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篇1:《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暮西园》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1.这是一首田园诗,从诗题及诗中 等字眼均可看出写的是晚春时景,但全诗的基调依然 。(4分)
答.春色过(2分) 花落尽(2分)
2.赏析本诗中划线句。(5分)
答.(示例)运用反衬(对比)的手法。(2分)“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菜花盛开的情景,与上一句中的“花落尽”形成鲜明对比,(1分)衬托出“暮春西园”并没有因春尽而萧条,仍然充满了生机和盎然情趣。(1分)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喜爱。(1分)
3.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做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要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解析】
“春色都从雨里过”,这个春天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人们看不到春色,但今天“绿池芳草满晴波”,实在是难得的晴和好日子。“菜畦今日蝶来多”,西园里蝴蝶群飞,你追我逐,翩翩起舞。蝴蝶为什么都跑到我的菜园呀?“知是人家花落尽”,原来是别人家的花园里,鲜花早已被风雨打落殆尽。
这是写景?好像是,但又好像不是,明明弦外有音。这“弦外音”是什么?让我们看看高启其人。
高启 (1336~1374),元末明初文学家。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少有志于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以为他肯不合作,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将其牵连斩决,年仅39岁。
明白了高启的生平,你便发现,原来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田园诗,实际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那“雨”象征元末明初的战乱,“雨”让我们看不到春色,“雨”把花打落了,这是说,连绵不断的战争把人才都摧残了。因为别人家的花园花凋谢了,所这以蝴蝶都飞来了我的菜园,这是说,因为人才都摧残殆尽了,所以,张士诚上门了,朱元璋上门了,这些军阀们一个个都找上我的门来,我想躲也躲不脱。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不得不入仕为官的无奈心情。
简析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篇2:《春暮西园》诗歌赏析
《春暮西园》诗歌赏析
春暮西园(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示例一(思想内容角度):
这首七言近体绝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的“西园”景色,表现了诗人诗意盎然的田园生活情趣,寄托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首句萃集了西园的典型意象——绿池、芳草、晴波,充分展现了西园的面貌;次句自然承接,既是对首句的概括,又揭示了春色满园的由来;三四句继续紧扣诗题,推进一层,点出时令,描写菜畦和蝴蝶。这两句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显出变化,画面由静而动,并采用拟人手法,把众多蝴蝶翩跹菜园的情调写活了,整首诗因此而充满盎然的情趣。
示例二(语言特色角度):
这首七言近体绝句,以自然、本色、清新、活泼的语言,描摹生活观察,表达诗人对于田园生活的无限热爱。本诗题为《春暮西园》,诗作以典型的菜园意象——绿池、芳草、晴波、菜畦、蝴蝶等——入诗,紧扣诗题,自然本色,清新活泼,绝无雕琢斧凿之感;园景是清新的,语言也是清新的,以清新之语绘清新之景,可谓契合无际,相得益彰。尤其是末二句,用拟人写法表现蝴蝶纷聚菜园的情景,活泼生动,充满盎然的生活情调。
示例三(表达技巧角度):
这首七言近体绝句,表现的是诗人田园生活的乐趣。这种生活情趣的成功表达,得益于作者恰到好处的`表达艺术。一是起承转合的结构艺术。全诗四句:首句“起”,点题取象;次句“承”,扣题提炼,交代由来;三四句“转”“合”,仍紧扣诗题,选取典型意象,但化静为动,表现了“西园”的盎然气象,也透露出作者积极、惬意的生活态度与情调。二是白描手法的匠心独运。全诗通篇采用白描手法,撷取“西园”的典型意象——绿池、芳草、晴波、菜畦、蝴蝶等——来表现“西园”暮春时节明丽生动的园田景象;并且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篇3:春暮西园原文及赏析
春暮西园原文及赏析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译文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注释
晴波:阳光下的水波。
赏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篇4:《春暮西园》原文及翻译赏析
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简析
这首《春暮西园》诗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美誉的诗人高启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的语文试题中。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
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注释
晴波:阳光下的水波。

篇5:春暮西园 高启-春暮西园赏析
春暮西园 高启-春暮西园赏析
春暮西园 高启,七言绝句,一首写田园的诗篇,作者高启是明初的著名诗人。本文由unjs.com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
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
菜畦今日蝶来多。
字词解释:
晴波:阳光下的水波;
菜畦:菜地;
译文:
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话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
作品赏析:
本诗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晚春时景。
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
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以上这篇春暮西园 高启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诗句大全 !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unjs.com!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篇6:《春近》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近》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春近
王铚①
山雪银屏晓,溪梅玉镜春。
东风露消息,万物有精神。
索莫②贫游世,龙钟老迫身。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③。
