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劝学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劝学课堂实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师:古往今来,劝勉别人学习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礼记》有言曰:“学,然后知不足。”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关于勉励学习的文章——《劝学》。
师:作为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与孟子在人性的问题上,持对立的观点: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他们都很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荀子认为,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本性由恶变为善,所以,他激励劝勉别人学习。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集体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但文中有几个字的读音需要大家注意:有、知、生,这几个字都是通假字,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几分钟翻译课文,并完成屏幕上的练习。(幻灯片展示练习)
(学生翻译课文并做练习)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完成屏幕上的练习。
生1: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修饰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转折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顺承
生2:“跂”是踮起脚后跟;“跬”指半步。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两个字在字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足”字旁,那我们可以推断它们……
生:与脚有关。
师:很好。根据字形来推断字义,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屏幕上红色的字的活用现象。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名作状)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名作动)
用心一也(专一,数词作形容词)
师:在文言文中,当名词放在动词前面时,便活用为状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面”,译为当面,作状语。
最后,请一位同学说说这两个句式的特殊之处。
生:取之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师:判断特殊句式,可以将句子直译,再找出不符合句子正常语序的那部分,并加以判断。
师:这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议论文,对于学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把各段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找出来。
(学生读课文)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有节奏感,同学们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了吗?
生:第一段: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
第三段: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第四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呢?
生:积累,坚持,专心。
四、分析课文
师:这些句子分别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学习的态度、方法来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这对不重视学习和学习上有困惑的人都有很好的劝导作用。其实,学习很重要,这个道理谁都懂。自打我们上学以来,我们的父母亲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孩子,你要好好学习;老师也经常告诫我们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你们要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可是,依然有这么多的孩子不喜欢学习或学不得法。那么,如何将这简单的道理说到别人心坎上呢?现在,请同学们两个人为一组,一个扮演不爱学习或学不法的人,另一个同学对其进行劝导。要求:对话的时候双方要摆明自己的观点,而劝导者在劝导对方时,必须用上课文中荀子的话。
(学生开始对话)
师:同学们的对话进行得很热烈。请问哪一组同学愿意把你们刚才对话的过程展示给大家看?(指名一组学生回答)
生:(不懂说)
师:作为劝告者和被劝者,你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生:……
师:这两位同学还没准备好,先请坐。有哪一组同学准备好了?
生:……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大明白老师的要求。现在老师打个比方,假如老师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我的观点是:我已经参加工作了,学习对我来说没多大用处,不用那么辛苦学习了。作为劝导者,你们怎么劝导我呢?请用上荀子的话。
生:老师,虽然你已经参加工作了,但你依然要学习。因为作为老师,不学习就不能与时俱进,就不能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通过学习,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上出更好的课,那样你的上司就会赏识你,你在学校的地位也就会得到提高,薪水也会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有道理,老师决定接受你的意见。其实,正如荀子所说:学不可以已。我们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古往今来,勤学苦读的故事不胜枚举,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吗?
生:头悬梁,锥刺股。
师:战国时期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汉朝有公孙弘削竹简抄写《春秋》,有朱买臣负薪苦读;宋朝有杨时程门立雪,隋朝有李密挂角读书……他们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感受荀子对我们殷切的劝勉之情。
(学生再读课文)
五、小结
最后,老师将这几句名言送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以此勉励自己在无边的学海中畅游。
(幻灯片展示):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篇2:课堂实录劝学
课堂实录劝学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师: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诸子百家的时代进行一次归纳了。我们学习了儒家代表人物……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师:对,这两本书,我们说过,这两本书,风格是很不相同的,从阅读方法上也可以判断得出来。我们曾谈过,这两本书,应该……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师:不错。那时候,儒与道,可以说是诸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老子与庄子。儒家的情况其实比较复杂,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儒家体系,譬如孔子提出仁的概念,在孟子则提出了……
生2:仁政。
师:对,孟子发展了仁的学说。这两个老祖宗都以天下为念。孔子不用说了,他怎么说?他主张……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师:看来,荀子与孔子倒有点意见相左了。可是,同学们,荀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啊。可见,我国儒家的思想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一直在演绎着变化着。现在,我们简单地将儒家在不同时期的几个代表人物分别作一些介绍,请同学们用心记下来。孔子、孟子之后有荀子。汉代是董仲舒,再接着,唐代是韩愈。董仲舒与秦始皇有点相似,赋予了儒家以集权的色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学术垄断。韩愈这个人不错,文起八代之衰,抗颜而为人师,恢复古道,主张学习六艺经传。再后来,儒家的发展情况就更其复杂了,它有了理学的成份,南宋的代表人物朱熹,他将儒家经典著作统统作了一次注解,也就是集传。(边说边板书上述大儒的名字在黑板的右侧。)我们说过,传是什么意思的?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 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师:你这话既对也不对。其实,这是仅就人的习惯养成来谈的。但《侍坐》里我们看到了,孔子是非常人性化的。只不过,他对学生要求高。孔子的学生吗,应该做大事,否则谁做大事呢?
