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泥是扶不上墙的,这句话流传已久,几乎成了人们评价他人时最不留情面的一句俗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无药可救的状态——无论施加多少外力,都无法改变其本质的软弱与无力。这句话的下一句却鲜有人知,也少有人深思:“但人心若立,泥亦可成砖。”这句看似矛盾的后半句,恰恰揭示了人性中最为珍贵的部分:自我觉醒的力量。它提醒我们,外在的评判或许残酷,但真正的改变,永远始于内心的觉醒与坚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以“烂泥扶不上墙”来定义那些屡教不改、不思进取的人。他们或许长期沉溺于不良习惯,或许在学业、事业上屡屡受挫,又或许在人际关系中反复陷入同样的困境。旁观者往往摇头叹息,认为他们已无可救药。这种判断看似理性,实则忽略了人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出,当一个人被长期贴上“无能”“懒惰”“不可救药”的标签时,他很可能内化这种认知,进而放弃努力,最终真的成为别人口中的“烂泥”。这种恶性循环的根源,不在于个体本身是否“烂泥”,而在于社会环境是否给予其重新站立的信心与机会。许多后来成功的人,早年也曾被贴上“扶不上墙”的标签:爱迪生曾被老师认为“智力迟钝”,林肯一生经历无数失败,海伦·凯勒在失去视力和听力后仍成为作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烂泥”,往往只是尚未被激发的潜力,而非不可改变的宿命。
更进一步看,“人心若立,泥亦可成砖”所强调的,正是主观意志的决定性作用。砖与泥本同源,区别只在于是否经过高温煅烧与压力塑形。人亦如此,环境可以塑造人,但唯有自我选择才能定义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一切道理皆源于内心,外在的困境不过是内心状态的投射。一个真正觉醒的人,不会因他人贬低而自暴自弃,也不会因一时失败而否定自我。他会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在黑暗中寻找微光。这种内在的坚定,比任何外力扶持都更为持久。历史上,无数出身卑微、资源匮乏的人,正是凭借这种“立心”的力量,完成了从“泥”到“砖”的蜕变。他们或许没有显赫背景,没有优渥条件,但他们拥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念。这种信念,使他们能够在一次次跌倒后重新站起,在一次次否定中坚持前行。
承认“人心可立”并不意味着忽视外部支持的重要性。一个人的觉醒,往往需要契机——可能是某位老师的鼓励,可能是某本书的启发,也可能是某次刻骨铭心的失败。社会不应只是冷眼旁观,而应成为点燃人心的火种。教育、家庭、社区,都应当为那些看似“扶不上墙”的人提供容错的空间与成长的机会。一个健康的社会,不是只奖励成功者,而是能包容失败者,并相信他们仍有改变的可能。正如泥土需要窑火才能成砖,人心也需要温暖与引导才能坚定。当社会愿意给予耐心与信任,那些曾被视为“烂泥”的人,反而可能爆发出惊人的韧性。
“烂泥是扶不上墙的”,这句俗语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道出了现实的残酷;而“人心若立,泥亦可成砖”,则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前者是观察,后者是希望。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控制遭遇,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从未跌倒,而在于每一次跌倒后,都能重新站起。人生不是一场被动的接受,而是一场主动的塑造。当我们不再依赖他人来“扶”,而是学会自己“立”,那些曾被视作无用的“泥”,终将在岁月的煅烧中,化为支撑自己前行的坚实之砖。
与其用“扶不上墙”来否定他人,不如用“人心可立”来激励彼此。每个人心中都藏有一团待燃的火,区别只在于是否愿意点燃它。世界从不缺少被定义为“烂泥”的人,但真正缺少的,是那些在泥泞中依然仰望星空、在黑暗中依然相信光明的灵魂。只要心未死,泥亦可成砖——这不仅是句补全的俗语,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深刻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