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

篇1: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

设计思路

教科版“我们周围的材料”单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当学生们对各种物体进行探索的时候,他们会发现,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可以按照组成物体的材料和材料的物理性质来描述这些物体。而材料的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材料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材料的使用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

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材料单元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总结学习的内容,梳理其中的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及实验方法、现象及相应的结论。(板书:我们周围的材料)

二、回顾总结:

(一)总体了解三大节内容:(链接:材料单元复习课课件)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谁更硬一些

2、柔韧性

3、吸水性

4、在水中的沉浮

5、给材料分类

(二)每一节内容复习要点:

谁更硬一些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和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认识到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想一想:比较硬度时有哪些方法?

答:一种方法可以用一种固定工具刻划,如用铁钉(用力相同)在不同的材料上刻划,从痕迹的深浅来判别材料的硬度。一种方法是材料之间的相互刻划,比较硬度。

2、认识金属易传热、能导电和有延展性等特点。

木头、塑料、金属的比较

有一定的形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有一定的质量能流动可以被压缩状态
木头
塑料
金属

柔韧性

1、柔韧性的认识,能观察到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从而认识到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2、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能根据教师给的材料如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来制定计划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3、认识塑料,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想一想:

为什么水管用塑料做?

答:(1)塑料的柔韧性好;(2)塑料防水性能好;(3)塑料比较轻等。

吸水性

1、教师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请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分析谁更容易吸水,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并能分析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2、通过对纸的观察了解纸的纤维和结构的特点。

3、学生能根据图片讲解造纸术的大概过程。

4、通过造一张纸 ,进一步了解纸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想一想:

纸的吸水性都很好吗?

答:不一定。有些复合纸的吸水性就不太好。

纸有哪些特点?

答:纸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少量的树脂、果胶组成的片状物。纸的结构:多相复合体。纤维的非均态交织导致各向异性、纸幅两面差异和毛细孔多;单位面积强度较大,具有较好的弹性;密度较轻;着色性能良好及稳固。

在水中的沉浮

1、观察物体是沉还是浮,想一想这些物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呢?

出示各种材料,先推测一下这些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用“↑”表示浮,用“↓”表示沉

2、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都与什么有关呢?物体的'沉浮和它的轻重、大小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说明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想一想:

材料的密度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吗?

答:是的。

钢铁在水中很容易沉.但它的沉浮状态可以改变吗?

答:可以改变,用钢铁造船就是很好的例子。

给材料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请同学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通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

2、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篇2:碳酸盐的性质与用途化学教案

碳酸盐的性质与用途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组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理解复分解反应,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探索法和知识整理归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和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创新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2.碳酸盐的化学性质的归纳。

二、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碳酸盐的性质与用途。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有奖竞猜的`小游戏,答对的同学,老师将会奖励给你们一包神秘礼物哦。

展示竞猜游戏的内容。

生:踊跃举手回答。

师:嗯,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带的礼物还不够呢?你能写出他们的化学式吗?你会发现它们的化学式有什么相似的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他们都属于碳酸盐。生:都是白色的固体

师: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碳酸钙不溶于水,为块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于水,为粉末状。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呀,总结的很全面。

【学生交流讨论】

师:试回忆有碳酸盐参与的反应,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写出你知道的化学方程式。并挑选出你们组个子最高的一名学生来展示你们的化学方程式。生:小组内讨论结束并展示。师:好,刚才我看到第四组的王戈很积极,书写很认真。第一组的张兵同学还添加CaCO3=高温==CO2↑+CaO,更加细心,和我想到一块了。

师:我刚才送给大家的礼物中有氯化钠和碳酸钠,你们怎么把他们区分开呢? 生:用盐酸可以区分

生:用氢氧化钙也行

生:我会选用氯化钙溶液

【分组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吧,完成实验(1)(2)(3)并总结出他们反应的规律。

生:Na2CO3+2HCl ==2NaCl+H2O+ CO2↑

《材料的性质与用途》单元复习教案碳酸盐 + 酸 ==新盐 + CO2↑+H2O

生:Na2CO3+Ca(OH)2=CaCO3↓+2NaOH

盐 + 碱 = 新盐 + 新碱

生:Na 2CO3+CaCl2=CaCO3↓+2NaCl

盐 +盐 =新盐 + 新盐

师:碳酸盐不仅用于我们的实验中,他们还广泛存在我们的生活中,用你所学知识看能否解决下面的问题。生:积极举手,争先恐后

师:现在又到了我们喜洋洋(碳酸钠)大战灰太狼的环节,谁来帮他顺利选择成功通关的出口呢?并说出你的理由。

生:三名学生分析

师:光说不练非好汉,让我们一起进入中考练兵营,快来试试我们的身手吧。

1、(山东泰安,20题)现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分别是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中的一种。两两混合后出现右图所示的现象,请确

