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53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22 <<人物描写一组>> 导学案
人教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媳妇、辉煌、苗条、风骚、打量、标志、气派、祖宗、可怜、精神抖擞、手疾眼快、膀大腰圆、敛声屏气、放诞无礼、转悲为喜”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一)自学生字(课前完成,检查)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词(分辨多音字)。
4、分析难写字和易错字。
5、理解难懂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查词典)。
6、听写,检查过关(课后)。
(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1.“小嘎子”是作家( )的儿童小说( )中的主人公。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 )中的一个人物,作家是( )。“辣凤子”就是( ),她是古典文学名著( )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作家是( )。
2、3组短文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3、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
4、文中很多地方运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请用 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5、课文中的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从三篇短文里各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三人,你喜欢谁?说说原因;不喜欢,也说说原因。
1.小练笔:写一段话,把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的外貌特点刻画出来
2.搜集跟文中有关的小说、电影或录象来看看
[《人物描写一组》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2:草原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用心去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增加了解西部的兴趣。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揣摩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是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2、学习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课前可查阅有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音像、图片),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等。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学们,对于生长在北方的你们来说,这样的景象应该不会陌生吧!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老舍爷爷去访问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会让你更加神往,同时你更会为蒙汉人民浓浓的真情而深深感动。
首先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读书方法吧!1、初读课文首先要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2、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要认真阅读,先从整体上了解全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其中最主要的景点是什么,头脑中有个总体印象。3、理清写作顺序。4、要边读边做批注,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感受,与同学、老师交流。5、完成基础达标的内容。6、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课堂要研究的问题。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尝试完成“挑战自我”栏目中设计的问题。相信你能行!!!
基础达标:
1、我能完成以下练习。
⑴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内蒙古( mēng méng měng)同行的人(xíng háng)好客( hào hǎo )似的(shì sì )
(2)我能区分形近字并组词
喧( )拘( )跤( )蹄( )崖( )
渲( )苟( )狡( )啼( )涯(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3、我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 。
我还知道课文是按 顺序叙述的, 按这一顺序主要写了 个情景。
学后疑惑:
疑问一:
疑问二:
挑战自我:
1、画出文中写得美的句子,把体会批注在书上,准备与同学交流。
2、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合作探究
通过预习课文同学们有了很多收获,同时也生成了很多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草原的美。阅读提示:画出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书上,这里的批注不仅是对内容、思想方面的,还应该有对文章表达方法的认识,对于重点的优美的句段要背下来,你就会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
三、拓展阅读
八月末,我开车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这时除了将她比作一块大地毯,我再也找不到准确的说法了。但这地毯实在太大,除了天,就剩下一个它;除了天的蓝,就是它的绿;除了天上的云朵就剩下这地毯上的牛羊。这时我们平常看惯了的房屋街道、车马行人还有山水阡陌,已都成前世的依稀记忆。看着这无垠的草原和无穷的蓝天,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净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
1、“冥”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 ),再查( )画,读( )。“刹”应查( )部,在文中应选择读音是( ),“一刹那”意思是 。
2、“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 “亮波 ”指 , “一匹大绸缎 ”说明 , 这句话我体会到了 。
3、短文主要写了 。
4、这篇短文在内容和写法上与《草原》一文有哪些异同:
四、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草原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3:《白杨》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一、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作者简介: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 《联合晚报》 《新民抱》记者,编缉。建国后历任《解放日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等职。著名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或向其他同学请教注上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直到读准音。掌握下列词语。
戈壁 界限 介绍 清晰 表白 抚摸 软弱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吗?
①课文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用简要的语言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写。
------------------------------------------------------------- 。
②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用//在课文中标出。
①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的心。
③爸爸的介绍对孩子的教育。
④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疆茁壮成长。
四、品读课文,美读体验:
1、边默读课文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2、佳段赏析之一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找出句子,想想白杨生存的环境是怎样的?白杨外形又有什么特点?
②从爸爸的这段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内在有哪些特点?
③爸爸借白杨树来表明自己怎样的心思?谈谈你的见解。
3、佳段赏析之二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现起一丝微笑,那是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想想爸爸在沉思什么,你能读懂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②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你能把上面的两段话背诵下来吗?我相信你一定是第一个背出的。
五、学习表达,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跟同学们说说吧!
、
3、运用下列关联词写句子
①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②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③只知道......不知道......
