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汁味憨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教师关于语文默写的感想,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教师关于语文默写的感想,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教师关于语文默写的感想
默写不是终极目标
有人尖锐地指出,“默写”是中国教育的死穴!言下之意,默写几乎与死记硬背画上等号,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
地球人都知道,只会重复的背诵默写,会成为创新创造的绊脚石。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为了一点点内容,却要花上大量时间循环往复以致无穷地操练,从效益的角度看,实在是“得不偿失”。很多专家“高屋建瓴”地告诫一线老师,不要为了那点分数,让学生反反复复地背诵默写,做着低级无趣的事情。
不可否认,默写很无聊。
在我看来,所有教学活动中,默写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和思维含量的事情。我想到了吴非先生有一句经典语录:“学校里最危险的现象是,一群愚蠢的人在辛勤地工作。”检查默写,大抵可以算得上这“最愚蠢”的事情了。学校生活中的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默写,学生默写,老师批改,几乎是一种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每天围绕着默写、批改、订正的故事,实在可以编一本故事大全。有学生自信能快速强记,晚上回去不读不诵试图早上来突击一下,结果全军覆没的;妄图舞弊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有夹带小纸条儿的,偷偷把手指夹杂课本那一页的,有预先把内容写在课桌上的;有错了不订正的,有订正还是顽强地继续错的……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侦察与反侦察,每天上演着师生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是的,身处一线时时被考试煎熬的老师都明白,彼此之间的差距也就是那点分数,哪位老师敢掉以轻心?而默写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应试,除此而外,一无用处。
所以,默写不仅很无聊,而且很无奈。
然而,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哪怕洪水滔天,依然不离不弃。
我认为,学生背诵一些古诗词在头脑中,未必是坏事。中国传统教育中,背诵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事情。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很多卓有成就的人,在回忆幼时受教育经历时,都会提及曾经背诵了很多诗词,感恩当初老师给他打下的扎实童子功。说这些话,不是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我们对老祖宗的一些教育方法宜采取扬弃的态度,推陈出新也不必“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毕竟,还是可资借鉴价值的。
下面,是我摘录的一些名人的“背诵功”,不妨罗列一下:
元代程端礼提出:“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颜真卿在《颜氏家训》中自叙:“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现代的许多名人也都在青少年时代通过大量的背诵,打下雄厚的文字根基。鲁迅先生幼年读书时,背诵非常出色,能背诵《纲鉴》,后来他经常是整本书地背诵,无怪乎他写起文章来纵横驰骋,挥洒自如了。
开明书店的主人章锡琛有一次曾对钱君匋和郑振铎说:“茅盾能背出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来。”郑振铎不信。章锡琛说:“如不信,可以赌一桌酒,请君匋做证人。如果背出来,这桌酒由你出钱;背不出,由我出钱。是不是赌一下?”郑振铎被章锡琛这样一激,就说定赌一桌酒。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在开明书店大家酒叙,席间有茅公、郑公、章公,还有周予同、夏丐尊、顾均正、徐调孚和钱君匋,以及两位女士。席间章锡琛请茅公背《红楼梦》,并由郑振铎指定一回,茅公果然应命滔滔不绝地背了出来,大家都十分惊讶。可见茅公深厚的古典文学的造诣。
巴金说:“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200多篇散文的选集;从周代到明代,有传、有记、有赋、有论、有祭文。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有一部分我不但懂而且喜欢,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赤壁赋》《报刘一丈书》等等。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能慢慢地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但是当时也只能说是似懂非懂。可是我有200多篇文章储蓄在脑子里面了。虽然我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写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我得感谢我那位强迫我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我真正的启蒙老师。……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摘自:巴金《写作生活的回顾》)
苏步青读小学,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作文《读〈曹刿论战〉》,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出来。”
史学大师钱穆能背诵(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与《朱子章句集注》,《庄子》、《老子》、《史记》。
张恨水14岁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
洪业庭训时,就能背诵一千四百多首杜甫诗和三百多首杜甫文,致使后来在美国写《杜甫传》巨著,全凭记忆所储存,不用去杜甫的诗文了。
熊十力十岁,父亲讲授《三字经》一天就背熟了,他能背诵很多书,后来他著书立说,案上仅文房四宝,而没有一本参考书。
刘半农十一岁能背《长恨歌》、《琵琶行》。
张寿康四岁时,字虽不识,却能背诵《千家诗》多篇,至八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钟敬文小学时代就诵读《唐人万首绝句》,出行时也必备此书,睡眠前放置枕边,有空暇就读。
恽逸群所读私塾乃复式教育,在塾师与高班学生讲课时就专心旁听,因此他能将未读过的《幼学琼林》和《周易》一字不错的全部背出来。
大量的文学、史学家的成长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背诵能锻炼人的记忆能力,夯实语文基础,增加语文积累,从而有效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
但是,我旗帜鲜明地反对死记硬背,更不提倡只为应试的默写。基于死记硬背基础上的记忆,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生吞活剥,是导致学生在默写时常常会把古诗词写错别字的原因,因为他没有真正理解,费时费力又不准确。如曹操的《观沧海》中“秋风萧瑟”中的“萧”字,如果理解了本义为“艾蒿”,与草有关,引申为“萧条”,就不会写成与竹有关的乐器“箫”。“归雁洛阳边”,如果能联系地点“洛阳”,西北飞来飞去的只是“大雁”而不是江南的“小燕子”,就不会误把“雁”写作“燕”。同样,明白了“枯藤老树昏鸦”,联系前一个词语栖息在树上的是“乌鸦”,就不会写成水流游着的“鸭”。如果知道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后句是对前句的解释原因,就知道是“因为”,而不会将“为”写作含义是“只有”的“惟”了。
常跟学生聊到作文的事儿,我说,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积累了数十上百首古诗词了,可是,在作文中,却鲜有引用的。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背诵的那些古诗词吗?
