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旗峰上展旗楼,云卷云舒几度秋。这句诗出自岭南一处少为人知却意境深远的山水胜境——展旗峰。展旗峰位于粤北群山之间,因山势如一面展开的旗帜而得名,其顶建有一座古楼,名为展旗楼,始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缮,至今仍巍然矗立,俯瞰群山,遥望江河。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制高点,更是文化记忆与历史沉淀的见证者。每当晨曦初露,薄雾缭绕,展旗楼便如一位静默的守望者,在天地之间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展旗峰上展旗楼,云卷云舒几度秋。这句诗看似写景,实则蕴含深意。它并非简单的对仗工整,而是以“展旗”为意象,引出“云卷云舒”的自然律动,再以“几度秋”点出时间的流转与人事的变迁。展旗,是动态的,象征着奋发、张扬、进取;而云卷云舒,则是自然的无为与从容,二者形成一种张力。楼立峰顶,既是对外的瞭望,也是对内的自省。展旗楼的存在,仿佛在提醒世人:人生在世,既要如旗帜般迎风招展,有所作为,也要如云般随缘自在,不滞于物。这种刚柔并济、动静相宜的哲学,正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展旗楼的历史中,曾有许多文人墨客登临赋诗。明代诗人陈白沙曾在此留下“孤峰插汉旗影斜,万壑松风入梦家”的佳句;清代学者阮元亦曾题写“一旗展处千峰应,半榻闲来万象空”,将展旗楼的地理特征与精神境界融为一体。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山势之雄奇、楼阁之巍峨,更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展旗楼并非只为观风景而建,它更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它是乡民避难的据点;在太平盛世,它是文人雅集的场所。它见证了农耕文明的兴衰,也承载了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每逢中秋或重阳,当地百姓仍会自发登楼,焚香祈福,吟诗作对,延续着数百年的文化传统。

展旗楼的建筑本身也颇具匠心。整座楼阁为三层木石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却又不显浮华。其设计巧妙利用了山势,底层嵌入岩壁,中层悬空挑出,顶层则如旗杆般直指苍穹,仿佛整座楼是从山体中生长而出,与展旗峰浑然一体。楼内陈列着历代碑刻、地方志抄本与文人手稿,虽不显赫,却真实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记忆。最令人动容的是,楼中有一块残碑,上书“旗展心亦展,楼高人更高”,字迹斑驳,却力透纸背。这或许是某位无名之士的顿悟,也或许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道出了展旗楼真正的意义:外在的“展旗”是形,内在的“展心”才是神。人若只知张扬,不知内敛;只知登高,不知俯察,便如无根之木,终难长久。

展旗峰上展旗楼,云卷云舒几度秋。这句诗之所以耐人寻味,正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写景,而成为人生境界的隐喻。展旗,是志向的张扬,是理想的升腾;云卷云舒,是心境的从容,是处世的智慧;几度秋,则是时间的沉淀,是生命的回望。在当代社会,人们常忙于追逐外在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的安顿。展旗楼的存在,恰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应保持一种“展而不狂,静而不滞”的平衡。正如那山间的云,时而聚集成雨,滋润万物;时而散作轻烟,归于虚无,却始终不离天地之间。

展旗峰上展旗楼,云卷云舒几度秋。它不只是地理的坐标,更是精神的坐标。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展旗”,不是虚张声势,而是以坚定的信念面对风雨;真正的“登高”,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在俯瞰中体察众生。当我们在人生路上感到迷茫或疲惫时,不妨想一想那座矗立在群山之巅的展旗楼——它不言不语,却已道尽千言。它展的是旗,守的是心;望的是远方,回的是本真。或许,这正是这句诗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在纷繁世界中,既要敢于展旗,也要学会如云般自在舒卷。如此,方能在几度春秋之后,仍立于峰顶,笑看风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