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日夕佳的下一句是“飞鸟相与还”。

这句诗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全诗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中“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而“上气日夕佳”实为“山气日夕佳”的误记或传写之讹。这一误读虽在民间偶有流传,却也从侧面反映出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深远,足以引发后人反复咀嚼与误读中的再创造。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东晋末年,政局动荡,门阀士族把持朝政,文人多陷于仕途的挣扎与精神的困顿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以诗文寄托心志,其《饮酒》二十首正是他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其中第五首尤为经典,以简淡自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诗中的“山气日夕佳”,描绘的是傍晚时分山间雾气氤氲、光影交错的静谧之美。此时的山色因夕阳的余晖而显得格外柔和,草木、溪流、岩石皆被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放慢了脚步,进入一种近乎禅意的安宁。这种“佳”,并非视觉上的华丽或震撼,而是一种心境与环境的契合,是诗人内心宁静外化的自然呈现。

而“飞鸟相与还”紧随其后,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延续,更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飞鸟在暮色中结伴归巢,动作轻盈而有序,仿佛遵循着某种无形的法则。它们不疾不徐,不惊不扰,与山间暮色融为一体。这一画面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在陶渊明笔下,飞鸟不仅是自然生物,更是自由、本真与归属的象征。它们“相与还”,既是对家的依恋,也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诗人由观飞鸟而生感怀,意识到自己虽身处人境,却可如飞鸟一般,摆脱尘网,回归本心。这种“还”,不仅是空间的归返,更是精神的归真。飞鸟的归巢,映照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认同与对官场浮华的疏离。他不再追逐功名利禄,而是选择在一方田园中安顿灵魂,正如飞鸟在暮色中安然归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全诗情感与哲思的升华。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营造出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而此二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诗人并未刻意去“看”飞鸟,而是在采菊、望山的自然状态中,不经意间与飞鸟相遇。这种“无意”正是道家“无为”思想的体现,也是陶渊明所推崇的“自然”之道的核心。他不追求刻意的哲思或宏大的叙事,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处,体悟宇宙的真理。正因如此,诗末“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才显得如此自然——真正的意义无需言说,它已融入山气、飞鸟、夕阳与采菊人的身影之中。

从文学传承的角度看,这两句诗影响深远。唐宋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山水诗中模仿其意境,追求“淡而有味”的艺术风格。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皆可见陶渊明式自然观的影子。而“飞鸟相与还”这一意象,更被后世引申为隐逸、归真、天人合一的象征,成为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符号。即便在今天,当人们在喧嚣都市中感到疲惫,转而向往山林、田园、自然,陶渊明的这两句诗依然能唤起共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安宁不在远方,而在心境的澄明与对生活的真诚体认。

陶渊明的伟大,正在于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不靠华丽辞藻,不靠宏大叙事,而是以一颗平静的心,观察自然,体悟生命。山气日夕,飞鸟归林,本是日常所见,却在他的笔下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这种境界,不是逃避现实,而是超越现实;不是否定社会,而是重新定义人与世界的关系。当我们读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时,感受到的不只是景色的美,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顺应自然的节奏,与万物和谐共处。

这句诗的意义早已超越其字面,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重要隐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佳”,不在于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内心的澄澈;真正的“还”,不在于归向何处,而在于是否回归本真。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陶渊明留下的这份宁静与从容,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或许无法真正归隐田园,但至少可以在心中留一片“东篱”,在某个日夕时分,抬头看看天空,看看飞鸟,感受那份“相与还”的温柔与力量。

这,或许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最动人的地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