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小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初三文言文复习,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初三文言文复习,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文言文复习

篇1:初三文言文复习

初三文言文复习

班级 姓名

文 言 文 知 识 测 试 题

(满分100分 60分钟完卷)

童 趣(3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给下列带点字注音。(5分)

稚( zhui ) 藐( miao ) 拟( yi ) 唳( li )

怡然( yi ) 土砾( li) 壑( he ) 庞然大物( pan ) 癞虾蟆( )

2.填空。(5分)

(1)选自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作者是 清 代的 沈复 。

(2)《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 观蚊如鹤图 、神游山林图 、观虫斗,驱赶 癞蛤蟆 三件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 物外之趣 ”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3)“ 物外之趣 ”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 想象 和 联想 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

3.指出“以”这个词在下列语境中的意思。(1分)

(1)以丛草为林( 把 ) (2)徐喷以烟( )

4.解释下列句中 “之”字的含义。(2分)

(1)物外之趣 ( ) (2)昂首观之( )

(3)为之怡然称快( ) (4)驱之别院 ( )

5.解释下列带点的词。(7分)

1)盖一癞蛤蟆( 原来是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暗自 )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通缰 )

4)怡然称快( 高兴 )

5)凹者为壑( )

6)鞭数十( )

7)驱之别院( 驱赶 )

8)徐喷以烟( )

9)果如鹤唳云端 ( 鸣叫 )

10)方出神 ( )

11)尽为所吞( )

12)心之所向( )

13)故时有物外之趣( )

14)作青云白鹤观( )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故时有物处之趣。

译文:

(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译文:

(3)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文:

(5)蹲其身,使与合齐,定目细视。

译文:

7.问答题。(8分)

(1)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

(2)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3)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答:

《论语》十则(62分)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闰; 。”《为政》

5、子曰:“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 。”《卫灵公》

1、把原文中空白处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

2、常识填空。(6分)

1)孔子名 , 字 , 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 家,

家,是 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是 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是记录 及其门徒的 ,与《 》 《 》 《 》 合称“四书”.

3、注音。(4分)

愠( ) 自省( ) 论( )语 罔( )

诲女( )( ) 殆( ) 弘( )

3、理解填空。(21分)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 ,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

9)鼓励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 并阐述为 ,

4、解释加点的字。(7分)

1)时习

2)不亦说乎

3)不愠

4)吾日三省吾身

5)不信

6)传不习

7)温故

8)罔

9)殆

10)诲女

11)是知

12)弘毅

13)后凋

14)其恕乎

5、翻译下列句子。(14分)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⑵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译文: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⑸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

3按要求从本文找出例句。(5分)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

篇2:初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教案

水滴石穿法------wycong<?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初三古诗词、文言文复习(一)

 

 

教学目标 :

1、达到互相交流经验的目的。

2、帮助学生掌握识记必背古诗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的作用。

4、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

5、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字、词、句的知识,以便更好的进行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古诗词、文言文的识记。

2、文言文字、词、句的掌握。

3、古诗词、文言文名句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难度:

1、引用古诗词、文言文名句写片段作文。

2、引导学生互评片段作文,并推荐好作品展示

教学课时:1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内容:

一、     内容导入  :

同学们,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来听课的语<?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老师,感谢他们百忙中抽空亲临指导。今天,我们为老师们上一节古诗文复习的展示课,就是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将我们平时如何利用点滴时间进行有效复习古诗词、文言文的做法展示给老师们看,以达到互相交流复习方法的目的。

二、     展示一:“每日一测”: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1、          投影出小测的内容,学生拿出平时用的小测本开始每日一测。

内容:(1)默写《雁门太守行》

(2)翻译文言文句子,并解释句中加带括号的字。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每日一测”的内容一般在小测的前一天由语文科代表布置复习的范围,默写的诗词是指定的,具体到是哪一首,还点出翻译的句子出自的课文。目的是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复习古诗词、文言文,让学生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和熟读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并默写。小测起到检查和督促作用。小测时间安排在语文课或语文早读课的前5——10分钟内。)

2、          小测时间到,由小组长把小测本收起并放在讲台。

(小测后由老师和小组长共同完成批改和补测工作,补测工作一定落实,这体现老师对每日一测的重视。所以挑选的小组长必须是认真肯干,负责心强,有一定威信的同学。)

三、     展示二: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

1、内容:语文第九册(上、下)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

(不同阶段,背诵范围不同。目的是督促学生课余时间大范围背诵初中阶段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时间安排在语文早读课约15分钟,每星期两次。)