同学回答:默写。
默写之后呢?
忘了。
殊为可悲。原来,学生的古诗词学习,目的就是为了默写,再直接一点,就是应试。
古诗词教学,其目的是什么?用课标中的说法,就是“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从这个论述中可以看出,古诗词的学习,绝不是止步于“记忆积累”——如果说默写算是积累的话,还需要感悟和学以致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比如,苏轼就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说法,意思就是读过诗书的人,就会有学问有修为,有一种非凡的气度,无论他看起来多么的潦倒和衣衫褴褛,外部环境如何的不济和遮盖,都无法俺盖这种纯正夺目的光彩。如果是为了应试,则达不到这个目的。比如,有学生虽然能倒背如流,但只是在“把字念出来”,不能融化到自己的血液因子中,不能把这些所谓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修为,最多只能算是“知道”而已。
在当下学习环境中,我们的目光还比较短浅,只顾眼前,不能让学习成为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源泉,这,是需要改变的现状。
我们知道,写文章时,能引经据典,确实能为文章增色不少。“常恨言语浅,不及人意深”,有时,一个事情,一个意思,一个风物,用我们现代汉语固然可以说得清楚,但是,却没有了经典诗句表达的那样一语中的,含蓄蕴藉,言近旨远。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说:“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吉林文史出版社,版,第128页)王国维所说的“秘妙”,乃是读者与诗人的猝然相遇,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古诗词的学习当然离不开对“秘妙”的寻获与品味,不仅希望知其然,还希望能知其所以然。就像你去旅游时,看到湖面上有一群鸟儿从天空飞过,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我去,全都是鸟。”当你穿越沙漠时,要能吟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哎呀妈呀,都是沙子”。
背诵,很无聊;默写,很无奈。这里没有人们所浪漫幻想的那样充满愉悦,但是,我们还是要坚守下去,只是,不要止步于默写上。积累,感悟,运用,才是正道。
篇2:高考语文常用默写
(高考新课标1卷)
《离骚》、《蜀道难》、《春望》
(20高考新课标2卷)
《庄子?逍遥游》、《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赤壁赋》
(高考新课标1卷)
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
(20高考新课标2卷)
《荀子・劝学》、郦道元《三峡》、白居易《琵琶行》
(高考新课标卷)
《孟子・告子上》、韩愈《师说》、辛弃疾《永遇乐》
(高考新课标卷)
《论语・述而》、李白《蜀道难》、欧阳修《醉翁亭记》
(高考新课标卷)
《荀子・劝学》、韩愈《马说》、陆游《游山西村》
(高考新课标卷)
诸葛亮《出师表》、刘禹锡《陋室铭》、李煜《虞美人》
(高考新课标卷)
《诗经・氓》、李商隐《锦瑟》、杜牧《泊秦淮》、欧阳修《醉翁亭记》
(高考新课标卷)
《庄子・逍遥游》、李白《蜀道难》、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篇3:高考语文常用默写
首先我们先按时代简单的分类先秦共8次,唐宋共22次。其它时代的几乎没有,那先秦的重点又是什么呢?当然是《离骚》《诗经》“诸子散文”;唐宋的重点是什么?当然是李杜和八大家。
在这些篇目中近几年又考哪些呢?又有哪些经常考,即重复考,从上面可以看出先秦中《劝学》唐宋中的李杜、苏轼、欧阳修的文章重复考核过,所以还应引起重视。
然后再看这里面还有哪些没有考核过,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登高》、《望岳》,苏轼《念奴娇》、《记承天寺夜游》,柳宗元《小石潭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安石《登飞来峰》。
那上面的这些重复考核的和没有考核的就是今年的高考重点。希望大家抓住重点篇目,找点时间,集中极力攻坚克难,得到满分。
篇4:高考语文常用默写
1.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3.《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是: , 。
14.《登高》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 。
15.《登高》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 。
16.《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
17.《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是: , 。
18.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 , ! ”的呼喊。
1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诗 , !
