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不爱发动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中学英语]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中学英语]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希望大家喜欢!

[中学英语]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1: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外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强调交际效果。例如,电脑网络提供的信息,有85%是用英语传送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交流,要求人们具备熟练的阅读英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那么,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经过多年对阅读课教学的实践发现,利用阅读课指导、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手段。

新教材在每单元的第二课即安排一篇阅读课文或阅读对话,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词汇的基础上,能在几分钟内读懂对话,回答一个主要问题。然后再读一遍,回答课后练习的十个左右的问题。通过阅读和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已对本课内容有了大概了解。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文的内容、主要词汇通过复述(retell)来表达出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才是我们教阅读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教初中英语第三册第14课这篇阅读文章时,先把课后的词汇介绍给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默读一遍,回答问题:“Why could not the man downstairs sleep? ”然后,让他们再读一遍,回答课后练习的十一个问题。这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本课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如何让学生把这些问题串成一段小故事呢? 这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本课的重要词汇:happy, downstairs, find,difficult,sleep,upstairs,take off, wake up, be angry with, problem, one the other, quietly,put,keep,sound等,笔者先按这些词的顺序让学生跟我一起叙述课文,然后,再让个别学生来做,把一篇长课文压缩成十个左右的句子,学生就很容易记了。最后,学生都能像这样来复述故事的内容:

The story happened in a tall building in Moscow. A man lived downstairs. He found it difficult to sleep, because the man upstairs took off his shoes and threw them on the floor every night, when the man upstairs was trying to sleep. The man woke him up and made him rather angry. One night, the man went upstairs and told the man above him about the problem. The man upstairs said:“I’m sorry, Comrade. I won't do it again.” The next evening the man upstairs threw one shoe on the floor before he remembered the man downstairs. Then he put his other shoe quietly his bed. The poor man downstairs could not get to sleep. He kept waiting for the sound of the second shoe.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渐渐提高了阅读水平,提高了英语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帮助学生打下坚定的语言基础,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能。

(刘丽珠)

篇2:中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

教育要改革、创新,以培养和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肩负的光荣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要从小培养其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新能力,自然是我们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要从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入手,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性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 所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评价、观点、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到practise doing sth的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

He often practises English.

A. speak B. spoke C. spoken D. speaking

试题一给出,大部分学生会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打破思维定势,教师进一步暗示学生此题答案可能不唯一,引导他们对那三个被排除的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完全正确。此时如果再让学生朗读:“He’s practising speaking spoken English.”学生定将兴趣浓烈,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th和spoken English这两个表达式,我们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尽力避免固有的思维定势,审慎思考,全面考虑。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例如,SEFC BOOK 1B, Lesson 61的Fire Notice中有这样一个句子: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学生对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难,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隐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们能透过问题的表面看到其本质的联系,列举出诸如:“Maybe a naughty boy can sound a fire alarm to play a joke, and some people won’t believe that a fire has broken out till they have seen it themselves.”之类的情形,为培养其探究性思维品质营造好学习情景。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1.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I have.”“No, I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I have. It’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I have. I’ll never forget it. …………

No, I haven’t. How I wish to go there.

No, I haven’t. But I wish some day I could go there. …………

又如,SEFC BOOK 1A, Lesson 37, 主题是关于sports的对话,因为学生年轻活泼,爱好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体育用语,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

2.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看图说话(talking about pictures)一般感到很有困难,如果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先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这时,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吸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用英语表达好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课文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性表演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合作互动”,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1.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象,并对图象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1B L66)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1B L69)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L37)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2.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例如,教完SEFC BOOK 2A L26-27 Canada后,可让学生命题作文:China and Canada;学完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后,让学生讨论: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体,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应等做出客观、公正、热情、诚恳的评价……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篇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反思

一个人阅读面有多广,他的知识面就有多广,一个人阅读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就决定了他人生的高度,深度和高度!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数还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是对课文支离破碎的讲解答问,学生没有思考读书的空间;课后学生为做各种练习册疲于奔命,没有静心阅读的时间。语文学习费时多、效率低,学生每天辛苦学语文,语文能力却难见提高。正如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感言: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于是,我们不禁深思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答案就在我们心里: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语文能力,这是所有人――特别是语文能力较好的人的共同体会。

对于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关系,于永正老师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语文能力是读书读出来的,不是做题做出来的。《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一定要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急需改进:减去无效的练习,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减去多余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去琐碎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减去沉重的负担,建构学生的幸福生活。

