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教案3(锦集16篇)

“贾君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第一册教案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第一册教案3,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册教案3

篇1:第一册教案3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3

课题 8zh ch sh r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4个声母zh ch sh r,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及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读准音节,会读拼音词。 3.  学习三拼音方法,能正确认读三拼音音节。 教学重点难点 1、zh ch sh r zhi chi shi ri的正确发音。 2、zh ch sh r与单韵母的拼读。 3、学会三拼音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一轮红日上山头,狮子想来吃小猴,树上同伴有办法,伸下树枝来搭救。 三、教学声母zh ch sh r。 zh  zhi 1、  读音:与“树枝”的“枝“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z加椅子zh ch sh r。看zh 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  教学zhi及其四声。 出示zhi,告诉学生:和zi一样,i在zhi中不说话,它和zh组成的音节zhi,是整体认读音节,不要拼读,只要将zh的音读得长一点就行了。 教师范读音节zhi。 领读、齐读、指名读。 出示zh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ch sh r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ch 的顺口溜:c加椅子ch ch ch。 sh的顺口溜:s加椅子sh sh sh。 r  的顺口溜:小苗发芽r r r。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告诉学生zh ch sh r是平舌音。 2、  抽读音节卡片zhi chi shi ri。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zh ch sh r。 2、  指名说说小黑板上哪些是声母,哪些是韵母,哪些是音节 c  b  z  t  ch  sh  d  s  r  n  zh 二、新授。 1、  幻灯片出示5幅图,指名说说图意。 2、  出示5个拼音词(略) 逐词出现,逐词教学,然后连词读。 3、  指名分析后反复练读。 三、4、  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练习。 1、  练读书上的内容。读绕口令。区分平舌音和翘舌音。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谁能说好四和十,就能说好十和四。 四、作业。 1、  读课文内容。抄写本课声母。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读拼音卡片。2\复习音节拼读方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二、学习三拼音 1、  出示:(略)仔细看看:shuō这个音节有几部分组成? 2、  指导拼读方法。教师范读。 3、  教学顺口溜:声轻介快韵母响,三音连读很顺当。 4、  学生练读,指名学生拼读书上其他的三拼音节,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介音读丢了。 三、看图拼读三拼音节 1、  出示:(略) (1) 指名说说声母、介母、韵母各是什么? (2) 自由练习拼读。 (3) 指名拼读。看图,说说图意。 2、  出示:(略) (1) 指名分析音节结构。练习自由拼读。 (2) 同桌练习拼读。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连读拼音词。 四、巩固练习1、  读一读,比一比,每一组音节有什么不同。(略) 2、  填空。 duō――( )-( )-( )kuā――( )-( )-( ) tuō――( )-( )-( )huā――( )-( )-( ) 五、作业 读书上的内容。 板 书 zh ch sh r在四线格中的书写。 zh ch sh r与韵母相拼的音节。 zhi chi shi ri的四声。 作业 描红、仿影。 教学 后记 课题 9 y w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2个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 及它们的四声,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认读y w和单韵母组成的音节,能够准确拼读音节,会读拼音词。了解整体认读音节yu书写时ü上两点省略的规则。 教学重点难点 1、y w的正确发音。 2、yi wu yu的正确发音。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声母卡片。 2、  抽读 韵母卡片。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凉,妈妈为我做衣裳。 三、新授。 y yi 1、  读音:与“衣服”的“衣”相似,教师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 2、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编顺口溜帮助记忆:古人衣领y y y。看y 有几部分组成,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3、  教学yi、yu及其四声。 出示yi,告诉学生:y是声母,i是韵母,我们分别叫它们大y和小I。 教师范读音节yi。 领读、齐读、指名读。 出示yi的四声,学生自由练读,引导用它的四声练习组词。 yu:和j q x一样,y和ü相拼的时候上面两点也要省略。 练习读yu的四声,结合词语。 w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w的顺口溜:屋顶相连y w 。 四、巩固练习。 1、  抽读字母卡片,告诉学生y w是平舌音。 2、  抽读音节卡片yi wu yu。     第二课时 五、复习检查 1、  出示小黑板:y w。 2、  指名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穿什么衣服。 3、  将yi wu yu制成带声调的12张卡片,发给学生,教师读一个音节,四个学生读带声调的音节并组成。 六、教学y w和韵母的拼读。 出示图: 1、  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有什么东西? 2、  出示音节,学生练习拼读。 3、  指名将上面的音节贴到图上相应的地方。 4、  看图读音节。 七、写声母 1、  出示小黑板: b (  ) m  (  )  (  )t (  ) l  (  ) k (  )  (  ) q (  ) zh (  )(  ) r  z ( ) s y (  ) 2、  分两组接龙填空,进行比赛。其他学生在书上填空,填后评讲。 八、在教材上按23个声母的顺序加线连成一个大象的轮廓。(略) 九、巩固练习1、  读一读,找出声母、韵母、音节。 2、  用音节组词。 十、作业 抄写声母。 板 书 作 业  描红、仿影。 教 学 后 记                  课题 10 ai ei ui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认读由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本课的复韵母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重点难点 1、  ai ei ui的正确发音。 2、  ai ei ui与声母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a o e i u ü。 2、  复习单韵母的四声。 3、  比较6个单韵母的口形大小。 二、看情境图,听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  引导看情境图,学生回答问题,老师总结图意。 2、  听语境歌。学生学会语境歌。 扎篱笆,围树苗,一棵矮来一棵高。!!!小羊羔,快快过来吃青草。 ai ei ui 3、  读音:与“矮”的发音相似,先教师讲述发音方法,范读,告诉学生读的方法。领读,学生体会练读,指名读。告诉学生,ai 是由两个单韵母组成的,我们叫它复韵母。 4、  四声。告诉学生顺口溜:有a在,把帽戴。标好声调,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用四声组词。 5、  字形及书写:看它的字形,看ai  有几部分组成,编顺口溜帮助记忆:a在前,i在后,ai ai ai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然后在书上描红。 ei ui的教学步骤与方法同上. ei 的顺口溜:e在前,i在后。 ui的顺口溜:u在前,i在后。 标调儿歌:有a在,把帽戴,a要不在o e戴。要是i u一起来,谁在后边给谁戴。 三、巩固练习。 1、  抽读韵母卡片。 2、  比较3个复韵母的异同。 3、  练读顺口溜。 四、作业 1、  练读复韵母。 2、  抄写ai ei ui各两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  什么叫复韵母?读好复韵母要注意什么? 2、  复习复韵母ai ei ui和它们的四声。 二、新授,练习复韵母ai ei ui的拼读。 1、  复习声母。 2、  复习拼音节的方法。 3、  出示:(略) (1)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 (2)练习自由拼读。 (3)指名读音节。 (4)齐拼音节。 (5)学生自由练习拼读,教师巡回检查,纠正读错的音。 指名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认读卡片。 4、  带调拼读双音节词。 (1) 教学bái cài :出示,说说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逐字练习拼读,再连读。最后看图说说图意。 (2) 教学méi huā、shūguì,方法同上。 三、看图听故事,练拼音节。 1、  看图回答问题。 2、  学生看图,老师讲《龟兔赛跑》的故事。 3、  练习拼音。分别找出整体认读音节、单韵母音节、复韵母音节,分析音节结构,用色笔标出声母韵母。再个别拼读、连读。 4、  小组练习讲故事,在讲的过程中,涉及到图中的音节,重点拼读三遍。 四、巩固练习。、1、  做“看谁听得清,找得快”的游戏。 2、  做“找朋友”的游戏。 3、  分解音节。(用小黑板出示) 五、作业 1、  抄写ai ei ui。 2、  读书上内容。 板 书 作业 描红、练读课文。 教学 后记 课题 11 ao ou iu  教时 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和它们的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  能正确认读由声母与ao ou iu组成的音节,会准确拼读三拼音节,会读拼音词和拼音句。 教学重点难点 1、  ao ou iu的正确发音。 2、  ao ou iu与声母的拼读,尤其是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检查。 1、  抽读字母卡片:a o e i u ü,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法依次朗读。 2、  抽读复韵母卡片ai e

篇2: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自然教案-第一册3、3节肢动物

第三节    节肢动物

教材分析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类动物。在已知的约150多万种动物中,节肢动物占85%左右,是动物界的第一大门。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对学生全面了解节肢动物的类群是非常必要的。在此基础上,教材最后介绍了人类对虾和蟹的利用,体现了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本节课拟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展开:

1.利用求同比较法,请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得出节肢动物的共同特征。

2.利用求异比较法,请学生寻找各种动物的不同点,进行整理归类,得出最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昆虫类、甲壳类、多足类、蛛形类。

3.通过人人动手画甲壳类动物虾和蟹的洄游规律的示意图,使知识变得形象、简单。

二、课时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了解常见的四类节肢动物。

3.了解虾和蟹的洄游规律。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学习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方法的能力。

2.初步接触作图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使学生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节肢动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归纳出节肢动物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安排学生课前准备蝗虫、苍蝇、马陆、蚰蜒、蜘蛛、虾和蟹等实物。教师准备蝗虫、蜈蚣、蜘蛛、蝎、虾和蟹的挂图或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蝗虫和苍蝇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为什么都属于昆虫类呢?你通过什么方法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学生答:蝗虫和蝇具备昆虫的主要特征,是经过观察比较得出的。教师强调只有认真地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共同点(即求同比较)。

导入主题:这节课我们再来观察几种动物,看看它们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类动物比较有何共同之处?