定a、b、c、d分别是 ( )

A.硫酸溶液、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盐酸

B.氯化钡溶液、盐酸、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

C.碳酸钾溶液、硫酸溶液、盐酸、氯化钡溶液

D.盐酸、硫酸溶液、碳酸钾溶液、氯化钡溶液

2、(20江西,20题)(8分)小昊用铁、硫酸、氢氧化钡、硫酸铜和碳酸钠五种物质玩化学拼图游戏(如右图),游戏规则要求图中相邻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其中C溶液的颜色为蓝色,A与E反应产生的气体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已知:碳酸钡不溶于水) ⑴C物质是 ;

⑵A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B与E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4)按游戏规则,下列能替代D物质的是(填序号)

[课堂小结]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我会画碳酸钠的知识树

生: 我会用盐酸和石灰水证明某物质是不是碳酸盐

师: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其实碳酸盐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热爱化学,更要热爱生活。最后愿我们的生活能更美好!

篇3:《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与复习》教学反思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网课课内知识的第一个单元整理与复习,课时跨度三周,主要知识有:小数的意义、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大小比较、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近似数和小数改写等等,对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对前两周的知识会有所遗忘,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要带领学生回忆起本单元的知识点,并对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整理。而传统意义上的整理复习课一般选取学生课前整理,上课师生、生生互动补充的模式,或者学生本单元的错题重现,重点讲解的模式,学生能够在自我整理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们交流沟通,充分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如何在网课教学模式下,既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又能更好地达成课堂目标呢?

一开始我还是选择让学生自主整理,再在授课时逐步呈现知识点,将重点知识融于练习中,进行着重的讲解。试讲一次后,发现这种设计显得枯燥乏味,而且不知道学生自主整理的效果是怎么样的,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学情是教学的致命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只能浮于表面地将知识点过一遍,无法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且知识点之间的过渡十分生硬,模式甚至有点像练习课。

在查阅更多资料,以及向前辈们请教之后,我醍醐灌顶:我需要一个将所有知识点都能串连的一个素材,以此作为导线引导学生自主回忆、整理、复习并总结相关知识点。因此我选取了用几张数字卡片写数作为导入,将学生能写出的数作为后面复习的材料,达到教学素材取之于课堂用之于课堂的目的。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的步骤,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系统性地整理知识,建构学生个人的知识体系。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都能有更深刻的印象。

但是教学之后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因为本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知识点进行梳理,重难点知识的'突出还是不够明显。比如在学生的作业反馈中还是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小数与单位换算掌握的很不熟练,有些对单位间的进率不熟悉,有些把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的转化乘除进率弄混。在之后的练习中我带领学生着重复习单位换算,另外建议学生将乘除进率写在题目旁边,再去移动小数点。二是网课的模式还是影响了一部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引导较多,学生自主的空间比较少。三是练习的设置针对了一般学生,没有进行拔高和拓展,学生失去了一些思考的空间,没有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经过本节课的设计、实践与反思,我对复习课有了新的认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吸取教训,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让复习课上的更有质量,更适合学生学习。

篇4:第三单元和平与发展复习教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的      对已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p66

•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

•  2、什么是和平问题?

•  3、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  4、什么是发展问题?

•  5、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有哪些?

•  6、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这样的?

根据前面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进入90年代,局部战争和冲突接连不断。1991年共有各种规模的战争25起,1992年30起,1993年月34起,1994年38起,1995年45起。

材料二: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5亿人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有7亿人营养不良,5亿人吃不到清洁水,另有40000万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2、两则材料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  世界的两大主题

2、两则材料体现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维护和平是发展经济的基本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经济交往和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发展经济又是维护和平的坚实基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贫穷落后则是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主要因素。

复习:p67

1、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请思考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我们该怎么做?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p68页第一段第5行(为了世界的和平……)

(2)p68页第二段第6行(我们中学生要……)

3.2复习p76

我国的发展面临哪些压力和挑战?p76

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p77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内容是什么?)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要求:

5.时代精神的内涵:

6、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联系:

