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笙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古文的教学设计模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文的教学设计模版,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文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一、概述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寓言两则”中的第一节课,这节课的内容所需课时为二课时。
这是一则出自战国时期得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情不可以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得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寓言这种文体,所以承载着让学生学会学习寓言方法得任务,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3)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掌握寓言的学习方法。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寓意。能够与小组成员共同探讨,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够通过表达、练笔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意见。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8―10岁的儿童,活泼好动,乐于参与。
2、本班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理解能力不够高,学习缺少毅力、目的性,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本节课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意识。
3、虽然是初次学习寓言故事,但是这种体裁的文章大多数同学都曾经接触过,大多数同学已经具有良好的学习、探究习惯和能力、知识的储备。
4、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自主识字。
5、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因此语文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本节课就是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新知,在引导有感情的朗读中明白寓意,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走入文本。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语文。
语文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学习和情感体验之间的联系。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学生才会深入的理解寓意。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供教师使用的资源:
生字带注音、生词、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语句、想对农夫说的话、课上的小练笔以及课后作业的课件。
供学生使用的资源:教材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单元《寓言两则》。让我们一起跟老师来把课题写一遍。
师:你能来把课题读一读吗?
2、出示 “寓”。教学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的吗?(什么是寓言?)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4、小节: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揠苗助长”。齐读课题。
二、初知课文,自学生字
1、这个题目是古人取的,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请小朋友仔细听这个故事。然后来回答。师范读。
2、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3、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
(1)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领读。
(2)课件出示生词,齐读。你都知道哪个词的意思?说一说。
(3)知道写字:焦、疲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这个人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请小朋友自由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他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读)
你体会到了农夫怎样的心情?(焦急)
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
2、出示: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3、谈体会: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4、你能为巴望找个意思相近的朋友吗?(希望)。
5、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师小节: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导朗读第一段。)
6、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齐读这一小节。
过渡: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他苦思冥想了一阵,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看看他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师: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课件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谈体会:
1、想出了办法,按理说他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他还为什么筋疲力尽呢?他是怎么做的?
2、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过渡:看着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农夫觉得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默读就是不动唇,不发出声音,放在心里读!)
五、学习第三段
课件出示: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1、你是从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他认为这个办法好呢?
2、看来这个人真的累极了,可是他觉得这样做值得吗?
3、想到自己的禾苗要长高了,心里自然很高兴了。
4、你们也能试着读一读吗? 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啊?(请学生评价)那你来读读看!
5、齐读
六、明理
1、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中会想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
3、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想对爸爸说?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
4、师小节:对啊,禾苗的生长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如果咱们不依照它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出示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欲速则不
师总结:我们不光要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七、拓展
1、学了本课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农夫说,你想说什么?先指名自由表达,在出示课件: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于求成、杀鸡取卵
2、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写一段话。
八、作业
我们身边有类似于“揠苗助长”的人和事吗?与家长交流。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巴望――天天――焦急――筋疲力尽――枯死
寓意:遵守自然规律,不可急于求成
篇2:古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古文石钟山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掌握"函胡/莫/识"等通假字;掌握"鼓/是/绝/而/焉"
等常用实词和虚词;
2.掌握"鼓/舟/目/耳"等在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介宾短语后置句;
4.掌握苏轼和本课的有关文学常识;
5.了解和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
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6.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7.学习以事明理的写法.