[《白杨》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4:杨氏之子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泉镇中心小学-第二学期师生共用导学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10.杨氏之子
主备人 王春利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共2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五( )班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和书写生字词。
3、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学习重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难点 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准备 ppt 师导案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
资料链接:1、《世说新语》是中国最早的小说,在此之前,人们都已“三教九流”为代表,不把“小说家”列入其中,认为他是不正经的家派。可三教九流全是说理的,于是有人便准备写一部小说,此人便是刘义庆。他开创了中国小说界的先河,为后人写小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是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人编写的古代笔记小说,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教科书”。
(一)我知道
1.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借助拼音读准下列字音。
惠 曰 禽 诣 为 应
3. 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二)我了解
《杨氏之子》选自( )朝( )写的( ),这是一部记载( )的小说。本文讲的是( )的故事。
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读熟古文,理解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2)参考注释,自学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其父:
为设果:
以示儿:
此是君家果:
未闻: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 研究: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达标检测
1. 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读拼音,写词语。
liáng guó cōng huì yáng meí jiā qín
( ) ( ) ( ) ( )
2.给下列句中的“闻”选择正确的注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你知道吗?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耐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杨氏之子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5:《杨氏之子》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导学案
主备人: 授课人: 审 核 人:
课 型: 精讲课 班 级: 姓 名: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3、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并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知识链接:《世说新语》故事:
汉朝末年,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字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也是师生关系(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 ,那么,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
学法指导:学习时,要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文中人物关系,了解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仔细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
自主预习:
1、读准停顿、读通课文。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我能结合课文解释下列字词:
之: 甚: 惠: 诣: 其父: 乃:
设: 示: 曰: 闻: 夫子:
我知道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合作探究:
1.我知道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这句话?并且知道它为什么最精彩、最吸引人?
2.杨氏之子回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为什么不用“孔雀是夫子家禽”,这样的回答妙在哪里?
3.想像一下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这样的反应:
拓展延伸:
我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是,并能把它翻译出来:
达标测评
1、先解释划横线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 )
(2)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 )( )
(3)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
2、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温故而知新。 (4)学而时习之。
[《杨氏之子》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6:《儿童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挑战自我。
1、初读这两首诗,做到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
2、再读一遍,争取做到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可重读,知道读流利为止。
3、组内欣赏读。选组内读的最好的同学做示范,其他成员可以模仿的,也可以按自己的感受读。
三、我能做到。
1、写感受。
默读这两首儿童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空白处。
2、组内交流感受,二次批注。
3、读感受。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诗,准备诵读比拼。
4、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5分)
四、老师分工。(10分)
每组选一首喜欢的诗歌进行练习。
五、准备汇报(20分)。
1、为什么喜欢这首诗?(根据诗的内容及感受交流。)
2、组内分工。注:组长分工时要征求组员的意见。
3、组内准备诵读比拼。
要求:声音响亮而不是大声嚷;站姿大方而不能太随意。一定要做到入情入境。
六、拓展练习。
1、搜集儿童诗读一读。
2、小练笔。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荷花、小溪和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作为想象的凭借,然后展开想象,并把它写成一首小诗。
【课后检测】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课下完成,课上板演)
( )地翻动 ( ) 的白云 绿得( )
( )地爬上 ( ) 的地方 开得( )
2、有感情朗读诗并仿写一节小诗!(课下完成,课上展示)
我想
我想把小手
安在桃树枝上。
带着一串花苞,
牵着万缕阳光,
悠啊,悠--
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儿童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7:再见了,亲人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五泉镇中心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师生共用导学案
科目 语文 课题 14. 再见了,亲人
主备人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共2课时 第1课时
班级 五( )班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 通读课文,自学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3. 重点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学习难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准备 ppt 师导案 生学案
自主学习(7分钟)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进攻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9月15日又纠集15个国家的雇佣军,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在朝鲜仁川登陆,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边境,轰炸中国的安东(今丹东)等地。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同志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出任志愿军总司令。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军。在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于1953年7月27日,被迫在朝鲜停战协议上签字。 作者资料:魏巍:(1920.3.6-2008.8.24),原名魏鸿杰,出生在河南郑州一城市贫民之家。1950年底,奔赴朝鲜前线,和志愿军战士-一起生活、战斗。回国后陆续发表一批文艺通讯,其中最著名的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再见了,亲人》就选自《谁是最可爱的人》。
1、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妮 战役 硝烟 雪中送炭 友谊
噩耗 跺脚 挎篮 歌谣
2.解释词义
雪中送炭:
硝烟:
噩耗
崎岖
同归于尽:
代价:
1.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理清文章大意。
2.引导学生探讨并适时点拨。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是亲人吗?
(2)“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在什么时候说的?
2.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条理,(提示:课文分别写了志愿军向哪几位亲人告别的情景?)
3.学习第一部分(志愿军与大娘告别的场景),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娘为志愿军做了那些事情?
1.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互相交流,班级展示汇报。 课文用第几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达标检测
1. 同桌互批,纠错。
2.集体纠正存在的问题。
1、我会辨字组词。
消( ) 投( ) 遥( ) 搜( )
硝( ) 役( ) 谣( ) 嫂 ( )
2、我会用“续”组词,并填空。
(1)志愿军同敌人在阵地上( )作战三天三夜。
(2)春天来了,花儿( )地开放了。
(3)高温( )了十来天,热的大家受不了。
(4)我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要( )努力。
[再见了,亲人 导学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