基于以上认识,上学期,我校开展了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为目标的语文精品课程的研究,进行了语文主题单元教学。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推行“大单元教学法”。

所谓“单元教学”,就是从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主题阅读单元教学法的七种基本课型:“单元导读”课型、“以读代讲”课型、“经典阅读”课型、“诵读识字课型”、“故事引入”课型、“主题读写”课型、“展示分享”课型即“主题诗会”。

为了了解语文主题单元教学,我们曾两次到深圳“取经”,向“主题阅读教学”研发人刘宪华等老师学习了解、观摩课堂,并阅读了刘宪华、于永正、陆絮老师主编的《主题阅读三人行》。通过学习,对主题阅读教学,心中又多了一份感慨,更多了一份明了。回校后,我和老师们深入研究“主题阅读教学”,并根据本校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开展了一个多学期的“单元主题教学”探索。我们的单元主题教学源于深圳但又有别于深圳的的做法,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语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

在教学中,“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遵循整体性原则,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整体施教,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进行,目的就是让培养学生“多读书,好读书,会读书”。实施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高,学生负担轻。

一、一、指导阅读,激发兴趣

以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走进田园”为例,在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的情况下,4篇课文共用5课时完成。利用一节课作为单元导读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做出指导,为今后本单元课文的学习确定阅读的方向,做好铺垫。 对于单元中的两篇精读课文,围绕“课文中哪些句段的描写让你喜欢乡村生活”这一问题,分别用两课时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教给学生画、批、注等形式的阅读的方法;其余两篇略读课文,则让学生把前两篇文章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进行半批注式的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摒弃琐碎繁杂的提问,只用一两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感悟写批注,充分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的魅力,领略读书的方法。

二、二、运用批注,拓展阅读

中年段的学生,阅读习作刚起步,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要突破此重难点,让学生在课内外的阅读中进行批注是最有效的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批注式阅读就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在书页上用特定的符号或文字写下自己读书的所疑、所感、所想。批注式阅读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主动性,增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阅读的个性,让读书成为他们的精神需求。

本学期,我们利用《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作为指导课外阅读的读本。具体方法如下。用一课时重点指导阅读精读课文《乡下人家》后,让学生运用画、批、注等形式进行深入品读阅读教材中的《山村夏夜》以及《乡村的傍晚》,进一步领略乡村的美景,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把教材与拓展阅读相结合,让学生围绕同一主题阅读多篇文章,学生更有利于发现语言规律,吸收语言精华。

批的内容很广,大致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是对内容的概括;二是自己的联想和体会;三是质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等。“批注式阅读”倡导学生有思考地读书,有主题地读书。学生在阅读中批注,不仅是读懂文本,更是与文本对话,与心灵对话,与作者对话,在通过一次次内心的碰撞写下了或长或短但总是心灵独白的批注时,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能力也得到了一次次的练习。我在本学期的课堂上进行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的尝试,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水。

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大部分学生对“主题阅读”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主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场新的变革,主题阅读,是塑造心灵的阅读。

正如刘老师在书中所言:在《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单元主题教学”课堂上,听到最多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是学生默读思考的自学。总结课上,则是学生滔滔不绝的交流学习心得,甚至争论。对这样的课,课前学生有一种期待,期待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课中有一种满足,满足那一吐为快的感觉;课后还有一种留念,留恋、回味课堂上的愉悦。这是多么理想的一种学习体验啊!我在努力地营造这样的教学氛围,也在努力地还孩子们这样的语文课堂。

篇4: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新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下大工夫,下长久的工夫。随着中考语文阅读题分值的越来越多,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文章和书,重不重视阅读,逛书店和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都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谈吐不凡、深入浅出的把课上好,这首先是对学生一个最好的榜样。如果再加上适当的引导,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去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内课外书籍。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趣味性高的阅读书目,如本学期的《海底两万里》,学生的阅读兴趣就非常高,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情节曲折生动,故事性强。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阅读时要结合练习或者检测。个别学生读书质量差,很快会忘记所看内容,所以要做好练习或者检测,便于学生记牢,更重要的是真正理解作品内涵,有自己真正的收获,而不是走马观花。如看四大古典名著,给学生出一些相关的热点题目,让学生在看书时做到认真、仔细。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学会读书的方法。读书方法主要有朗读、选读、默读、跳读、精读。要学生根据阅读书目种类的不同学会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来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一些古人或者名人的一些阅读的方法。从中受到感染。像鲁迅的嚼辣椒驱寒的读书法,让我们看到的是为读书而用辣椒来驱走寒冷的坚强:杨振宁的“渗透”读书法;爱因斯坦的“总、分、总”三步读书法;秦牧的“牛嚼”和“鲸吞”读书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学生将来整个语文学习的高度。所以我们应该用我们最大的热情来让学生的阅读“飞”起来。

