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ad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篇1: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生态工业建设的有利条件

1、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进入21世纪,全球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追求可

持续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党的十六大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作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之一,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我们既要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转变增长

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

展。在此形势下,浙江省于3月全面启动建设生态省的计划,嘉

善县又同时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列为第七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单位

之一。发展生态工业、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已成为省、县政府的共识和

要务。

2、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嘉善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东南侧,江、浙、沪两省一市交会处,是浙

江省接轨上海的第一站,距上海70公里、杭州90公里、苏州75公里。

嘉善交通便捷,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水路纵横交错,大大缩短了

与三大城市的距离。位居三大经济发展节点的中心地带,嘉善在接受三大

城市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要素辐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易于

与这几大城市形成工业产业互补的态势,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实

现相互的协调发展。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不仅有利于本地生态工业的良好

发展,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生态工业的发展。

3、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

嘉善县已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县,、连续两年位列

全国百强县(市)第31位,20又跃居全国百强县第29位。年全

县经济发展迈上了新台阶,生产总值达到102.3亿元,人均GDP达到3150

美元,列全省第6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0.3亿元,增长32.5,增速列

嘉兴市第一;合同利用外资4.3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三;实际

利用外资1.75亿美元,列嘉兴市第一、全省第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达13335元,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6138元,增长9。

在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同时,嘉善县的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

展。业已形成木业、电子、五金机械、纺织服装等四大支柱产业,四大产

业占全县工业总量的比重超过60。200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4.13亿元,

比20增长16.9;规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年

增长22.8;规上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37亿元,比2002年增长30.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等一批高新技

术产业也开始崛起,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势产品产量持续增长,

呈现强有力的市场需求。2003年,水泥、丝等产品的产量增长幅度均超

过100;配混合饲料、塑料制品、水泥预制构件、电子元件等产品的产

量增长幅度也高达50左右;人造板、机制纸板、标准紧固件、轴承等传

统优势产业则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充分显示了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

4、初具生态工业雏形

在工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经济的关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

效,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3年,

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7.4;规

嘉善生态工业建设规划

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源消耗量为0.3201吨标准煤,低于全省

平均水平;项目投资区域集聚度明显提高。1-8月,县经济开发

区、木业城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县总量的60多,而“一

心四点”五个镇的合同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占11镇的总量的90多。

招商重点从单纯追求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不断向追求引资质量转变:无论

是单个项目的投资额,还是土地的投资密度、产品的技术含量都比去年有

了进一步的提高,一些投资密度低或污染重、能耗大的项目遭到婉言拒绝。

5、生态工业建设的组织保证日趋完善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省建设的要求,为保障生态县建设规划的

顺利实施,嘉善县早在2003年底就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由县委主

要领导任常务副组长、副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管为成员的

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生态县建设的领导。各政府职能部

篇2: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生态工业园规划建设的理论与方法初探

随着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它通过一个区域内物流和能源的正确设计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共生网络,达到减少废物,实现园区污染“零排放”的目标,从而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目前,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研究,文章主要就生态工业园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 者:鲁成秀 尚金城  作者单位:鲁成秀(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山东,济南,250014)

尚金城(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吉林,长春,130024)

刊 名:经济地理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ECONOMIC GEOGRAPHY 年,卷(期): 24(3) 分类号:X171.1 F424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   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   评价体系  

篇3:株洲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研究

株洲高新区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株洲高新区以长株潭(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两型社会示范建设为契机,规划建设以低碳经济为主体产业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株洲高新区在有色金属深加工、先进制造等行业的科研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且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已具备了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园区建设总体上分为产业循环体系、污染控制体系和保障体系三部分.作 者:欧阳朝斌    乔琦    万年青    郭静    扈学文    Ouyang Zhaobin    Qiao Qi    Wan Nianqing    Guo Jing    Hu Xuewen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012 期 刊: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JOURNAL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 - EMCC 年,卷(期):, 20(1) 分类号:X24 关键词:株洲高新区    生态工业园区    建设规划    循环经济   

篇4:生态滨州规划建设浅议

生态滨州规划建设浅议

摘要: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步伐,国家、省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高效产业发展、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为建设生态滨州、北国江南提供了更加难得力发展空间和历史机遇.作 者:王东慧    张新华    王蓬军    WANG Donghui    ZHANG Xinhua    WANG Pengjun  作者单位:王东慧,张新华,WANG Donghui,ZHANG Xinhua(滨州市规划局,山东滨州,256600)