(二)新课

1.展示实物和挂图,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1)节肢动物的特征

请学生仔细观察自备实物,比较各种动物在足、触角、身体表面等的异同点(相互间可以讨论),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适当引导后得出:虽然它们形态各异,但都具备分节的足、触角和身体,都有外骨胳。最后归纳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其他各类节肢动物

拿虾和蟹与昆虫比较,是否具备昆虫的特征?学生答:无。

请学生阅读课文并观察虾和蟹的头胸部,得出它们的共同特征:都具头胸甲。故称之为甲壳类。

拿蜘蛛、马陆、蚰蜒与蝗虫比较,找出它们在足、身体分部的不同点,得出蜘蛛属蛛形类,马陆、蚰蜒属多足类。

2.设计简图,表示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

由于对虾、河蟹、梭子蟹的经济价值高,人们对它们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尤其是对虾、河蟹的洄游规律。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学材料,再设计简图(教师适当提示)表示它们的洄游规律。教师课堂内巡视,选出最理想的简图投影,并给予介绍和补充(简图见板书)。

(三)小结本课

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五、板书设计

1.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2.其它节肢动物

甲壳纲   头胸部外有头胸甲,如虾和蟹。

多足纲   每个体节有一对或两对足,如蜈蚣和蚰蜒。

蛛形纲   如蜘蛛和蝎。

3.虾和蟹的洄游

渤海(繁殖)                 浅

5月

到达10月底         8-9月

长江                  江河(生活)   交配产卵

3月 11月初       第二年3-5月

迁移

黄海(过冬)                 海

对虾的洄游规律           河蟹的洄游规律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本节课中,得出节肢动物主要特征所用的方法是(  )

(A)分类法         (B)归纳法

(C)求异比较       (D)求同比较法

(2)下列动物中不属于甲壳类动物的是(  )

(A)金龟子 (B)梭子蟹 (C)虾  (D)青蟹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蜈蚣、蚰蜒、河虾、河蟹、蚊子、狼蛛、蝎、马陆、螳螂、棉红蜘蛛、蚱蜢,这些动物中属昆虫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甲壳类的有            ,身体一般分为            ;属蛛形类的有         ,属多足类的有          。

2.课后练习

(5)蚯蚓身体和蝗虫一样分节,为什么不属于节肢动物?

3.参考答案

(1)(D) (2)(A) (3)体表有外骨胳,身体分节、足和触角也分节  (4)蚊子、螳螂、蚱蜢 头 胸 腹  河虾、河蟹 头胸部和腹部  狼蛛、蝎、棉红蜘蛛  蜈蚣、蚰蜒、马陆  (5)蚯蚓身体虽然分节,但它不具备节肢动物的其它特征:体表有外骨胳,有分节的足和触角,身体一般分部。所以它不是节肢动物。

4.简要分析

(1)比较是常见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为求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点,为求异比较。

篇3: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3、2昆虫(2课时)

三章                     动物世界

第二节                     昆虫

教材分析

昆虫这一节是在学生刚学完“蝗虫”后,第一次接触到的有关生物分类依据方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直观性和易操作性,而且知识的条理性较强,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是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很好载体。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学生对昆虫的有关知识在平时已经有所接触。教授本节内容可组织学生以分组协作活动的方式进行。通过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寻找知识教学与方法教学的结合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循着两条主线即知识目标线和技能目标线进行。教学方法以探究、讨论式为主。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观察、比较等方法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的作用。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技能目标

1.通过昆虫等的采集,煅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并运用求同比较法分析归纳事物的共同特征。

(三)情感目标

1.在对昆虫的采集观察过程中体验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

2.通过充分的参与,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3.通过列表方式对昆虫特征的归纳,认识科学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的主要特征、求同比较法的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观察、比较得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让学生采集一些不同种类的他们认为的“昆虫”(每生十种以上)标本,作一些简单处理后放入三角纸包,并要求在三角纸包上注明采集地(或采集地的特征)。

(二)每生一只放大镜、一把镊子、一张表格(见附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有关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这些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通常,我们把象蝗虫这样的动物叫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平时大家经学听到“昆虫”这个词,现在请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一些昆虫。

(二)揭示疑点

老师问:为什么我们把这些动物称为昆虫呢?我们是根据什么说这些看上去不一样的小动物都属于昆虫的呢?学生讨论后得出:属于昆虫的动物应该具有某些相似的形态特征。而不属于昆虫的动物与同属昆虫的动物之间应该有较大的差异。

(三)观察并记录

同学们桌上都有一些“昆虫”标本,它们真的是昆虫吗?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大家先仔细观察这些标本具有哪些特征,并完成发下来的这张表。注意:每种标本都装入一只三角纸包,分别编号,可用放大镜观察,可使用镊子。根据你的观察,若某标本具有某项特征,则在表中相应的空格内打勾或用文字说明。教师巡视。

(四)整理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这张表进行整理,使具有相同特征最多的标本写在一起,制成一张新表。教师巡视并指导。

(五)查阅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新制成的表格。问:现在我们已经对这些标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观察,并发现某些标本具有较多的共同特征。那么到底哪些标本是昆虫呢?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第33页第一段“昆虫的主要特征”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六)解决问题、找出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表格上把你认为是昆虫的标本编号上打上钩。

教师提问:现在同学们已在认为是昆虫的标本上打了钩,现在请一个同学来告诉大家你认为它们是昆虫的依据。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昆虫的主要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就你们组的观察结果写出报告。在报告中说明这些标本是昆虫以及另外的标本不是昆虫的理由。派代表到讲台上作交流发言。(在发言时可对标本形态作简要介绍,也可出示标本)此时若能利用实物投影仪则效果更佳。

(八)教师小结

1.对刚才的发言进行小结。主要强调昆虫的主要特征

2.对课堂活动的小结:

对昆虫特征的获得我们经过了:观察→比较→归纳等步骤。其中观察和比较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问:我们观察不同种类的标本的目的是什么?);而比较不仅要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昆虫特征的得出过程),也要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提出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的名词。

(九)知识扩展

提问:昆虫之间除了共同的特征,就没有不同点了吗?引导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昆虫之间也有许多不同点,这正是昆虫多样性的原因。关于昆虫的多样性,我们将在下节课讨论。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1.提出问题→观察标本→比较特征→归纳

2.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2)头部都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一个口器;

(3)胸部都有三对分节的足;

(4)一般有两对翅。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昆虫的主要特征是                            。

(2)我们在研究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时,对这三种动物进行了比较,发现它们都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它们都属于昆虫。这里的“比较”属于       比较法。

2.课后作业

(3)下列四组动物中,都是昆虫的是(   )

(A)虾和蟹           (B)蚜虫和蝗虫

(C)蜈蚣和马陆       (D)蜘蛛和蝎

(4)蝗虫、蝴蝶、蝉的'相似之处是(   )

(A)身体都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口器都为咀嚼式口器

(C)胸部有三对分节的足,其中二对步行足,一对跳跃足

(D)腹部有二对翅

3.参考答案

(1)略(2)求同比较法(3)B(4)A

4、简要分析

(1)略;(2)在自然科学中,运用比较法来认识事物的例子是很多的。在不同事物中找出共同点,这样的比较叫做求同比较。在相同事物中找出差异点的比较叫做求异比较。比较法是最基本的逻辑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题目中,认识蝗虫、蟋蟀、苍蝇是否属于昆虫,是把这三种动物的特征与昆虫特征进行比较,看有没有相同点的比较方法,显然是求同比较;(3)略;(4)蝗虫、蝴蝶、蝉都是昆虫,因而它们的相似之处应该是它们共同的特征,即昆虫的主要特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足和口器的多样性。

3.了解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不变态发育。

4.了解昆虫与人类关系。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初步学会运用求异比较法。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培养学生坚韧不拨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昆虫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昆虫生活环境及发育方式的                                     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

(一)课前组织部分学生在校园内或校外采集昆虫标本。采集时,着重观察并记录每一种昆虫的生活环境,尤其是要采集象蚊、蝇等昆虫的幼虫和蛹。

(二)一些昆虫标本和蜜蜂、家蚕、蝗虫的生活史标本;镊子、放大镜每组一把。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引入新课

课前同学们都到自然界中去采集了一些昆虫,作为本节课的材料。请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判断你所采集的是昆虫,而不是别的动物呢?