二、教时安排:
二教时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 一 教 时
一、导入:俗话也说:“眼见为实”,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韦斯克博士却用事实证明了“眼见”也出错。他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给参加减肥夏令营的青少年,每人发了一个杯子,用来倒橙汁喝。所发的杯子容量相等,却有高有矮,高的高度是矮的两倍。结果发现,青少年用矮杯子的人多出用高杯子的,可见对一件事情的认识是必须不仅要眼见还要亲自考察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今天苏轼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三苏”:苏洵(父)苏轼 苏辙(子名与车有关)“唐宋八大家”:韩愈、王安石、柳宗元 欧阳修、“三苏”、曾巩。他是中国文人用儒佛道三家构筑精神世界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最能体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在政治改革中既不同意新派的么某些做法,也不同意老派的观点,结果“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一贬再贬。创豪放一派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三、先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检查预习情况,扫除生字词障碍以及停顿。
蠡(lǐ) 枹(fú) 铿(ēng) 磔磔(zhézhé) 噌吰(chēng hóng) 罅(xià) 窾坎(uǎn ǎn) 莫(ù) 镗鞳(tāng tà) 识(zhì) 无射(5
篇3:古文《逍遥游》教学设计一等奖
授课内容:《逍遥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和积累之、其两个虚词的用法
2、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1、首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对文章第一段的分析,尝试背诵。
2、然后研习第二、三自然段,完成对于文章的理解。并对“逍遥游”的进行探究。完成 对文章主旨的体会。
教学难点: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诵读三到五遍,找出表达作者思想的关键语句,看看作者运用哪些神话传说、生动的比喻来 说明深这些道理,结合课后习题理清作者的思路;
2、由于庄子的思想比较复杂,教师不必在课堂上过多地阐发,也不必过分地批判,通过课文,使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中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庄子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生活年代与孟轲相仿,可能稍后。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相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楚相,却遭拒绝。他说“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其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处在社会大变革,大**的年代,周王室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然心又不甘,因此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世人。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秋水》)、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二、解题导入
李白有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其高远的境界让人折服,然而,以大鹏喻事阐志并非李白独创,而带上了庄子的鲜明印记。我们下面就学习庄子的《逍遥游》。
三、教师示范朗读全文。学生对照注释,弄清字音。(见课本)
四、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比较特殊的实词和句式。
1、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2、怒:奋起。
3、志:记载。
4、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5、抟(tuán):环绕而上。扶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6、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息:停歇。
7、斯:则,就。
8、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凭”,凭借。
9、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宾语前置。
10、决(xuè):迅疾的样子。
11、抢(qiāng):突过。榆枋:两种树名。
12、控:投下,落下来。
13、奚以:哪里用得着。之:到。为:句末疑问语气词。
14、适:往,去到。莽苍: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15、果然:饱的样子。古今异义词
16、宿:这里指一夜。
17、之:这。二虫:指上述的蜩与学鸠。指示代词。
总结其: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已学过如此解释: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余,在第一段中的“其”的用法都比较简单,不作赘述。
之:鹏之徙于南冥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则芥为之舟:助词,不译
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去
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总结 宾语前置句:
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 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之二虫又何知。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补充宾语前置句的第三种情况:由 “之”、“是”、“焉”帮助构成的前置。如:惟令是听;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冉由,恐怕要批评你了吧)
五、齐声朗读第一段,理清思路,进行总结。(参考课后练习一)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这样。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为了说明大鹏是如此之大,必须要大风才能托起它。
5、蜩与学鸠笑话大鹏,殊不知因为自己个小,所以所待轻易得到。而大鹏如此硕大,所待必是海运之风。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对此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悲和可笑。
总结: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一挥,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都“有所待”。接着,作者用寓言,写蜩与学鸠对大鹏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手法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篇4:古文《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的品质。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的品质,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感受人物的品质。
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回顾旧知。
1.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忆上学期刚学过的《精卫填海》。思考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都有哪些?明确今日将学习扩词法。
2.新课导入:出示图片,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古时候,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
3.板书:囊萤夜读。顺势指导书写,老师板演、学生书空。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强调生字写法,解读课题。
2.看视频、听朗诵,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3.生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恭:肃敬。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作动词用,“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逐句学习,生尝试理解,师适时点拨。
3.深入课文,深入理解,弄懂“家贫、囊萤夜读、博学多通”的关系。
4.引导生加入动作,反复诵读,展示表演。理解最难的句子,从车胤的动作体会车胤的优秀品质。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2.从古至今勤学者屡见不鲜,今年突然爆发的疫情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开学,很多地方为了不耽误课程,开始了网课。于是,有这样一批可爱的孩子获得了全社会的一直称颂。一起来认识一下吧,ppt展示小通、郭翠珠图片。引导讲解:孩子们,车胤真的很聪明,他家里那么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也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而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难道不是更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吗?过去的已经过去,从现在起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学习,能做到吗?孩子们,你呢?网课期间,你是否像车胤、匡衡、小通、郭翠珠这样用心学习?引发深思。
五、小结课堂、布置作业。
1.小结课堂: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言,不仅认识了一位新的榜样——车胤,还掌握了用“扩词法”来学习文言文的技巧。
2.布置作业:
(1)把车胤勤奋好学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2)查一查车胤的资料,他后来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了?