王蓬军,WANG Pengjun(滨州市公路局,山东滨州,256600)

期 刊:科技传播   Journal: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14)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    滨州    规划建设   

篇5:化工建设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何新春

( 京 中科 联合环 境科 技 有限公 司, 北 京 100 ) 北 0 06

摘 要 :规 划环 境影 响评 价是 以可持 续发 展 的思 想为 出发 点 ,通过 调 整规 划布 局或 规模 从规 划 源头预 防环 境 污染和 生 态破 坏。

文章探讨 了化工建设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学体系,并以武汉化工新城为例 ,对该理论方法体 系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化 工 ;规划 ;生态环境 影 响评 价 中图 分 类号 : X86 2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30( 0 ) 5 0 4― 2 07 07 2 1 0― 15 0 1

S ud n t c l i a m p c se s e fc e ia nd ti l o sr c i npl n ng t y o hee oogc l i a ta s s m nto h m c l i usra n t u to a ni c

HeXi c u nh n

( e igZ o g eU i dE io me tl ce c B in h n k nt m’ n na in e&T cn lg o Ld. in 0 0 ) j e r S eh oo yC . t.Be ig1 0 6 j

A src:T eE v om n lm at s s et r l P I)nantiel o ss ialdvl m n ii t i rn riigh b t t h ni n et pc A s s n f a EA i ra a f ut nb ee p et tsr n f t d t e a r aI e m P n( o c ed s a e o , y g o ie c n t

polto nt eh a sra Th pe s u s dt h mia n usr o sr cin pa ige oo ia mp c s e s n h o isa d meh ds a d lui ni h e d te m. epa rdic s e c e ― l d tyc n tu to lnnn c lgc l he c i i a ta s sme tte re n to , n

tk ntec n t cin o h n C e c l n u t a t a ne a l ,h a e t d c dt ete r sa dme o s a e o sr t f h u o Wu a h mia d s il y sa mp e tep p r n r u e o i n t d . I r Ci x i o h h e h Ke r s C e c l n u t ; l n

i g E oo ia a t s s me t y wo d : h mia d s P a nn ; c lgc l mp c e s n I y r I As

论 基 础包 括 了 生态 承 载力 理论 ―― 可 持续 发 展 的核心 理论 、景 观 引言 20 年 9月 1日,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正 生 态学 理论 、污染 生 态学理论 、保 护生 态学 理论等 。 03 式 颁 布 实 施 , 该 法 将 规 划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 ni n et pc E v om n lm at 23 环境 系 统 工 程 理 论 r aI . A ssm n f l ,简称 P I s s eto Pa e r n EA)写进 法 律 ,标 志着 规划 环境 影 响 从 生 态 的角 度分 析 ,环境 系 统工 程 的基 本思想 就是 对 规划 的 评 价 制度 的 正式 确 立 l l 评 法 颁 布 以前 ,我 国在项 目环 境 影 响 各 个方 面进行 分 析 探讨 ,对 整个 系 统优 化 合理 的配 置 ,达到 最优 】 。环 评 价 中制 定 了项 目必须 “ 合 规 划” 的 原则 ,但 规 划本 身 却 没有 的 生态效 益 。 符 进 行过 环 境 影 响 的论 证 。对 项 目环 境 影 响评 价局 限性认 识 的 不断 24 生态 经 济 学 理 论 .

生 态经 济 学是 生 态学 和经 济学 密 切结 合 的科学 ,它 的理 论核 益 受 到 重视 的两 个 根本 原 因 。 本文 着 重 探 讨化 工建 设规 划 生 态 心 是生 态 与经 济 协 调发 展 。即用 定 量或 半定 量 的方 式把 规划 过 程 环境 影 响评 价 的理论 和 方法 。 中涉及 的各种 类 型 生态 破坏 的 成本 折算 出一个 数值 ,给 规划 决 策 1 化工 建 设规 划 生态环 境影 响途径 者 一个宏 观 的依据 。 生 态 环 境影 响 评价 的基本 对 象是 生 态 系统 ,生 态 环境 影 响评 25 循 环 经 济 理 论 . 价 主要 是 关 注建 设 或 规划 对 生态 系统 造成 的变化 ,通 过实施 一 系 循 环经 济 的特 点在 于 对资 源 的重 复利 用 、循环 利用 和综 合利 列改 善 生 态环 境 的 措施 ,减 轻 建设 对 生态 环 境 的影 响 19 年 国 用 ,通过 资 源 的低 投入 、高利 用和 污染 物 的低 排放 啊尽量 减少 废 97 家环保总局颁布了 《 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对于 弃 物 的 产生 。化 工 园 区 内的企 业通 过 产业 耦 合 ,废 物 回收 利用 等 】 非 污 染 生 态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 内容 、方法 和 程 序都 做 了 相应 规定 , 方 式 ,达 到资源 利用 率 的最 大化 。 但 对 于 污染 生 态 环 境影 响 评 价 的方 法 、内容 等 目前还 处