篇5: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

影响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如何找到一条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经过研究,影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多种途径,而针对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特征的影响因素,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作 者:范锦飘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岭山连平小学,广东,东莞,523809 刊 名:文教资料 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年,卷(期): “”(7) 分类号:G62 关键词:课外   教学资源   阅读能力   因素  [中学英语]利用阅读课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篇6: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加强阅读,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作者/ 黄奇成

摘 要: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阅读的基本能力是反映阅读理解基本要求的能力。阅读教学关系着学生的终身学习的动力。许多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他们有一个共鸣那就是精心设计要让学生把课文“读懂”,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主旨。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设计;学习能力

阅读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令人不解的是,当前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阅读教学。从我了解的几位初中学生、高中学生以及我的两个正在读小学的侄子口中得知,教师通常在课堂上范读或者领读了一遍课文之后,就是边讲课文边板书,学生也就是跟着忙于抄写笔记,有的句子也抄得不完整,使之所抄写的内容在复习时也是模棱两可,这并非单指语文一科。就英语教学而言,阅读理解为高分题,但是不少的学生都害怕这类题型,他们在做这类题型的时候,部分学生是凭借运气,少数学生是随心乱写。结果出现两种怨言:教师怨言:“这类题型我都讲过无数遍,要求他们熟记理解,详细记笔记的,而且要求他们背了的,结果还是一做就错……”学生怨言:“要我们背的课文也背了,笔记也记了,考出来就是错的多,没弄懂的就是那么几个句子,尤其是文言文……考前单词也记了,语法也没问题,可就是有几个阅读理解的题我看不懂。”这种状况,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对该科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从而“迫使”学生家长在课余时间里另请高明――家教了。这是教学中的一个弊端。

要解决这一弊端,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设计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的环节,不要认为这样做会影响本节课的任务或者教学进度。把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做到读、讲和记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过硬的基础,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持久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下面我粗谈几点:

一、朗读与默读

朗读与默读是教学中重要的训练,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1)朗读前要给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例如,不能读错别字,不掉字,不加字,不重复,并且要读出不同的语音和语调。句子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要富有感情色彩,然后进行简评。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基本理解。如:不提出要求,只叫学生读一遍或者读几分钟的课文,从表面上看是人人在开口、个个在发音,形式上实现了课堂活动率百分之百,然而效果是不佳的。(2)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时要做到不读出声,不指读,根据教师提出的要点集中注意力用心地读;教师一定要从该班的实际学情出发,注重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需要解决也能够解决的问题主要会出现在哪几点上。不从实际出发,就不能明确阅读理解的基本要求,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固然,在默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片段或全文进行复述,并让学生相互之间讨论,然后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进行归纳,最后再进行典型发言,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述表达能力。

二、处理好课堂笔记与听课的关系

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课堂笔记与听课的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方法。例如,在听课与抄写笔记发生矛盾时,首推听懂课为主,笔记可以缓记、不记或者补记。总之,记笔记一定要以不影响听课、思考、理解等效果为前提。在此,教师要注意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会错误地认为:不管懂不懂,先抢着记下来,等到课后或其他时间再慢慢地去思考、理解和弄懂,一旦有了这种做法,结果是课后笔记几大篇,问题存了一大堆,想把问题一个个理解弄懂,时间不允许,精力跟不上。时间稍微一长,问题就成了滚雪球,学习兴趣也会低落。我记笔记的经验是,在听好课的前提下,宜简不宜繁,记下重点部分和基本要点,难点不放过,条理记清楚均可。笔记记得太细,不仅花的时间多,从动笔开始总处于紧张状态,还不一定记得清楚或者记得完整,不利于复习。记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学好、弄懂和运用知识。然而,考试也不是考死记硬背的笔记或其他的内容,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平时对知识的分析及理解的程度。

