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不肯受上赏的下一句是:“推功于人,让名于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典籍,虽非直接见于《史记》《左传》等经典原文,却高度凝练了传统士人精神中一种极为推崇的品格——功成身退、不贪名利。它不仅是古代贤臣良将的处世信条,更是中华文化中“谦逊”“内敛”“重义轻利”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以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意,也让我们得以在今日回望时,重新思考成功之后的姿态与选择。

功成而不居,是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功高震主者往往难逃猜忌与灾祸,而真正能保全自身、赢得后世敬仰的,往往是那些在功成之后主动退让、不争不抢的人。春秋时期的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立下不世之功。他并未贪恋相位与荣华,反而在功成之际悄然离去,泛舟五湖,化名陶朱公,转而经商,富甲天下。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更明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懂得何时放手。他不仅不接受上赏,反而将财富散于百姓,推功于勾践,让名于同僚。这种“功成而弗居”的胸襟,正是“推功于人,让名于下”的生动写照。范蠡的选择,不是怯懦,而是一种对人性、权力与命运的深刻洞察。他懂得,真正的奖赏不是金银爵位,而是内心的安宁与后世的口碑。

再观东汉的邓禹,光武帝刘秀的开国元勋之一,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他在平定天下后,并未居功自傲,反而主动辞去高位,归隐乡里,教导子弟,修身养性。他常言:“吾将百万之众,未尝妄杀一人,后世必有兴者。”他不以功业自矜,反将成功归于天时、地利与众人协力。在朝中,他从不争权夺利,反而屡次推荐贤能,让功于同僚。这种“让名于下”的胸怀,不仅赢得了同僚的敬重,也保全了家族的绵延昌盛。邓禹的子孙在东汉数代皆为显贵,与其谦退家风密不可分。可见,功成之后的不争,并非放弃,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经营——以退为进,以让为得。

这种精神在后世不断被传承与演绎。唐代的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功盖天下。然而他始终谨言慎行,不结党、不专权,每逢朝廷赏赐,必再三推辞,甚至主动请求削减兵权。他深知,功高易招忌,唯有谦退才能保身全族。他常对家人说:“吾受国恩深重,岂可贪赏以招祸?”他不仅不接受上赏,反而将功劳归于将士,将荣耀归于君主。正是这种“推功于人,让名于下”的品格,使他在权臣环伺、政局动荡的唐代得以善终,家族也得以延续百年。他的宅邸被称为“汾阳王府”,却从不设门禁,百姓可自由出入,以示无藏私心。这种坦荡与谦和,正是对“功成不肯受上赏”精神最深刻的践行。

回望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伟大,往往不在于站在聚光灯下接受欢呼,而在于光芒散去后,仍能保持清醒与自省。功成而不居,不是虚伪的谦辞,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尊重。名利如浮云,转瞬即逝;唯有德行与智慧,方能穿越时间,沉淀为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竞争激烈,成功被不断量化、标榜,人们追求的是“上赏”——金钱、地位、名声。当一个人真正取得成就之后,若仍执着于占有、炫耀与控制,反而可能陷入新的困境。相反,若能像范蠡、邓禹、郭子仪那样,主动让出功劳,分享荣耀,反而能赢得更持久的尊重与信任。

“功成不肯受上赏,推功于人,让名于下”,这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告诉我们: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真正的奖赏,不在于外在的封赏,而在于内心的从容与外界的敬重。当我们学会在巅峰时低头,在荣耀时退让,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驾驭成功的能力。历史不会记住每一个争名夺利者,但会永远铭记那些在功成之后,依然保持谦卑与清醒的灵魂。这,或许才是“功成”二字最深刻的注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