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上离散风犹去,孤影徘徊月自明。
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氏的残卷,字迹斑驳,纸页泛黄,仿佛从时光的缝隙中遗落而来。初见时,只觉其语意苍茫,如秋夜独步于荒径,四顾无人,唯有风过林梢,月照空庭。细品之下,却觉其中藏有一种深沉的哲思——离散非终局,风去而心未远,孤影虽独,却与明月共照。这并非简单的离愁别绪,而是一种在分离中寻得自我、在孤寂里照见本心的生命体悟。人生于世,聚散无常,如风过无痕,如云卷无迹。然风虽去,其声犹在耳畔;人虽散,其影仍存于心。于是,这句“莫上离散风犹去”便不只是劝人勿追往事,更似一种提醒:莫因离散而失其志,莫因风去而迷其心。
风,是时间的隐喻,是变迁的象征。它无形无相,却能吹动万物,拂过山川,掠过人心。离散之“风”,非自然之风,而是命运之风,是人生际遇中突如其来的变故、离别、失落与无常。有人被这风吹得东倒西歪,失魂落魄;有人则迎风而立,虽衣袂翻飞,却脊梁不弯。风犹去,说明风已过境,余响未绝。此时若仍执迷于风中的旧景,登楼远望,徒增悲凉。故“莫上”二字,实为警语。登楼者,常为怀人、思乡、追往昔,然高处不胜寒,望断天涯路,未必能得归人。倒不如静坐月下,观影自照。月自明,是自然之恒常,是天地之清辉,它不因风去而暗,不因人散而隐。人若能如月,守其明,持其静,则纵处离散之境,亦不失其光。
更进一步,离散并非全然消极。风去之后,尘埃落定,万物显形。人常于喧嚣中迷失自我,反而在独处时得以照见内心。陶渊明归隐田园,非因仕途失意而颓唐,实乃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寻得真我。王维晚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亦是在孤寂中悟得禅机。离散之“风”吹散了浮华,吹走了喧嚣,却吹不散一颗澄明之心。风犹去,而心可归。孤影徘徊,非为悲叹,而是与天地对话,与自我和解。此时之“徘徊”,不是踌躇不前,而是沉思、沉淀、内省。月自明,照见的不只是身影,更是灵魂。
人之一生,总在聚散之间流转。少年时离家求学,青年时背井离乡,中年时亲人离散,老年时独对空庭。每一次离散,都是一次剥离,也是一次重生。风去之后,旧景不复,但新境可成。有人于离散中沉沦,有人于离散中觉醒。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风去之后,不急于追风,而愿静待月明。风是动的,月是静的;风是外在的,月是内生的。莫上离散风犹去,正是劝人从“动”中抽身,归于“静”;从“外”中退守,归于“内”。
孤影徘徊月自明,这“自”字尤为精妙。月不因谁而明,影不因谁而存。它独立于外境,不依不靠,不悲不喜。人若能有此“自明”之境,则无论身处何地,心皆不迷。离散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离散中失去自我。风去之后,若心仍随风飘摇,则永无宁日;若心能如月自明,则风去风来,皆成风景。
故“莫上离散风犹去”的下一句,不是哀叹,不是追悔,而是“孤影徘徊月自明”——一种在孤独中自持,在寂静中觉醒的生命姿态。它告诉我们:离散是人生常态,风去是命运常态,但心可不为所动。风虽去,心犹在;人虽散,志未消。真正的成熟,不是不再经历离散,而是在每一次离散之后,都能重新找到内心的光。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风来风去,聚散如云,唯有心中明月,长照归途。莫上高楼望断天涯,不如静立庭前,看孤影与月影相融,听风去之后,心自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