实践证明,学习中如不开动脑筋去思考、理解所学的内容,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无论你把书背得多么熟练,你只会变为书的奴隶,因为人的大脑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最多只起了计算机存储系统的作用,得不到真正的认识和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冠连先生也对学生说过:“早日甩掉老师。”他还说:“教师的难度就是要设法把自己懂的东西变为学生懂。”这就要求教师不单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

生,更重要的是能把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自己去应用。教会学生要像蜂蜜采花粉,最终酿成了蜂蜜,创造出有价值的财富,不能学蚂蚁,时时刻刻都是忙忙碌碌,其结果就是什么效益都没有。

教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所做的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全体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发展前景,提高全民素质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基础教育中阅读教学只能加强,不能忽视,阅读教学还必须从小学抓起。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篇7: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摘要: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浅谈几点不成熟的见解。

关键词:阅读   自育自学   兴趣

正文:

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要求中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新课标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有价值的书目自主阅读并主动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收获。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啊,有了兴趣,才会喜欢;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因此,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的对课文阅读进行了有选择的拓展与链接,并以交流、朗诵、评价等多多样化的形式使学生走进“悦读”。这样才更有利学生走进阅读,使阅读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成为孩子快乐的选择。为此,我觉得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叶澜教授说过:“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这就告诉作为教师的我们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要不断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品味,并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创新,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个性,让课堂活力持久焕发。如何提升教师的品味呢?当然是源于大量的阅读,读教育教学着作,读古典名着,读中外名家名作,读儿童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无所不读,做到广而深的阅读,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而薄发,更能展现教师不同角色的魅力。教师的阅读当如此,孩子的阅读也当如此,需让每个孩子知道“读书如同吃饭,否则思想就会枯竭”,只是孩子的阅读需要教师正确而适当的引导。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参,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分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没有自主感悟的过程又何求阅读能力的培养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和部首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工具书把书读通读顺并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词典自主理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自主或集体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二、方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入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都很明确。如有的只凭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具体做法是要结合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今年我们班在共读《爱的教育》这本书时我首先布置孩子们回家按页数完成读书,学优生可以超前阅读,一次阅读完全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第一次阅读后班级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大部分孩子对故事梗概并不陌生,在孩子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分享的成功感后,我设置了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成功体验的同时有了初步的受挫感,第二次阅读任务便就此展开,此时我开始布置阅读任务,如孩子在二次阅读结束后绘制手抄报或者填写读书卡片,提示孩子还可以根据文本内容为爱织张网……形式孩子们自由选择。在孩子们自主完成二次阅读后再次开展班级读书会,分别展示优秀学生围绕此书阅读的作品并请小作者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引导孩子自主阅读的良好方法,如圈点勾画、旁批、采蜜、手抄报、读书卡、织网等。在具体书中由孩子全员参与的分享会中孩子更容易掌握阅读方法。

三、奖励机制:在阅读教学中完善奖励措施,激发不竭动力

每年学校都会举行大型跳蚤市场,孩子们一边售出自己的书,一边用很少的钱买喜欢的书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让更多孩子感受读书的氛围。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我们班内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成果展示会:展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摘录的精彩片段,或向同学们推荐新书,或给大家讲读书中的趣事等,最后大家评选出“阅读小博士”“写作小博士”“讲故事小博士”等,同学们读课外书的积极性可高了,在我闪班里已经营造出人人争读课外书的氛围。

以上是我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的不成熟的关于孩子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方面的见解。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提升教学能力,以此为依托深化自主教学实践的认识。

最后,用何炳章老先生在《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这本书中的观点自勉“好的教育方法常常是简单的方法,简单的教育方法某时某地运用起来会成为困难的方法。困就困在认识不到位,难就难在方法未坚持”。相信当好的阅读习惯像读书一样与呼吸同在时,课内和课外的阅读就会变成“悦”读!