2、请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背诵古诗词及文言文课文。

(每次按学号顺序派出4位同学到讲台前,要求每位同学必须背诵出3首被指定背诵的诗词或某段文言文,先完成的先回座位。不能完成的下次再来。)

3、仿电台的点歌、播歌形式进行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要背诵的内容由讲台下的同学具体指出,并指出由讲台前的哪位同学负责。点背的篇目不可重复。若出现重复或对方不会背诵,则由点背篇目的同学背诵出来。

(针对初中生比较注重个人形象这一心理特点和寓学于乐这一目的而设计这项活动。这项活动一方面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方面达到生生互动的作用;三方面寓学于乐,将苦事变趣事。)

附:“点古诗词、文言文背诵”课堂实录(部分):

师:请轮到被点背诗词的同学上来讲台。

(4位学生甲、乙、丙、丁上)

生1:(举手)我请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丙同学背诵《月下独酌》)

生2:(举手)我也点丙同学,请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丙:对不起,我不会背。

师:按规矩那就由 生2来背诵刚才点的那首诗。

(生2大声背诵《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师:你们那么急于解救丙同学回座位吗?(学生笑)应该给一些机会其他同学。点背诗词继续。

生3:(举手)我点甲同学,请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同学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4:(举手)我还是点丙同学,请背诵《登楼》

(丙同学背诵《登楼》)

生5:(举手)我也来帮帮丙同学,你可要争气一点啊。请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学生笑)

(丙同学背诵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高兴回到自己座位上。)

……

四、     展示三:引用诗词写片段作文

1、          出示写片段作文的要求,并发下白纸让学生即堂写作。

内容:请引用《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和其他的诗句写一段话,文中至少有一处是直接引用,不少于150字。

(每次指定的古诗词篇目不同。一般以“每日一测”默写的篇目为片段作文的引用对象。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句子的深刻含义;便于学生做理解性默写古诗词的题型;教会学生将古诗词引用到文章写作中,充实文章内容。)

2、          四人小组互评,推荐好的作品在实物投影仪展示:

(平时要求学生用课余时间完成,第二天统一收起,由老师批改。凡是写得好的片段作文在班中展示,美文共赏。一方面肯定了部分学生的成绩;二方面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三方面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成效。)

附:学生习作

片段一:(周颖秀同学)

回顾历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情景仿佛呈现在眼前,一阵阵角号声激荡着心窝,一块块血印的土地更让人触目惊心,那是战争的痕迹,那是无情冷酷的化身。它印证了一个个血红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个生活的哲理。正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同在一片土地上,和平不正是友好的催化剂吗?抚摸着大地,我们仿佛听到了战士们对我们的呼唤。宽容会使世界更美丽。

片段二:(徐宝仪同学)

古代贤君都能够知人善用。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李世民为求尉迟恭做将军不耻下跪;曹操为保留将士连出卖他的人都不追究,而这些被任用的人都能够忠心为主。传说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了黄金台,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重金招揽天下士。作战时,那些将士坚决守卫自己的祖国,其忠心可昭日月。这真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之后,“黄金台”成为了招揽人才,重用人才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希望大家知道:知识在于积累,积累在于时间的把握,所以要利用点滴时间来学习。现在,对于你们来说,时间就是成绩。另外,我们教师教会你们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懂得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

 

篇3: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南

初三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南

中考文言文考什么?

《北京市中考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考试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文言词语的含义。

(2)了解句意,能将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1、2识记能力3、理解概括能力

《北京市中考说明》文言文篇目

偏重写人:

1.《曹刿论战》

2.《扁鹊见蔡桓公》

3.《邹忌讽齐王纳谏》

4.《陈涉世家》

偏重写事:

5.《桃花源记》()

6.《记承天寺夜游》

7.《送东阳马生序》

偏重写景:

8.《岳阳楼记》()

9.《小石潭记》

10.《醉翁亭记》

11.《三峡》

偏重议论: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3.《鱼我所欲也》

14.《读〈孟尝君传〉》

15.《陋室铭》

16.《出师表》(写事议论)

识记—词语、句子翻译

1.准确掌握《中考说明》规定的16篇文言文的翻译,尤其是一些重点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重点的句子(倒装、被动、省略、判断句等)

2.重点词语分类总结,借助类型、用法的理解,记忆正确释义。

识记能力

准确翻译词语句子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篇4:初三文言文复习五天计划全攻略

初三文言文复习五天计划全攻略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在复习中按照5天计划再进一步。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以H版为例,古文19篇,古诗32首,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提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眼前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双重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的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调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高中的进一步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整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句言警句,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只有课内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整篇课文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加深了对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课外语段阅读的把握

不要被课外语段所吓倒,其实有很多课外语段并不比课内所学的难,只要我们循序渐进,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实词的含义,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语感,相信同学会轻松度过这一关。

首先,同学需要有一定量的简单的课外语段的积累,以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为主,如《东施效颦》、《守株待兔》、《画蛇添足》、《郑人买履》等,了解这些中的重点实词(以课内有的为主),会翻译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现象的句子,并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积累一些故事,名言(如“业精于勤,荒于嬉”等),也可作为议论文的论据,何乐而不为?