学生回答昆虫的主要特征后教师继续问:有没有同学采集不到昆虫(一般不会有)?同学们按照老师的布置和要求,都采集到了不少的昆虫。说明自然界中昆虫数量很多。目前已知的昆虫有100多万种。

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讲讲你都在什么地方采集的这些昆虫。

(二)学生介绍,揭示分布

请几位兴趣小组的成员,介绍几种昆虫的采集环境。如:

龙虱:在水中采集到;天牛:在树丛中。等等。

教师在学生介绍后,作小结并举例:昆虫大多数陆生;少数幼虫水生,成虫陆生;也有终生水生的。揭示昆虫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观察标本,发现差异

不同的昆虫,除了生活环境不同外,还有许多别的差异。请同学们观察各种昆虫的足(提示:对照课本34页图3-8,重点观察蝗虫、螳螂、蜜蜂、蝼蛄的足)。你能说出它们分别属于什么足吗?把相应的昆虫名称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并思考昆虫足的特殊形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何联系?(见板书)

教师巡视,并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问。

请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口器是昆虫的摄食器官。请大家使用放大镜和镊子观察昆虫头部口器的形态和结构。对照课本35页图3-9,你能说出各种昆虫的口器吗?把你观察的昆虫名称按它所具有的口器类型填入下表空格内并思考:昆虫不同的口器类型可能与它的什么生活习性有关?(见板书)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各种昆虫的口器。

每组派一代表上讲台,就上述两个问题作简要回答。教师再作简要小结并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5页第一段。学生自学后教师出示家蚕、蜜蜂、蝗虫的生活史标本,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差异。引导学生找出差异后,教师出示按蚊及蝗虫的生活史图片或投影,讲述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重点说明两者的区别和“蛹期的昆虫不吃不动,但体内却在剧烈变化,最后变成成虫的过程”,并板书。讲述过程中可出示采集来的蝇和蚊的幼虫、蛹以加深印象,引起兴趣。

问:所有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都有变态现象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象衣鱼这样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是不变态的。

(四)阅读讨论,认识昆虫

我国的昆虫种类很多,与人类的关系也很密切。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昆虫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结合平时的经验,互相讨论,区别今天课堂上提到的昆虫哪些是益虫,哪些是害虫。哪些是医学害虫,哪些是农业害虫。

让学生作简单回答后,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是农业害虫的是(  )

(A)蜈蚣   (B)蚜虫    (C)苍蝇    (D)蚊子

(2)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辨别昆虫类型依据的是(   )

(A)发育方式

(B)口器的类型

(C)翅、足、触角的类型

(D)身体分部状况和触角、翅、足的对数

(3)举例说明昆虫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后作业

(4)蚊的口器是(   )

(A)刺吸式口器      (B)虹吸式口器

(C)咀嚼式口器      (D)舐吸式口器

(5)采集能飞善跳的昆虫,应该用      捕捉,捕捉到的昆虫应先用       毒死,然后用镊子夹出放入三角纸包,写上      、      、      和      ,再带回实验室制作。

3.参考答案

(1)B(2)A(3)略(4)A(5)捕虫网、毒瓶、采集地点、采集时间、采集人姓名、编号

4.简要分析。

(1)简要分析:昆虫根据其对人类是有益还是有害分为益虫和害虫。害虫又根据是危害农业还是危害人类健康,分为农业害虫和医学害虫。显然,蚜虫是危害农作物的昆虫。因而选B。(2)判断一处动物是否是昆虫,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昆虫的主要特征,很显然,BCD三项都属于昆虫的主要特征,A不是,故选A。(3)略(4)略(5)略

【小资料】

动物的嗅觉

大多数昆虫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触角上或须肢上。如蝴蝶的触角高高地举在空中摆来摆去,灵敏度极高。有人将一只带有标记的雄蝶捉到几千米以外的地方放飞,它居然凭借灵敏的嗅觉找回放着雌蝶的地方。有些寄生动物,如生活在毛发丛中的蜱,显然鼻子触角都不利于行动,因此它们的嗅觉感受器长在足上,可以从寄主身上找寻吸血下口的地方。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

(一)昆虫的种类  100多万种

(二)生活环境的多样性

(三)足的多样性

步行足

跳跃足

捕捉足

采粉足

开掘足

(四)口器的多样性

虹吸式口器

舐吸式口器

嚼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

篇4: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3课时

第一册新教材高一教案UNIT11(第3课时)

Period Three

(Pre-reading \Reading\Post-reading)

Step 1 Pre-reading

1. Checking homework

1) T asks the question: Do you play any musical instrument? What is your favourite instrument? In this way, Ss review names of kinds of musical instrument.

1)      T asks another question: Has anybody got any information about musical styles? Ss tell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such as blues\hip-hop\rap\Latin music etc.

Here is some information about music:

Music is a language that is spoken to everyone―from the day we are born we hear music of some kind of our lives. But there are as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as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it is impossible to describe them all. Here are just a few well-known types.

Classical music is serious Western European music from the Middle Ages(1500) to the present and it was often written for a large orchestra, or for a small group of players. Many instruments can be used. A lot of music was also written to be sung as opera. Classical music is very popular and schools often teach this type of music.

Jazz developed in the Southern States of North America at the beginning of last century. The black people of these states, who were originally slaves from Africa, had their own rhythms. Jazz brought classical music and African rhythms together.

Blues was originally Black Country music, which also came from the Southern States of last century. It is slow, usually sad music, which is often sung by one person with a guitar.

Rhythm and blues developed from the Blues in America in the 1940s. It became faster and more complex and used more instruments, e.g. saxophone, guitar, piano, drums. The music was often about city life and white musicians started playing it as well.

Musicians in the 1950s developed Rock from Rhythm and Blues and it became popular with young people. It spread to Europe in the 1960s and is now known in most countries. A lot of pop music comes from Rock and Roll.

Pop music developed from Rock and Roll in America, Britain and Europe in the 1960s and is now in every country. The name is used for most commercial music, i.e. music we can buy on records and hear on “pop radio”. It is usually played by groups who often use electric instruments and make videos to go with their records.

2. Pair-work

Have Ss discuss these questions in pairs.

1)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2) When you listen to a song, do you listen to words or the music?

2)      Do you like to listen to music form other countries?

3. A game

Play some music played by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ask the Ss to guess what makes the song. (piano/guitar/trumpet/drum)

Teach the English names of different musical instruments on the slide: violin, trumpet, guitar, jazz drum, mouth-organ, huqin(Chinese violin) etc.

Step 2 Reading

1. Fasting reading

Have Ss read the passag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How many kinds of music a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and what are they?

2. Careful reading

Have Ss read the passage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 below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musical style

characteristics

Step 3. Post-reading

1.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ere does blues music come from?

2) What does the word “rap” mean?

2. The sentences below summarise the article. Read them and decide if they are true or false. Write the letter “T” if the sentence is true. Write “F” if it is false, and then correct the error and give the right information.

1)There are only a few styles of music in the world.

2) Blues is a new style of music.

3)Hip-hop and rap ar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blues and rock.

4)Santana is a well-known Latin music artist.

5)Rappers sing the words to their music.

6)There are many Spanish-speaking people in both North and South America.

3. Discussion

Discuss the following in groups of 4.

