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飞红”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方便大家学习。

篇1:《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
《江声浩荡》阅读附答案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选自《人民日報》9月14日,有删改。作者 耿立)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答案:
1.(4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 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5分)(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评分标准:共3分,意对即可。(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3.(3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符即可。
4.(6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表达较笼统。 (1~2分)
示例1:作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读起来有气势。(1分)示例2: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触发我想象故乡附近黄河的模样,使我内心浩荡。(2分)示例3:这句话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分)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3~4分)
示例4: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3分)示例5: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4分)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5~6分)
示例6: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5分)示例7: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6分)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3,给1~2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5,给3~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6~7,给5~6分。
篇2:《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被我快要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的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母亲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在集市上半夜起来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二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我看到母亲从集市上哭泣着回来了,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与鸡蛋市。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后来,我想起“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给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买下了《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5.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子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6.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7.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8.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5.(4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6.(5分)
(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7.(3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8.(6分)略。
篇3:《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 ,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 我悄悄 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 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4分)
答: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5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答:
3.第⑩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答:
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参考答案:
1.(4分)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
2.(5分)(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评分标准:共3 分,意对即可。(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3.(3分)这部分插叙交代了当年“我”家的贫寒,写出了母亲被偷五元钱大哭的原因;衬托出“我”对书的强烈渴望,母亲对“我”的关爱。评分标准:共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符即可。
4.(6分)【评价要求与答案示例】第一层:只关注文章语句表象,思维单一肤浅,表达较笼统。(1~2分)
示例1:作者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读起来有气势。(1分)示例2: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触发“我”想象故乡附近黄河的模样,使“我”内心浩荡。(2分)示例3:这句话使“我”想起母亲对“我”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2 分)
第二层:思维不全面,只找到一两点,但思考较深入,表述较有条理。(3~4分)
示例4: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3分)示例5:这句话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的话,描写了大江的壮美景象,极有画面感,给“我”以震撼。这句话使“我”想起在家境极为艰难的情况下,母亲对“我”的关爱以及“我”为买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而骗母亲两元钱的经历;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4分)
第三层:思维较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5~6分)
示例6: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5分)示例7: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6分)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3”,给1~2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4~5”,给3~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6~7”,给5~6分。
篇4:中考语文《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江声浩荡》阅读答案
①“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②第一次读到《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句话时,我极为震撼。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还在笼罩,还在奔涌,如血液,从脚趾直达头顶……
③对一个平原深处的孩子来说,虽然离黄河才30里,但初中以前一直没有机会亲临,何况大江的涛声。但那刻,它就在我心中奔腾起来。
④那是30多年前发生在故乡的事。1980年的春天,我正读初中二年级。一天,我在镇上供销社的玻璃柜台看到一套四册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⑤我怯怯地让女售货员拿出来,翻开书页,第一眼,“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对一个乡间的孩子,一个在快板书和民间故事中成长的人来说,我知道外面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组合习惯的文字,还有一种有别于我们生活的别样的人生。
⑥那时农村僻陋偏远,是没有多少闲书可言的,父亲不识字,母亲不识字,哥哥有一本绣像本的《三国演义》,快要被我吃下了,那种精神的饥渴,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更加让人窒息。
⑦那天在课堂里老师讲些什么我一点都没听进去,晚上在家也只是草草吃点东西。细心的母亲看出我的不对劲,我的倦怠,问我:冻着了?凉着汗了?接着母亲又问:和人怄气了?被谁欺负了?
⑧我摇摇头,就早早躺下睡了。当时家境贫寒,我和父母还在一个床上睡觉。床的下面,拴着的是一群羊,而屋子的梁上则是宿窝的鸡。
⑨我想到“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但只是想象那大江的模样,那震撼的声音。
⑩我知道父母的不易,父亲靠半夜起来在集市上扫街,半劳作半乞讨地和来赶集的人一次要上两分钱补贴家用,有时还要遭到斥骂和白眼。五天一个集,每次下集,我就看见父亲在家里一分一分地点钱,然后交给母亲。那时哥哥刚结婚,姐姐也要出嫁,家里有时就断盐。
(11)一次母亲上集,被小偷偷去了五块钱。当时我中午正放学,同学说:你娘哭了,在街上走呢。
(12) 我悄悄地跟着母亲,看她从集市上哭着走过,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我也哭了,我们母子哭着从集市到供销社,到水煎包铺,到鸡蛋市场。人们不知道我们为什么哭,很多人窃窃私语“这娘俩,哭得像泪人似的”。
(13)后来,我想,“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样的句式可以用来形容我们贫寒的母子——“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4)黎明,屋梁上的鸡开始鸣叫。母亲早早唤我上学,问我身体好点没有,我没言语。
(15)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
(16)放学吃晚饭,在端碗的空隙,我对母亲说:老师要我交学费,两块钱!