(学生笑,家长笑)
师:好了,我们得转入到我们今天的正题上来了。刚才我们说到孔子关于学习的话题,那么,我就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师:有这么严重?那大家的父母还有老师,都是参加工作的人,学习的时间肯定很少很少,那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师:噢,是吗?那么,我想问一问同学们,既然大家认为人是渐渐地变坏的,那么看来,人一生下来就是非常善良的了?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师:说得好,这里,我很想表扬一下大家。因为,大家的观点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是一致的。孟子就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是孟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他有着重要的民本思想。今天,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认为,圣贤之人,是因为他能坚持他的本我之心,不让他心灵中的善的力量流失,因而这样的人便是圣人。我们一般的人都会持这样的观点,人一生下来,赤条条地,充满了善良与纯真。但是,假如我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很坏的,是恶的,有谁不同意呢?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师:你们可以认为是善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认为是恶的呢?刚才我们用了个词,人是会变的,变坏了,是说人原来是善;我说有人变好了,不是说人本性是恶的吗?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师:这是一句比喻了,这用来说明人的话,表明了人原初的状态其实与《三字经》中的并不一样。《三字经》里怎么说的?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师:现在看来,这句话大有考究。在荀子这里,就受到了挑战。但我想问一句,孔子及孟子的观点固然有错,但荀子的说法是不是就对呢?人之初,真的性恶吗?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人一生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还是恶的,或者说是无所谓善恶,我们课后还可以进行讨论。但是,我认为,即使荀子人性本恶的观点是错的,他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有没有错?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 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刚才,我们通过研究,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具体有什么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学习,我们还没有涉及。这是文章后一部分所要讲述的内容。课后请同学们认真预习。明天上课的时候,我检查全文背诵,如何?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篇3:《劝学》课堂实录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名人单元,本文用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讲述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学习的文言短片故事,全文共119个字,全文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推进故事发展。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设计意图:
文章简短,教材注释比较丰富,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文意上的困难,本节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和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吕蒙、《资治通鉴》的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口吻,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新课
由金文篆体字劝字激情导入,请学生看字体会劝说应该有什么特点:生说:有2口、2人,还要使力,
师说:今天我们就走进有关劝说的小文章,《孙权劝学》。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一)读美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1、学生按要求大声诵读课文。
2、请一位学生示范朗读,学生评价。
3、师生归纳本文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字音。(邪,更,卿,孰)教师黑板板书字音。
4、划分节奏指导:
师:当我们走进文言文除要读准字音外,还应该读准节奏,请一位学生先读,其余学生评价。
生:(仔细听读,查找节奏)
师:全文有2句的节奏犹为注意,看PPT教师指导朗读。
生:(试着自读、齐读)
5、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二)译美文
师: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刚才的的朗读和大家的预习,我们对文本的内容有所熟悉。开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疏通文本的文意,要求:(圈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全班交流)。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是感叹句还是反问句?
生:当涂的“当”和但当的“当”在文中意思是否一样?
生:“卿言多务,孰若孤?”这句中“孰”是什么意思?
生:“遂”字怎么解释?
(同学们讨论交流理解字词,教师穿插文言文翻译方法,充分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翻译)
(三)体会文言文语言魅力、评析人物
师:疏通文义后我们回归文本的“劝”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句子,孙权在最初是如何劝说吕蒙的?其口吻、语气如何?
生:找出语句齐读。
生:“不可不学”读出孙权命令、严厉的语气。
师:(PPT补出)吕蒙当时身为东吴大将自身情况(每每上奏朝廷之事只能口述不能文书)
师:换位你是孙权看到此时的吕蒙你会如何?
生:劝说学习,必须学习。
师:在读这部分还能读出孙权如何对待部下?
生:“卿经当涂掌事”的“卿”读出和蔼、关心。
师:对的此时孙权劝说吕蒙是—————严中有爱。
师:吕蒙听劝去学习了吗?
生:没有,“蒙辞以军中多务”。
师:做为君主的孙权当时反映如何?从文辞中找出。
生:(找出、读出)“岂”、“邪”字看出孙权生气了。
师:(补出PPT)比较阅读,“岂”、“邪”在句中作用。
师:我们通过孙权的语言描写看到君主生气、发怒,那劝学这件事就此作罢了吗?