1) Why is Latin music so popular in the US? Is it popular in China?(Give some background of Latin music―The cup of lifeby Ricky Martin)

2) Is music a universal language? Can you enjoy music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even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words? Are there any other universal languages? What about dancing, paintings and photographs?

4. Demonstration

Have some students report the result to the rest of the students.

Homework:

1.       Read the article again and make a list of unknown words and expressions.

Write down the result of Discussion 2.

篇5:自然教案-第一册 3、7鸟类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3、7鸟类(2课时)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七节 鸟类

教材分析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恒温,卵生和会飞翔的高等脊椎动物。鸟类种类繁多,是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其结构而言,有着一系列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本节紧紧围绕着这一主题,从鸟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等方面展开分析。从而真正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采用观察、分析、归纳法。教师在实验室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如实物、标本、挂图。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殖和发育等。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鸟类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等特点。

2.理解鸟类的双重呼吸。

(二)技能目标

1.学会由局部到整体观察生物的方法。

2.通过对家鸽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分析事物的习惯。

2.进行生物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家鸽适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

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双重呼吸。

三、教学准备

活家鸽四只、家鸽骨胳标本四盒、一些鸡的腿骨、家鸽解剖结构浸制标本四盒、鸟的双重呼吸的图解、家鸽脑挂图。

四、教学过程()

复习:请分析爬行类是真正陆生脊椎动物的原因。

告诉学生今天学习的鸟类不仅适于陆地生活,而且适于飞翔生活。全世界共有9000种,我国有近1200种。下面重点探讨鸟类究竟有哪些特征与飞翔生活相适应。

新课:

1.观察记录:教师课前把准备好的观察材料分放在四张实验桌上。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发一张记录表格,要求仔细观察,同学之间进行讨论,记录观察结果(观察过程中同时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示:

(1)鸟的体形是否适于减小飞翔时的阻力?

(2)前肢成翼有何作用?

(3)头骨、腿骨、背部脊椎骨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强大的胸肌与飞翔有何关系?

(5)吸气和呼气时气体的通路是怎样的?气体交换在哪儿进行?气囊有何作用?什么叫双重呼吸?

(6)嗉囊贮存食物与飞翔有关吗?鸟类为何有随时排便的习惯?它与消化、排泄系统的哪个器官有关?

(7)心脏有几腔?与爬行类、两栖类一样吗?

(8)雌鸟哪侧的卵巢和输卵管退化?对于飞翔生活有何意义?

(9)鸟的确大、中、小脑发达吗?各有什么作用?

(10)与两栖类比较,说说鸟类在进化上的特点。

记 录 表 格

观察项目

记        录

头部

躯干

四肢

羽毛

身体可分几部分

骨胳

肌肉

呼吸

消化

循环

排泄

生殖

神经

2.归纳结论:通过提示引导学生正确而全面地观察实验材料,从而归纳出鸟的一系列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对双重呼吸应重点分析。

小结:教师结合记录表格小结。

五、板书设计(略)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与鸟飞翔生活不相适应的特征是(    )

(A)头骨很薄;脊椎骨愈合;腿骨中空

(B)后肢肌肉发达,有四趾,三前一后

(C)头部略呈球形;颈部细长;前肢成翼

(D)进行双重呼吸,保证鸟类飞翔时得到足够的氧气

(2)双重呼吸指的是(   )

(A)只在呼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B)只在吸气时,肺进行气体交换

(C)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

(D)吸气和呼气时,肺和气囊都进行气体交换

(3) 能体现鸟类比两栖类、爬行类更高等的是(   )

(A)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

(B)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能作出反应

(C)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全身被羽

(D)食物通过消化被肠吸收后,再送到全身各处

2.课后练习

(4)家鸽排便频繁的原因是(   )

(A)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B)直肠很短,形成的粪便随时排出

(C)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部位

(D)口腔内没有牙齿,吃进的食物未经咀嚼

(5)在日常生活中,只见鸟类排粪便,未见鸟类排尿液的'原因是(   )

(A)体内没有产生尿液的器官

(B)体内产生的尿液经蒸发到体外

(C)体内产生的尿液变成气体后随呼出的气体一起排出体外

(D)体内没有贮存尿液的器官,产生的尿液随粪便排出体外

(6)吸气和呼气时肺都能进行气体交换的动物是(   )

(A)乌贼 (B)娃娃鱼 (C)扬子鳄 (D)白鹤

(7)下列动物中,心脏分腔最多的是(   )

(A)大雁  (B)鲫鱼 (D)蜥蜴 (D)青蛙

(8)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鸟类体温恒定意义的是(  )

(A)扩大分布的范围

(B)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C)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D)增加鸟类的种类和数量

(9)双重呼吸的过程是:两翼举起时,气囊      ,外界空气→      →    ;两翼下垂时,气囊      ,气囊内空气→

→     。双重呼吸的特点是                        。双重呼吸的意义是                                  。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B)  (5)(D)  (6)(D)  (7)(A)  (8)(D)  (9)扩张 肺 气囊 收缩 肺 体外 每呼吸一次,空气就两次经过肺,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可以供给足够的氧气。

七、参考资料

企鹅是个节能大师

企鹅是鸟类动物,不仅不会飞翔,连走路都十分困难。它那肥胖的身躯、短短的双腿与两只大脚使它行走时既缓慢又笨拙。人们喜欢观赏企鹅蹒跚而行的憨态,但科学家们感兴趣的却是企鹅那一摇一摆的走相。研究结果表明,正是这一摇一摆的走相为企鹅节约了大量的能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在圣迭戈“海洋世界”对帝王企鹅的步态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帝王企鹅是企鹅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行走速度为每秒钟0.46米。企鹅在向前行进时,采用了左右前后摇摆的步法,其摆动方式极似钟摆。它在向一边摆动到极限而停顿时,其部分动能被储存起来成为潜能,这部分潜能在其向另一方摆动时再度释放出来。这种每走一步都能为下一步储存一些能量的情况在人类和其他动物身上普遍存在,被储存能量占前进一步所耗能量的比例被称为“恢复率”。各种动物的恢复率是不同的,企鹅步行时的恢复率比地球上任何动物都要高很多,可达80%,而人类走路时的恢复率最高仅为65%。由此可见,企鹅像钟摆那样一摇一摆地向前走路是一种最节省能量的方式。

企鹅采用这样能耗极小的走路方式,是它们在南极长期生活进化的结果。生活在南极圈的企鹅在冬季休眠了4个月后,往往要行走100多英里去海边觅食,这对于腿短体胖的企鹅来说决非易事,这就要求它们消耗能量越少越好。

(叶雪芳)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鸟类飞翔的简单原理。

2.了解鸟的繁殖特点。

3.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

(二)情感目标

通过鸟类与人类关系的学习,提高学生自觉保护鸟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鸟类的繁殖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意识。

三、教学准备

鸟类飞翔、飞机飞行的录像、鸟类孵卵的录像或投影、两种雏鸟的投影、各种鸟巢的投影、鸟类捕捉害鼠的投影。

四、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播放鸟类在空中自由翱翔的录像,提示学生仔细观察,播完后,请学生叙述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特征。并问鸟类的飞翔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入新课。

(一)鸟的飞翔

教师告诉学生鸟类是依靠胸肌强有力的伸缩,牵动翅膀,鼓动空气,得到升力而升上天空的。鸟类能飞翔是因为它具有与飞翔相适应的一系列结构特征,如体呈纺锤形、前肢成翼、长骨中空、双重呼吸等。在鸟类飞翔的启示下,人们经过努力,在1912月,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终于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飞上蓝天的愿望。使学生感受到研究动物的重要作用。

二、鸟的繁殖

播放鸟的繁殖录像或投影,然后阅读教材,请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并整理出鸟类的繁殖特征:

1.  时间

有明显的季节性。如我国的鸟类一般在春季和夏初繁殖。

2.过程

筑巢   大多数鸟都有筑巢的习性。当然各种鸟的筑巢艺术是不一样的。为了加深印象,投影各种鸟的巢,让学生体会鸟类各种风格的“安乐窝”。

孵卵   先请学生讨论母鸡孵蛋的问题。引出多数鸟在筑巢后有孵卵的行为。设问:谁来孵卵?要孵多长时间?有没有不会孵卵的鸟?先由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补充。讨论完以上三个问题后,再告诉学生鸟的受精卵在人工控制的合适温度下也可以孵化,即人工孵化。人工孵化对珍稀鸟类的繁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育雏   投影两种雏鸟。请学生分析比较:腿脚是否有力?身体有否绒羽覆盖?眼睛是否睁开?是否自己觅食?从而归纳雏鸟有早成鸟和晚成鸟两种。晚成鸟的食物是亲鸟捕捉来的,育雏期间,亲鸟为了提供足够的食物给雏鸟和自己,活动时间相当长,同时也消灭了大量的农业害虫,可见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三、鸟是人类的朋友

