
1.学生*学习。
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2.老师巡视,借机做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明确。
4.教师组织讨论、归纳,帮助学生积累重点词句。
四、评价人物,探究写法
1.教师设疑导学。赵普是怎样一个人?你觉得文章中哪部分写的最精彩?赵普举荐何人?作者没写举荐的原因,没有记叙赵普与太祖的对话,这样写突出了什么?
2.学生思考、讨论。
3.教师组织交流归纳。
板书 内容: 中心 写法
刻苦读书 勤奋 细节描写
四奏人才 以天下事为己任 语言简洁
五、研究学习
1.教师出示材料。(投影)
资料上说:“赵普少时为吏,读书不多,相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课文中,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整天读书,死后书箱里就是一部《论语》。
2.学生根据材料,说一说自己的研究发现。
3.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并点拨研究的角度、方法。
六、加深理解,能力迁移。
1.学生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及开放*题目设计。
3.学生按要求积极参与。
4.教师组织学生解疑及对设计题作积极评价。
七、课后学习
整理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及特殊句式。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2
一、 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1. 导入部分:
可以采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导入,例如播放与“乡愁”相关的歌曲或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进入课堂。
学生分享“想家经历”环节,可以设计成小组分享,并设置一些引导*问题,例如:“你最想念家乡的什么?”“你用什么方式排解过想家情绪?”等,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并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文本解读部分:
减少教师讲解,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例如,在分析“故乡燕子”和“海上燕子”的异同时,可以设计对比阅读表格,引导学生从外形、动作、习*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思考,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两者的不同之处。
鼓励学生多元解读,避免单一*。 例如,对于“海上的小燕子和故乡的小燕子是不是同一只”这个问题,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可以是,寄托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也可以不是,代表着作者在异乡看到了希望和未来。
3. 拓展延伸部分:
补充阅读材料的选择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就是那一只蟋蟀》,还可以选择其他与“乡愁”相关的诗歌、散文、小说片段等,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席慕蓉的《乡愁》等。
写作环节可以更加开放和个*化。 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设计不同类型的写作任务,例如:续写“海燕”的故事、创作一首表达“乡愁”的诗歌、绘制一幅“家乡印象”的图画等。
二、 关注文章的写作特点,提升鉴赏能力
1. 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作用。 例如,课文开头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的描写,不仅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景,更烘托了作者愉悦欢快的心情,为下文写“乡愁”做了铺垫。
2. 在分析燕子形象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象征意义。 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希望和美好,作者借“燕子”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3.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其匠心独运。 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对故乡燕子的回忆,再写海上见到燕子引发的乡愁,这种结构安排更能突出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三、 整合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形式
1. 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资源融入课堂,增强教学的直观*和趣味*。 例如,播放燕子的视频,展示与“乡愁”相关的图片,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相符的背景音乐等。
2. 可以开展角*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多种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乡的燕子”和“海上的燕子”,并进行对话表演;也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乡愁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展开讨论。
总而言之,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才能真正打造高效课堂,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春教案设计3
导入: 曾经有个乞丐,胸前挂了块牌子,沿街乞讨,牌子上写着“自幼双目失明”几个醒目的大字,可很少有人肯施舍与他。*雪融化,小草发芽。乞丐遇到了一个穷困的诗人,诗人也是身无分文,只送给乞丐一句话。奇怪的是,自从诗人在那块牌子上添了那句话后,人们一下子变得乐善好施,纷纷慷慨解囊了。同学们猜一猜诗人送给他的那句话会是什么呢?(有说是“失去了父母”;有说“可怜可怜我吧”)。
老师:“春天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看不见春天真那么值得同情吗?(学生:春天太美丽了)。 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春天。 老师:与春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老师:这样美的春天看不到真是让人遗憾。有人既看到了又写得很优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
讲授新课: ① 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薄(b)烟厚薄(bo)水涨(zhng)起来了涨(zhng)红了脸 应和(h)和(h)平
② 谈谈你看到的江南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小草碧绿如茵;花繁华似锦;春风温柔;春雨柔润
③ 理清思路,有条理地表达。 那么多的景物却并不杂乱,哪些是盼春;哪些是绘春;哪些是赞春?
④ 绘春的部分又写了哪些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
⑤ 品位语言 以春草为例:①叠词的运用。偷偷的、嫩嫩——————— ②动词的运用。钻————————— ③修辞的运用。比喻、拟人。 学生分析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 ⑥你喜欢哪句或哪一段,说出你的理由。
⑥ 赞春部分: ① 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② 作用:表现了春天的新、美、力。
总结: 江南的春天有着可爱的事物,共同来感受一下: 小草从土里(钻)出来,花(赶趟儿),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雨像(牛毛、花针、细丝) 作者把难以描绘的春天描绘得如此美好,你觉得需要什么? 观察、情感、技巧。
作业: 写景作文:《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