其次,你还要找10篇未读过的文言短文,开始强化训练。拿来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浏览一遍,一边浏览一边将你知道的翻译出来,而不翻译的词先抛到一边,一遍下来,大致写的内容应该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第二遍再仔细阅读,这回要字斟句酌,仔细推敲,遇到熟悉的实词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中学过,遇到一词多义的实词可以比较一下用哪一个意思在此处最恰当。读完后如还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联系,推测它的大致意思。读完第二遍后,就可以做习题了,最难的容易失分的习题莫过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学应注意要将文中的某个人的某种行为加以概括引申,进而扩展到“告诉人们做事要怎样,不要怎样。”

如果这五天你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渐进地将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归纳之后,相信你的文言阅读能力将飞跃一个层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顺了,对整个文言部分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能更好地跟随老师进行下一轮的深入复习,相信今后的学习会轻松得多。我们还需看到,这种自我归纳整理不仅让同学在中考前受益匪浅,更会将打好的坚实的文言基础带到高中的学习中去,让你终身受益。

篇5:初三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曹刿论战》

1、《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论战》中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夫战,勇气也。

4、《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的拥护上的句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论战》中曹刿断定敌方确系溃败的依据是: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能体现曹刿军事思想的句子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3)《邹忌讽齐王纳谏》

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了效果的句子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4)《出师表》

1、《出师表》中表示作者感恩图报的句子是: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2、《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亲贤臣,远小人。

3、《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

4、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的《出师表》中的一句名言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6、《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陈罚减否,不宜异同。

7、《出师表》中作者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9、《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0、《出师表》中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出师表》中、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

(5)《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幸福生活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小石潭记》

1、《小石潭记》中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形象的比喻,描写溪身、溪水的语句是: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小石潭记》中描写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小石潭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4、《小石潭记》中写潭中鱼游来游去,非常活跃的语句是: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小石潭记》中侧面写潭水清澈的句子是: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7、《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陋室铭》

1、《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8)《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2、《岳阳楼记》中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的句子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3、《岳阳楼记》中写迁客骚人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的句子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4、《岳阳楼记》中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句子是:登斯楼也,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5、《岳阳楼记》中描述“古仁人”的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岳阳楼记》中2。由“古仁人”的阔大胸襟和高尚道德而得出的论断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岳阳楼记》中抒写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岳阳楼记》中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9、《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于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9)《醉翁亭记》

1、《醉翁亭记》中 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醉翁亭记》中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4、《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醉翁亭记》中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翁亭记》中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醉翁亭记》中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醉翁亭记》中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0)《记承天寺夜游》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1)《爱莲说》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2)《观沧海》(曹操)

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13)《望岳》(杜甫)

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4)《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刘禹锡)

1。《酬乐天扬州初席上见赠》中饱含诗人无限的辛酸和愤怒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5)《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表明自己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的词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文笔豪迈奔放,有江河一泻千里的气概,词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4 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战斗场面激烈,表现义军所向披靡(或从视角和听角着笔,描写激烈的操练演习场面)的句子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明作者对陈同甫寄予希望且直接表达他的报国情怀和人生追求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17)《过零丁洋》(文天祥)

1。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借地名写出形势和情况的危急凄苦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8)《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篇6:初三期末语文文言文复习要点

一、文言文阅读(共40分)

(一)默写(15分)

易错字整理

舜 畎亩 傅说 版筑 胶鬲 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筋骨 空乏 行拂乱 曾益 衡于虑 法家拂士 恒亡 不逾矩 则罔 则殆 譬如 一篑 虽覆一篑 船载以入 庞然大物 蔽林间 窥 慭慭然 大骇 远遁 且噬己 益习不敢博 益狎 荡倚冲冒 蹄之 计之曰 技止此耳 跳踉 大㘎 断其喉 辍行甚远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大窘 积薪苫蔽成丘 奔倚 弛担持刀 眈眈相向 似瞑 意暇甚 劈狼首 隧入 攻其后也 已半入 止露尻 断其股 假寐 亦黠矣 顷刻 禽兽 几何哉 止增笑耳 缘溪行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垂髫 怡然 具答 要还家 作食 咸来问讯 避秦时乱 间隔 今是何世 魏晋 叹惋 余人 既出 及郡下 诣太守 遣人 遂迷 刘子骥 规往 遂无问津 哀而生之 复吾赋 不幸之甚也 吾氏三世居是乡 日蹙 殚 竭其炉 号呼 转徙 顿踣 呼嘘 毒疠 相藉 曩 则徙尔 悍吏 叫嚣 隳突乎 哗然而骇 恂恂 弛然而卧 谨食 熙熙而乐 旦旦有是哉 则已后矣 敢毒耶