投影猫头鹰捕捉老鼠的画面。请学生讲述一些鸟的食物特点。得出大多数鸟以鼠类和害虫为食,且捕食能力非常强;有的以植物的茎叶为食,帮助植物传粉,散播种子。所以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们。接着与同学们一起谈谈我国为保护鸟类资源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如开展爱鸟周活动,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爱鸟、护鸟的活动,为保护鸟类资源而作出贡献。

五、板书设计

(一)鸟的飞翔:发达的胸肌牵动两翼飞翔

特点:筑巢、孵卵、育雏

(三)鸟是人类的朋友

捕捉害鼠,帮助植物传粉、播种

积极开展全国性的“爱鸟周”活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特征中与鸟的飞翔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胸肌发达,收缩强有力。

(B)颈部肌肉和后肢肌肉发达。

(C)除喙和足以外,全身有羽毛覆盖。

(D)口内牙齿退化,有发达的嗉囔,消化能力强。

(2)鸟繁殖的三个特点是      、      、       。

(3)雏鸟可分为有      和       两种。

2.课后练习

(4)下列鸟类的雏鸟属于晚成鸟的是           ,属于早成鸟的是            (填字母)。鸟类中      %是晚成鸟,而且主要以昆虫为主食,育雏期间能消灭大量的害虫,因此我们要                               。

a.燕子 b.鸽子 c.麻雀 d.鸡 e.鸭 f.啄木鸟 g.猫头鹰        h.杜鹃 i.莺 j.黄鹂 k.企鹅

3.参考答案

(1)B (2)筑巢 孵卵 育雏 (3)早成鸟 晚成鸟 (4)a.b.c.f.g.h.i.j.k  d.e  85 保护鸟类

4、简要分析

(1)鸟类有许多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征,如全身被羽(飞翔和保温);口内牙齿退化(减轻飞翔时的体重);嗉囔发达,消化能力强(为飞翔提供足够的氧气);胸肌发达(牵动两翼飞翔)。而后肢肌肉发达与鸟类行走有关。

(3)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识记鸟类的两种雏鸟。

(4)自然界中除我们非常熟悉的鸡、鸭、鹅等是早成鸟外,大多数鸟类的雏鸟是晚成鸟。

七、参考资料

部分国家已选定的国鸟

奥地利:家燕丹麦:云雀 德国:白鹳 印度:蓝孔雀  日本:绿雉卢森堡:戴胜 美国:白头海雕 绚甸:孔雀 新西兰:天翼鸟 墨西哥:长脚鹰 法国:公鸡 多米尼加:鹦鹉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蜂鸟 厄瓜多尔:大秃鹰 智利:山鹰 波兰、赞比亚、伊拉克、肯尼亚:雄鹰津巴布伟:津巴布伟鸟  阿根庭:棕灶鸟 巴布亚新几内亚:极乐鸟。

篇6: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3―5单元教案

最新高教版《语文》基础版第一册(3―5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九课 《抒情散文两篇》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课 《写人散文两篇》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一课 《文艺随笔两篇》 4、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二课 《说明文两篇》 第四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四课 立意选材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六课 谋篇布局 第五单元 1、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七课 《提醒幸福》 2、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八课 《我的空中楼阁》 3、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十九课 《洛阳诗韵》 4、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十课 《托起草原》 5、教案 高教版(语文)第一册――第二十一课 《读山》

篇7:自然教案-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自然教案-第一册 2、3质量的测量(2课时)

质量的测量

教材分析

质量这一知识点在初中阶段是相当重要的,本节教材主要通过一些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反映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然后进一步要求掌握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天平这种较为精密的测量工具,因而教材先介绍天平的主要结构,天平的调整使用方法及读数方法,然后安排多种形式的实验练习使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技能。对于天平的量程,游码标尺的最小刻度值也要求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很重要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根据因材施教、直观性和量力性原则以及教材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实物教具作用。每两个学生配备一架天平,采用边演示边讲解边讨论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练习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天平的调节和使用。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其中学生实验占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⒈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⒉学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了解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实验研究自然问题的方法。

㈢情感目标

通过对天平的操作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教给学生实验手段以及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⒉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及天平的读数。

三、教具准备

托盘天平一架(演示用),天平投影片,学生每两人准备:托盘天平一架,小木块一块,同一规格小螺钉10枚,铁丝一条,橡皮泥一个,烧杯一只,热开水。

四、教学过程()

㈠物体质量

⒈提问⑴在菜市场里用杆秤称得10斤鱼,杆秤测量的是什么?⑵称得的10斤鱼比5斤鱼多还是少?⑶一个中学生重50千克,指的是什么?

一切物体都由物质组成,但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如一只轮胎比一双雨鞋含的橡胶多,10斤鱼比5斤鱼所含有的物质多,大苹果比小苹果含有的物质多,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买米、邮寄包裹、做家具等都要考虑到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含有物质越多,质量越大。

⒉在以前的学习中大家已经用过哪些质量单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质量主单位     千克及单位换算关系。然后介绍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单位的标准。

示范与练习:0.85吨=    千克   50毫克=       吨

1.63千克=     克=        毫克

⑴设问:经下列变化物体的质量改变了吗?

⑵探索实验一:将一根铁丝弯成一个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二:将一个橡皮泥捏成一个泥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探索实验三:将一杯热水冷却,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讨论:⑴把冷水放进冰箱,制成冰块,状态改变,质量是否改变?

⑵把一瓶牛奶带到太空,位置改变,所含物质的多少是否改变?

教师小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问:⑴一只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的含义是什么?

⑵这只铅球是4千克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㈡测量质量的`工具

讨论:大家平时见过或用过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小结:天平、磅秤、电子秤、托盘天秤、杆秤,指出实验室常用的是托盘天平。

㈢天平的使用

⒈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教师结合投影片和实物进行介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天平由横梁、指针、标尺、托盘、平衡螺母、横梁标尺、游码、底座、砝码和砝码盒组成)

⒉原理:

⑴只有两个盘里的质量相等,横梁才停在水平位置,或者说横梁平衡。

⑵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相当于向天平盘里加砝码。

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砝码总质量+游码质量

⒊使用方法(教师演示):

⑴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指明游码左边的一条线指在“0”刻度线)

⑵调节横梁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这时横梁平衡。(问:若指针偏左,哪边重?右边平衡螺母怎么调?左边平衡螺母怎么调?)找出调节平衡规律。

⑶把被测木块放在左盘,强调不能错放到右盘。

估计物体的质量,用镊子夹取适当的砝码轻放到右盘(指明砝码的放置顺序应由大到小),根据右盘的高低,增减砝码或适当移动游码使天平恢复平衡。 强调在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去调节平衡螺母,只能用加减砝码或移动游码达到天平的平衡。

具体举例游码刻度的读法。明确每一大格和每一小格代表的质量数,读数时应读游码左边的质量值。

分发小螺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步进行操作练习,测出10枚小螺钉的总质量,并公布结果,承认误差,指出错误。问:

如果小螺钉很小,天平无法直接称出一枚小螺钉的质量,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可利用以少积多的特殊方法,先测出几枚小螺钉的总质量,然后除以枚数就是一枚小螺钉的质量。

继续让学生讨论:当物体放错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这时的读数是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吗?

学生讨论后小结:这时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㈣天平的维护

问:能用天平称一张纸的质量吗?能称10斤桔子的质量吗?