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篇5:《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考点1  哲学的起源、本义、功能、任务。 (1)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提示】两句话各有侧重: 哲学智慧产生于实践,这是最根本性的。但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不能自发地生成哲学,只有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思考和追问,哲学才会出现。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提示】哲学≠智慧: 哲学本身并非就是智慧,而是追求智慧之学。 (3)哲学的功能   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哲学的任务:   真正的哲学给人智慧、使人聪明,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宇宙和人生。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提示】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 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 考点2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方法论?二者的关系如何?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提示】哲学上讲的“关系”,一般包括“区别”与“联系”两方面。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1)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2)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3)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1)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3)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3)小结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又决定方法论,哲学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提示】“统一”不同于“总和”。 考点3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 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提示】“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经典辨析题示例】 1、辨析:哲学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学好了哲学就会使人聪明起来。 (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一门能使人聪明、启发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题目的说法有其正确的一面。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因而哲学不仅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而且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错误的、非科学的哲学,不仅不能使人聪明,相反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它能启迪智慧、使人聪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能使我们取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功。 2、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答:题目看到了二者的联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但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因此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 3、辨析: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是具体知识的基础。 答:题目错误表达了二者的联系,并且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总和。 ②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具体科学才是哲学的基础。故题目认为“哲学是具体知识的基础”是错误的。 ③认为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总和”,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但是,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的作用。 4、辨析:世界观就是方法论。 答:题目只看到二者的联系,没有看到二者的区别。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因此二者是有区别的。 ②二者存在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 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就是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因为: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首先要回答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哲学其他问题的回答。 【提示】:A、注意搭配,如不能说“思维和物质的关系”。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2、哲学的基本派别  (1)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本原 先后 决定 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 先有意识后有物质 意识决定物质 【提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 B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扩展】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经典观点  五行说:生成万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阴阳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形神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王充); 气理说: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活火说: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水为始基:“水”是万物的“始基”(泰勒斯)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 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③唯心史观   【扩展】近代机械唯物主义也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经典观点有: 狄德罗: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培根: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基本观点 认识论根源 总体评价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认识世界离不开感觉夸大为世界的存在倚赖于人的感觉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 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 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 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 把人们思维中的概念夸大为脱离了物质的神化了的绝对 【扩展】理解列宁语: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不结果实”:是说唯心主义的缺陷:在世界观上是根本错误的;“花”是说唯心主义的可取之处:唯心主义局部可借鉴,推动了人的认识发展,发展某些辩证法思想。 【扩展】主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王守仁:心外无物  慧能: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康德: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休谟:我们的知觉是我们的唯一对象  费希特: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叔本华: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杜威: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动,我的经验 【扩展】客观唯心主义的经典观点:   中外“神创论”(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纪)  柏拉图:理念论 黑格尔:绝对观念论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熹:理在事先 各种封建迷信活动 【扩展】唯物主义一定正确,唯心主义一定错误吗?   古代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是根本观点正确,但有一定局限性。唯心主义是根本观点错误,但从局部范围看有一定借鉴意义。 (2)为什么: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重在理解)  ①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

篇6: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2、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掌握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3、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和城市。

4、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学重点】

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

列表比较各个部门的分布和特征。

(补充)注意种植业中秦岭南北农业的差异和典型的农作物。畜牧业中四大牧区的典型牲畜。这些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工业的定义和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大分散,小集中。

(强调)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考察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城市分布和特点及发展条件。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方式和选择。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方式。我国最重要的'是铁路。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南北: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

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

(强调)认真掌握这些铁路干线经常的城市和省份,还要把穿过的河流结合起来。

4、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国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差异很大。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黄山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方面: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重点是工业的发展。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铁路干线图

篇7:第一单元国土与居民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位置和优越性,知道我国面积广大,记住主要的邻国和临海。

2、了解我国的形状区划,理解省级行政单位的划分。

3、知道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和人口政策。

4、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了解我国主要的少素民族及其文化。

【教学重点】

我国的位置和行政区划

【教学用具】

地理挂图

【教学过程】

1、我国的位置。

(提问)我国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我国领土的四至点,让学生上黑板来在地图上指出并说明。

我国的临海和邻国,先说出陆上邻国,再指出临海,内海、岛屿和隔河相望的国家。

(补充)要弄清楚每个国家相对应我国的位置和省份。

2、行政区划。

我国的行政区划的划分:省、县、乡。

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轮廓、特点、行政中心。

(学生根据地图说出)

(补充)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需要认真掌握,特别是几个经常考察的省份,如广东、黑龙江、云南等,更要熟练掌握。

3、众多的人口。

(提问)世界人口占前十位的国家。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先慢后快。

我国的人口特点和政策: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政策:计划生育。

要求学生在人口分布图是指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界限:黑河-腾冲。说明两侧人口不同的原因。

(补充)我国的人口政策要具体掌握基本国策,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

4、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我国的民族数量,少素民族的概念。

少数民族中人口多的几个民族的名称和分布。

我们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泼水节,火把节等。

总结:本章是一个基础性的内容,但是在考试中都有反映,一定要认真学习,经常巩固,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省级行政单位轮廓图

