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句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以其雄奇奔放、气势磅礴的笔调,描绘出古代巴蜀地区山川之险峻、道路之艰险,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句。许多人只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却未必知晓其下一句是什么。这下一句正是:“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句诗承接前文,将蜀道之险从客观描写转入主观感受。“凋朱颜”三字极具画面感,意为使人听闻此情此景,便容颜失色、神情黯然。朱颜,本指红润健康的面容,象征着青春、活力与希望;而“凋”字则暗示了精神上的震慑与心理上的恐惧。当人听闻蜀道之艰险,竟至面色惨白、心神俱疲,可见其险已非寻常可堪。李白以夸张之笔,将地理之险升华为心理之惧,使诗句不仅具象,更富情感张力。这一句,是整首《蜀道难》情感转折的关键,由外部环境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震撼,为后文进一步的抒情与感叹埋下伏笔。

《蜀道难》创作于李白青年时期,相传为送友人入蜀而作,亦有学者认为其暗含对仕途艰险、世路坎坷的隐喻。无论创作背景如何,诗中“蜀道”早已超越地理意义,成为人生困境、理想追求与命运挑战的象征。从“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到“使人听此凋朱颜”的震慑,诗人层层递进,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危机与敬畏的世界。蜀道之难,不仅在于山势高耸、栈道悬空、江流湍急,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古蜀道穿越秦岭、大巴山,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在交通技术落后的年代,行人需攀悬崖、涉急流、穿密林,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史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正是对蜀道军事与地理双重险要的精准概括。李白以诗笔重现这段历史,既是对自然伟力的礼赞,也是对先民勇毅精神的致敬。

在“使人听此凋朱颜”之后,诗人并未止步于恐惧,而是进一步深化主题,引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描写。他通过“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等动态场景,将蜀道的险峻推向极致。而“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一句,则从旁观者的角度发出诘问,既是对行路者的关切,也是对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李白笔下的蜀道,既是地理的通道,也是精神的试炼场。它考验的不仅是体力与勇气,更是意志与信念。在“凋朱颜”的震撼之后,诗人并未沉溺于悲观,而是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悲壮叙事,揭示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抗争与不屈。五丁开山的传说被融入诗中,象征着文明对荒蛮的征服,也暗喻着理想对现实的突破。

《蜀道难》之所以千古传诵,不仅在于其语言之瑰丽、想象之奇绝,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当代社会,虽然现代交通已极大改善了蜀道的通行条件,高铁穿山、桥梁跨谷,昔日“难于上青天”的险途已成通途,但“蜀道难”的精神内核依然存在。人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面对学业、事业、情感的种种挑战,我们同样会感到“凋朱颜”般的焦虑与恐惧。正如李白在诗中展现的,真正的勇气不在于无视困难,而在于明知其难仍毅然前行。蜀道之难,难在险,也难在坚持;难在路,也难在心。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不妨回望这首诗,从中汲取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

“使人听此凋朱颜”,这一句看似写惧,实则写勇。它提醒我们,恐惧是人之常情,但不应成为退缩的借口。真正的强者,是在听闻艰险后仍选择出发的人。蜀道虽难,终有人行;人生虽艰,终有出路。李白的诗,穿越千年,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起回响。它告诉我们: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难而失颜,因惧而止步。唯有直面挑战,方能在险峰之上,看见青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