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水取山水为上,其心取仁智为宗。这句古语出自传统山水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交融之处,既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亦是对人格理想的凝练。山水,自古以来便是中国文化中最富哲思的意象,不仅是地理形态的呈现,更是精神境界的象征。水依山而行,山因水而灵,二者相生相济,构成天地间最和谐的画面。而“其水取山水为上”,并非仅指取水于山涧清泉、远离污浊,更深层地指向一种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择善而从,择美而居,以自然之纯净涵养心灵之澄澈。

在传统文人笔下,山水是隐逸的归宿,是超脱尘俗的寄托。陶渊明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心之所向,正是山水的宁静与自由。王维隐居辋川,以诗画寄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将山水的清冷与内心的空灵融为一体。他们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以山水为镜,照见本心。水,作为生命之源,其品质取决于其所出之地。若水源出于高山深谷,经岩石过滤,受林木涵养,则清冽甘甜,可饮可赏;若出于市井沟渠,混浊污秽,则不可近。同理,人之品性,亦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与所秉持的信念。取山水之水,即是选择一种远离喧嚣、亲近自然、崇尚朴素的生活方式。而更进一步,若将“山水”升华为一种精神坐标,则“其水取山水为上”便成为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以山之稳重立身,以水之灵动静心,以仁智之德立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此语出自《论语》,揭示了山水与人格的对应关系。山,静而不动,厚重坚实,象征仁者的宽厚与包容。仁者心怀天下,不因外物而动摇,如山般沉稳,如大地般承载。水,则流动不息,随形就势,遇山绕行,遇谷成渊,象征智者的通达与变通。智者不固执己见,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如水般柔韧,如江河般前行。“其心取仁智为宗”,正是对“其水取山水为上”的内在呼应。外在环境的选择,最终要归于内心的修养。若只取水于山水,而心仍陷于功利、浮躁、狭隘,则水虽清而心浊;唯有内心秉持仁智,方能真正理解山水之美,也才能使山水之清,化为生命之清。古人讲“格物致知”,通过观察自然,体悟天道,进而反求诸己。一池清泉,可映照出人心的明与暗;一峰孤峙,可激发胸中的志与气。山水不仅是审美的对象,更是修身的媒介。

在现代社会,人们远离自然,生活于钢筋水泥之间,信息洪流裹挟着焦虑与浮躁,精神世界日益干涸。此时重提“其水取山水为上,其心取仁智为宗”,更显其现实意义。我们未必都能归隐山林,但可以选择以山水为镜,反思自身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在快节奏中留一份沉静,在竞争中守一份仁厚,在变动中持一份智慧。一杯清茶,可源自山间云雾;一次沉思,可如溪水般流淌。真正的“取水”,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而在于心灵的取向。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在得失中坚守本心,便是将山水之清,注入了生命的血脉。

山水无言,却蕴含至理;仁智无形,却可践行于日常。其水取山水为上,是对外在环境的择优;其心取仁智为宗,是对内在精神的锤炼。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它不鼓吹逃避,也不主张空谈,而是倡导一种清醒而从容的生活态度:以自然为师,以经典为鉴,以仁智为灯,在纷繁世界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清澈之路。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便能在尘世中活出山水的风骨,在平凡中成就非凡的品格。如此,水清,心亦清;山静,人亦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