于探 讨 阶 3 化 工建 设规 划生态 环境 影响评 价方 法 段 。化 工 行 业 对 生 态环 境 的影 响 除 了包 括 非 污染 型建 设可能 产 生 31 项 目环评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方法 . 的生 态 环 境影 响 以外 ,还 有 工业 “ 三废 ”排 放 对 规划 区域生 态 系 由 于规 划 环境 影响 评价 方法 学 的研 究还 处 于初 步发 展阶段 , 统 的影 响 , “ 三废 ”通 常 是有 毒 有 害 的物 质 ,如 果没 有 经过 严 格 因此 规 划环 评 中生 态环 境 影 响评价 沿 用 了一 些项 目环 评 中的生 态 的处 理后 再 进 行 排 放往 往 对 生态 环 境造 成 了 直接 危 害或 长期 、潜 环 境 影 响评 价 的基 本方 法 ,其 中运 用 比较 广 泛 的有生 态机 理法 、 在 的影 响 。 质 量指 标法 、景 观生 态学方 法 、专 家咨 询法 等。 2 化 工建 设 规划 生态环 境 影响 评价 的理 论方 法基础 32 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生态 系统 服 务功 能是 指 生态 系统 与 生态 过程 中所形 成 及维 持 规 划 环境 影 响评价 是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的中心环 节和 重要标 志 , 的人类赖 以生 存 的 自然 环境 条件与 效用 。其 评估 方法可 分为两 类 : 规 划环 境 影 响 评价 的指 导思 想 和研 究 方 法与 可 持续 发展 理 论 高度 是替代市场技术 ,它以 “ 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该类 统一 。笔 者认 为 ,生态 敏 感 因 子和 生态 敏 感 区是 评 价经 济 发 达地 经济价值;二是模拟市场技术 嘲f 又称假设市场技术 ) ,它以支付 区生态系统 发展 的可持续性,制定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因素 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该类经济价值。 化工建设规划追求 的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挣续,是可持 33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 . 续发展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避免牺牲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 】 生态足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承载力的 代价获得经济效益, 从而达到了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的发展。 种较常用 的方法 。生态足迹 是生产这些人 口所消费的所有资 22 生 态 学 理 论 . 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 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 生态 学 是 研究 生 物 与环 境 相互 关 系 的科 学 。生 态学 理论 的内 面积 。 而生 态 承载 力 则是 在技 术条 件 不 变 的情 况下 ,一个 区域 能 涵 是 生态 系统 嘲 ,用 于 化 工建 设 规划 生 态 影 响 评价 中的生 态 学 理 够提供给人类 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将两者进行

