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扑在书籍上的下一句,是“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出自高尔基笔下的比喻,早已成为无数爱书人心中最贴切的写照。它不只是修辞的巧妙,更是一种精神的投射——当一个人真正沉浸于阅读,那种专注与渴求,仿佛灵魂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填补内心的空洞。书籍,对于某些人而言,是消遣;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呼吸。我便是后者。每当翻开一页泛黄的纸,或轻触电子屏幕上的文字,那种扑面而来的宁静与震撼,总能让我暂时脱离尘世的喧嚣,进入一个由思想与想象构建的世界。
这种扑向书籍的姿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自我觉醒。年少时,我读书更多是出于任务,或是为了应付考试,或是为了在他人面前显得“有文化”。那时的阅读,像是一种外在的装饰,缺乏内在的驱动力。直到某年冬天,我偶然在图书馆的角落发现一本旧版的《瓦尔登湖》。封面斑驳,书页间夹着前读者留下的便签,字迹模糊却透着温情。我坐在靠窗的位置,阳光斜斜地洒在书页上,梭罗的文字如清泉般缓缓流淌:“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的重量,它不只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我仿佛听见作者在百年前向我低语,讲述孤独、简朴与自我发现。从那天起,我开始主动寻找书籍,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理解自己、理解世界。我开始记录读书笔记,写下那些击中内心的句子,甚至尝试模仿不同作家的风格。阅读,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功利行为升华为精神修行。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扑向书籍,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的反叛与超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短视频、热搜、碎片化资讯包围,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碎片。而书籍,尤其是那些需要耐心阅读的经典,恰恰提供了一种“慢”的可能。它要求我们静坐、凝神、思考,拒绝被即时反馈所奴役。我曾在一个加班后的深夜,疲惫不堪地打开《百年孤独》,原只想翻几页助眠,却在马尔克斯魔幻的叙述中彻底清醒。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如迷宫般展开,时间在循环中崩塌,孤独成为宿命。我合上书时,窗外已微亮,但内心却异常清明。那一刻我明白,阅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以更清醒的姿态面对现实。书籍让我看到,世界不止一种运行方式,人生也不只一种活法。它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也让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
更深层地,扑向书籍,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与重塑。每一本书,都像一个对话者,有的严厉如导师,有的温柔如朋友,有的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未曾察觉的内心角落。读《平凡的世界》,我为孙少平的坚韧而动容,也在他身上看到自己奋斗的影子;读《小王子》,我重新审视成人世界的荒诞,也反思自己是否早已遗忘了童年的纯真。书籍让我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为何而活?我该如何存在?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通过阅读,我学会了提出问题,并勇敢地面对答案的模糊与不确定。阅读,让我从被动接受社会定义,转向主动建构自我意义。
如今,我依然每天扑在书籍上,有时是哲学,有时是小说,有时是历史。书页翻动的声音,成了我最熟悉的安眠曲。我不再追求“读完多少本书”,而是更在意“读懂了多少”。因为真正的阅读,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是否让文字真正进入灵魂,是否让思想在内心生根发芽。我扑在书籍上,不是因为它能给我带来财富或地位,而是因为它让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清醒、更有温度的人。
书籍,是沉默的导师,是永恒的伴侣。它不会因我的贫富而改变态度,也不会因我的成败而增减价值。只要我愿意打开,它便永远在那里,等待一场心灵的相遇。我扑在书籍上,如同扑向光,扑向希望,扑向那个尚未被现实完全驯服的自己。这不仅是习惯,更是一种信仰——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思想的光芒,相信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依然可以通过阅读,触摸到永恒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