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ha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毕业医学论文范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毕业医学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摘要】检验医学承载着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职责,医护人员掌握相关检验知识非常重要。
笔者分析了影响检验结果质量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检验医学;检验现状;医护人员;检验质量
检验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
医学检验是医生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检验检查方法不断增多、更新,极大地促进了医学检验水平的提高。
临床检验信息化发展,使临床检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1]。
现代检验仪器的应用,完善和丰富了更多、更新的临床检验指标。
目前的检验项目已经达到二千多项,而且新的检验项目层出不穷。
由于临床医生和护士在校学习有关检验质量的专业知识很少,而且新知识更新加快,所以临床医护人员对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掌握不全,使得检验结果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本文针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从检验项目的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输、标本接收处理保存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并提出了基本处理对策。
1影响医院临床医学检验的因素分析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不良因素贯穿于患者标本检测全过程,常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临床医生因素;②患者准备因素;③护士采集标本因素。
1.1临床医生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医生作为检验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近68.5%的分析前误差中,临床医生的造成的误差占20%,其主要包括检验项目的申请、忽视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等。
1.1.1检验项目的申请医生对检验项目选择的目的性、针对性不明确,完全按照套餐进行全套的检查,对项目之间影响因素缺乏了解。
医生应依据患者各种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病理生理表现,选择具有特异性的实验诊断项目。
检验科也应该协助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检验项目。
检验单的申请不规范。
规范的申请单应该包括:①患者姓名;②患者的性别;③科别;④唯一的住院号或门诊号;⑤申请的检验项目;⑥标本采集的时间;⑦标本的种类;⑧临床诊断。
临床医生必须认真对待检验申请单上的每一项信息,某一项信息的出错可能会造成临床检验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不相符。
1.1.2临床医师忽视了患者当前用药情况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经过大量的研究,目前已知有多达40000种药物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影响检验结果主要药物种类包括:抗生素药物、镇痛消炎药、抗癌药物、激素类药物、利尿药物、抗糖尿病药、抗癫痫药、使检验标本着色的药物,因此临床医生开据化验单应该详细掌握患者服药情况。
1.1.2.1药物对生化结果的影响头孢菌素类药物、安乃近消炎痛、安乃近、保泰松、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异烟肼、水杨酸类、吩噻嗪类等可以影响肝肾功能检测指标。
糖皮质激素、吩噻嗪类、速尿、维生素A与D、口服避孕药、睾丸素、蛋白同化激素等,对血液生化中胆固醇、甘油三酯指标有明显影响,因此,患者血液生化检查结果判读要考虑服药情况。
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等,可使血液中的钾离子含量明显降低,影响电解质(尤其是钠、钾)化验结果。
甲状腺素、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维生素C则可使胆固醇检验值降低;硝酸甘油等可使TG升高,止血敏可使血清TG假性减低,且随止血敏量的增高而显著。
1.1.2.2药物对凝血结果的影响患者服药期间检测凝血功能时,要充分考虑患者服药情况,如青霉素钠、头孢唑啉钠、磷霉素钠、克林霉素磷酸酯等,对凝血测定结果有明显干扰。
当大量使用时可造成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延长。
1.1.2.3药物对三大常规的影响抗生素、避孕药等可造成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偏低,出现假性贫血。
烟酸、可的松等能使白细胞数量增高,出现有炎症的假象。
应用青霉素治疗时,可使化学法尿蛋白检测出现假阴性。
利血平、核黄素、左旋多巴等也可以使结果呈假阴性,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类、呋喃呾啶等,使尿蛋白出现阳性。
硼酸、秋水仙碱、碘等药物可使粪隐血试验(联苯胺、愈创木酚法)呈假阳性;大量维生素C可使之呈假阴性。
1.1.2.4药物对免疫结果的影响止痛类和感冒类药物对可使RF检测偏低。
乙胺碘呋酮和肝素等可使FT4增高。
抗甲状腺药物可使FT3、FT4均降低,苯妥因钠、多巴胺和糖皮质激素也可使FT3、FT4降低。
1.2患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采集检验标本之前,患者应在护士的嘱咐下做适当的准备,包括运动、饮食、生理状态、停药、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措施等。
鉴于大多的参考范围都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制定的,为保证检验质量,采集标本亦有相对应的要求。
1.2.1饮食状况绝大部分生化检验要求空腹采血,即空腹8~12h抽血。
饱餐后会对血脂、血糖、转氨酶、胆红素、蛋白等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顿肥腻的饮食可使甘油三酯达到检测结果空腹时的10倍,一瓶饮料可使血糖迅速升高,高蛋白质餐可使血浆尿素、血氨增加。
过度空腹是对检验质量的不重视。
检验科经常会遇到中午甚至下午临床还会将常规生化送检,这就是对检验质量的不重视。
过度空腹,通常是指空腹超过12h,患者内分泌已混乱,可导致某些检验结果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可因空腹48h而增加240%;血糖可因空腹过长而减少为低血糖。
1.2.2运动状态运动后短时间内很多指标水平发生变化,影响的检验项目有:丙氨酸、乳酸、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电解质、蛋白、胆红素等都有不同程度增加,不能反映血液中的真实水平,因此,需在安静状态下采集标本。
篇2: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逐渐增多,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
本文就对高职医学生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防治型的临床医学生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高职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防治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而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具备五各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即能根据病人预防、
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医疗决策者,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健康教育者,即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社区卫生领导者,即能根据个人、