【注】
①王铚:曾为枢密院编修官,因忤奸相秦桧意被贬斥。
②索莫:枯寂无生气的样子。③津:渡口。
试题
(1)第一联两句中的“晓”和“春”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这首诗景和情的关系进行简析。
阅读答案
(1)“晓”和“春”。用“晓”字形象地写出了晨曦透射下山峦积雪的洁白与闪光之状。用“春”字巧妙、生动地传达出梅开春近的欣喜。画面灵动,尽显生机。
(2)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写哀情,心境枯寂,老态龙钟,想要退隐却前途难料。以乐景衬哀情,更突出了作者心情的抑郁。
二:
(1)首联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答案】
(1)比喻。作者把山比作银屏,将溪比作玉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清澈的情状,其中隐含着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之情。这两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苍凉的山野,我们在画面中仿佛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2)前四句写乐景,山峦积雪,寒梅俏立,东风轻拂,万物复苏,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近景象。后四句抒发了诗人贫穷落拓又老境将至的抑郁和想退隐避世却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心情。以乐景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反衬诗人的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诗人精神的极度抑郁苦闷。
赏析
诗歌前四句飙血山色、溪梅、东风等景物,表现了春天将近时生机蓬勃的景色尾联“欲浮沧海去,风浪 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 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 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 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 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 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 之情。 后四句抒 发了诗人贫穷落拓 (1, 豪 放,放荡不羁。 2, 穷困 潦倒,寂寞冷落。)而又 老之将至的抑郁和想隐退 避世却找不着出路的苦 闷;诗歌以乐景 衬哀情,借自然景物的'生 机勃勃充满希望反衬诗[1]人 贫穷落拓与进退无着,突出了精神的极度抑郁。
首联
“山色银屏晓,溪梅玉镜春”:天亮了,积雪 覆盖的山峦,起伏绵延, 像那银白色的屏风;清澄 的溪水像一面白玉的镜子 溪边的寒梅,已经迎寒张开笑脸,对水弄姿,报告 着春天的消息。此联写 “雪”和“溪”时运用了 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描绘了山峦绵延和溪水 清澈的情状,把读者视野 引向了苍凉的山野,仿佛 看到了诗人的身影
“晓”字不仅表现了银装素裹的山脉在晨曦 中发出的晶莹光芒,而且 写出了山色由暗转亮的过 程; 还是春天, 梅花的开放却让诗人错以 为春天已至,着一“春” 字突出了溪边怒放的寒梅 花满枝头的景象,给人生 机勃勃的感觉
颔联
“东风露消息,万物 有精神”:尽管白雪皑皑, 但东风里依然透露出春之 将至的讯息,万物正在萌 动、抖擞精神以迎接春天 的到来。诗人以若有若无春之讯息,唤醒了寒冬里 世人盼春望春的情绪。看 似对春饱含憧憬,实则为 下文抒情作反衬,匠心独 运,意味隽永。
颈联
“索莫贫游世,龙钟 老迫身”:带着孤独沮丧 心情,贫穷落拓地徘徊在 在世上,更有龙钟老态人 之晚景就要降临。触景生 情,由物及人,感慨自身 遭遇,诗人深感郁闷沉重。 让人不禁联想其受邪恶势 力迫害之遭遇,凝思其感慨人生晚景将至的原因。
尾联
“欲浮沧海去,风浪阔无津”:我想从险象环生的宦海中引退避世,可风高浪险,哪里能找到安全的渡口?此联抒发了作者想从宦海中引退避世,但找不到出路的矛盾苦闷之情。
篇7:《蝶恋花 春暮》赏析及阅读答案
朝代:宋代
原文: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译文
夜间在亭台上踱着步子,不知道为何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逝去的气息。夜里飘来零零落落的几点雨滴,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
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对她千万般思念,在辽阔的天地里,竟无一处可以安排“我”的相思愁绪。
注释
①蝶恋花,词牌名,分上下两阕,共六十个字,一般用来填写多愁善感和缠绵悱恻的内容。此词于《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诗余醉》等本中均有题作“春暮”。
②遥夜:长夜。亭皋:水边的平地。《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亭皋千里,靡不被筑。”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云:“倒步不可解,必信步之误。”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云:“旧钞本作信。”
③风约住:下了几点雨又停住,就象雨被风管束住似的。
④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欧阳文忠近体乐府》注:“一作杏。”依依:《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花庵词选》、《类编草堂诗余》、《唐宋诸贤绝妙词选》、毛订《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均作“依稀”。《欧阳文忠近体乐府》罗泌校语云:“一作无言。”暗度:不知不觉中过去。春暗度:《尊前集》作“风暗度”。《欧阳文忠近体乐府》、《花庵词选》、《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代诗余》、《全唐诗》作“香暗度”。
⑤谁:《乐府雅词》作“谁”。《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罗泌校语云:“谁,一作人。”在:《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醉翁琴趣外篇》、《乐府雅词》作“上”。《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注:“一作在。”
⑥一寸:指心,喻其小。绪:连绵不断的情丝。“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
⑦安排:安置,安放。
阅读题
1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一句中的“闲”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一寸相思千万绪”一句有什么表达特色?请略加分析。
3沈谦《填词杂说》赞《蝶恋花》“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句,以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俱不及。你同意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答案