篇8:初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初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恒,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深处潜能,把培养的`创新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花大力气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这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

作 者:付国晖  作者单位:贵州省织金县马场中心校,贵州,织金,552100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2 关键词:阅读   培养  

篇9: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积累,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改善我们的思维品质,提升我们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我们的心灵之窗,塑造我们的灵魂,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涵养我们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使我们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把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当作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由这几个方面构成:一是检索能力,即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二是理解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以及语言的理解程序;三是分析能力,即对文章从内容到形式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归纳能力。当然四种能力的培养是离不开“读”字的,那么如何在初中生中加强读的训练进而培养其阅读能力呢?笔者归纳了最基本的四种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突破点、爆炸点,并点燃导火索,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何为突破点、爆炸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存在疑惑或者好奇之处。问题一旦解决,又能再一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动力,才能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最近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有时教师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三、加强课堂阅读指导

老师一定要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着眼全局,筛选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学难点教师要设置好坡度,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要鲜明新颖,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学会什么,他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起指导和点拨作用,讲授的东西少了,学生占有的时间就更多了,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时间组织学生语言文字练习,在练习中要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过程。

阅读课文前,教师根据文章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后掩卷沉思,复述课文,既达到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也达到了掌握课文要旨的目的。在阅读中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形声的摹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阅读后对重点片段进行必要的模仿训练,这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故乡》一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反差,少年闰土的聪明、机智;中年闰土的呆板、麻木都是通过对人物进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的刻画体现出来的,我们亦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堂上训练:刻画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刻画出来。若学生在这方面能认真对待,不但训练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阅读分析能力。

四、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在当今世界,学习大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

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读物。教师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有中外名著,科幻读物、作文选、现当代少儿文学作品,体裁多样,内容全面。因此,授完新课,教师可以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一些文章给学生阅读。另外,教师还可以推荐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读物。如家乡的历史人物、风光名胜、地理环境等读物、安全防范知识、卫生保健知识。总之,所推荐的读物,尽可能多种类型,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上畅销的通俗小说、流行的热门作品,如《杨红樱小说》、《爱的教育》等进行赏读,从语言的准确性、合理性、审美性等方面体会语言之魅力,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尝试。不过我相信,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篇10: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程的改革,一开始让我们教师无所适从。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发觉我们学生的能力跟新课标所要求的相差之远,不由得常常感叹:我们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这么糟糕。细分析开来,其实跟我们以前的教育体制、教育方法是分不开的。由于应试教育的主宰,我们的语文教学,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在阅读上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制。而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的改革就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这就是说,教师要真正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阅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爱读、乐读、会读,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那么到底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想这不是一方面的,也不是两方面的,其实是存在在教学的方方面面的。下面就浅谈笔者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他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这些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儿童积极主动阅读的基础,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学习的情趣,是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导入语”即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开头语言,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又有着联系“旧知”与“新知”的桥梁作用,还有着思维定向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导语就是良好学习的开端。另者,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采用诸如实物、插图、录像、录音等声像材料以及面部表情、手势身形等无声语言之类的形象直观的教学形式,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导火索。再者,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创设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真诚地鼓励、表扬学生,鼓励人人畅所欲言,让学生品味到阅读的甘甜。在《万里长城》这课的教学中,贺诚老师富有激励性的语言,使得学生整堂课都激情四射。谁能说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教师要是个魔术师,在学习之余,要创设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课前的三分钟,是一个很好利用的平台,比如举行古诗背诵,成语接龙,名言交流,歇后语对接等等。每星期利用一节课举行读书活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课本剧、画画比赛、展开有趣的辩论等等。

二、教给方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要有清晰的阅读意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事实充分证明了:阅读不仅是学生作文成功必不可少的阶梯,更是写作者登堂入室必备的金钥匙。而我们的学生,只注重课内的学习,而忽略了课外知识的阅读,这样造成了视野的狭窄,语言的空洞,构思的俗套,所以我们唯有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方能改变这种惨不忍睹的局面。而要让学生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我们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平时多创设一些阅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感觉阅读既是一种任务,同时又是一种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以“精读课文”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中,要根据阅读的要求,在字里行间圈点勾画,以示重要词句;在有疑问的地方作记号,并能找机会解答;要学会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段篇进行积累,并要勤背诵。同时学要有所思,如果是机械地读书,就等于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只有边读边思考,才能学有所得。

四、贵在坚持

我们着手的不论是什么工作,可行性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要真正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起来,还得有一个可操性的计划。比如平时就得在正常教学活动中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审委会审查通过的教学篇目,而且有意识地训练良好的阅读方法。再来,就是培养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对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可让学生安排在假期生活中阅读。当然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可以办到的。还是徐特立先生说得好:“要刻苦钻研,要坚持,持之以恒,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学不好。”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止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这几乎可以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教学中,教师是导航者,要让学生有着良好的阅读能力,只有*教师去探索研究,才能很好的引领学生驶向理想的彼岸。总得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篇11: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是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的轴心,而阅读能力的培养又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在近几年的成人中专语文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求在“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认识。这个整体认识决定了在部分理解过程中的思维方向、思维方式和思维的准确度。这是阅读的起点,也是一种近乎直觉感知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得、知得、悟得。为此,我把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作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这些方法包括:

1.阅读课文提示、注释的方法。

2.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方法。

3.边读边勾、画、圈、点的方法。所谓“勾、画、圈、点”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时,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文中关键的字、词、句、段,然后,再把标出的字、词、句、段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分析。比如在阅读课文时,应注意标出文中承上启下的词、句、段,以利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这种方法就是要学生在反复时,注意思考分析,经过思考再动笔,通过动笔再思考,从而较为迅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段落层次、主题思想等,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

这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也便于教师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初读课文这一步不致于流于形式。

4.在课文空白处加标记和评语的方法。这一方法就是在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思考,将分析总结出来的关于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

这是阅读的整体感知。现代阅读教学论研究专家刘守立先生指出:“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章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这说明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莫无视文章整体,劈头就是架空分析。有了阅读的初感,形成了感性认识之后,到了分析探讨课文阶段,思考文中的形象、概念就会变得真切、生动、具体,原来感知阶段心灵瞬间的感受也会变得更为深刻、准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品读鉴赏,就会进入到美好的情境之中,取得综合教学效应。

二、阅读理解,部分深究这一教学基本环节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各个方面,也就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要使学生在初读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上升到理性认识,就需要理解性阅读。阅读理解,部分深究,扎实训练。这种阅读旨在通过培养一定的阅读技能,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营养。因此,我在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时,首先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再引导学生如何迅速捕捉文中关键的词、句、段;如何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深究关键词语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匠心;如何理解关键的语句、语段对表达主题的重要作用;理解文章各层次间的关系,用心揣摸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独到之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在立意方面的深刻、精妙。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作者用“袭击”一词,表达了悲愤的强烈程度,用“淤积”一词写青年人的血,表达揭露和愤怒,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揭露黑暗统治的严酷,表现力都是极强的。至于反复出现的“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样的句子,就尤其感人肺腑,更应该着重体味。这类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有着特殊的作用,自然地就应该作为重点词句让学生去理解、深究。第二个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的训练。扎实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能,为学员自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阅读,整体回顾如果说第二个教学基本环节是指导学生对课文钻进去,那么第三个教学基本环节就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进行评价、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摒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在课堂上可以训练学生评述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写作特点,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较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以上三个教学基本环节,都是从读入手,以读为主,完成各环节中应完成的教学任务。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储是前提;第二个环节是重点;第三个环节是检验、是升华。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原则。它既重视了对课文内容和形式的研讨、理解,又重视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它变教师对课文的繁琐分析为学生对课文的钻研、理解,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这不仅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理解的逐层深化中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篇12:加强课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课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课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平谷中学 韩国凤

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其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 领悟文章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 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得人。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 学生勤奋的练习, 从而逐渐形成能力。在现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课文,课文内容多样,体例各异。教师应该抓住讲授课文的好机会,加强方法指导 ,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 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与同行们进行商讨。

一, 备, 要有策略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阅读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准备如何,将直接影响阅读的效果。但是,准备要有分寸,有策略,要因人因课而异。一篇课文,学生早已读过几遍,课上再读, 则如喝白开水,没味道;而生词较多,学生毫无准备,课上教师的讲解则如拔苗助长,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一) 认真研究文章

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的准备。对于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抛弃那种“只要学生读,教师说答案”的错误观念,而是要首先阅读文章,再掌握意思的基础上,找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在讲解时给予适当的说明。同时,挖掘文章中思想的闪光点,即对学生学习及生活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的渗透,使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不仅强化语言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品质。

(二) 充分利用单元对话

根据教材的安排,每个单元第一课的对话都与第二课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应抓住对话教学的机会,补充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对第二课的课文做好心理以及知识上的准备。例如,在学Disney (迪斯尼) 这篇课文时,第一课的对话中提到了 Disney 的几个景点及其位置关系,教师就可以对其中的景点特点,来源等给与说明,或者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介绍,这样使对话和文章紧密相连,相互补充,帮学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三) 激发心理优势

心理优势是学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动力。在对阅读课的准备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 Telephone 时,我对学生说:“ How many kinds of telephones ,do you know? ;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学生很感兴趣,纷纷用英语描述电话,既促进了竞争,又为课文做好了准备。在学 Advertisments (广告) 时 ,我说:“I know that you know a lot of things about advertisements, but, don’t tell others ,tomorrow I will see who reads fastest and who knows most .”既避免了学生提前阅读,为学生制造了悬念,又令课上的阅读达到应有的训练效果.