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服务管理者,即能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管理。
1.明确预防医学的地位,提高高职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l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截至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
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
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临床专科生而言,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在基层医疗机构。
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
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构成了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
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防治结合型的高职医学生
2.1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多。
健康的范围由个体向群体扩大;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向社会扩大;但轻预防重临床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而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职责,要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参与防病治病的各种活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非常必要,对培养大卫生观和防制疾病很有利。
2.2培养群体观念
临床医学侧重于个体病人的诊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健康的影响因素。
现在的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多种结果,一个人可能接触了多种致病因素,经历的时间也可能很长,才造成现在疾病的发生,出现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能控制,则这部分人的疾病得到诊疗或者健康得到了保护,
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医生具有群体观念,主动服务病人,不要局限于来一个治一个的被动服务。
2.3培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近来z[],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各种传染病,如:20H7Ng型禽流感、大肠杆菌0104:H4出血性肠炎、甲型HINI流感、猪链球菌人间感染、
高致病性HSNI禽流感、SARs等,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依然存在;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各种职业中毒、放射事故、化学事故的发生。
篇3:本科毕业医学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液检测过程中影响结果的因素。
结果采用不同稀释比例、不同放置时间和不同检测温度情况下针对血液细胞的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检测温度等都是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因素,在血液细胞检测中,严格按照检验要求实施检验步骤,提高检验质量,以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检验结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血液细胞检验
血液细胞检测即为血常规检测,是明确血液细胞成分以及数量常规检测方法[1]。
血液细胞包含三大类: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本身的不可控制性以及环境、搁置时间和室温等影响检测标本,对检测结果影响相对较大,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2]。
本旨在研究影响血液细胞检测的因素,并作出针对性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健康体检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血型相同。
其中男89例,女61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7.1±3.2)岁;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实验。
1.2方法
针对健康体检患者进行专业静脉采集血液标本处理,在标本采集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采集静脉血不良反应发生。
血液标本采集后针对不同影响血液细胞检测因素做具体实验分析:①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选用EDTA-K2抗凝剂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两种比例(1/10000和1/5000)稀释,将稀释液混匀后平均分为150等分在针对其进行血液细胞检测,对比两中不同稀释比例的检测结果。
③不同室温搁置:将采集150例患者静脉血常规比例抗凝混匀后分成150等分,在6℃室温下静置半小时再行检测措施。
对比其与在22℃室温内静置相同时间的血液细胞检测差异。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影响结果
1/5000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检测明显少于1/10000(常规)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不同静置时间影响结果
在静脉血相同稀释比例情况下,不同静置时间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2.3不同室温静置影响结果
相同静置时间和稀释情况下,不同室温放置检验标本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血液细胞检测是目前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测方式之一,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存储以及检验过程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扰[3]。
本文试验中针对血液标本在不同稀释浓度、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室温储存的客观条件下对比其血液标本细胞分析结果可知,相同血液标本在1/5000稀释浓度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均少于常规临床检测稀释浓度为1/10000的稀释比例检测数值。
在相同稀释情况下,将血液标本静置半小时检测结果与静置3h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
此外,在相同静置时间和相同稀释浓度情况下,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为6℃和22℃实验室中低温条件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升高。
经本实验表明,很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严格执行规定操作,避免客观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才能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冬梅.探究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05-106.
[2]臧义英.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6,22(27):36,37.
[3]甘英.血液细胞检验误差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7(32):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