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kehah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北京市六年级数学统计初步认识试题,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北京市六年级数学统计初步认识试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1:北京市六年级数学统计初步认识试题
北京市六年级数学统计初步认识试题
1.常见的统计图有,(),()。
2.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的多少。
3.在制作统计图表前我们要做的工作有:()。
4.这是六(1)班同学水果喜好情况统计表(见下表)
西瓜 | 香蕉 | 桔子 | 梨 | 葡萄 | |
男 | 13 | 5 | 1 | 2 | 5 |
女 | 8 | 3 | 2 | 4 | 8 |
①因为表中是人数,只要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就行了,所以画成()比较好。
②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步骤有:(),(),()。
请将下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认真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5.下图是深圳某公司一车间中三个小组男、女工人数统计图。
①男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女工人数最多的是()小组,最少的是()小组;从图上可以看出()小组的人数最多,()小组的人数最少.
②通过计算,能知道第一小组是()人,人数最少;第二小组是()人,人数最多;第三小组是()人.
③第一小组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倍。
④第二小组男工人数占第二小组人数的()
⑤全车间有工人()人,其中女工()人,占()。
⑥第一小组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
⑦全车间男工人数比女工人数多()%。
6.下图是北京市和深圳市的气温统计图。
2月
①浅色直条表示(),深色直条()。
②每个单位长度直条表示()。
③看了这幅复式条形统计图,你还知道些什么?
④通过比较,你觉得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
篇2:六年级数学统计初步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有关统计初步知识练习题
1.三种常用的统计图分别为什么?
2.条形统计图的定义(三点)?
3.条形统计图的'构成?
4.朝阳小学各年段学生转学情况统计图
(1)这是一幅()统计图。
(2)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单位长度表示()。
(3)此统计图中,统计图的外部、内部分别包括什么?
(4)用定义描述此统计图。
5.朝阳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统计图
(1)六1班有多少人达标?
(2)六2班的达标率为多少?
(3)哪两个班的达标率相同?
(4)六年级共达标多少人?总达标率为多少?
篇3:六年级数学:《统计与概率》试题
一、填一填。
1.常用的统计图有 统计图, 统计图和 统计图。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常用 统计图,为了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 统计图比较合适,而 统计图却能清楚地表示出部分量与总体的关系。
3.常用的统计量有 数、数和 数。
4.在一组数据的大小差异比较悬殊的情况下,用 数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
5.箱子里装有大小相同的4个白球,1个黄球,任意摸出1个,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 。
二、看一看。
1.下图是某城市中学生以来在校时间情况。
(1)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对该城市中学的做法有什么建议?
2.下面是淘淘一天的活动情况统计图。
(1)算出淘淘各种活动占用的时间。
(2)你对淘淘关于时间的安排有何看法?你能提出什么建议?
三、试一试。
调查本班10个同学期中数学考试成绩,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把得到的信息呈现出来。
以上就是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统计与概率》试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4:六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试题
六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试题
【知识要点】1.平面图形(直线、线段、射线和平行线;周角、平角、钝角、直角和锐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3.观察物体(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题型举例】
1.过直线外一点0,画直线AB的垂线和平行线。
2.请你在下面的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
3.判断题。
⑴4个直角等于1个平角。
⑵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⑶大于90度的角叫做钝角。()
⑷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
⑸三条线段的长分别为13㎝、17㎝和30㎝,用这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⑹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就一定相交。()
4.填空题。
⑴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40度,另外两个内角的.度数为()度和()度或()度和()度。
⑵下图是由()个正方体搭成的。将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涂上蓝色,其中三个面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有()个,四个面涂上颜色的正方体有()个。
⑶填一填,是从哪一面看到的?
5.选择题
⑴一个三角形最小的内角大于50度,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①直角三角形②锐角三角形③钝角三角形
⑵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1:1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①直角三角形②钝角三角形③等边三角形
篇5:西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试题
西师二年级数学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试题
1.看图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或×=
2.填一填
(1)4+4+4=()个4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写作:________________,
(2)6+6+6+6=()个6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写作:________________,
(3)3+3=()个()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写作:________________,
(4)5+5+5+5+5=()个()相加可以用乘法表示写作:________________。
3.一共有多少个?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4.一共有多少个↗?