51.草色烟光残照里 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

52.无人谁会凭阑意 理解

53.拟把 疏狂图一醉 打算 狂放不羁

54.衣带渐宽终不悔 指人逐渐消瘦

55.昨夜雨疏风骤 雨点稀疏,晚风急骤。

56.浓睡不消残酒 酣睡 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57.应是绿肥红瘦 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58.当年万里觅封侯 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借用汉朝班固典故。

59.尘暗旧貂裘 貂皮裘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

用,未能施展抱负。

60.胡未灭 本为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61.鬓先秋 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62.心在天山 代指抗金前线。

63.身老沧州 滨水之地,古代隐士所居之处。

64.少年 不识愁滋味 指年轻的时候 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65.爱上层楼 高楼

66.为赋新词强说愁 勉强的,硬要

67.而今识尽愁滋味 尝够,深深懂得

68.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69.八百里分麾下炙 牛名,兼指连营之广 指部下,麾,军旗 烤肉

70.五十弦翻塞外声 本指瑟,这里泛指军中乐器 演奏 以边疆为题材的雄壮悲凉

的军歌

71.沙场秋点兵 战场 检阅军队

72.马作的卢飞快 像,如 一种性烈的快马

73.弓做霹雳弦惊 惊雷,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

74.了却君王天下事 完结,完成 此特指恢复中原。

75、赢得生前身后名博得; 死后;

76、可怜白发生 可惜;

77、凭栏袖拂杨花雪 如雪花般飞舞的杨花。

78、溪又斜 指溪流拐弯;

79、一点飞鸿影下 天空中的鸿雁;

80、古藤老树昏鸦 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81、断肠人在天涯 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82、一江烟水照晴岚 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83、荠荷从一段秋光淡 菱叶与荷叶;

84、酒旗儿风外飐 风吹物使之颤动;

85、爱杀江南 用在动词,表示程度深;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这部作品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孟子(他,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被尊称为:“亚圣”)游说诸侯各国的言论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18、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名丘,字仲尼。(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则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学习使人终身受益,(2)“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强调了“思学结合的重要性。(3)孔子借孔文子的谥号阐发了”文“的含义,表明要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强的人请教。”孔文子“是指卫国大夫。(4)”譬如为山,……吾往也!“论述了学习的态度:不值,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劝人自强不息。

(1)“王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曰:非然也”论述了学习的态度:学习不能一曝十寒,必须持之以恒,专心致志。(2)“尽兴《书》,则不如无《书》。……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19《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作者袁枚是清朝文学家,本文就黄生允修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努力为自己创造条件,发愤读书。

20、《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作者郑燮,号板桥,清朝书画家、文学家。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与读者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读的正确态度。

21、《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字子厚,本文,本文旨在讽刺统治集团中官位高显,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物。同时启示人们要敢于像貌似强大的敌人作斗争。

22、《狼》节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是清朝文学家,本文写了屠夫从遇狼、惧狼、避狼、毙狼的经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赞扬了屠夫的机智和勇敢,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像狼一样的邪恶势力,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23、《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此表写于作者出师伐魏临行之际,表中作者建议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并表达了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情感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24、《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一名潜,字号五柳先生,晋朝人。本文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的情感。

25、《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作者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补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篇7:文言文复习杀身成仁

文言文复习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 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

【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辨析】杀身成仁和视死如归;

都含有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意思。但杀身成仁含有成全仁德的主义;视死如归没有。

【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原文】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②,小人穷斯滥矣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注释】

①兴:起。②愠:音yùn,怒,怨恨。③固穷:固守穷困,安守穷困。④穷斯滥矣:斯,就。滥,泛滥,指胡作非为。

【参考译文】

(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遭到了断粮数日的.厄运,跟随的弟子们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守穷困,小人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因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只会牺牲生命去成全仁义。

【阅读训练】

1.(1)绝:(2)从者(3)兴:(4)穷:

3.君子与小人在穷困料到时的区别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君子在穷困潦倒时能固守节操,坚持秉承一贯的仁义而不退缩;小人则贪生怕死、无所不为而伤害仁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