篇8:第四单元经济与文化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2、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和发展,掌握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3、知道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掌握我国主要的铁路线和城市。

4、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教学重点】

几个工业基地的分布和特征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1、农业的分布和发展。

农业的定义和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最重要的是种植业。

列表比较各个部门的分布和特征。

(补充)注意种植业中秦岭南北农业的差异和典型的农作物。畜牧业中四大牧区的典型牲畜。这些都是考察的重点内容。

2、工业的分布和发展。

工业的定义和分类:重工业和轻工业。

我国工业的分布: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

四大工业基地: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关村,大分散,小集中。

(强调)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是考察的重点,要注意它的城市分布和特点及发展条件。

3、交通运输的发展和方式和选择。

交通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种方式。我国最重要的是铁路。

主要铁路线的分布:南北:京哈线、京广线、京沪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青藏铁路

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

(强调)认真掌握这些铁路干线经常的城市和省份,还要把穿过的河流结合起来。

4、丰富多彩的文化。

我国文化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几个方面,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差异很大。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泰山、黄山等。

总结: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几个方面:农业、工业、交通和旅游业,重点是工业的发展。

【作业设计】

描画我国铁路干线图

篇9: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复习教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复习教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复习(二) 九 年级 历史 学科 -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主备人  马东  使用人    第 2课时 课题:隋唐部分复习(二)第5-8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2)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3)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4)了解雕版印刷、火药的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5)以唐诗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6)列举唐朝乐舞、石窟艺术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点的整理、记忆。 难点:通过历史知识的整理,梳理历史发展线索,归纳历史发展规律。     教     学     过     程     1、课前检查: 教师提问,学生口头回答。 2、知识点整理及归纳提高: (一)唐朝民族关系: 教师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少数民族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平与交流。 学生读图说出与唐朝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并整理唐蕃关系的史实。 (二)唐朝对外关系: 学生完成对课后表格的整理、记忆。 教师补充:出行目的、出行时在位皇帝、评价。 学生读《唐长安城示意图》说出其地位及布局特点。 (三)隋唐科技文化: 学生以知识结构或表格形式归纳整理知识点。 教师提示:方面、重大成就、人物、朝代、评价等方面。         印刷: 科技: 火药:   建筑:   隋唐文化 文学:诗歌:     乐舞: 艺术  石窟:   3、巩固记忆:   学生记忆整个单元。 4、练习巩固: 学生自主完成《说明与指导》第五单元。 5、评价反馈:   学生根据后面答案互批或自主检查纠错。   二次备课建议   课后反思                

篇10: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复习教案

第五单元 顺境与逆境 复习教案

第十课   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

1、顺境对我们成长的作用

顺境为我们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顺境中我们感受到安全和愉快,我们安心学习、享受生活、锻炼才智、发展能力,我们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但顺境也可能产生负面作用。如果我们贪图享乐,那么长期的顺境容易使我们精神懈怠,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陷入盲目乐观的危险状态。

2、在顺境中我们应当怎么做?

身处顺境,我们在感到幸运的同时,更应珍惜美好时光,抓住机遇战胜自己,更上一层楼;我们应当常存感激之心,刻苦学习,健康成长,不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和嘱托;我们要警惕自鸣得意,免得大意失荆州,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3、逆境对人成长的作用。

对有的人来说,逆境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消磨他们的意志,摧残他们的身心,甚至使他们走入迷途,一蹶不振。

逆境对于意志坚强、刻苦努力的人来说,是磨练。是促进,是有益的砥砺,是激发斗志的源泉。

第十一课    与挫折同行

1、挫折是成长中必然的事,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会遇到。

2、挫折的作用

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挫折会给人以身体和心理上的打击,造成精神上的烦恼和痛苦,使生活道路变得曲折;另一方面,挫折对于意志坚强、积极进取的人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增长人的知识才干,激发人的进取精神,磨练人的坚强意志,提高人的适应能力,促成人成就伟大的事业。

3、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正确的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的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

4、面对挫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来化解?

(1)及时降低期望值,果断的改变目标,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

(2)尝试进行一些活动,或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以转移情绪,减轻心中的烦恼;

(3)学会运用一些心理疏导方法(如心理补偿法、情感的合理宣泄或转移法、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系统脱敏法等)进行自我疏导、自我排解。

5、坚强意志的作用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最可靠的保证。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我们战胜困难、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未来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6、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

要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增强自制力。

7、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作用。

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就确立了前进的方向,就能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反之,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目光短浅,不求上进,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退缩不前,一蹶不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