篇5:古文《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3.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囊萤夜读》。
【教学难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句子,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孙康映雪故事导入。
解题
1.生齐读题目,教师板书:囊萤夜读
2.生字教学“囊”
3.解释题目:用口袋装很多萤火虫来照明,以便晚上读书。
4.读题目: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三、感知课文
解读第二句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1.读准字音盛:chéng盛饭
shèng茂盛
2.读出节奏:请听老师读,同学们用笔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
PPT出示“/”标出停顿
3.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理解句子练囊:用白色的薄绢做的袋子
以照书:用来照着书本看书夏月:夏夜,夏天的晚上
家贫不常得油
贫:贫穷;油:灯油
以夜继日焉:夜以继日地学习。
板书:以夜继日
5.齐读第二大句
解读第一句,分析人物
师:这个夜以继日,囊萤夜读的孩子就是晋朝的车胤。
(板书:车胤)
师:你觉得车胤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作者是怎么评价他的?
板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1.读准字音。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胤、恭、勤
2.书写指导:恭、勤
3.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理解句子:结合注释翻译句子。
5.介绍车胤:PPT出示车胤介绍
5.齐读全文
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扩展阅读
1.今天你是怎样学会这篇文章的?
反复朗读、结合注释、查工具书、看插图、想想画面、扩充词语
2.用你今天的学习方法,看看能不能读懂他?
出示:凿壁借光
篇6:古文《囊萤夜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恭勤”等3个生字,正确书写“囊、萤、恭,勤、博、贫、燕”等七个生字。尤其注意囊、恭、博的书写,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以夜继日”等词语。
(二)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和趣味,力求熟读成诵。从而产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扩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四)理解重点词句,从人物的细节描写中感受人物无论在何种困难的境地都能勤奋学习孜孜不倦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介绍《晋书》:(展示课件)《晋书》是中国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龄等21位大臣共同编撰。它记载的是从三国时期司马懿开始一直到晋朝覆灭的史事。其中列传中介绍了相当多的名人如:谢安、王羲之、顾恺之等等。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其中一个刻苦读书的名人故事。《车胤传》(出示课件)车胤,字武子。是东晋的大臣。
这个小故事的名字叫(板书课题:囊萤夜读)师边板书边讲解“囊”的书写笔画,写时要注意写扁一些,共22笔。
3.谁会读?(指名读)萤正音。齐读。
4.在文中找找注释①,囊萤夜读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能试着说说吗?(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萤囊:用袋子装萤火虫。囊萤夜读:用袋子装萤火虫照明晚上用来读书)
5.车胤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大家朗读课文,读时要做到(1)把课文中的字词读准确。(2)读不流利的地方反复读。(3)没有标点的句子能否读出停顿节奏,能到话就用笔画出停顿标记。(出示课件,提出朗读要求,学生朗读)
(二)诵读:读好断句
1.指名读课文,正音多音字。
2.文言文要读出停顿,这样才能有助于听的人听懂。下面看看你做的记号是不是和老师的一样。听老师读,边听边补充做停顿记号。
3.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课件让学生自由练,重练“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读准断句。
4.循序渐进地师生接力读,出示课件。可用颜色区别,师读用蓝色,生用红色。
a.师:囊萤夜读,生:选自《晋书·车胤传》。师:胤,生:恭勤不倦,师:博学多通。师:家贫,生:不常得油。师:夏月,生:则练囊,师:数十萤火,生:以照书,师:以夜继日焉。
b.第二次加大难度,师生齐读(可用绿色):囊萤夜读,选自《晋书·车胤传》。师:胤,生: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师:家贫,生:不常得油。师:夏月,生: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师:已诏书,生:以夜继日焉。
5.出示没有停顿符号的课件,指名学生读,全班齐读。
(三)读懂: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合作学习。同伴互相交流,说说你理解的文章意思。
2.检查学习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a.课文一共有几句话?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
“恭”和“通”借助注释理解。“勤”和“倦”通过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组词理解。在理解“勤”这个字的时候可以用“勤奋”和“勤劳”进行比较,选择什么?为什么?