(17)母亲没问,从衣裳的口袋里,在手巾包裹着的里三层外三层的中间,找出一块五,然后又去邻居家借了五毛。
(18)我到供销社的玻璃柜台前,买下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我骗母亲的唯一的一次,30年来,我一直压在心底。母亲去世多年了,我还常常想起我们娘俩哭泣走过的路:哭声浩荡,在母子脸颊上升!
12.第⑤段中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破空而来,一下击穿了我。”请仔细阅读全文,概述“我”被“击穿”后的种种表现。(3分)
1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那泪从她的眼里流到嘴角,流到脖子里,流到衣襟上,母亲用手去擦,眼泪又流到了她的手上,我怯怯地抓住母亲的手,母亲的泪也在我的手背上流。(作者这样写母亲流泪,有什么好处?)(2分)
(2)在学校晨读的课堂上,我撕破喉咙喊: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江声浩荡,自我家屋后上升——(“撕破喉咙喊”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2分)
14.作者为什么说“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这声音到现在还在回响?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2.参考答案:上课没心思听,晚上在家草草吃饭,很早睡(我变得很“倦怠”);母亲问我身体状况,我没言语;晨读课上,我撕破喉咙呼喊;家庭条件极为困难,骗母亲两元钱去买书。
评分标准:共3分,答案体现要点语句。不全面扣分。
13.参考答案:(1)这样写眼泪,是为了表现母亲被偷五块钱后哭泣时间之长,流泪之多,从而凸现母亲的伤心,当年“我”家的贫寒与生活的艰困。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
(2)表现了作者想得到《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强烈愿望和因家境贫寒买不起书的痛苦。
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表述不恰当,口1-2分。
14.参考答案:答案要全面,有深度(提升到抽象拓展的层次),表述简明。
示例1: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对知识与梦想的追求。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
示例2:不仅因为它是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头壮美的、给“我”以震撼的一句话,更因为这句话包含了物质匮乏年代,偏僻农村里一个少年追求梦想,渴望了解别样人生,冲破精神饥渴的感人至深的人生故事,包含了一个儿子对贫困母亲的无限感激、歉疚和思念之情,包含了一种顽强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力量。
评分标准:按层级给分,意思基本同于 “示例1、2”,给2~3分。
篇5:《街声》阅读附答案
《街声》阅读附答案
街声
吕锦华
①苏南有条小街。小街就是舞台。一瞬就是一生。
②又回到小街,在细雨蒙蒙的深秋,在深秋的黄昏,用脚步轻轻拍打你,用眼光细细打量你,一股陌生异样的感觉倏然涌起。
③这,哪是久藏我心中的小街?
④这有一片水声。哗哗地,从小街石板底下流过。像一群顽皮野性的乡村孩子,扰得小街的黄昏忽然心神不定起来。又似一首颇为悲壮的生命进行曲,将小街笼罩在一片深重的秋色里。
⑤该有一片书声。呜呜地,伴着细雨的淅沥声萦绕在小街。似潮汐漫漫,如芦风萧萧,像游丝一缕一缕飘在小街。小街人历来崇尚读书,当然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读,而是精读细究,有造诣,有著作,读出了名望。古代,有登上吏部尚书高位的;现代,有成了园林设计师、法学家、社会学家的。于是,这些人便成了小街的骄傲,成了一批孩子仿效的楷模。
⑥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却已被父母粘在书桌前了。心里有莫大的委屈,却从不敢声张。父亲那张没有一丝笑容的脸可以镇住一切。祖母心疼极了,便出来说情。父亲呐,总是不紧不慢地说:“妈,那时,你不也是这样要求我的么?”一句话,祖母不再吭声。
⑦小街人瞧不起经商的。他们称之为做生意人。言下之意大有低人一等、不务正业、欺骗诈人之味。因此,小街的商业一直振兴不起来。然而,倒楣的还是小街人,要买个铁锅什么的玩意儿,都得上老远的县城去。有人笑这街上的人全是大傻瓜。这不,把一只只小鸟喂大了送走了,你只拾了个好听的名声,其他什么也拣不着。又有人劝说小街人,这附近的乡脚大着哩,留几根苗苗在小街吧,或许能赚好多好多的钱。但小街人听了总是淡淡一笑。那满不在乎的神情似乎就是说:“伲不稀罕那几个钱!伲的眼光远着哩!伲就图个好名声!”
