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家位于襄阳城南郊外,靠近岘山,汉江西岸,名为“南园”或“涧南园”。题名中的鹿门山位于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乘船可在数时之内抵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朝廷征辟,携家隐居于鹿门山,使其成为隐逸的圣地。孟浩然早年隐居于岘山南园,但四十岁时前往长安寻求官职未果,后游历吴越数年归乡,决心步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寻得一处居所。虽偶尔归来南园,实为标榜隐逸生活的别业,故称诗作为《夜归鹿门》。此诗虽有纪实之意,但其主旨在于表达歌咏隐逸的情怀和志趣。
“渔梁”为地名,诗人由岘山南园渡汉江至鹿门山,途经沔水口,可望见渔梁渡头。诗的前两句描写傍晚江行所见,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哗。这里悠然的钟声和喧嚣的人声,突显出山寺的宁静与世俗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唤起诗人在船上闲望时的深思和悠远超然的心境。第三四句表达世人回家,自己前往鹿门山的不同心境,展示了诗人追求隐逸的志向和心境自得。
最后两句描写了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场景,“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映照下的山树朦胧美丽,使诗人为之陶醉。突然间,仿佛不知不觉中便到达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便是隐居于此,使诗人豁然开朗。这种微妙的感受和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几乎忘却了外界的喧嚣。末两句点明了“庞公栖隐处”的景象,揭示了隐逸生活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写就了“夜归鹿门”的主题,读来宛如一则随笔般的山水小记。然而,其核心是表达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通往隐逸之道的归宿。诗人以亲切自然的语调,简洁质朴的结构,清雅疏淡的笔墨,真实地表现了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展现了超脱尘世的隐士形象,形成了独特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评价孟浩然诗作为“气象清远,心*孤寂”,其作品“出语洒落,洗脱凡尘”。这首七律正是这些特点的代表。在艺术上,诗人将内心体验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而又深入浅出,成功地*统一了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他真实地表达了隐逸情趣,超脱尘世烟火,因此展现了消极避世、孤独寂寞的情感。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的诗意赏析2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作者】: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
【注释】: 渔梁:地名,位于河北省襄阳东。鹿门:诗人当时所居的襄阳鹿门山。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赏析】: 首先描绘了渡口的喧嚣,随后又表现了居所的幽静与独自往来。庞德公的隐居之处则融入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慕,自然而然地构成了整篇诗的主旨。这首诗歌颂了归隐生活的清静和淡泊,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尘世热闹的怀念,表达了一种迫于无奈的隐居情怀。其情感真挚飘逸,在平淡中展现出优美与真实。
夜归鹿门山歌3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声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
山寺钟声响彻,天*已近黄昏,渔梁渡口,一片喧嚣的渡船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而我则驾舟归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照亮着轻烟缭绕的树木,我突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地方。岩壁前有松林长长的小径,寂寥无人,只有我这个隐居者在这里往来。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前两句描绘了夜归的景象,山寺钟声和渡口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归隐者与尘世的分离。接着,诗人写到自己沿着江岸归鹿门,与世人有别。在鹿门,月光照亮了树木,诗人突然来到庞公的隐居之地,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羡慕和向往。最后两句通过描绘岩壁、松径和寂寥的氛围,突出了隐居者独特的境地,表现出诗人对清幽淡泊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语言描绘了归隐者的心境,表达了对宁静、幽雅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孟浩然淡泊清雅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