二, 导,要有技巧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是对阅读教学的铺垫,也是教师对整体课堂的把握。教师要善于运用技巧,运用灵活的方法,通过巧妙的安排,带领学生愉快地走入文章之中。

(一) 设疑法

在上课之初教师先呈现一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阅读的欲望。例如在讲A journey in the forest 时,教师可以设立问题: Have you ever had a journey ?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real forest? What should you do if you are in the forest? 以此来展开学生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向下读。

(二) 直叙法

对于比较难的文章,教师要做好准备。用简练的语言直叙其中的部分,增进学生的了解。但是,要注意,讲述要有分寸,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又不能把文章和盘托出。而且,教师所有词的感情色彩,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学Bob Geldof时, 教师可以这样引入:Bob Geldof is a singer, he has some ways of making money, but he also has his way of spending the money , so he is clever and kind .Now let’s see what his way is . 这样,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失去阅读的兴趣.

(三) 表演法

对于比较长的对话性文章 ,里面出现的人物比较多,学生阅读时容易把文章的情节混淆 ,在上课之前 ,教师找几个同学,讲文章排成短剧,在课上展示给同学,让学生对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做好一定的准备。例如在讲Necklace时,我安排了几个场景,让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上表演出来,即发挥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 拔,要有梯度

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贯彻到每一节课的安排也是如此。循序渐进一方面指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另一方面指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由低到高。对学生的促进和拔高,要在其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有层次,有梯度,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紧迫感,渐渐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一) 内容安排有梯度。

对于内容的安排,教师应该考虑到文章的难易程度,从而对教学步骤作适当的安排。如果文章比较容易,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近,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开始,从粗到细。先通读全文,完成理解题目,然后,鼓励同学提出自己不懂的句子,供大家共同商讨解决,以此来使学生相互促进。而较难的文章,则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例如在学课文 Angkor Wat 时,先设 Yes or No questions :Is the temple being rebuilt? Are there any women in the team for rebuilding the temple? And so on .然后 Wh questions : What happened to the city in 1177? What happened to the ruins of the city? Who discovered them ? and so on . 随着问题的加深,学生的理解也逐步加深。

(二)能力培养有梯度

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功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根据学生的水平,确定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例如,在学Agriculture 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找到文章中每段的中心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学 Dealing with waste 时,设计以下问题: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tex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waste ? What should you do in your daily lif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 由表面到内涵,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体会文章内在含义的.能力。在教师明确目标的指导下,学生的能力如爬梯子,步步高升。

四, 练,要有实效

有人认为,阅读理解,只要多做,能力就能提高,这是片面的。阅读理解,多读多练不可缺少,但是要避免盲目性的,只求量大,不求效果的练习。而是要让练习真正适合学生的水平,适合课文内容,适合能力培养目标,让它真正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学习,成为我们主食之外的不可缺少的辅助添加食品,才真正对我们的学生发展有益处。

(一) 解释说明性练习

对于我们书上的课文,有许多是原文摘录的段落或者与当时社会背景有密切的联系。学生若对此北京了解不清楚,将给阅读带来困难。因此,设计解释说明性练习,以阅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既阅读了文章,有丰富了知识。例如,在学 Ten million pounds时,我找来了《百万英镑》的小说英文简介,讲故事发生的前提部分发给大家,学生非常感兴趣,认真阅读,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巩固内容性练习

我们的课文有双重功能,既培养阅读能力,又展示新的语言点。多于语言点较多的文章,教师可以摘一定的段落让学生背下来,或背诵其中的句子,。另一种方法,教师可以找同类或与此文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例如在学A man of great determination 时, 我向学生推荐阅读文章 My teacher ( by Hellen Keller )和 The story of Tomas Edison 等文章, 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把握人物的思想动态, 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

(三) 总结升华性练习

在教授完课文以后,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达到基本的能力培养目标,还要有拔高性的练习,让优等生的能力发展再快一步。例如,复述练习,从有教师提示到无教师提示,培养学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改写练习,在学A Medical Conference 时,我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小故事,有的学生用正叙方式,有的用倒叙方式,学生间进行交流,既巩固了文章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阅读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方便,实用,始终贯穿于日常的英语教学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发现 ,认真摸索,善于总结,找到更好的方法,从而更快,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篇13: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浅谈如何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并与学生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科学,涉及的知识面很宽;而地理教材又是传授地理知识的依据.那么,怎样正确地把握住现今地理教材的这些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呢?下面就谈谈个人长期从事初中地理教育中的几点体会.