⑧——哈哈,多有趣的小街人,多清高的小街人!于是,黄昏细雨裹着的小街,总能捕捉到一丝丝湿漉漉的书声;于是,小街雨雾编织的黄昏,总是一幅古老清贫色调的画。
⑨眼前的一切令我吃惊。小街,何时卸去了这身积着太多尘埃的灰蒙蒙的外套,浓妆艳抹起来了?一个个店铺,被横一道竖一道的油漆打扮得像待嫁的新娘;昏暗的烛光,被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替代了,令人神荡目摇;夜幕还没完全垂下,小街已成了一条珠光宝气的灯河;街面改成水泥路,不再坑坑洼洼的绊脚,细雨中一辆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轻捷如飞燕。一个个卖茶叶蛋酒酿元子、卖T恤衫牛仔裤的小店铺闹猛得可以。顾主多数是附近的乡办厂里的农民。钱多了心也野了,晚上便来逛小街。偶尔还能看到咖啡馆舞厅里人头攒动。没有人唱歌,也没有人跳舞;却挤在一起喝茶聊天,兴致浓浓,人情浓浓。吴侬软语的评弹说唱和迪斯科的音乐飘得满街都是。街声,高高低低紧紧慢慢酸酸甜甜织成一股浓浓的声浪迎面扑来,我有点飘飘然了。
⑩穿过小街,忍不住又转过身去热热望了两下。小街人何时更新了观念?小街人终于赶上了新潮流。一切都变了。不变的只有这株古银杏,千掌千指擎一树的晶莹,年年秋天里透着一片醉人的金黄色的醇美,站在小街尽头,像小街的一座雕塑。
正欲离去,忽然想起那片书声。那片曾经萦绕小街的书声呢?难道,岁月已把这片声音抹去?难道生活已使这片声音失落?一份长久压在心头的沉甸甸的思绪倏然无存,而另一种心绪则迅速潜入心中,而且膨胀沉重起来。
说不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想抓住什么,又想挣脱什么。我曾经讨厌这书声。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书是让人开窍的钥匙,没了它,这世界会是一片怎样的苍白?
我默默地伫立在小街尽头。我又走进了一份深深的惆怅里。
街声,何时让我读懂一个逝去的秘密?
1.文章第①段的句式有何特点?运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3分)
2.文章第③段,“这,哪是久藏我心中的.小街?”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3.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有人说,作者赞美小镇赶上了改革开放的新潮流;有人说,作者对小镇这样的变化并不十分满意,她很怀念小镇深重的秋色。你觉得文章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4.文章在第?段刚说了“我曾经讨厌这书声”,紧接着又说“我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从“讨厌”到“眷恋”,作者对“书声”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3分)
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2分)
6.文中多次出现了“小街雨雾”,作者对“雨”的描写是不是多余的?为什么?(3分)
答案:
1.主要运用短句。(1分)在有限的字词中,蕴含着无限的意境。(1分)激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去探索更深层的含义,提高读者的想象能力。(或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1分)
2.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将过去引出来过渡,把“久藏心中”的小街和“令人吃惊”的小街形成对比。(1分)
3.苏南小镇过去大多靠水路和外界沟通,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但读书风气很浓。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聪明能干但思想保守的小镇人,小镇展开了经济腾飞的翅膀,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由衷地赞叹这样的变化和发展。(2分)但是作者敏锐的眼光也看到了经济超常规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精神文明应该怎样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文化教育应该占有怎样的位置。(小镇街上弥漫的浓浓声浪中失落了作者熟悉的读书声,这只是作者提出这个问题的由头,由此及彼,作者思考着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2分)
4.讨厌的读书声,是指孩提时代,被父母粘在书桌前读死书,压抑了活泼好动的个性。(1分)现在站立在五光十色的小镇街头,已听不到曾经萦绕小街的书声,(1分)而读书又确实让人开窍,使人聪明,小镇要有更大的发展,需要科学文化。(1分)所以作者“此刻又比任何时候都眷恋这书声”
5.收束全文。(1分)在文章的结构和感情的抒发上前后关联,显示了文章的思路和感情的线索。(或表达了作者对街声的怀念、对眼前小街的惆怅、对小镇变化的赞叹等)(1分)
6.并不是多余的(1分)。作者用“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显得清新、朴实、自然,富有诗意和情感。(1分)
篇6:江村阅读答案附赏析
江村阅读答案附赏析
江 村
陈允平①
草舍蔬畦绕,柴门竹迳通。
断云遮落日,细雨湿斜风。
野艾抽花碧,山茄②带叶红。
烟深南浦远,难认楚江枫。
注:①陈允平,南宋末年、元朝初年诗人,曾因图谋恢复旧朝之嫌入狱,晚年隐居四明日湖。②山茄:又名洛神花。
(1)你认为“细雨湿斜风”一句中哪个字最有韵味?请简要赏析。(3分)
(2)这首诗的感情委婉含蓄,简要分析作者表现了哪些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0.(1)【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参考答案一:“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诗人想象丰富,用词新颖,(1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和风伴随细雨的景象。(1分)
参考答案二:“湿”字最有韵味。(1分)湿,意为打湿、湿润。风本来是看不见的,诗中描绘细雨打湿斜风,将无形的清风化为有形(1分),写出了雨随风飘的旖旎之态(1分)。
(指出“湿”字1分,结合诗句分析作用或特色1分,分析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酌情给分。)