生:(读出原文,体会语气)
师:通过孙权两次劝说吕蒙学习,最终结果成功了吗?
生:(读出原句)
师:文本中只写了孙权劝说吕蒙的话语,却没有写出吕蒙的对话,根据PPT展示当时吕蒙的答语,同桌穿越历史演绎对话,感悟孙权劝说艺术。
生:(活跃参与,展示)
师:文本中孙权劝学是成功的,那吕蒙学的如何?
生:(找出鲁肃和吕蒙的对话)
师:穿针引线。对比先前吕蒙、现在吕蒙,解析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
师:文本通过鲁肃的反映和吕蒙自豪感不难发现吕蒙学有所成,穿越历史师生共同演绎对话体会文言语句中对话美。
师:通过刚才的文本解读,我们知道孙权劝学有方、吕蒙学习有成,这都感谢一本书司马迁的《资治通鉴》。(师补出PPT)
师:就《资治通鉴》的理解那个字最有发现、借鉴之处?
生:“鉴”。
师:后来也有众多名人从《资治通鉴》这本书里借鉴到许多知识。(PPT展示),而做为学生的我们也应该多读《资治通鉴》。(PPT展示)
三、文本拓写、写出感想
师:同学们静下心思考,拿起笔从《资治通鉴》小故事《孙权劝学》三个人对话中能借鉴到什么?(师PPT展示)
生:埋头书写
师:当老师在备课时也写了几句PPT展示。
生:齐读
四、教师小结
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劝说的艺术有了深入的认识,对读书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一定会让老师刮目相待。
五、作业
1、熟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2、摘抄课文中的成语、语句
3、以吕蒙的口吻改编一篇小记叙文
六、板书
4、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有方
>鉴(劝说艺术、学习重要性)
学——有成
七、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朗读方法,结合注释翻译文言文。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之处:本节课使用古体字(劝)导入新课,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活跃,全篇文本采用激趣式对话教育方式授课,学生兴趣浓厚,知识点的补充教学穿针引线在整堂课当中,教学模式不死板;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书写环节,充分让学生理解本文主题。
不足之处: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但没有顾及全体学生,在评价学生时用语中缺乏多样性。
篇4:劝学颜真卿课堂实录
劝学颜真卿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大家认真品读这段文字,注意它表达上的特点。
投影显示:
平淡是一枚青橄榄,初尝时,似没什么滋味,细细咀嚼,却回味悠长。
平淡是一本冗长却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书,每天翻阅它,都会有新的收获,而用心读它越多,心灵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这段文字读起来感觉如何?
生1:很形象,生动。
生2:意味深长。
师:说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境界,应该是比较抽象难以表述的,但这两段话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何在?注意表达上的特点。
生3:用了比喻修辞。把平淡比成青橄榄,比成一本大百科全书。
师:非常正确。意义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连贯有势,可谓文采焕发。假如,用比喻来证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会有什么效果呢?好,我们言归正传。
大家考虑:《劝学》是一篇什么性质的文字?
生4:说理性散文。
师:好。这类文驾驭不好很容易流于枯燥单调,但这篇文却形象清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比喻的论证方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把比喻论证作为解读此问的一把钥匙。
板书:
学习重点:
1、理解思想内容。
2、学习论证方法,突破比喻论证。
大家先齐读课文。注意节奏。比如: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齐读课文。)
师:这篇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大声齐答)学不可以已。
师: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吗?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
师:有什么好处呢?
生5:(迟疑地)好象更有点说服力吧。
师: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那么这样的人说出来的话是不是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呢?当然如此。
师:同学们再考虑,“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哪些意思呢?
(一分钟考虑,找一个中等学生回答。)
生6:学习很重要。
生7:学习应该有的态度和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的都对,如果把他们的回答结合起来就更完整了。这个观点里包含着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意义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师:再考虑,课文有几个分论点?
生:(齐答)三个。一是学习的意义,一是学习的作用,一是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师同时板书:
意义;作用;态度和方法。
师:下面我们就具体讨论课文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这些分论点的。找同学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习的意义”。
(生大声背诵。)
师:大家说她背的好不好?
生:(很高兴地)好!
师:字正腔圆,声音洪亮。熟读成诵对我们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大有好处,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背诵名篇的习惯。下面我们看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从哪些方面来论证的?
生9:青,冰,轮,木,金等五个比喻。
师:这五个比喻是不是从同一个方面论证的?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间用了分号,它们两个之间是并列关系,说的是一个方面。
师:(鼓励地)好,那你看看讲的是什么问题?