师指出在理解文言文组词时要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帮助理解。
b.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话的大体意思,其他学生可以补充纠正。教师恰当评价。
c.说说你对车胤的认识。(学生自由发挥)
d.齐读第一句,感受车胤的这种品格。
3.那他究竟是怎样勤奋刻苦的学习而做到博学多通的呢?请同学来读读第二句,其他同学画出描写车胤动作的字着重理解,并说说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没读懂?
a.交流划出的动词:“盛”“照”,并给它组成恰当的词?
b.用联系上下文组词的方法说说“贫”“夏月”“则”“练囊”“以”“焉”的理解。指名学生交流,师及时更正指出,“则”表示连接顺承,在这里解释为“就”。“夏月”夏季。两个“以”在这里都解释为用。“焉”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
c.请学生看着书上的这幅画,用自己的话讲讲车胤是怎么样读书的情景。指名学生说,师给予恰当的评价。
d.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当时车胤勤学苦读的情景。
(四)感悟:积累拓展
1.像这样刻苦学习的人有很多。例如同一朝代的孙康,他也是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一天半夜,他看到窗户外面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于是,他顿时穿好衣服,拿出书籍跑到屋外,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所以三字经中有“如囊萤,如映雪”这样的描述,与之相关的.成语是“囊萤映雪”(出示课件)生读。
2.出示课件:圆木警枕
“(司马光)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这里还有一则短小古文,试着读读,指名读。
说说起大体意思。教师恰当表扬。
3.你还知道哪些形容刻苦学习的成语?学生交流
4.出示课件,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圆木警枕废寝忘食
以夜继日————夜以继日
(到了夜晚继续白天的学习)(形容的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学)
指出此两个词语不能替换。
5.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囊萤夜读这篇小古文。赞扬了车胤的什么品质呢?我们还另外回顾总结学习了许多有关勤学苦读的成语,收获颇丰。
(五)练习:熟读成诵
这么好的一篇励志小古文。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试着背一背。
1.使用多种方法练习背诵。学生两两互背,参照二诵读中4的方法师生互背,学生齐背。
2.指名学生背诵,当场奖励红花。
3.课后我们还可以收集《凿壁偷光》《悬梁刺股》这两个成语的小古文学着给难以理解的字词恰当组词,或者借助上下文理解,或者借助词典理解,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篇7:小学古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 “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反思】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篇8:小学古文《观潮》教学设计及阅读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在以上两段文字中作者根据观察的顺序,由远及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 写。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3.作者看到的景象,远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看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再近时的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中把__________比做____________。
5.请解释画“_____”的词语。
6.从语段中找出“好像”一词的近义词,并任选一个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往东望去,风平浪静,越来越,沸腾,逐渐拉长,横贯,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被震得颤动…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浪潮,千万匹白色战马。
5.浩浩荡荡:水势壮阔的样子。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意思对即可)
6.犹如太阳好像个大火炉似的炙烤着大地。(答案不唯一)
篇9:《古文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 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忧患(huà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
6.一词多义
拂:(1)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选拔,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
7.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分析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分析第2自然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 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 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分析第3自然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 情形 的?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明确:色、声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 因素。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
(三)论证思路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体验与反思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四、板书设计
摆事实 出身低微
磨炼成才(六人)
讲道理 造就人才(正面)
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五、课外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 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 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至”等。(重点)
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
1.《礼记》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 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佳肴(yáo) 弗食,不知其旨(fú)
教学相长(zhǎng) 然后自强(qiǎng)
3.解释下列词语。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了极点。
是故:所以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 促进
四、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类
比鸾萄相长
五、课外拓展
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
明确:
人名 方法 特点
钱惟演 “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 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
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
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
侯晓旭
[《古文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篇10:古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会本课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课文中的两个故事。
4. 能联系实际,说说学习课文的体会。
教学准备
1. 教师:课件。
2. 学生:搜集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司马光救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救友》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 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 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 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 自读自悟。读一句,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 小组合作学习。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 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击瓮破之)
(2)讨论:你学着司马光做了什么动作?(师走到学生中,询问了解学情。)
(3)情景感悟:请一学生上台做做。
①你做这样的动作能帮助自己理解“持”“击”的意思吗?
②通过朗读体会,让学生提建议怎样把这两个动作做得再好些。(如要举双手,要对准了,要用力等。)
(4)司马光持石击瓮时,心里怎么想?
(5)继续探寻司马光的心理,感受一下砸缸之前司马光在想什么。
(6)小结:原来砸缸不是目的,救人才是目的。司马光的这口缸砸得好!
(7)了解结果,引读“水迸,儿得活”。
2.假如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引导动脑筋想办法。)
3.从司马光砸缸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你想对他说什么话?