比较就可

加 深和 确 保 环 境 的可 持 续发 展要 求 是 规 划环 境 影响 评价 产 生并 日

N R H R N I N E T 5 O T E N E V R M N 1 O 4

北 方环 境

第2 卷 3

第 5期

2 1 年 5月 01

47 规划后的生态建设措施 . 围绕 生 态保 护 目标 ,根据 规划 对生 态 系统 的影 响 ,提 出规 划 后 的生态建 设措施 如道路 绿化 、生态 防护绿地 和附属 绿地 的建设 ; 长江 湿地 的保护 和恢 复 , 出一定 数量 的岸线作 为生态 岸线 保护 , 划 另外 对 污染 较为 严重 的北 湖 进行 水生 植 被恢 复重 建 ;对 生态 敏感 区 的保护 , 点保护 长江天然 湿地 现状 , 重 严格 控制水 域 污染物 排觇 在化 工 区周 边营建 宽度 在 10一 l0 m的宽带生 态 隔离林 带等 。 5 O0 48 规 划 调 整 建议 . 对 规划 的不 恰 当处提 出了相应 调 整建 议 ,主要 包括 :建 议 不 能满 足 卫 生防 护距 离要 求 的规 划 区左岭 组 团进行 搬 迁 ;确定 规 划 区 内大 气 防护 范 围外 的土地 用 作农 业或 生态 隔离 带 ;规 划 区长 江 岸线 港 口建 设 过于 密集 ,将 影 响长 江生 态环 境 ,建议 将 北 湖大 港 下 游至 白浒 山一带作 为 生 态岸 线进 行保 护 ;加强 长 江沿 江 湿地 修 复 和重 建 ;加强 沿 江 防护林 带 和规 划 区边界 的 生态 廊道 建 设 ,保

以判断该 区域是否处于生态赤字或盈余状态 ,从而判定 区域可持

续 发展 能 力。

34 地理信息 系统 ( S) . GI 分析方法 地 理信息 系统 ( I ) 在计 算机 软、硬件 支持 下 ,采用 地理 GS 是 模 型分 析 方法 ,通 过 提供 多 种 空 间的 、动态 的地理 信 息 ,对地 理 空 间数 据 库 和信 息 实现 输入 、存储 、管 理 、检 索 、处理 和 综合 分

析 的技术 系统 J 。 。

4 实例 研究

41 规 划概 况 . 武 汉化 工新 城规 划 区总面 积 8. m ,规 划范 围为 老武 黄公路 91 k 以北 、长 江西 岸 以西 、武汉 绕城 公 路 以东 。规 划搬 迁 安置 主 城 区 内现 有相 关化 工企 业 ,入 城 “ 归堆 ” ,建设 8 万 吨 , 乙烯 项 目 O 年 建 设 t I “。

42 规划区域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 . 武汉 化 工新 城规 划 区 紧邻 长江 ,地 形平坦开 阔 ,地 貌形 态属 证 主城 区生态安 全。 长江 中 游 的河 漫滩 ,局 部 山林 地 在化 工新 城 的南 部东 西 向分 布 , 49 结论 . 地 形 大 多 以耕地 、水 系为 主 。规划 区域受 人 为干 扰较 严 重 ,生物 武 汉 化工

新 城规 划 保持 了现 有 的湖泊 和长 江湿 地 ,湖 泊和 森 多样 性 和生 态 系统 结构 有 退化 迹 象 ,主要植 被为 人 为影 响大 的半 林 生 态系 统维 持现 有格 局 。规 划实 施后 ,区内农 业 生态 体 系 由城 自然 生 态 系统 。湿 地生 态 系统 包 括 了北湖 水 系 、伍家 湖 以及 长 江 市 工业 景 观和 人工 绿地 景 观替 代 ,使 长江 污排 口规 划 区江 段产 卵 阳逻段 ,规 划江段 分布 有 四大 家鱼 的产 卵场 。 区局 部水 域受 影 响。保 留部 分 长江 生态 岸线 ,可 减 缓水 生 生态 的 43 规划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 影 响 ,确 保长 江与后 方陆域 生态廊 道连通 性 。 以 生 态 调 查 结 果 为 基 础 , 主 要 从 各 个 生 态 系 统 结 构 和 5 建 议 功 能 两 方 面 探 讨 规 划 对 区 域 生 态 的 影 响 。规 划 占用 农 业 用 地 化 工建设 规划 是一个 涉及经 济 、和社 会三个 方面 的规 划 , 环境

54 . h 687 m ,这部 分农业 生 态系统 服务 功能将彻 底 丧失 ,主要包 括 且 不 同化 工行 业 的行业 产 生 的特征 污 染物 不 同 ,污 染 物 的产生 方 6