【1】伤春暮、怀人。(2分)“闲”字写出词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2分)
【2】主要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寸”和“千万”对比,“一寸”和“千万”同时又是夸张。(2分)
【3】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写出了春天的夜晚清新、淡雅、朦胧的景象,如此美景更能勾起人的相思之情;(3分)而“红杏枝头春意闹”“去破月来花弄影”只从视觉方面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美。(1分)(如答“不同意”也要扣住“内容”“情感”“手法”三个方面分析)
篇8: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白居易《春生》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浔阳春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的一组七言律诗。这组诗由《春生》、《春来》、《春去》三首组成。《春生》这首诗把春天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灵动。此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截然不同。
春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叫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结合尾联分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写法极富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春生”?从全诗看,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鉴赏其抒情的妙处。(4分)
阅读答案:
①表现了诗人天涯沦落之恨。诗句表面上是写诗人希望春如果到了故乡,见到家乡的人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沦落江州受罪呢,而言外之意却是如果能向“春”那样自由自在地“周游”,游到哪里就为哪里带来美景,该有多好。(3分)
②参考要点:(3分)
拟人手法: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到处漫游。②让和风传递消息,让啼鸟介绍情况。③春绿了青草,美了繁花。
反衬手法:以春的美景反衬天涯沦落之恨。
构思独具匠心:前三联赞春,尾联转为抒恨,初读意外,细思便觉反衬之妙。
(3)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2分,答出两点得1分)乐景写哀(反衬)(2分)
(4)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2分)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自己家乡,到处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愁苦;含蓄蕴藉。(4分,手法2分,效果分析2分)
解析:
(3)试题分析:这首诗一开始便问道:春天从来到人间,就悄无声息地到何处去游历呢?第二句即交代谜底,春天走遍了天涯海角才肯作罢。三、四两句用了拟人手法,春天每到一处,先派遣“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们春天将来临,再遣“啼鸟”说明春天到来的缘由。接下来的五、六两句描写春天到来后的绚丽景色:河畔绿草如茵,树头繁花点缀。而最后两句诗意一转:春天如果到我的故乡理该寻觅我吧,那就请春天为我向家人传去沦落江州的信息。
(4)试题分析:诗的中间四句描绘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尾联抒发了“天涯沦落之恨”,是传统的“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被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也尽在这亦真亦幻的想像与描写之中,可谓含蓄蕴藉,哀而不伤。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赏析:
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作《浔阳春》三首,这是第一首,题为《春生》。这首诗把“春” 拟人化,构思异常新颖、奇巧。开头便问:“春” 从何处出“生”,接着说她一出生就到处漫游。她还懂得搞点宣传,造点声势。将到某处,先派“和风”传送消息,告诉人家“春”将来临;再遣“啼鸟”介绍情况,说明“春”将带来无限美景。她一到某地,就埋头工作,为河岸覆盖绿草,为树头点缀繁花。这分明是一首“春”的颂歌,用笔之妙,出人意外,但更其出人意外的还是结尾:作者对“春”说,你如果漫游到我的家乡,家乡人如果到处寻找我,就告诉他们,我正在江州沦落受罪呢!言外之意是:如果能象“春”那样自由自在的“周游”,游到那里,就给那里带来美景,该多好!这首诗与《琵琶行〉同是抒写天涯沦落之恨,但选材,谋篇,命意,又何等不同!这就是艺术创造。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盛唐以来,七律或工丽,或雄浑,或沉郁顿挫,佳作如林。但写得这样轻灵、跳脱、活泼的,还不曾有过。
篇9:《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为大家所称道,请简要分析此联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
1.塑造了一个伤春自怜、孤独寂寞、饱尝相思之苦的闺中女子的形象。(意对即可)
2.①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②正反衬托,凸显心境;③对仗工稳,妥帖自然。(意对即可)
注释
⑴春残:春将尽。
⑵翠帏(wéi):绿色的帷帐。帷,四周相围而无顶的篷帐。
⑶独立:独自一人站立。
⑷微雨:小雨。
⑸寓目:观看,过目。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
⑹断:断绝。
⑺“经年”句:经年,经过一年或若干年。梦亦非,梦境也不同了。
⑻那堪向:怎能忍受。那,通“哪”。向,语气助词,无实义。
⑼夕:傍晚。
⑽萧飒(sà):萧条冷落;萧索。
⑾暮:傍晚。
⑿辉:光辉。
参考译文
又到了春天快要结束之时,这让人怎么走出翠绿的帷帐?
人独自站在落花面前,小雨中燕子成双飞去。
观看此景魂魄像要失去,经过很多年梦境也不一样了。
怎么能够忍受如此愁苦的夜晚,蝉在凄凉萧索的夕阳下映出光辉。
赏析
《春残》是唐末五代诗人翁宏创作的.五言律诗。该诗写女子春末怀人,反复抒写其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之情。诗中颔联“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成为千古名句。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一词,体现出不堪的情绪。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为佳句。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更不用说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了。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颔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之后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与颔联相比,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