20.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悟: , 。
21.《望岳》中,“ , ”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22.《望岳》中“ ,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3.《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 , 。
24.《醉翁亭记》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
25.《醉翁亭记》“醉翁”之号的由来是什么? , , 。
26.根据句意填空: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27.《醉翁亭记》中微露主旨(为后人传诵)的句子是: 。
28.《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是: , 。
29.《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的句子是: , , , 。
30.《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
31.的《醉翁亭记》与 的《岳阳楼记》两篇名文不仅同是(朝代)伟大文学家的作品,而且都表达了两位大家不同凡响的思想境界。在《岳阳楼记》中作者直抒情怀,“ , ”,《醉翁亭记》中作者含蓄深沉,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 , ”的千古名句。
3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从视觉、听觉角度,同时运用比喻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的语句:乱石穿空, , 。
3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 , 。
3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 , , 。
35.《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 。
36.大江东去,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篇5:高考语文常用默写
1.荀子 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1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14.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16.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17.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8.安得广厦千方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0.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21.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22.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2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24.环滁皆山也
2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6.醉翁之意不在酒
27.醉翁之意不在酒。
2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9.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0.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野芳发而幽香,(夏)佳木秀而繁阴,(秋) 风霜高洁,(冬)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1.欧阳修 范仲淹 北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3.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3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35.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6.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篇6:中考语文名句默写
语文试卷名句默写是文言文中富有文采或体现主旨的重点句子,这些句子在古代诗词曲中优美或富有哲理。
例如意蕴深刻的,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情深意长的,如“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警策励志的,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哲思深邃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景色怡人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抒怀言志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具有生命力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重点识记这些名句既能抓住古诗词默写的诗句对象的精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通过这些优秀的名句陶冶与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底。
中考试卷分析情况来看,学生在默写题中失分的有: “长河落日圆”的“圆”误写“园”;“有约不来过夜半”的“夜半” 误写“半夜”;“化作相思泪”的“作”误写“做”,在平时的古诗文默写中也常能见到学生写错别字,举例: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及或急)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崖)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莲)
4、不可亵玩焉。(亵的错写)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儋儋、耸)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错字,大多出现在一些生难字上,例如澹、亵等。出现的原因是字较难,学习时写得少,掌握不牢固。
(二)别字,例如例句中的1、2、3、6中所出现的。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字义,默写时不认真,常常写出同音字,大多是“无心”之错,这里的无心是指学生在古诗文默写时不用心,不理解字义,机械地记读音,随意性强而造成的别字。这类错误远远多于错字。因此,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有效性的策略二是:弄清楚错别字出现的情况,找到学生的出错原因,“对症下药” 。
(三)
1、拆分生难字,牢固掌握。对于古诗文中出现的一些生难字在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例如,“亵”字可让学生拆分成“衣”+“执”,同时应让学生多写几遍,牢牢掌握。
2、理解意思,防止随便乱写。很多学生在出现别字时不是不会写,而是没注意诗句的意思,随便乱写。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对于易错字,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及易错字的意思,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很多学生容易写成“莲”,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了“清涟”是“清水”的意思,是三点水,不是草字头,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再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在写“生”字的时候经常误写为“升”,其实只要让学生理解,“生”是诞生的意思,“升”上升的意思,一轮皎月从东海孕育而生,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表现无限广阔壮丽之景,所以用“生”。“崖”和“涯”也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但只要让学生从字义上理解就能区分好这两个字,“崖”,高而陡(几乎垂直)的岩壁。“涯”, 水边,泛指边际、范围,限度。再如古诗词中“雁”和“燕”的区别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动物学家有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率为47.1%,头年幼燕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然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
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 的亲切感。晏殊《浣溪沙》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读yān时,通常做地名,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或者描写戍边的诗歌中经常出现,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