指导学生了解天平铭牌所示的测量范围和感量,让学生明确天平是精密仪器,提出天平应维护的要求,并进行爱护公物,培养良好实验习惯的教育。

㈤小结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质量的测量

⒈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⒉质量的主单位:千克。

⒊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温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⒋天平的使用和维护。

六、习题与解析

⒈随堂练习:

⑴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    )

(A)6000毫克 (B)600克 (C)0.06千克 (D)0.0006吨

⑵用托盘天平在称量的时候,如果左盘稍上翘,表明(    )

(A)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左移动游码

(B)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大,应向右移动游码

(C)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左移动游码

(D)砝码的质量比物体的质量小,应向右移动游码

⑶指出100毫克=100毫克÷1000克=0.01克的错误

⑷某宇航员质量为75千克,若月球对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那么宇航员到达地球时,质量为     。

⑸用已经调好的天平称一只鸡蛋的质量,当右盘放50克和10克砝码,游码移至如图所示位置,则鸡蛋质量为

克。

⒉课后练习                第二章―― 图5

⑹使用托盘天平测量一本书的质量,请从下列操作步骤中选出所需项目,并按操作先后顺序排列(用字母表示):

(A)把平衡螺母旋到左端尽头

(B)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标尺的中央

(C)把书放在左盘

(D)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0”点上

(E)用镊子往右盘加适量的砝码,使天平大致平衡

(F)旋动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G)统计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刻度值

(H)把游码移到横梁标尺正中央

(I)用镊子把砝码全部放回砝码盒

⑺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物体时把物体放在右盘,这时砝码为50克2个,100克1个,游码为0.64克,则该物体质量为      。

⑻现有一袋总质量为M千克的同规格的小金属零件。首先取出n个零件,用天平称得出其质量为m千克,则零件个数大致为N=       。

⒊参考答案

⑴(C)  ⑵(A)  ⑶100毫克=100×1/1000克=0.1克

⑷75千克  ⑸62.40克  ⑹(D)(F)(C)(E)(B)(G)(I) ⑺200.64克  ⑻Mn/m

篇8: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案第一册第三课第3课时

儒森汉语对外汉语教案第一册第三课第3课时

时间 教案 板书 5 复习并导入(儒森汉语) 老师拿出图片,问学生,复习量词和名次的     T: zhè shì shén me ?  S:zhè shì pín uǒ  T:zhè shì yí 括 pín uǒ 10 练习数数和量词(儒森汉语)   由学生说1-10加上量词 如:一个苹果,两个苹果…….   kā fēi  bēi  niú nǎi  1  2 jīn pín uǒ  3  4pí jiǔ  5pín  kě lè  6 7shuí jiǎo  8 pán  chūn juǎn  9  10 lónxiǎo lón bāo  zhēn jiǎo    lā miàn  wǎn  zhà jiān miàn     liǎn括uō tiē   括 pín uǒ xī uā 15 “一”的变调及总结(儒森汉语) “一”一共有5个调: 1. 数字 2. 电话号码 3. 11 “一” + 2 = 4 +2 33 4.“一”+ 4 = 2 + 4 5.轻声:试一试,等一等   yī“1” yāo “13507283”   kā fēi  bēi  niú nǎi   xī uā zhī     pín uǒ  jīn  qīn cài   xī hón shì   pí jiǔ    pín  kě lè   yì  shuí jiǎo  pán  chūn juǎn     lónxiǎo lón bāo  zhēn jiǎo    lā miàn  wǎn  zhà jiān miàn     liǎn括uō tiē   yí 括 pín uǒ xī uā 5 “二”的`变调(儒森汉语) 复习并总结“二”变调。加以练习。 如:两百,两杯,两个。  èr   2 liǎn + liàn cí 20 词汇拓展(儒森汉语) 复习学过的饮料及食品,如“咖啡,牛奶,可乐,拉面,烤鸭”,并拓展新的词汇,如“果汁,水果,蔬菜。 shuí uǒshū cài pín uǒ  xī hón shì chén zi  bái cài mán uǒ  nán uā xī uā  dōn uā  xiān jiāo zhītǔ dòu lí  là jiāo cǎo méi qié zi nín mén yán cōn táo zi  mó u  pú toqīn cài bō luó shuí uǒ zhīshū cài zhī 5 水果蔬菜的量词搭配(儒森汉语) yí 括 … shuí uǒ  yì jīn … shuí uǒ / shū cài yì bēi …shuí uǒ / shū cài zhī       更多对外汉语教案参考儒森汉语网站:www.mandaringarden.org/chinese

篇9:语文第一册《识字3》

语文第一册《识字3》

教材分析:

《识字3》是一组以介绍公园景物与设施的词语串连起来组成的韵文,并在“公园”的统辖下按“自然美景”、“景物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分类组合而成的'“模块”。编者通过韵文在情境中识字,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而且为今后的阅读、.写作做好必要的储备。另外,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形象地描绘了公园的美景与设施,图文对照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3种新笔画,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通过诵读―看图―活动,介绍公园的景物与设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串。

3、初步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识读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串。

2、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规范书写7个生字。

教学设想:

通过请小朋友们当设计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设计自己喜欢的公园,相机指导小朋友进行识读词语、说话训练;运用猜词游戏、送词语回家的形式进行复习、巩固词语;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为词语排序,体验韵文识字的乐趣;通过听范读、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韵文;运用体态语言演示等手段,巩固识字效果;最后让学生妆小导游介绍公园的景物与设施再现并丰富课文内容。写字教学穿插于识词教学过程中。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课文插图等做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水彩笔、绘画纸、橡皮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篇10:第一册 3、1蝗虫

第一册 3、1蝗虫

第三章 动物世界

第一节 蝗虫

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开端。研究对象    蝗虫个体较大,分布很广,易得到实物进行观察实验,同时,蝗虫又是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它的研究比较详尽。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节肢动物的基础。教师应尽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探索蝗虫的形态、结构、生理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再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对防治害虫的意义。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等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教学。教师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讨论,归纳出相关知识。

设计实验,探究蝗虫单眼、复眼的功能及气门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2.理解蝗虫的生殖特点。

(二)技能目标

通过对蝗虫的形态结构的观察和复眼、气门功能的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蝗灾及我国治理蝗灾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2.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蝗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2.教学难点:蝗虫的生殖。

三、教具准备

蝗虫模型、蝗虫实物、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或图片;不透光的黑箱子、手电筒;蝉的外骨胳(药店有售);稀盐酸、棉签。

四、教学过程()

教师播放一段精彩的动物世界的录像或一些珍奇动物的图片,精彩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看完后,教师提问:全世界已知的'动物约有多少种?动物与人类生活相关吗?举例说明。要利用和改造动物首先必须怎么做?学生回答后,引出今天我们将要研究的动物 蝗虫。

出示蝗虫标本。教师介绍:蝗虫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危害玉米、高梁、水稻等多种庄稼,因而是农业害虫。据记载:从公元前7至公元1935年的多年间,我国共发生蝗灾800多次,平均每三年一次。蝗灾严重时,成群的蝗虫迁飞似乌云般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原来生长旺盛的庄稼只剩一些茎杆,粮食颗粒无收,近数百万灾民离乡背井,四处逃荒(危害极其严重)。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蝗灾的防治工作,及时掌握蝗情,进行了人工、农业和化学方法的防治。因此,我国基本控制了蝗灾。那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蝗虫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形态特征?引出下文。

(一)蝗虫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实物,提问:蝗虫身体有多长?可分几部分?有否明显的体节?学生回答后,继续设疑:

1.哪些结构与蝗虫的感觉、取食有关(重点观察头部)?

2.哪些结构与蝗虫的飞、爬有关(重点观察胸部)?

3.蝗虫是怎么呼吸的(重点观察腹部,教师可适当提示)?

学生4人一组观察讨论,并作记录。教师巡回指导,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记录进行整理、补充、归纳。让学生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的特点是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见板书)。由于复眼、单眼的功能和气门的作用可用实验验证,所以可设计以下实验(实验1教师设计,课堂演示。实验2请学生课后设计,要求下节课或课后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1 复眼的功能:取甲乙蝗虫,用稀盐酸将甲蝗虫的复眼破坏,和乙蝗虫一起放入不透光的黑箱子,掀开事先准备好的小洞( 小洞足可以让蝗虫爬出), 射入电筒光,结果乙蝗虫爬出。再破坏乙蝗虫的单眼,重做刚才的实验,乙蝗虫还是能爬出,甲蝗虫从孔边爬过却无法爬出。引导学生归纳出:复眼不仅能感光,还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实验2 气门的作用:提示学生准备两杯水,将甲乙蝗虫的不同部位浸入水中,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展示蝉的外骨胳,说明它的产生和结构特点。蝗虫和蝉一样也有外骨胳。请学生仔细观察并阅读课文,师生归纳出它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但由于不能随着身体的生长而生长,所以有蜕皮现象。蝗虫数量多结农作物危害大,说明它的繁殖力很强,那么它是如何繁殖的呢?