(2)【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前三联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畦环绕,竹径通幽,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着微风,碧绿的艾草与火红的山茄交相辉映。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尾联遥想当年,南浦遥远,江枫难辨,浓重的家国之思涌突然上心头,兼有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参考答案二:先描写自己隐居的环境,草屋前后菜园环绕,柴门后是一条两旁种着竹子的'小路。举目远眺,云霭遮住落日,细雨伴随着微风。艾草茂盛,山茄盛开。表达了诗人对村居(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接着运用了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在美好闲适的环境中,往事难以忘怀,遥想当年离别时的南浦已相隔遥远,记忆中的楚江枫叶已无从辨识,抒发了作者虽然隐居江村,但是心系国事,平生志愿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2分)
(“南浦”是水边送别之所,“楚江”是长江,都是当年去隐居时的离别之地。要结合注解①来理解思想感情。)
篇7:江间作诗歌阅读附答案
江间作四首诗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边的题目。( 4 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1)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2)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它的传神所在。
参考答案::
17、“拳”和“退”(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沙滩上一片明亮,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天空是如此广阔,以至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篇8:《雨雪曲 江总》阅读附答案
关于《雨雪曲 江总》阅读附答案
雨 雪 曲
江 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4分)
9.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8.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1分)、荒凉苦寒(1分)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分)(第二问答出“离别的路”仅1分,答出“路”有“离开家乡”+“从军”两个信息点可得2分)
9.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1分)②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1分)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分)(此问实际上是一道作用题。答题要点可以扣住“内容”“情感”两个角度来回答。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情感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
【知识链接】
“雨雪曲”是乐府横吹曲辞其中的一曲。横吹曲辞是乐府,来源却是胡曲,本是军中之乐。以鼓角为伴奏,因此叫做“横吹”。角这种乐器,渐渐不再流传了,姜夔道“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则其声悲咽可知。后来广为流传的横吹曲辞却是李延年所作。《乐府解题》中说:“汉横吹曲,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已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鹄》,二曰《陇头》,三曰《出关》,四曰《入关》,五曰《出塞》,六曰《入塞》,七曰《折杨柳》,八曰《黄覃子》,九曰《赤之扬》,十曰《望行人》。后又有《关山月》《洛阳道》《长安道》《梅花落》《紫骝马》《骢马》《雨雪》《刘生》八曲,合十八曲。”
篇9:《梁书·江革传》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诗文赏读:
(一)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二)
江革①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柔之②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③,与弟江观同生④,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⑤,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⑥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谢朓⑦尝宿卫⑧,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节选自《梁书·江革传》)
【注释】①江革:人名 。 ②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③父艰:父亲去世。④同生:孪生兄弟。⑤训勖:督促、勉励。⑥服阕:服孝期满。⑦谢朓:南朝宋著名诗人。⑧宿卫:值夜班。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 B.六岁便属文(写)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D.少孤贫(孤独)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A.泯然众人矣尘气莽莽然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为其名 C.与革充卧具而去待君久不至,已去D.乃脱所著襦去后乃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十六丧母,以孝闻。
【小题4】江革和方仲永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C
【小题1】①仲永的父亲每天带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②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小题1】相同: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
不同点: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启示: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一分辛劳一分才,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比天分更重要。
解析【小题1】D应为“成为孤儿”
【小题1】A与C都为“离开”。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从文本中总结内容的异同,启示只要合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