作 者:叶三女  作者单位:大城县第二中学,河北大城,065900 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55 关键词: 

篇14:利用Moodle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利用Moodle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利用基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模式来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自主学习已逐渐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然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种手段,其成功与否仍然取决于使用该技术的人一教师和学生.

作 者:全冬 李小辉 Quan Dong Li Xiaohui  作者单位:全冬,Quan Dong(重庆科技学院)

李小辉,Li Xiaohui(重庆大学)

刊 名:职业时空(下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 3(10) 分类号:G72 关键词: 

篇15:利用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利用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传统教育是用僵化的同一模式去塑造千差万别的受教育者,即均衡教育。创造教育注重早期发现,尊重其个性,发挥其特长优势,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个性特长的创造性人才。创新学习是一种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想法、新结论、创造新事物的学习,其特点是推陈出新。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就是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要求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所以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不但要实施创新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创新学习。

小学数学中,应用题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长期以来,应用题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先是准备题,再是例题,然后照书中的想法思路去理解,接着试一试,最后练一练(练一练也都是例题的类型)。几乎所有的应用题教学都是这种形式,学生学的时候明白,练的时候清楚,用的时候糊涂。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必须一改那种陈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现就应用题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挖掘教材创造性内容,展开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有很多种解题思路的,我们就必须改变那种给每道题都事先人为地确定一个“唯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代之以让学生展开思维,有自己的想法,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如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修一条长4800米的水渠,4天修了全长的40%,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几天才能修完?学生解答时,既可以有“4800米”这个具体量,如列式为:4800÷(4800×40%÷4)-4,也可以不用具体量,如列式为:1÷(40%÷4)-4;既可以采用归一法来解,如列式为1÷(40%÷4)-4,也可以用倍比法来解,如列式为4×[(1-40%)÷40%];既可以先求总时间,再减去4,也可以直接求剩下的时间。这样利用教材的有利条件,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在教材中,有的`例题和练习的内容单一,有些根本不符

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于这些内容的教学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更改,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较为实用。如十一册中的年利率是3.78%,现银行已经是2.25%,在教学时可把它加以修改。再如,求税率的例题可设计为:在某一次摸彩票中,王某某中特等奖20万元。但实际上他只得到了16万元,这是为什么?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了解了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职责,明白了税收、税率的概念,再由学生猜想你认为哪儿还应该交税?最后在依法做个纳税的好公民的主题活动下,结束了这节课。

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积极的思考,又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二、向学生展示思路,师生共同探疑

《课标》指出,学习的方法不可以当作知识来向学生传授,而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自觉地、轻松地掌握方法,形成一种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自己探讨疑难问题的实际过程,一边讲,一边想,一边写,写错了就擦,擦了再写,说不下去的时候,就改变思路,重想,重讲,同时,教师和学生相互讨论,让学生参与创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方法。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内容不能完全超出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地引发出学生头脑中的思想火花、瞬时灵感和科学想象。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动手拼摆两个大小完全相等的梯形,根据学过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发现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原梯形的高,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原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于是得到公式: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当教师拿着一个梯形摆弄着想其它的方法时,有的学生就讲出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推导计算公式。可见,师生共同进行探讨可以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

三、突破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

应用题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呈现形式要多样化。这样做,一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三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当然,这四点也是密切联系的。

传统课堂教学总是沿用着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这样单调乏味的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更不用说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了。如果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似的开展学习活动,这就可以让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学习,让学生的直觉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应该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及时诱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组织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在小学数学课中分角色表演购物活动,让学生理解“单价”、“总价”、“数量”的关系,理解“多减”了要“找回”的速算方法等。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通过让学生走一走,解决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背向而行、相遇等抽象的、用几句话难以说清的概念。

总之,应用题教学的总体方向是“实践”、“开放”、“创新”、“综合”。连贯起来说就是,在综合的知识环境中,通过开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然后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