(二)蝗虫的繁殖

投影蝗虫的产卵和发育过程图,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它一生究竟蜕几次皮?

(2)它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解释受精的概念)?

(3)它把卵产在哪儿?为什么?

(4)它的幼虫和成虫象吗?幼虫叫什么?

(5)我国有些地区一年能繁殖两代,其过程怎样?

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蝗虫成为农业第一害虫的原因:感觉和摄食器官发达,能长时间迁飞,繁殖力强。

(三)小结本课

由学生小结

五、板书设计

体表:有外骨胳,保护、支持。

1对触角:嗅觉和触觉

蝗虫       头部  1对复眼:视觉        感觉和

形态             1个口器:摄食        取食中心

结构 身体        3只单眼:感光

分部       翅2对:前翅保护膜质

胸部         的会飞的后翅 运动中心

足3对:前足爬行,

后足跳跃

腹部:腹部有气门8对,是代谢和生殖中心。

生殖

方式:体外受精

过程: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属不完全变态发育

二、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 一只蝗虫和一只螳螂共有足(  )

(A)9对 (B)6对    (C)4对  (D)5对

(2) 蝗虫的取食器官是(    )

(A)舌   (B)上颚   (C) 口   (D) 咀嚼式口器

(3) 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是(    )

(A)鳃   (B)气门   (C)气管   (D)体壁

2.课后作业

(4)蝉蜕来自蝉的哪一部分?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几次皮?

(5)在阳光的照耀下,为什么蚯蚓容易死,而蝗虫却不怕晒?

(6)俗话说:“旱了蝗虫(多),涝了鱼(多)。”这是什么原因?

3.参考答案

(1)(B)  (2)(D)  (3)(B)  (4) 蝉蜕是蝉的外骨胳,一只蝗虫的四龄虫已蜕了四次皮。(5)蚯蚓体壁湿润有粘液,具有呼吸作用。在阳光照耀下,体壁逐渐干燥,失去呼吸功能,因而死亡。蝗虫用气管呼吸,气门是气体进出的门户,阳光照耀不影响它的呼吸,所以不怕晒。 (6)由于蝗虫的形态结构适于陆地生活,鱼适于水中生活,所以干旱时蝗虫数量会增加,水涝时,鱼的数量会增加。即“旱了蝗虫,涝了鱼”。

3.简要分析

(2)蝗虫以禾本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而遭受蝗虫的植物往往只剩一些茎杆。说明蝗虫的取食器官 口器非常发达,从结构上看,适于切碎和咀嚼食物的上颚特别坚硬。还有上唇、下唇等共同组成了蝗虫的取食器官 咀嚼式口器。

(叶雪芳)

篇11:第一册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教案(2)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比多少   教学内容:比多少(第6――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的活动中,体验一些比较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参与学习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 掌握自己认为适用的好的比较方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数字卡片一套(1―10),小猪、小免卡片各一张,录音机 2、学生准备学具盒一个,数字卡片一套(1-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小朋友看一看,在我们班中,是男同学多,还是女同学多。还是一样多?你是怎么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比较多少。   二、主动探讨,获得新知 1、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出示小免、小猪的卡片各一张并板书在黑板上, 问:瞧,这是谁?他们俩准备去干什么?谁来猜一猜? 师:那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小猪怎么说?(放录音:小朋友,我和小免正准备去参加义务劳动呢!)小朋友,你们想一起去看看吗? 2、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A:出示书中第6面的图画: 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多少呢? (学生数一数) B:问:小免去搬砖,有几只小免,有几块砖,小免和砖谁多?你是怎么知道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师:这样一个对着一个,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免和砖的块数怎么样?(一样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板书: 4=4 学生书空并齐读 老师介绍等号 3、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A:问:小免和小猪比,谁多,谁少呢? B:学生操作:用圆片代表小免,用正方形代表小猪在桌子上摆一摆。 C: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演示 师:小免比小猪多。也就是几比几多?用一个算式表示是: 4>3 老师介绍大于号,学生书空 问:你能读这个算式吗? 师:小免比小猪多还可以怎么说? 板书:3<5 介绍小于号 学生书空,再齐读, 4、小于号与大于号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5、现在,你能用大于号、小于号、等号说一个算式吗?   三、巩固 1、说一说 问:请你再仔细看一看图,你还能用多或少说一句话吗?(4人小组讨论后汇报,可以不举手,谁先站起来谁就先说) 2、猜一猜 A:老师从1―10的卡片中任选一张,请学生猜卡片上的数是几,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作出“大了”或“小了”的提示,直到猜对为止。 B:指名一学生拿卡片,老师猜,方法同上。 C:同桌互猜,看谁猜得对 3、填一填: A:7○3 4○9 3○3 5○8 10○1 B:2>□ 6>□ 6=□ □=8 □<9 (学生抢答) 4、试一试 模拟活动:把4块同样的糖放入相应的4杯水中,让糖溶化。请你猜一猜,哪杯水最甜。你是怎么知道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5、学生完成第11页的1―4题。   第二课时  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1、比较谁喝的多。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DDD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篇12:第一册 Module 3 Unit 1

module  3    unit  1

theme :numbers 1——10

function :  learn  the  numbers  and  practise  the  numbers .

teaching    course:

i.organization

1.greeting .                                2.say  a   chant.

ii.revision

1.t: hi! my name is panpan.i'm a boy.(热身运动).

teacher  and  pupils  do  the  practice.then  make  a  dialouge.

t:hello!

s:hi.

t:what's  your   name?

s:my name is            .what's  your   name?

t:i'm           .how are you?

s:i'm  fine.thank you.how are you?

t:i'm  fine,too.(奖励)

iii.presention

1.listen  and  learn  the  numbers.

a.show  the  pictures  and  learn to  say.

b.let  the  pupils  point  the  numbers.

c.have  a  match.

iv.practise

1.play  a   game.

guessing   game:show  the  cards and  guess  the  numbers .

2.listen  and  say.

a.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b.practise  and  do  the  actions.

v.summary

say  numbers 1 to  10.

.homework

practice   the   numbers   after  class .

篇13:第一册 Module 3 Unit 1

第一册 Module 3 Unit 1

Module  3    Unit  1

Theme :Numbers 1――10

Function :  Learn  the  numbers  and  practise  the  numbers .

Teaching    course:

I.Organization

1.Greeting .                                2.say  a   chant.

II.Revision

1.T: Hi! My name is Panpan.I'm a boy.(热身运动).

Teacher  and  pupils  do  the  practice.Then  make  a  dialouge.

T:Hello!

S:Hi.

T:What's  your   name?

S:My name is            .What's  your   name?

T:I'm           .How are you?

S:I'm  fine.Thank you.How are you?

T:I'm  fine,too.(奖励)

III.Presention

1.Listen  and  learn  the  numbers.

a.Show  the  pictures  and  learn to  say.

b.Let  the  pupils  point  the  numbers.

c.Have  a  match.

IV.Practise

1.Play  a   game.

Guessing   game:Show  the  cards and  guess  the  numbers .

2.Listen  and  say.

a.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b.Practise  and  do  the  actions.

V.Summary

Say  numbers 1 to  10.

.Homework

Practice   the   numbers   after  class .

篇14: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第一册第3单元 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到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长期的分裂割据和连年战乱,使北方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因此,本单元的考查热点为:

1.历史发展的趋势。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如“为什么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结合我国3―6世纪的历史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

2.重大历史事件。如西晋灭亡的原因、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第一次人口迁徙的原因及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民融大融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3.重要历史人物。如运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曹操、北魏孝文帝。

4.重大文化成就。涉及数学、农学、文学及艺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这段历史最明显的特征有两点,学习时应着重把握这两个特征。

其一,国家大分裂。学习时要注意各政权的名称、顺序及建立和灭亡的情况。尤其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和西晋的灭亡。

其二,民族大融合。要注意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这一段时间里民族关系的主流。学习时要掌握民族融合出现的原因及表现。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既要看到它是民族融合推动下进行的改革,又要看到它反过来促进了民族融合,也要看到它对推动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另外,还要注意到,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方面,要善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在文化方面,要善于用列表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显能测试

一、选择题

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

2.公元2曹操大败袁绍的战役是( )

A.赤壁之战 B.城濮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3.奠定三国鼎立的重要战役是( )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魏国的建立者(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5.西晋的建立者是( )

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昭 D.司马睿

6.南北朝时期,在农学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是( )

A.刘徽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贾思勰

7.西晋完成南北统一的时间是( )

A.263年 B.265年 C.280年 D.3

8.南朝的最后一朝是( )

A.齐 B.梁 C.陈 D.宋

9.北朝末年,完成了黄河流域统一的是( )

A.东魏 B.西魏 C.北齐 D.北周

10.《兰亭序》的作者是( )

A.王羲之 B.顾恺之 C.曹操 D.陶渊明

二、材料分析题

11.“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中所提人物是谁?