大气 组 分调 节 价值 、水 土 保 持价 值 、营养 物 质循 环 价值 和 涵养 水 分 的价值 , 部分 总价值 每年 减少 147 6 元; 划进行 绿化 后 , 此 09 8 万 规 生 态绿 地和 生态 廊 道 的.阻 隔使 乙烯 等有 机工 业废 气 、S O 等 O 、N 大气 污 染 物 的排放 对 周边 农 作物 影 响不 大 。规划 后 由 于码 头 的建 设 、建 设后 船舶 密 度 的增 加 、工 业尾 水 的排 放对 长 江湿 地 生态 系 统 和 四大 家鱼 产卵场 有一 定影 响。 44 规划 区生 态 承 载 力 分 析 . 生 态 承 载 力 的 计 算 是 基 于 较 大 区域 范 围 的 ,本 文 用 武 汉 市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代 替 规 划 现 有 的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运 用 生 态 足 迹 法 计 算 出 武 汉 市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规 划 区 现 有 人 均 生 态 足 迹 为 2 7 26 m ,人 均 生 态 承 载 力 为 0 8h . 10 h 4 . 2 m ,人 均 生 态 赤 字 1 8 7 .9 6 h m ,高 于 湖北省 生态 赤字 ( 1 56)。规划将 引起 土 地利 用格 一 .6 0 局 变化 ,区域 内总 生态 承 载力 还会 下降 1392 m 。针对 这 种情 03 .h 况, 评价 提出建 立科 学生 态环境 预警 系统 , 效利用 现有 资源存 量 , 高 倡 导绿 色生产 模式 ;控 制人 口数量 等建议 。 45 规 划 用地 生 态 适 宜 度 分 析 . 生态 适 宜度 指标 分析 法 是较 常用

的综 合 指数 法 的拓展 形 式 , 常 运 用 于环 境质 量现 状 评价 和 规划 环境 评 价 。规 划工 业 区生 态适 宜 度 中一 级 指 标 为 自然 生 态 指标 占权 重 5%,人 文生 态 指 标 占 8 4 %,二级 指 标包 括 了环境 质 量 、生 态 环境 、自然 地 理 、基 础设 2 施 、人 力 资 源和 综 合 条 件 ,下 属 三 级指 标 共 2 项 。分 析 结果 表 1 明 :人文 生 态类 的 9 指 标 合计 评 价分 为 3. , 占满分 4 的 项 45 2 2分 8 . %,表 明规 划 区 内基 础设 施 和综 合条 件 比较 完 善 ,工 业 基 础 15 5 较 好 。规划 工业 区 土地利 用 生态适 宜度 的总 分 为 6. ,属 于 “ 75 7 比 较适宜”级 ,可见工业区用地规划基本合理。

式 和 产生 量 和排放 方 式和 排放 量 也有 所不 同 ,所 以对 于不 同 的化 工 建 设规 划还 要从 规 划 区域 的生态 环 境现 状和 污染 源 产生 排放 途 径 人 手 ,对方 法体 系 进一 步完 善 。在 下阶 段工 作 中 ,对于 理论 体 系 的研究 还应 从 规划 开发 生 态影 响 累积 的过程 人 手 ,探讨 规划 对 生 态 系统 累积 影 响 的规律 和 程度 ,完 善化 工建 设规 划 生态 环境 影 响评价 的理论 和方法 。

参考 文献

[ 1 】陈蓉 . 论 我 国规划 环境 影 响评 价制 度及 其 完 善 . 浅 规划 研

究 , 0 , 88― 6 2 4 ( : 8. 0 8 )4

2 毕军 , 高普辛 , 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评价的新战略 . 农业 环境 与发 展 , 9 ,1 ) ―. 1 4lf : 3 9 41 【 3 ]国家环境 保 护总局 . 境影 响评价 技 术导则 一非污 染 生态 环 影响 . 9. 1 8 9 [】 新春 ,梅桂 友 等 . 济发 达地 区生 态 系统 可持 续发展 敏 4何 经 感 因子 和 敏 感 区分 析 一以 宁 波 市北 仑 区为例 . 全 与环 保 工 程 , 安

20 , ( : 4 0 51 3 1 . 2 )- a l . t t i e vrn e t se s e t nen t n l 5 S de B Sr e c n i m na ass m n: t ai a r ag o l I r o

e p re c n uu ep o p csPrpae o: eChnaMan a ―Ho g x ein ea d ftr r s e t. e r dfrTh i ilnd n

K n y o i m o go a E A, n o g 1 9 . o gS mp su nRe i n l I Ho gK n ,9 9

【 蔡晓明. 6 】 生态 系统 生态学 . 京 : 学 出版 社 , 0 . 北 科 2 1 0

周 宏春 . 7 ] 循环经 济 与循环经 济学 . 科技 中国 , 0 ,3― 9 2 59 5 3. 0 : 8 汪俊 三 , 鉴 明 , 金 蔡信 德 等 . 态破 坏经 济损 失分 析 方法 . 生 北京 : 中国环境 科 学 出版社 ,96 19 .