↗↗↗↗↗↗↗↗↗↗↗↗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
5.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
能写成乘法算式吗?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西师大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试题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篇6: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训练题
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训练题
一、填空。
1、如果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4米记作米;如果+2千克表示增加2千克,那么-3千克表示()。
2、二月份,妈妈在银行存入5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三月一日妈妈又取出1000元,存折上应记作()元。
3、+8.7读作(),-读作()。
4、海平面的海拔高度记作0m,海拔高度为+450米,表示(),海拔高度为-102米,表示()。
5、如果把平均成绩记为0分,+9分表示比平均成绩(),-18分表示(),比平均成绩少2分,记作()。
6、数轴上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边,所有正数都在0的()边。
7、在数轴上,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到A点,A点表示的数是();从表示0的点出发向左移动6个单位长度到B点,B点表示的数是()。
二、判断对错。
()1、零上12℃(+12℃)和零下12℃(-12℃)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2、0是正数。
()3、数轴上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4、死海低于海平面400米,记作+400米。
()5、在8.2、-4、0、6、-27中,负数有3个。
篇7:六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这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想想如何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四、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篇8: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把10个○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个。列出算式:()÷()=()
二、填空24÷4=()读作()除以(),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也就是()里面有()个()。
三、填空 算式:□÷□=□表示:把()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
四、填空(1)10除以5等于2。□○□=□(2)被除数是12,除数是6,商是2。□÷□=□五、应用题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除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210,5,2
二、6,24除以4,把24平均分成4份,6,24里面有6个4
三、8,2,4 8,2,4
四、(1)10÷5=2 (2)12,6,2
五、4+4+4=12 4×3=12 12÷3=4 12÷4=3
篇9: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读写负数。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量,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3、在认识负数和应用负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巩固对负数的认识。
教学难点:
掌握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教材、整理梳理、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
1、认真看课本第87页到91页的内容,回忆整理有关负数的知识
(1)举例说明如何读写正负数?在书写正数和负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2)为什么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____0;负数都_____0。
(3)正数负数表示什么样的两种量?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2、4分钟后,对子之间相互交流,如用疑问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结:我们把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0小于一切正数,大于一切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二、基础练习。
1、展示一
(1)如果前进30m记作+30m,那么-20m表示( ),后退10m记作( )。
(2)如果+60m表示上升60m,那么-60m表示( ),下降50m记作( )。
(3)如果+120m表示向东行120m,那么-70m表示(),向西行50m记作( )。
要求:1、独立做题,。
2、写完的同学对子之间相互检查
3、展示二
(1)读一读,填一填。
37,-78,+20,-5,0,+121, 98, -1000, -13, 34, -34。
负数 正数
最后剩下一个数没有填入上面的框中,这个数是( ) 。
(2)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1题得10分,答错1题扣10分,不答题得0分。已知一班答对1题,二班答错1题,三班对、错各1题,请写出这3个班的得分情况。
一班( )分 二班( )分 三班( )分
三、提高练习。
(一)填一填
1、如果向南行50m记作-50m,那么向北行45m记作( ),-45m表示( )。
2、如果支出180元记作-180元,那么收入800元记作( ),-200元表示( )。
3、如果逆时针旋转28°记作+28°,那么顺时针旋转16°记作( ),+16°表示( )。
(二)做一做
1、同学们利用休息日帮助果农采摘苹果,从4棵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分别放成4堆。果农王大伯估计每棵树可产苹果100kg,同学们以此估计数为标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为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为负数。
(1)这4堆苹果共重多少千克?
(2)这4堆苹果平均每堆重多少千克?与王大伯的估计数比较,结果用正、负数表示。
2、一个小组8名同学的身高如下表
(1)算出8人的平均身高。
(2)如果把平均身高记为0,用正、负数表示每位同学的身高。
(3)上表中与平均身高相差为0cm,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正数,表示( );与平均身高相差为负数,表示( )。
同桌讨论,集体讲评后,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堂作业
家庭作业
板书设计:
负数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
像+3、+15、+8844.43……等这样的数叫做正数;
像-6、,-10,-155……等这样的数叫做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两种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