②他们在历史上有何作为?

三、识图题

12.阅读下图

回答:

①图中所示书籍的作者是谁?

②此书在我国及世界农学史上有何地位?

四、问答题

13.西晋末年为什么会出现人口大迁徙的现象?

潜能测试

一、材料分析题

14.魏主下诏,以为:“宜改姓元氏。”

阅读材料回答:

①魏主是指谁?

③本诏令指出什么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二、识图题

15.阅读《三国鼎立形势图》

回答:

①图中A、B、C各代表的国名是什么?

②图中D、E两处分别发生了什么战役?

三、问答题

16.试结合西晋的灭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谈谈实行正确民族政策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

显能测试

1.A 2.D 3.D 4.B 5.B 6.D 7.C 8.C 9.D 10.A

11.①前秦丞相王猛;东晋宰相谢安。②王猛励精图治,使前秦强盛起来;谢安主张抵抗前秦的进攻,派兵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

12.①贾思勰 ②这是我国古代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13.西晋末年,中原水利失修,旱灾、蝗灾、疾疫连年不断。为了求食,中原人民开始向南迁徙。八王之乱的破坏,以及西、北各族势力的冲击,引起更大规模的移民潮。黄河流域的人口迁徙到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人口向更南的地方迁徙,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迁徙的高潮。

潜能测试 14.①北魏孝文帝 ②改鲜卑姓为汉姓,目的是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15.①吴国、魏国、蜀国 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16.答案提示:可结合西晋的民族奴役和压迫政策及孝文帝的民族融合政策,说明加强民族融合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篇15:第一册教案5

苏教版第一册教案5

课题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时 3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图或教学挂图,反复训练正确的读写姿势,培养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 2.  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了解读书写字时必须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并能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自己自觉做到,还能督促旁人做到,逐渐养成形成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我们现在是小学生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读书写字来获得。因此,我们从小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十分重要。 二、看图说话 了解正确的读书和写字姿势。 1、  看第一页最上面的两幅图,说说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引导学生按“左边的同学在……”“右边的同学在……”的句式说。 2、  老师讲解正确的坐、读、写的姿势。 3、  出示人直立的脊柱图。 (1) 引导学生看人的脊柱,让小朋友在自己的背上摸一摸,感觉一下健康的脊柱应该像柱子一样直。 (2) 出示弯曲的铁丝,告戒小朋友,如果读书写字姿势不正确,脊柱就容易弯曲,就可能长成驼背,像铁丝一样,多难看啊! 4、  看下面的一幅图,先说说图中有几位小朋友,穿白大褂的是谁,正在干什么。 (1) 启发小朋友主动说,有条理说。 (2) 小结:保护视力,要定期检查视力。 三、巩固练习有条理地说说几幅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四、总结 我们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认真做眼保健操,还有定期检查视力。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长大后才能为国家作贡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请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要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再说说不注意正确的读写姿势的后果。 2、说说保护视力要做到哪些。 3、小结。 二、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读书姿势的要求。 1、  看图 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  说说他们的读书姿势是怎样的。 3、  请全班学生照着练习。做到胸离桌沿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还有做到肩平、背直,手臂放平,脚也要平放,稍稍分开。书要稍微往外倾斜。、4、  老师巡查,点拨,纠正。 5、  巩固练习。 说说读书姿势的要点。 同座位或练习小组练习,互相提示,互相帮助,教师不断地予以表扬鼓励。 读《读书姿势歌》。   6、过渡:同学们学习了正确的读书姿势还不够,我们还要学习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看图说话,明确正确的写字姿势的要求。 1、  看图,讨论要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讲解要点: 写字姿势要端正,两臂平放桌子上,眼睛与练习本的距离为30-35厘米。握笔姿势也要正确,手离笔尖一寸。比杆往斜后方倾斜。 2、  练习要点: 请一个小朋友到前面来示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然后全班同学学习,摆放好正确的写字姿势,教师巡查,逐一点拨纠正。 3、  巩固练习。 说说写字姿势的要点。同座位互相帮助,互相纠正。给姿势正确的同学奖励小红花。 四、总结。 1、  强调读写姿势要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表演学得好的学生。 2、  强调不仅在学校要做到这些,回家也要做到这些。 3、  要求学生回去后请家长检查读写姿势。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分别说说正确的读写姿势应该是怎样的。 2、  点名上台示范,其他同学评价。 3、  学生齐声背《读书姿势歌》和《写字姿势歌》。 4、  过渡:我们今天继续学习新的学习习惯。 二、看图说话(第4页) 1、  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2、  明确爱惜学习用品的要求: (1) 课本、练习本和文具盒分类放好。 (2) 写字前要检查小手是否干净,如果脏了要擦洗干净,以免弄脏本子。 (3) 书本、练习本角卷了要轻轻地抚平。 3、  说说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4、  学习要点。 (1) 教师讲解。 (2) 请小朋友看看自己的书包是单层的还是双层的。 (3) 讲解、示范。 (4) 小组互帮互学,整理自己的书包。 说说写字时小手脏了怎么办,书角、练习本角卷了怎么办? 三、巩固练习将本节课文学习的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先按顺序说一遍,再做一遍。教师将课前准备的小星星给说得正确、做得好的同学。 四、课后练习提醒学生把这节课上学习的内容、要求告诉给家长听,并做给家长看;没有包书的要尽快把书包包起来,明天检查评比,看谁的书包得最好。 板 书 作 业  训练正确的读写姿势。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认一认  1 教时 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 一、审题 1、  教师读题。 2、  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  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范读,指名读:人。 3、  齐读,指名读:人。 4、  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1、  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  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 书 作 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认一认  2 教时 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 一、审题 1、  教师读题。 2、  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  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范读,指名读:虫。 3、  齐读,指名读:虫。 4、  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1、  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  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 书 作 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认一认  3 教时 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 一、审题 1、  教师读题。 2、  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  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范读,指名读:日。 3、  齐读,指名读:日。 4、  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1、  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  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 书 作 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认一认  4 教时 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 一、审题 1、  教师读题。 2、  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  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范读,指名读:出。 3、  齐读,指名读:出。 4、  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1、  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  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 书 作 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认一认  5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图形对照,认识16个常用汉字。 2.  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记住16个汉字的读音。 教 学 过 程 一、审题 1、  教师读题。 2、  说明本课要求:看图认识汉字。对16个汉字都要求能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认清字形。 二、指导 1、  看上排左起第一幅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 2、  范读,指名读:刀。 3、  齐读,指名读:刀。 4、  按上面步骤学习其余15个汉字,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字义,初步认清字形。 三、练习1、  出示卡片,个别、集体练读。 2、  集体、指名认读这16个汉字。 四、反馈 评价学生的认读情况,正确的予以肯定和表扬,不正确的及时校正。 板 书 作 业  熟读16个汉字。 教 学 后 记                课题 识字  1  教时 二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9种笔画。 2.  通过诵读,大体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山村的幽美和生活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二、指导看图说图意。 1、  图上画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  这是个离我们不远的小山村,只要走上二三里就可以到达,再看看有几户人家。 3、  这里住的人家不多,只要四五家。再数数看,图上有几座亭台楼阁? 4、  花多吗?数得清吗? 三、初读课文。 1、  学生照拼音自读古诗。 2、  指名分句朗读,齐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  出示投影:(书后生字) 2、  齐读生字。 3、&nb

篇16:第一册 化学式教案

第一册 化学式教案

课 题:化学式(第一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第一册 化学式。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能力训练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点: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主线:导入新课 化学式的含义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化学教案《第一册 化学式》。

(1) 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 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 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 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 ”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