张志强 . 9 生态足 迹的概念及 计算模 型 . 生态经济 , 0, 20 0 1 :-1 08 0. 46 基于 GI . S的景观 生态 完整性分析 规划生态评价区生态景观格局现状特征为 :半 自然类型斑块 [】 1 何德文, 0 柴立元 .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影响评价 中的应用 . 占规划面积的 5 . 3 %,其次是 自然类型斑块 ;根据景观多样性分 工业 安全 与环保 , 0 , ( : ― 3 9 2 2 833 3 . 0 2 )0

析指 标 ,评 价范 围内 主要 景 观是 农业 用地 ,景观 多样 性 和 均匀 度 【1 中交第二航 务勘 察设计 院 . 汉化工 新城 总体规 划环境 影 1】 武 不高 。 规划 实施后 , 工斑块 显著 增加 , 自然 类型 斑块 大量下 降 , 响评 价报 告书 . 0 . 人 半 2 6 0 收稿 日期 :21- 4 0 01 0 - 8 景观 复 杂性 有 所增 加 ,规 划 区受 人为 干扰 的程度 要 比外 围的 自然 地域 强 烈 得多 ,规 划后 ,区域 自然斑 块对 于 干扰 的抗性 以及受 到 作 者简 介 :何 新春 f 7 一,男,硕 士,工 程 师,研 究方 向: 1 8) 9 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区域生态系统相对较脆弱。 环境 评价 、规 划和研 究工作 .

1 6 O T E N E VR N E T N R H R N IO M N 4

篇6:生态市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生态市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7月下旬以来,我们社会事业工委在**副主任的带领下,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先后召开了两次共有二十一家单位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市各相关部门和部分乡镇对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意见和建议,还学习了其他县市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8月17日,市人大常委会又组织全体委员视察了我市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现将我们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市建设,做了大量规划编制的基础性工作,最终形成的生态市建设规划理念较新、体系科学、主题突出、措施实在,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对我市的生态市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1、规划编制有一定基础。**是宁、扬之间的重要节点城市,经济上既受南京都市圈的有力带动,又受上海经济圈的强劲辐射,目前已逐步成为全省沿江开发的前沿阵地。近年来,我市经济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城市竞争力、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均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实施了一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全市已有1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6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为生态市创建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市被命名为全国生态示范区以来,积极开展创模、创卫等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提高了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同时,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群众对人居环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作为,采取院地合作的形式,聘请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和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参与规划编制,既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又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发挥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为生态市创建提供了有力保障。

2、规划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立足于把**建设成为中等规模的、生态型、现代化的滨江工业城市的发展定位,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市建设指导思想,主旨鲜明,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又符合**构筑五大经济板块、培育四大产业集群、建设三大园区的发展战略。同时,规划既紧扣人与自然和谐这一主题,又围绕这一主题,从生态功能区划、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凸现了区域特色,展现了**特点。

3、规划体系比较合理。规划编制部门注重对生态市建设内涵的把握,在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市生态建设的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市将来生态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建设的五大类重点工程项目涵盖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与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人居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和生态市建设规划管理等多个方面,覆盖了我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具有较强的导向和支撑作用。规划既明确了生态市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又注重从我市实际出发,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指标考核体系,是指导我市生态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我委建议本次常委会审议通过**生态市建设规划。

二、规划工作存在的不足

尽管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作了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生态市规划编制走在扬州各县市的前列,为生态市创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从目前来看,随着沿江开发和园区建设的强势推进,经济发展对环境支撑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市创建还面临诸多难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的36项考核指标中,目前还有20项未能达标,创建难度较大;二是全市实施循环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计的企业数目还不够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尚处于起步阶段,生态产业链有待形成;三是农村生态规划编制工作落后,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发展不平衡;四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地表径流污染严重,目前缺乏有效管理机制;五是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尚未开展,生态市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有待建立,等等。对照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我们认为规划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

1、规划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增强。要努力将近期建设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把生态市建设任务分解细化到每个部门和乡镇,具体落实到每个时段和项目,尽可能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要对部分规划指标做进一步论证。有些指标,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要根据现状作出实事求是地分析,并会同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充分体现规划的科学性。

