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早上,是我们第一协作区的语文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聆听了靳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拟人化的科普文章——《我是什么》,听完后感受颇深。
首先,这节课采用了“以文带文”的主题阅读课堂模式。上课伊始,老师出示了儿童诗《风》,让学生朗读,并进行限时记忆。这正是我们学校本学期要求的课前积累和限时记忆,通过填空的形式,学生进行速记,高效率,效果显著。而《风》与本课的主题息息相关——同为自然现象。这种“一主两翼”的教学特点,让我回顾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我也在尝试课前积累,但积累的内容仅限于词语(反义词、ABB词组等)。然而,今天的经验让我意识到,积累不仅仅是为了打好基础,更应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未来,我将尝试将课前积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使知识的积累与阅读的积累相互交织,以达到更实效的效果。
其次,这节课的最后以文带文展示了《一滴水的旅行》,再次引发了学生对水的变化的思考,同时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领域。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文章后,先圈出关键词,然后填写下方的填空。然而,显然一开始教师的指导不够明确,导致许多学生只是简单地圈出关键词或填写填空。这个问题可以很容易解决,只需要教师的语言更加精准即可。然而,这也让我想到了刘俊祥老师的一节课,他将以文带文与读写联动结合在一起。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受固定的课型限制,灵活多样。我也意识到,我过去总是担心学生无法理解,总是以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这种做法令人反思。
最后,说说板书。自从有了班班通,我似乎对板书有了很强的依赖*,下载资源,修改,确实很方便。然而,这节课上老师清晰简明的板书,不仅梳理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理解了水的几种形态,还清楚地解释了水是如何变化成这几种形态的。这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也有利于他们理解、归纳课文。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也要学习这种板书方式。
总之,“教学评一体化”是这节课设计的出发点,而“主题阅读”教学法是这节课的工具,以读带讲是这节课的亮点。这节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要一步步前行,进步必将不断,不是吗?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中,朗读作为一种重要方式,对于提升学生语感和情感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本课中,我尝试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如观看图画、动作演示等,以保持学习情绪的积极状态,并增加学习的趣味*。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朗读全面感知和领悟文本内容,培养语感和情感体验。我特别注重抓取重要句子和段落,通过言语描述、图片欣赏和生活体验,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到朗读的内涵。
在课文理解过程中,我以“水这位魔术师”为引导,帮助学生感受水的多变特*。从水的形态变化出发,如云的生成过程,我引导学生使用自己喜欢的语气来朗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我重点解释了雨、雹子和雪的不同表现形式,通过比较它们的降落方式,教导学生正确的朗读技巧。例如,雹子需要强调落下来的力度,而雪则需要轻柔缓慢的朗读节奏。通过这样的细致比较,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每个词语的表达方式,提升朗读的准确*和表现力。
另外,我还通过对水的*格变化讨论,如温和和暴躁,教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我分别安排女生读取温和的部分,男生则负责暴躁的部分,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表达文本中不同角*的特*。
尽管课堂中存在写字指导仓促和个别学生生字掌握不熟练的问题,但我将在自习课上进一步指导,确保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以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
关于我是什么的课文教学反思3
这篇拟人的科学短文,用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并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合理利用水,才能造福人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创新的感*经验和简单方法,以提升外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本课的教学要求包括: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其中的6个。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了解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一、多种形式朗读,质疑解惑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有一位学习伙伴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猜猜是谁?(板书课题)请大家小声读课文,找出它吧!(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课文,然后思考:学习伙伴是谁?(是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了什么?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录不明白的问题。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创新识字。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尝试
利用全文动画突破难点,激发兴趣:
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雪的过程后,通过动画演示这些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适当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的*块,常伴随雷阵雨出现,对农作物和建筑物造成危害)
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遇冷凝结成雨、雹、雪。由此可见,云、雨、雹、雪都是由水汽形成的。
小结:其实,我们刚才认识的云、雨、雹、雪都是水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进入专题网站“水,生命之源”,拓展知识,揭示水的利与弊:
学生进入专题网站,选择感兴趣的知识阅读,并将其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联系实际讨论: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通过电脑课件制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复杂的自然常识变得易于理解,丰富了学习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诵读本文会不知不觉地使人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仿佛自己是水,在空中飘浮,变成云,遇冷凝结成雨、雹、雪,落在地面,参与各种活动。水为人类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我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完全掌控它。如果你是一滴水,你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呢?
学生在校园BBS上就上述话题发表留言: 信息技术的适时、适度、有效运用是本课教学的亮点,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效果。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