生9:青和冰经过一定的变化都比原来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说,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之后,比原来有了提高,有了发展。
师:说的非常正确。那么,它比喻学习中的哪个问题呢?
生6:人经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师:讲中要害。(板书:提高自己)轮、木、金的比喻又说明什么问题呢?注意它们前后的变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人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
师:(高兴地)很好,这个同学由前一个推论的得出马上就能联系到这个推论的得出,触类旁通,很不错。对,这三个比喻谈的就是这个道理(板书:轮、木、金──改变自己)下面结论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齐读。
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师:荀子认为人的知识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改造获得的。表现了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同学们齐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学习有什么作用呢?
“吾尝终日而思矣”预备起──
(生齐背,教师巡视,并和学生一起背诵。)
师:看来同学们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错。不过个别同学明显地信心不足,课下还要下功夫。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点?
生12:结构差不多相同,(有点犹豫),两两相对。老师,你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其他生皆笑了。)
师:你看,有理有据,答得很好,大家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我们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几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关系,是不是论证了同一个观点?
(给一分钟时间。)
生6:五个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谈的是同一个问题──“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3:我觉得第一个比喻好象与其它四个不太相同。和它对称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很细致。
其它四个比喻两两相对,只有这个与众不同。这个比喻是和前句话联系紧密的。
生5:是比喻证明第一句的吧?
师:非常正确。“望不如登高,终日思不如须臾学”,从形式上就可以推断出来。
下面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写“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这四个比喻为什么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生沉默,思考。)
师:(提示)这四种做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生:(齐答)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师:
教师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师:臂、声、足、水属于哪方面的因素?
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部分。
生13:否定它们是想说明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为人的本质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凭借外界客观条件。
师: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观条件弥补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结论──
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师: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这“物”至关重要。这“物”是什么?
生:(齐)学习!
投影显示:
人──物
学习──君子
师:人通过学习,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还可以弥补不足,那么对学习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
(生齐背第四自然段。)
师:这段讲了几层意思?分别用成语加以概括。
生14:三层。讲的是学习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可以用积少成多,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来概括。
师:答得很棒。其他同学能不能再举几个成语?
生4:第二个还可以用持之以恒来概括。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
生15:第二层还可以用坚持不懈来概括。
师:很好。看来第二层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给同学们推荐几个,第一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层可以用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不过我觉得还是上位同学“专心致志”最好,有比较才有优劣嘛。
这个讨论就到这里,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再查查词典,多了解几个。时间关系不再多列举。
下面思考:三层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逐层深入。
师:积是基础,由不知到知,由量变到质变,是日积月累,就是坚持,还要始终如一,不可浮躁,层层推进。
看看这段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3:“积累”一层用了四个比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正反对比,得出了一个小推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生14:用了四个比喻证明“学习要坚持”,骐骥和驽马相对,朽木和金石对比。
师:用骐骥和朽木论证了如果一暴十寒,那么──
生:(齐)再简单的知识也学不会。
生15:驽马和金石的比喻则说明了如果持之以恒,再艰深的知识也可学会。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说明了专心的重要。学习要专心。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也都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段在比喻中还有正反对比论证,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生12:正确的观点鲜明。
师:对。对比中见真伪,使正确的观点显得更正确,错误的观点更加明显。
我们看全文用了约二十个比喻,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设喻,没有烦琐累赘的感觉。它在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无枯燥的学究气。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大家填空:(板书:化 为,化 为)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生16: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师:深入浅出,观点鲜明。
综观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他认为人的聪明才智道德品质并非先天固有,而是后天获得的。因此,他特别重视学习。课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就是他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
下面我们就课文中没有节选的《劝学》的另外一段文字做一个扩展练习。
(篇子已经发到学生手中,且上有详细的注解。)
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读这个小片段,找找这段文字中用了几个比喻,论述了什么观点?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不时回答学生的疑问。)
(两分钟后。)
师:简单提示一下:这段文字提到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什么特点,后来怎样了?
生17:提到了四个事物,有南方蒙鸠鸟的巢,有西方之木,有蓬,还有兰槐之根,蒙鸠最后是“卵破子死”,巢没有了;西方之木,虽然只有四寸,但比其它植物都高;蓬草本来是趴在地上,弯弯曲曲,但后来变直了;兰槐之根本来是香料,但后来谁也不带它了。
师:解释有理有据,也很有条理。同学们看看,他答全了吗?