五、品读,读出理解和韵味
1. 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与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着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沉着的语气,敬佩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 指名读。评议是否读出文句的情感、韵味。
3. 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六、拓展延伸
由于司马光从小爱动脑筋,会想办法,所以后来他成了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写下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的话,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矛盾
一、指名背《司马光救友》
二、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入新课的学习
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释,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三、读通课文
先自己读,再同桌互读互评,再在全班交流。
四、精读课文
1. 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答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
(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组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
五、自由交谈
启发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如: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不能夸夸其谈,不能自吹自擂,要实事求是……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把你读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3.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朋友听。
[古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六年级上册)]
篇11:小古文《囊萤夜读》的教学设计
小古文《囊萤夜读》的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认识“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根据课后注释读懂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内容,领悟文中的道理。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和已学的知识积累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囊萤夜读》
课时目标
1.认识“恭、勤、焉”3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会停顿,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本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篇——《囊萤夜读》。(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囊萤”。
3.理解“囊”,说说题目的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在夜晚读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胤(yìn)恭(gōng)勤(qín)练囊(náng)焉(yān)
多音字:盛(chéng)数(shù)
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囊、萤、恭、勤、博”,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囊”是上下结构,注意笔顺,部首是“一”。“萤”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艹”。“恭”,部首是“”,第九、第十画都是“丶”。“勤”是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堇”的写法,部首是“力”。“博”是左右结构,不要漏写右上的点。)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但停顿不等于断开,尾音拖长可以显得更有韵味。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生试着画出朗读的节奏。看看画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出示)学生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步步推进知文美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囊萤夜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里“练囊”的意思是什么?(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以夜继日”的意思是什么?(日夜不停。日,白天。)你读出了什么?(这个人很勤奋,读书刻苦。)
2.“囊萤夜读”的主人公是谁?课文还在哪里写了他的勤学刻苦?(车胤。“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理解句子意思:从注释来看,“胤”,晋朝人车胤。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恭”(谦逊有礼),“通”(通晓,明白);用组词的方法理解“勤”(勤学,勤奋),“倦”(疲倦),“博”(广博)。
3.从哪里可以读出他“囊萤”读书的原因?(“家贫不常得油。”)理解句子:组词理解“贫”(贫苦,贫穷,贫困)。句子的意思是:家境贫寒,常常没有灯油来点灯。
4.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5.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说插图的内容。
出示句子: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结合插图,理解“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6.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中交流。)
7.全班汇报:(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
四、课堂小结
1.拓展阅读。
原文: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然日则耕作,无以夜读。遇夏月,乃以练为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勤学不倦。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誉:称赞。)
小组合作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读一读。指名读。
2.齐读课文。
3.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车胤或者自己说点什么呢?(在条件如此艰苦的情况下,您坚持日夜苦读,所以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我也要向您学习。)
4.背诵文言文。
篇12:古文教学反思
说起文言文的教学一直是许多教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痛苦,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枯燥无味,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广泛,因此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学文言文无用,反正考试不会再写文言文,知道一点词句就可以了,因此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教师来说,通常运用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即由教师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模式固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感觉完全按照这种方式上课的结果是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疲劳,课堂上是死气沉沉,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是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倦的情绪,一讲到古文就叹气。该怎样解决这种状况是我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一学期的教学与反思,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文言文整体阅读
文言文整体阅读是指在课堂组织阅读教学时观照的对象主要是文章的体,即把文章视为一个格式塔,对文章的结构、思路、主要内容作整体的把握,而不是肢解式的机械分析和知识性分析, 也不是简单的咬文嚼字的串讲。它着眼于“ 整体” ,即整体的初步感知,()再借助“ 整体” 的“ 完形” 去鸟瞰“ 部分” ,把握关键的词语和语句;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着力于“ 整合” ,形成对文本内蕴的深层理解。
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的整体性的,整体阅读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不会造成对文章语义的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只会对正确理解语义提供背景,有助于语义的理解。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怎样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呢?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试验,但最终的结果都是归于失败。一个方面也是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对内容的把握都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些文言文难度不太大的,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解决一些关键字词,课堂上要充分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因势利导,不断提升他们的表达水平和思维视角。
三、文言文的理解要在读的基础上进行
文言文晦涩难懂,因此读也非常的重要,文言文的理解应该是和阅读始终结合在一起,通过朗读来增进理解,在理解中推动朗读,二者就会形成朗读的合力。这一点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忽视的。
四、文言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以上是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反思。今后我将继续探寻,不断改进,以求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