2、规划间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市建设规划是面向全市的宏观指导性规划,需要各类具体规划的配套与支持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要注意与扬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相对接,妥善处理沿江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同时,进一步做好生态市建设规划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市总体规划、沿江开发规划、园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的衔接,明确生态市建设的近期和中远期建设目标,使生态规划的理念和各项指标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3、规划建设的重点有待进一步突出。要根据我市实际,选择部分特色鲜明、影响较大,且便于操作实施的重点项目作为整个系统工程的突破口,结合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积极开展环保论证,以实施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建设一批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同时,要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加快市区主要河道污水截流管网建设,实施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重点废气排放企业中推广执行清洁生产行业标准,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

4、农村生态化进程有待进一步重视。规划要将生态村建设摆上重要位置,特别是在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排出具体项目,确定具体投入。要对乡镇工业布局作出合理调整,引导村办企业向乡镇工业园或工业集中区转移,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三、实施好规划的几点建议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开创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具有相当的广度、深度和难度,是事关全局的战略任务。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正确分析形势,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分步、有序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

1、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共建氛围。要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的`宣传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宣传手段,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推进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使全市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建设生态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完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市建设,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等活动,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把生态市建设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大力营造全民共建生态市的浓郁氛围。

2、加强组织领导,强力推进生态市建设。市政府要把生态市建设摆到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完善生态市建设组织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市工作,统筹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层层落实生态市建设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市、乡(镇)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良性工作机制,不断推进生态市建设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把生态市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生态市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为生态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也要把生态市建设的目标要求,纳入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认真组织,精心实施,从部门职能出发,明确各自分工和责任,搞好相互协调和配合,全面完成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

3、科学统筹安排,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要严格遵循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理念,牢牢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等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近期目标与生态市建设的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全面地融合起来,以生态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为龙头,以生态经济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面实施园区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园区产业链、区域配套体系等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模式,增强区域产品配套能力,将生态市的理念落实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之中,逐步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4、健全保障机制,强化生态市建设能力。市政府要将生态市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方式,鼓励国内外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设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专项经费,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攻关项目的启动。要将生态市建设纳入法制轨道,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抓紧制定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市建设的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健全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严肃处理各类环境违法违纪行为。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企业污染治理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在吸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到**创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地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生态科技合作关系,加强本地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

5、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要围绕生态市建设的重点领域,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态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安全预测、预警和预报系统,设置污水水质水量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和主要大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发和推广应用各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提供新的途径。要积极促进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完善废物资源化、清洁生产、生态产业链、环境工程等“绿色技术”体系,提高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建设的科技含量,努力实现园区综合效益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全面提升我市生态市的建设水平。

总之,生态市建设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事关全市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聚全民之才、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从生态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经济三个层面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扎实推进生态市建设,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篇7:中国包装工业生态化建设研究

中国包装工业生态化建设研究

摘要:分析了包装工业的环境影响,探讨了包装工业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内容,研究了包装工业生态化建设的办法和评价指标,提出了包装工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有赖于通过生态化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作 者:曾欧    罗亚明    ZENG Ou    LUO Ya-ming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株洲,41 期 刊:包装工程  PKU  Journal:PACKAGING ENGINEERING 年,卷(期):2008, 29(5) 分类号:X384 关键词:包装工业    生态化    循环经济    废弃物    评价   

篇8:浅谈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

浅谈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是指导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依据,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方案编制规范可供遵守.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规划步骤4个方面对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编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规划原则、功能区划分标准、规划措施总体布局及管理和治理措施规划的基本内容,最后对规划的步骤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作 者:杨坤 段淑怀 YANG Kun DUAN Shu-huai  作者单位: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 刊 名:中国水土保持  PKU英文刊名: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年,卷(期): “”(9) 分类号:S157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   规划   北京  

篇9: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工业网络设计

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工业网络设计

生态工业网络设计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可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为例,从园区系统结构、生态工业模式、生态产业链的`设计以及行业网络耦合等方面简介了包钢如何利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工业网络设计,从而促进包钢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

作 者:安达 冯流 曹东 杨金田  作者单位:安达,冯流(北京化工大学,北京,100029)

曹东,杨金田(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北京,100012)

刊 名:环境保护  PKU CSSCI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 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网络设计   包钢生态工业园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