(几秒钟的沉静后。)
生18:老师,还有一个他忽略了。“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白沙变黑了。
师:你很细心,确实还有一个。所以这一段一共用了五个比喻。考虑一下,论述了什么问题?稍作提示,这些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投影显示:
南方蒙鸠之巢 系之苇苕 卵破子死
西方之木 生于高山之上 高临百仞之渊
蓬生麻中 不扶而直
兰槐之根 其渐之滫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事物) (环境) (结果)
生15:这些事物所处的环境使它们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
生:(齐)环境对人的影响。
师:非常正确。我发现同学们看问题真是有深度。“孟母三迁教子”的故事同学们一定不陌生吧,孟母为什么几次搬家呢?对,就是想给自己的儿子找一个适合他成长的环境。所以,我们平时也要注意,从自己做起,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好不好?
生:好!
师:今天的课大家都很愉快,也都有收获对不对?下面,老师要给你们布
置一个课下作业。(投影显示“导入语”)同学们仿照这段文字的形式,以“生活”为本体,写两个比喻句,写在作业本上。好,下课。
班长:起立!
生:(齐声)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篇5:《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参考
【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名人单元。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出息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示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优秀教案】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和久必分。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就不爱读书,孙权多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咱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师: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
师: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幻灯演示)。
三、解读
师:《孙权劝学》究竟怎样个劝法呢?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先听老师来读,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配乐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和时指导,特别强调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读文章,疏通文意,有疑问的划出来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多积累文言词语,标注一下你觉得本文需要特别记忆的文言词语。(幻灯演示)
生甲:当涂、辞、治经、涉猎、见往事
生乙:即更
(解说: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和积累是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先疏通文意,再作重点记忆,合乎学生学习的思维规律。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整体感知
师:大家齐读课文,读完后请几位同学复述、概括故事情节。
生: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出息的故事。
生:这个故事讲孙权两次劝学,吕蒙始就学,后大有出息。
师: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学的效果看来不错,文章中是怎样表示出来的。
生:吕蒙与鲁肃的对话。
师:由此可以看出通篇文章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展现的,那我们把人物对话局部挑出来。
(解说: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自读和概括能力)
五、课文研析
师:全文几个人物?几次对话?
生:全文3个人物;3次对话。
师:同学们带感情读,掌握人物形象。
师:三次对话语气一样吗?
生:不一样。孙权第一次劝学时态度非常坚决。“不可不学”,,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第二次时隐隐有不满、责备。鲁肃与吕蒙对话表示的是惊异。
生:孙权第二次劝学是有不满,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关心、保护。现身说教,语重心长。
生:鲁肃与吕蒙对话时,鲁肃是惊异,吕蒙是自豪。
师:权蒙对话孙权是王,对蒙的劝说态度恳切,蒙肃同为将士,对其变化之大显示出惊异、赞叹。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挑人物读,大家注意听,看他读的好不好?哪句话读的最好?好在什么地方?
(通过有感情的读,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人物)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哪位同学敢挑战他?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精彩!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读出了感情。
师:读出了感情,恰当的说应该是读出了“语气”。哪个词体现了语气?
生:“邪”
师:什么语气?
生:反问。
师:“邪”是表示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吗”。文中还有其他语气词吗?
生:有。“耳”、“乎”。
师:分别表什么语气?
生:“耳”是表示限制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罢了”,
“乎”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在汉语的“啊”。
(语气虚词的积累)
师:根据刚才我们分析的,分小组有感情的读文章,一会儿找同学分角色读。(两组同学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哪一组同学能抛开课本,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再加工给我们来个小课本剧扮演。(一组同学上台扮演)
师:再现了当时的场景,演绎了一段文言《孙权劝学》,让我们也是刮目相待呀!
(解说: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充沛朗读课文,让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课堂气氛,很好的培养学生自读古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扮演能力)
师:吕蒙在孙权的再三劝说下,开始读书学习,并取得良好的读书效果。文中有两个成语突出表示了吕蒙进步之大,请大家找出。
生: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幻灯演示)
六、体验反思
师: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由想到前几天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学习对一个人来说,确实很重要。
生:仲永受于天而不受于人,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人刮目相看。通过对比体现出开卷有益。
生:活到老学到老。吕蒙那么大年龄才开始学习都让人刮目相待,我们更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师:好,活到老学到老,我把这句话送给大家。仲永天资聪颖,因后天没有学习,最终泯然众人;吕蒙那么大年纪才开始就读,但经过努力,让人刮目相待。看来读书确实有益。
(解说:新课程规范要求注重学生的感情体验,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培养。把这两篇课文比较阅读,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开卷有益的中心,引起学生感情共鸣,防止教条式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七、拓展延伸
师: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谁能说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生: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